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央視《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

來源:才華庫 1.22W

《中國詩詞大會》是一個央視自主原創的節目,而不是像有些電視臺高價購買國外電視臺的成熟的模式,這是真正的自主創新,極為罕見。下面是相關的觀後感範文,快來圍觀吧。

2017央視《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

2017央視《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一: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做到了知識性、趣味性、競賽性和高雅性的結合。

選手陳更參加《中國詩詞大會》,更看重專家對自己詩詞世界的引導。“哪些作品開始讀,用什麼方式讀。對我們業餘愛好者而言,這是接觸老師,接觸經典很好的機會。”

至於,怎麼才能成為接近老師的百人團成員。顏芳透露,百人團的詩詞背誦大致在300首—3000首。“至少要熟背《唐詩三百首》。這是最起碼要求。”顏芳說。

除了內容,第二季的比賽還升級了賽制,如“飛花令”的設定,讓節目效果更加出彩。

有網友說,節目太注重選手的故事。闞兆江承認對選手 的選拔有所控制。他說,如果只是為了比賽,節目組大可以去高校裡最頂尖的中文系請幾位學生來參加。

“我們今年特意豐富了百人團的構成。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的一百多位選手來自全國各地,不分年齡、不分行業,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歲兒童,既有大學教師,也有普通農民。”闞兆江介紹,“一個人在這裡有好的表現能激發一千個一萬個跟他差不多的人接觸詩詞。百樣人生才能激發最大的文化價值。”

2017央視《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二:

觀眾對中華古詩詞的日漸關注和喜愛,讓李定廣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學習古詩詞還是基於實用主義,儘管中國小教材中古詩詞比重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學仍以應試為主。李定廣認為,需要加強古詩詞的審美教育,引導學生自然地、自發地體會詩詞中的溫暖和情意。

對於武亦姝的獲勝,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王白雲則認為,直接原因是競爭對手們紛紛“落敗”。對於大多是中國小課本里就有的詩句,選手們失誤頻頻,百人團也十錯五六。這說明什麼?說明國民整體上“古詩詞修養”還低於底線。“在詩詞大會上,比的並不是對詩詞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宮格、干擾項,在熟稔中大學聯考套路的語文教師眼裡,簡直是一場標準化考試。古詩詞或傳統文化復興的端倪,在這樣的詩詞大會上,能看到幾何?實事求是地說,不多。”王白雲指出:“武亦姝的獲勝,還表明當下不僅有廣泛的應試教育,還有深厚的應試文化。16歲的中學生獲勝,固然與她的詩詞趣味和修養有關,毋庸諱言,與她正在熟練使用的應試技巧也有關係。”

有的網友則認為:“作為一箇中學生,武藝姝的才華和形象都令人喜愛和佩服。但我始終不贊成以這種方式來接觸和理解古詩詞,詩詞這玩意兒說白了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審美體現,是心靈與自然藉助傳統文化的對話,它沒有那麼功利,那麼直接,那麼緊張,那麼劍拔弩張。”“一部手機在手,哪首唐詩查不到?幹嘛還要背?”

2017央視《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三:

在比賽層面上,考功考量是必須的,但作為詩詞比賽,不該僅僅如此,甚至站在詩詞普及的角度,我反對考生僻。但生僻可以作為個人追求。

詩詞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載體,相對其他文體來說,篇幅短小。可以把他當成古代微博來看。

還記得微博上,“我有一壺酒”的聯句麼?

流傳下來的詩詞,在唐宋以前幾乎都是佼佼者。

明清以後開始有人收集平民微博,比如袁枚的《隨園詩話》。

央視節目中也收錄了一枚修自行車大爺。

當然,我不會昧著詩詞標準說大爺的詩寫得特好,但這個行為真的真的特別好,是在鼓勵大家嘗試著走近詩詞。

以我華夏之大,難道找不出詩詞好的人麼?如果今天拿個什麼文學博士碩士的詩詞來秀,可能就真會讓大家覺得,要文化特別高的人才能做詩詞。

答案,當然不是的。

詩詞言興,歌以詠志。

我個人理解的話,詩詞是一種全方位超次元ps。

比如說,我有次看到秋天開了枝紫藤,於是就隨手寫了句“秋雨無端開紫藤”(原諒我桀驁不羈犯孤平。)

實際上我一個衝刺跳把她摘下來了。

但是我這麼一寫就假裝自己沒有破壞綠化……(好孩子不要學_(:з」∠)_)

這也實在不需要什麼文化,純屬有趣好玩。

詩詞需要高度,但拔太高,我們如果只能停留在仰望追憶的階段,那舊體詩詞恐怕真要絕跡了。

還有拿中國小生課本範圍說事的,教材的作用難道不是示範麼?三曹李杜白居易的名篇作示範有啥問題麼?

當年跟著老師學詩詞時,老師說有功底了,才準去看龔自珍,怕我會跑偏,可憐文化低如我,當年根本不知道龔自珍是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