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專辯論賽觀後感

來源:才華庫 2.64W

國際大專辯論賽從1993年首屆舉行至今,每兩年舉行一屆。輪流在新加坡和北京舉行,從普通的愛好者到專家學者,歷屆以來倍受矚目,逐漸成為華語辯論的最高舞臺之一。那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際大專辯論賽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國際大專辯論賽觀後感

國際大專辯論賽觀後感 篇1

在我看來,從辯題上面來看,反方其實應該是處於上風的,畢竟萬惡之源這個詞有點過於廣泛,而用一個物品來歸結原因,有點以偏概全。但是,縱觀整場比賽,作為正方的武漢大學,卻仍能穩穩地站住腳跟,與反方的馬來亞大學打出了一場精彩的比賽。

正方一辯首先提出了三個觀點,先從錢本身談起,效用無限性以及佔有有限性;再從錢會導致的後果,錢將非商品商品化,使得精神也被汙染;最後從人的角度,人對錢的崇拜,使得人們將錢當做目的,進而衍生出惡。一辯的辭藻華麗,思路也頗為清晰,但我覺得,遺憾的是一辯沒有對辯題中“萬惡之源”進行進一步的闡述。

與正方一辯相比,反方一辯首先對正方的三個觀點提出質疑,認為正方的觀點缺乏全面性,也不能說明惡的根本,接下來提出了四個觀點。首先對“萬惡之源”進行了解釋,闡述了惡是成千上萬的,正方以偏概全只闡述了與錢有關的部分,在我看來,從一開始的立論開始,反方便站住了腳跟,縱使正方在二辯提出了“萬”不等同一切這一觀點,但可惜失了先機,雖然後面三辯口才確實很好,剛開始聽的時候確實在理,細想卻會有點詭辯論的感覺。

正方所提出的觀點以及反駁對方的觀點中,有幾個點我認為打得相當不錯。在反方提出邪教以及家庭暴力這樣的惡並不是由錢引起的,正方的三辯舉出了詳實的事例,有邪教販賣相關的物品,有人為了金錢出賣父親,販賣妻子,瞬間將正方從下風地位逆轉;在反方提出了惡在先而錢在後時,正方同樣舉出了詳盡的資料,說明在錢出現之後,惡的種類形式大幅度增多,而在原始社會階段,所謂的惡並非道德上的惡,那時的人類還沒有惡這一概念。

同樣,在提出的觀點方面,反方也有相當精彩的點。反方二辯一開始,就對正方一辯的第一個觀點打出了十分有效的一個點:正方認為錢無限而擁有有限使得錢成為萬惡之源,按照正方的思路,可以同理於健康、愛情等擁有同樣性質的東西,這一反擊著實漂亮。後面,反方還提出了錢並不是萬惡之源,萬惡之源應當是人們追求錢的方法和手段,人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應該將責任推卸於沒有主觀能動性的錢上。

在自由辯論這上面,正方反方都提出了對於自己較為有利的事例,可惜的是,反方一直都糾結於負面話題上,而沒有從正方提出的例子中找漏洞,雙方提出的很多事例也很多沒有迴應,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正方反而做得好一些,正方懂得從對方提出的例子中,追根溯源地將之引到錢上面來,再反過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最後結辯上面,正方的四辯讓我有些失望,辭藻十分的華麗,但恕我沒有聽到什麼能夠很好地打擊對方又能鞏固自己的觀點,總的來說,正方四辯的觀點就是“萬”是指種類繁多而並非所有,對於反方的“為何有人用萬惡之源開出了善之花”也只是略略地用人性一筆帶過,有點太多單薄。而反方的四辯,先是說了正方的定義斷章取義,接著從人沒有惡的本性以及錢有助經濟發展鞏固自身的觀點,最後,從正方的角度一點點地剖析對方打的點,得出自身的觀點,四辯最後的結辯為反方增色不少。

國際大專辯論賽觀後感 篇2

在看到“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這個辯題的時候,就我個人而言,我可能剛開始會傾向於正方“美是客觀存在的”,細思的話,卻是更傾向於反方。

就正方而言,我所理解的,美如果是客觀存在的.話,那麼,不管有沒有人去感受,美都是存在的,不能因為沒有人去感受它,而說它不存在。而美正是因為有規律可循才能形成所謂的美學。

眾人所認為的美的不同,在於他們的審美感受,而不在於物體的本身,任何物體都是有它美的地方,當然也有醜的地方,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美醜,其實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我們所存在的社會,人們用自己的審美去判定什麼是美什麼是醜。

因此,我們所謂的美學家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受到社會的各種影響,才產生了他自己的審美,但不管如何審美,有些東西有美的地方,始終會被發現,就如吳哥窟、金字塔等的世界奇蹟,或許會因為不同的人的審美不同而短暫地被認為不美,但它們的美不會因為人覺得它們不美而改變。

在美不能與美的感受混為一談這一點上,正方沒有充分把握自己的優勢。他們雖然多次強調反方將美與美的感受混為一談,卻沒有更深入地去闡述,美與美的感受有何不同。另外,正方在一辯的時候,提出了美是有跡可循,是有規律的,卻一直沒有舉例給出一個標準。

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心理學教授朗洛伊絲教授根據研究得出,人臉美的判定,關鍵在於人臉是否趨近於一種臉的平均狀態。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縱使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觀感受,但是,美是有標準的,美還是在那裡,只是人的審美不同。

就反方而言,我所理解的,如果美是主觀感受的話,那麼,可以從美的起源來論述。美,其實是人類所制定出來的一個標準,因此,由此看來,倘若沒有人的主觀感受,沒有人來定出這個標準,根本就不會有所謂的美,既然美是由人所制定的,如何能脫離主觀感受?

而對於動物,它們不存在思考,因此它們所喜歡的,只是本能的驅使,更不會有美的概念。由此想來,沒有美的感受,所謂的美與美學也就蕩然無存。吳哥窟、金字塔這類的建築,當初既然建造出來,便是由人而設計,有人的主觀感受才會有這些人為美的東西。至於大自然的美,沒有人去感受,沒有人去進一步體驗,沒有人去灌注感情,大自然縱使存在在那,但並不會有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