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來源:才華庫 8.1K

柴靜《穹頂之下》,這個山西老鄉為空氣清潔做的具體工作,包括作為資深記者對事情的影響,應該說正能量是巨大的。在每年一度的兩會之前,如同把一塊巨石拋向這個前行疲乏進而經濟轉型的社會生活中。也或者說是大河湧動之中的拋下一枚深水炸彈,激起的浪濤足以撼動一些既得利益者和習慣勢力。但願在國家制定政策法規的層面對解決汙染有所推動,有所進步。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柴靜《穹頂之下》有感

昨天,沉寂1年的柴靜,帶給我們《穹頂之下》,很震撼,也感到挺悲哀。終於知道柴靜為啥要去美國生孩子,為啥要移民了。的確,她已經移民了,她沒必要這樣做,但她還是用她的稿費和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做了,所以她是偉大的。而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我現在也特別能站在她的角度去思考,只要寶寶健康平安,其他真的無所謂。

柴靜和小崔做了一樣事,個人出資,費時費力,苦口婆心的向全國人民講道理,只不過一個人說的是霧霾,另一個是說轉基因。倆人勇氣可嘉,說了話做了事,還是被五毛狗狂噴,為啥?跟風的人的確很多,滿嘴愛國,卻只做旁觀者。看評論,特別搞笑說什麼干涉內政,說什麼美國人應該回美國去~

與其說噴子跟風,不如說大家都太麻木了,對霧霾太麻木,對社會太麻木。也許在我們昆明,看得到藍天白雲已經習以為常,我們對霧霾的理解真的不多。但今早看到2014全國空氣質量的調查報告,昆明的空氣質量也僅排在全國第10…前9名不過集中在海南,福建,廣州,西藏和雲南…而昆明的Pm2.5也超過國標,所以就算我們每天都看的到藍天白雲,也在呼吸著有害的空氣,更別說京津冀地區,還有長三角~特別震驚的是河北,還有杭州,真是萬萬沒想到。

2013年5月,我們反Px,鬧的轟轟烈烈。今年3月,我們談霧霾。可是那麼多那麼多的煤和油在燃燒,那麼多那麼多的毒工廠在排汙,那麼多那麼多的超標汽車在奔跑,我們能做些什麼?這次,又像上次那樣,沒有下文了麼?

在開發中國家,談環保奢侈嗎?這個問題很搞笑。從國小課本里,就一直在談環保,大量考題裡也在談環保。先汙染後治理的企業,是完全不合環保理念的,這是國小生都懂得的道理。而如今的小朋友們,他們滿口環保,甚至考試答題談環保也答的溜溜的。但他們呼吸的是什麼,他們看到的是什麼,我們又能給他們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

片中,大量的科學實證和資料表明,我國環境問題的尖銳矛盾,觸目驚心的畫面,各部門發言人無奈的表情和柴靜苦口婆心的話語,讓我們心寒心酸。

我們生活在 “終生暴露的實驗倉” … “而重霧霾期間對兒童和老人的傷害是最嚴重的。”

“呼吸是沒有辦法選擇和逃避的,你的每一口它都在。”同呼吸,共命運。

“顆粒物,是人類的一級致癌物。”

“煤問題必須引起重視,最重要的要麼降下來,要麼洗乾淨…”

法律的模糊性,大氣法53條執法主體的不明確,“不執法就是逼人做假。”

“用光所有的資源之前,用光所有的環境容量。”

中國用30年的時間,走完別人100年完成的工業化道路。可想而知,中國城市化的發展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和文明,但若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樣的GDP就算全世界第一,又有什麼意義呢?

片尾,列舉了美國洛杉磯和英國倫敦,對於平衡經濟發展與環保的解決辦法。

從“煤炭時代到油氣時代”的轉變,一個產業的衰落,另一個產業的創新…

天然氣和石油的使用,天然氣石油公司和天然氣管道公司的匱乏,中石油中石化的壟斷…

若開放市場,我國“天然氣產量和探明儲量翻翻”。

還有關於能源體制改革…

環保部門的監督電話:“12369”,不是一串數字。

以及每個人力所能及的小事…

最終歸結到資源共享和資訊公開的迫切。

看到最後,真的特別感動…這是一位公民,一位母親,一位媒體人對社會的控訴和呼籲:

“有一天他們會說不,我不滿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生。”

這不是一個單純的'視訊,也不是一部電影。不要拿看電影和看視訊的心態去看它,因為這就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所面臨的嚴峻問題。

但願這部震撼的公益作品,能讓只說不做的人,行動起來…為了我們的生活,也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行動起來。

《穹頂之下》觀後感

我個人感覺柴靜的整個紀錄片講解得還是比較全面和客觀的,當然昨晚點選率能超過3千萬次這麼高主要還是名人效應。

紀錄片裡邊有些觀點可能講解得不是特別清晰,比如北上廣深杭州之類的汽車限購,人均汽車保有量其實是遠低於東京的。不過後邊分析洛杉磯時特別講了油品質量和排放標準是關鍵,而非汽車數量。

中國目前每10人才1.1輛汽車,其中北上廣深總人口占全國6%,汽車佔10%,大概5人1輛。歐美日澳每2人有汽車1輛以上,紀錄片中提到的東京1200萬人約800萬輛車,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羅斯每4人1輛,印度40人才1輛,全球平均7人1輛。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遠低於中國,日韓歐明顯高於中國的139人/平方公里,與中國的可比性更強。

我想,柴靜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喚起民眾關注並用輿論向政府和排汙企業施壓,而非為節能減排建言獻策,這個目標肯定是很好地達成了。但套用富蘭克林的一句話,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紀錄片除了喚醒民眾關注汙染,也應該重點分析汙染原因和解決辦法。比如中國石油和天然氣消費佔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儲量不低,她沒有提到開採成本和技術。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領導說提標準會斷供社會不穩定成本高,她可以對比下美國的油品和價格,很明顯壟斷導致的中國煉油水平低是關鍵。其實紀錄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眾看起來會覺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說解決方案和投資機會,清潔能源的推廣肯定共識,其中包括能源結構的調整。但按蓋茨在ted的演講來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並徹底解決問題。

水和核電目前和未來應該都有很好的投資回報這已經是市場共識,風電目前回報最差,太陽能目前回報不錯但未來有巨大的上網價格下調壓力。火電雖然目前盈利狀況很好但缺乏成長空間,煤炭我估計只有反彈而沒有反轉的機會。

垃圾發電現在的回報非常好,因為不但上網電價有收入,還有垃圾處理費收入,每噸收費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絕對是非常剛性的,這導致它不單盈利好而且現金流強勁。

過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調研走訪了幾十家節能環保企業,發現環保的社會需求和意識已經很明確,但賺錢特別是現金流好的企業很少,除了政府體制和各種利益的鉗制外,主要還是大部分企業自身的技術和核心競爭力不強,因為我也有碰到好幾家盈利狀況和現金流很好且發展潛力陽光的企業。

比如柴靜的紀錄片裡提到的汙染源線上監測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錯的企業並且正準備投資它,它存在的意義類似於這個紀錄片導致的輿論壓力,讓民眾和政府能監督排汙企業,並且是有客觀標準的。

正如紀錄片裡的英國能源大臣所說,節能減排會讓很多傳統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但也能讓更多的新企業成長,我想這裡邊一定會有很多的投資機會,在中國大部分實體經濟行業和企業不景氣的長期趨勢下,這個機會顯得更加珍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