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馮志遠觀後感彙總

來源:才華庫 1.04W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800字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彙總

“我將自己最美好的歲月留在這裡,同時,這裡也有我最寶貴的財富——你們,我的學生。同學們,我就要離開你們了,我講了一輩子課,今天卻不知所措。我愧對我的愛人,愧對我的孩子,更愧對你們,因為我再也沒有能力教給你們知識……”這就是把一生獻給了西部教育事業的人民教師——雙目失明的主人公馮志遠在他最後一堂課上講的一番話,聽到這裡,我感動得熱淚肆流…… 我的靈魂被深深地觸動了,就為馮老師那執著的敬業精神,就為馮老師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獻,就為馮老師不顧眼疾,仍然備課、上課……

影片中1958年的寧夏中鳴縣,那廣袤的荒野,無邊的黃沙,蹣跚的駱駝,8歲的放駝孩子張建華那雙渴求知識的眼睛、那句“我要上學呢”,都緊緊地攫住了我的心,就在這組鏡頭裡,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僅5年的馮志遠,辭別了新婚妻子風塵僕僕來到寧夏支援教育事業。他與張建華的相遇、他對渴望上學的孩子的疼惜,似乎註定了他的一生要留在這片黃沙地上……他四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華獻給了孩子們,獻給了教育事業。即使在雙目失明後,仍在學生們的攙扶下,憑記憶繼續授課,直至患腦血栓癱瘓在床,不能起身……

馮志遠老師從教四十餘年,但卻從未評過職稱。他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只為教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執著的信念和博大的愛心播撒著教育的火種。他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詮釋著熱愛教育、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刻內涵。在馮老師身上,我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崗敬業,什麼才叫做恪盡職守,什麼才叫無私奉獻……

或許有人說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遠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兒,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陰灑在了大西北,與黃沙為伴,與貧窮為伍,生活孤孤單單。可是我覺得:或許馮老師就是為那片黃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價值在那裡得到了體現與昇華。古人說得好:大愛無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我自始至終沒有聽到馮老師的一句豪言壯語,但是,我卻分明通過聽失明後的馮老師給學生背誦《岳陽樓記》,明白了他的心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馮老師那渾厚有力的背誦,配著悲愴悠遠的古箏曲,深深地激盪、震撼著我的心,一首蒼勁的《岳陽樓記》,抒盡了馮志遠的心胸寬廣與豪情萬丈!

由此,我想起了我的老父親,一位在教育事業中默默奉獻了四十二個春秋的可敬的老人,想起了許許多多像馮老師一樣獻身於教育的工作者們,正是如馮老師那樣的平凡而偉大者,才聚成了中華幾千年挺起的脊樑!而我無法不從這許許多多的中國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來中國人的那份堅忍、那份剛毅、那份大愛……正如馮老師,失去親情的付出,沒有索求的奉獻,才贏得了那麼多人的愛戴,才譜就了讓人感慨涕零的奉獻長歌。我此時才讀懂了馮志遠老師那段獨白中的深刻內涵:

“我是大雁口中一粒草籽,

從遙遠的江南飄到這個長滿紅枸杞的地方,

這肥沃的黃土地是我的第二故鄉。

我願做一顆照亮童心的紅燭,照亮那一顆顆會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無法遏止的繼續付出的渴望,是他們讓這大愛充盈在天地之間,生生不息!!!

向馮志遠老師致敬!

向天下所有奉獻著的教育工作者們致敬!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600字

當我看完電影《脊樑》以後,馮志遠這個優秀的人民教師的樸實的催人淚下的事蹟就在我的腦海裡重新演繹,彷彿就發生在昨天,就發生在我的身邊,令人感同身受,令人熱淚盈眶,令人心潮澎湃……

為了寧夏的孩子,馮志遠老師無怨無悔的貢獻了他一生的青春年華。1958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經有五個年頭的二十八歲的馮志遠辭別了新婚的妻子與溫暖的小家,帶著簡單的行李,和妻子送給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誰曾想,他這一去,竟花去了一生的燦爛年華,直到他退休,直到他雙目失明,他都沒有離開這片讓他灑滿深情的貧瘠的西部土地。在寧夏的孤獨歲月裡,唯有他心愛的妻子送給他的二胡陪伴著他,傾訴了他溫馨小家的思念與愧疚之情。但他終究還是和寧夏的孩子,和貧困農村的孩子跌打滾爬地在一起,默默的奉獻他的知識和無私的真情,這就是馮老師的博大情懷。

馮志遠老師有這樣一句感人至深的話:“一輩子最快樂的日子就是和學生在一起的時光。”馮老師用他一生的青春年華踐行了他的快樂信條,他無愧是貧苦孩子心頭的一盞引路的神燈。

在條件簡陋的情況下,馮志遠老師憑藉簡單的手段,創設魅力的語文課堂。記得,馮志遠在教學語文《海燕》一課時,他讓學生分別扮演海燕與海鷗,邀請新來的文老師用腳風琴做著伴奏,鐵皮鼓動聲充當雷電。新奇的情景式教學使同學們興趣盎然,邊遠地區一顆顆幼小的心靈在他的教育下萌生了綠芽。馮老師用情景教學點燃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之火,我想,從後來他的學生滿天下可以作為證明。

馮志遠用纖弱的身軀,支撐著頑強的教育信念,直到身患腦血栓,無法自理的那天。

馮志遠老師面對艱苦的工作環境,頑強不屈的精神令人欽佩。寧夏騰格裡沙漠上,馮老師伴隨著一路駝鈴來到了中寧縣鳴沙中學,一所坐落於沙丘邊緣,因為自然災害,剛剛從一類降為二類的新創鄉村中學。透風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煙的土爐子,藥瓶改制的煤油燈,每月十四斤的糧食供應……許多支教的年輕老師悄悄地離開了學校。條件的艱苦,許多老師這種舉動,是可以理解的,但極其可貴的是——馮志遠沒有走,並承擔了學校教授語文、歷史、地理、俄語四門課的教學任務。他簡直成了一頭任勞任怨的老黃牛,不管脊背上的重物有多累人,他都默默的,揹著,揹著……

他辜負了他的的妻子,也沒有盡到一個父親對兒子的責任,他確實辜負了他的小家,也可以說,他甚至剝奪了個人生活的幸福。他把他的愛全部獻給了大漠深處的苦孩子,但他靈魂深處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家,只是他無暇顧及。一次兒子生病了,妻子發來加急電報讓他回去,當時正好趕上馮志遠班裡的學生會考,他一咬牙留在了課堂上,直到學生們會考結束才從寧夏坐火車返回上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