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抗戰題材電影《誘狼》觀後感

來源:才華庫 1.05W

一直以來,抗戰題材的電影經常會被觀眾自動劃入主旋律電影範疇,而一般主旋律電影通常都會遭受年輕觀眾的不待見。

2016抗戰題材電影《誘狼》觀後感

  2016抗戰題材電影《誘狼》觀後感一:

今天單位組織看了《誘狼》……終於知道這部片子為什麼豆瓣評分那麼低了。

下午坐那困得不行,剛開頭那場戰鬥場面中的一個慢鏡頭運用登時讓我眼前一亮,這麼土的手法竟然也敢拿出來賣弄?戰爭場面運用了多個類似的慢鏡頭,當然包括阿部規秀被炸飛的那一幕。運用慢鏡頭沒有錯,關鍵是我根本沒看懂導演想用這慢鏡頭表現什麼?另外,第一場戰鬥我方失利,女主角被傷兵藏進地道,鬼子既然發現不了就說明地道口的縫隙很小,可是導演展現女主角目睹傷兵被屠殺時,給了她如此寬廣明亮的視野,這像是從地道的縫隙中偷窺的視角嗎?

全片三場戰鬥,第一場我方中伏損失慘重,第二、三場,我方誘敵深入,鬼子不堪一擊,刺刀戰時,鬼子基本處於被屠殺狀態,偶爾見到凶殘的鬼子取得優勢,這可是1939年的事,鬼子的兵員素質還普遍較高的時期。當然,這是主旋律戰爭片,只要阿部規秀被我們打死了,過程如何編排,導演,你開心就好。

為了與時俱進,片中的阿部規秀從日軍的華北方面軍調了一個狙擊手,直到影片最後他才出現,然後我才知道他的設定是導演為了讓女主角壯烈犧牲。一個拿著專業狙擊步槍的被專門抽調過來的狙擊手,跟我方拿著普通步槍的搞政工的女同志比拼槍法,竟不分高下,最後二人同歸於盡。但我方女主角一槍爆了鬼子狙擊手的頭,而我們女主好像在肩膀中槍,不管怎麼樣,她的槍法看起來比鬼子狙擊手高明,巾幗不讓鬚眉。尤其是她躲子彈那個場面,慢鏡頭,女主瀟灑側身,子彈緩緩擦身而過,當時我就特希望女主使出陸小鳳的靈犀一指夾住那枚子彈。

總覺得這部片子的女主角顯得比較多餘,有種硬生生擠進去的違和感,跟男主角的感情莫名其妙地升溫了,可能是導演剪片時剪了她的一些鏡頭。跟《百團大戰》一樣,女主角最後都要死 。或許導演是想展現戰鬥的殘酷,讓女主角尤其是漂亮的女主角死去更能讓我們痛恨敵人,可是老套路用多了就使人生厭了。

這部片子的戰爭場面比《百團大戰》次了許多,雖然也是獻禮之作,可明顯感覺導演和編劇的水平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原本這段歷史應當是相當精彩的,不過這部電影展現的不夠,90分鐘畢竟太短,人物形象不夠豐滿。

畢竟看這個電影是教育我們的,不能老說它的缺點,也要談談它的優點,否則我的思想就是有問題的了,會有不愛國的嫌疑。劇組成員十分辛苦,主題思想十分突出,展現了我軍英勇頑強的作風和我方指戰員靈活機動的戰術,也展現了鬼子們一貫的凶殘。然後還有其他幾點,比如: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對於本片,我個人的評分是6分,其中2分是思想分。

  2016抗戰題材電影《誘狼》觀後感二:

《誘狼》是一部以解放軍少將曾雍雅在抗日戰爭期間的活動為主線,還原著名黃土嶺戰役全景的歷史題材影片。"狼誘子"是男主角曾雍雅的外號,這外號說的是誘惑敵方進入陷阱的人。引誘狡詐日本軍隊的任務艱鉅又危險,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狼誘子"沒有過人膽識、謀略是不行的,而曾雍雅就是這樣一個膽略過人的八路軍戰士。但在影片裡,主創人員沒有把精力全部用於展示曾雍雅的膽略,在對日軍、國民黨軍隊以及八路軍中的女性軍人描寫方面,也著墨很多,在各方力量之間取得了影像平衡。無論是敵我雙方都拍得有血有肉、真實可信,沒有用貶低敵方的方式處理歷史題材,《誘狼》可謂是良心之作。

在《誘狼》裡,日本軍官不傻、日本兵也不傻。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是日本的山地作戰專家,既熟讀《孫子兵法》、精通中國文化,又有極高的西方戰術修養,喜歡咖啡、也喜歡飲茶。阿部規秀1939年晉升為陸軍中將,同年秋天調集軍隊,對晉察冀軍區進行冬季大掃蕩,成功包圍了曾雍雅的部隊,若非曾雍雅判斷準確選對了突圍方向,恐怕早已全軍覆沒。在圍剿八路軍的同時,阿部規秀還下令屠殺無辜平民,執行槍決的日軍中有一名新兵,面對行將被射殺的中國人瑟瑟發抖,阿部規秀將這名新兵連人帶槍拖至被處決人跟前,握著他的手、逼著他將刺刀插入了中國人的胸膛,而這一切被張英(羅昱焜飾)看在眼裡。

阿部規秀的形象正是歷史上日軍的'真實面貌——既有超高的軍事素養,又冷血殘暴,但日本人也並非生性殘忍、嗜殺,在射殺鮮活的生命時,也會有惻隱之心。一個戰爭機器的產生,需要反覆的洗腦,泯滅其人性,所以普通的日本民眾,也是戰爭的犧牲品。《誘狼》裡清晰的傳達出了這種觀點,無疑是對戰爭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在影片的結尾處,日軍潰敗,新兵逃命,慌不擇路,正好被八路軍戰士張英撞見,後者荷彈步槍在手,卻給了日本新兵一條生路。正所謂恨有所起、恨有所終,不盲目仇恨、不擴大仇恨,才是完整的正義,才能永葆和平。

影片裡的張英不但深明大義,而且能歌善舞、槍法如神,既是曾雍雅的親密戰友,又因為相互欣賞、暗生情愫。張英本是一所高校的校花,為了民族大義投身抗日事業,日軍掃蕩時揹著傷員躲避日軍;在曾雍雅腦子發熱準備刺殺"叛徒"——國民黨軍隊指揮官程步青(高明飾)時,及時勸阻(事實證明是誤會一場)。大決戰的前夜,我軍戰士發動了攻心戰術,張英演唱的日本民謠令日軍將帥潸然淚下、軍心大亂,而張英與日軍狙擊手的對決更是驚心動魄、蕩氣迴腸。《誘狼》這一"巾幗不讓鬚眉"的女性形象無疑是成功的,在豐滿抗戰影片中女性軍人形象的同時,也讓觀眾看到了軍中兒女內心的真摯情感。

在描繪國民黨軍隊方面,《誘狼》同樣做到了公正客觀、尊重歷史。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民黨軍隊消極抗日,甚至充當偽軍是事實,但《誘狼》沒有將國民黨軍隊全盤否定。國民黨軍隊指揮官程步青與曾雍雅曾有聯合抗日的兄弟誓約,前者雖不願違背誓約,但又懼怕日本人,只能詐病不參與日軍對八路軍的圍剿,不曾想被侄子奪了權力,部下成了偽軍。待與曾雍雅再次會面時,不僅誠心悔過、堅決抗日,還開槍打死了自己的漢奸侄子,在家國大義面前贖回了尊嚴。雖然國民黨在抗日問題上,有其反覆性,但《誘狼》並沒有將人物刻畫臉譜化,如實描繪了國民黨人在人格與人性上的缺陷,肯定了其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決斷。 《誘狼》是一部尊重歷史、忠於歷史的重大歷史題材影片,有力地回擊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遊而不擊"的誣言。同樣難能可貴的是,影片能夠尊重電影藝術創作規律,不再一味強調正面人物的人格魅力、人性光輝,而是將所有歷史人物全景展現,將反面人物也還原成人。這樣一群有血有肉戰爭時代的群像,合起來才是完整的歷史。只有最大限度的尊重歷史、還原歷史,才能讓今天未經歷過戰爭的年輕觀眾有所觸動,才能讓更多的人反思歷戰爭,才能更明白今日和平的不易,才能用行動保衛和平。

  2016抗戰題材電影《誘狼》觀後感三:

誘狼》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以經典戰役黃土嶺戰役為背景,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刻畫了以曾雍雅、楊成武、張英等為代表的有勇有謀、軍事素質極高的軍人形象。這樣一部抗戰題材的影片,題材上好像不對90後的口味,為何連90後也愛看呢?

還原歷史人物 給人物以真實感

影片中的男主角曾雍雅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是抗日英雄,但是距離我們卻十分遙遠,但是電影卻拉近了觀眾與歷史人物的距離,正如觀眾評價的那樣,看完影片後覺得“曾雍雅是一個真實的人,有堅強有脆弱,有汗水有淚水,讓人覺得不陌生”。

電影《誘狼》沒有把精力全部用於展示曾雍雅如何與日軍拼殺,如何有勇有謀,在此之外,還融入了兒女情長、兄弟情義等普通人也有的情感戲份,讓人看著覺得親切。

在題材的處理方面,《誘狼》沒有用貶低敵方的方式處理歷史題材。日本官兵都沒有像抗日神劇裡表現的那麼傻,我軍也沒有以一敵百、以一敵千,一個手榴彈都能炸燬敵軍飛機的本領。在電影《誘狼》中,更加真實地反映了我軍的戰鬥實力,在戰鬥中我軍也有慘烈傷亡。無論是敵我雙方都拍得有血有肉、真實可信,我軍將領曾雍雅重視兄弟情義,敵軍將領阿部規秀也重視兄弟情義,甚至願為這種情義做出犧牲。

所以在尊重歷史題材這一方面,《誘狼》絕對算得上是良心之作。

正如影評人所言, 《誘狼》是一部尊重歷史、忠於歷史的重大歷史題材影片。影片能夠尊重電影藝術創作規律,不再一味強調正面人物的人格魅力、人性光輝,而是將所有歷史人物全景展現,將反面人物也還原成人。這樣一群有血有肉戰爭時代的群像,合起來才是完整的歷史。只有最大限度的尊重歷史、還原歷史,才能讓今天未經歷過戰爭的年輕觀眾有所觸動,才能讓更多的人反思歷戰爭,才能更明白今日和平的不易,才能用行動保衛和平。

也許不是90後年輕觀眾不喜歡主旋律影片,而是主旋律影片如果尊重歷史、還原歷史,同時貼近觀眾,他們也會喜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