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優秀觀後感(通用10篇)

來源:才華庫 1.45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的姐姐》優秀觀後感(通用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姐姐》優秀觀後感(通用10篇)

《我的姐姐》優秀觀後感1

電影《我的姐姐》由殷若聽執導,遊曉穎編劇,張子楓領銜主演,肖央特別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樑靖康主演,金遙源、王聖迪特別介紹出演,於4月2日全國上映。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親情電影,電影《我的姐姐》講述成長於重男輕女家庭環境中的姐弟倆,原本關係冷漠疏離,但在父母車禍離世後,面臨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抉擇的姐姐,重新意識到了親情深處血濃於水的意義。

張子楓在劇中飾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響,帶著情感創傷,性格獨立且強勢,渴望走出去,闖出去,生活中面對不公平時,她直來直往,勇敢說不。即使含著淚,也會也會大口吃飯,她說“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人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這句話給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將來面對任何困難中也能夠有這份勇氣與信心,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同時電影故事題材新穎吸引人,也是國內市場很少的家庭女性題材電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應該坐在家裡帶孩子,幹家務。這部電影所呈現出來姐姐性格獨立且強勢,想走出去,闖出去。不甘於現在的狀態,這恰恰與中國式獨立女性相呼應,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於強勢。

電影中的一處弟弟和姐姐的對話,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隻有你一個啊;我只有你了。面對二胎弟弟,弟弟從出生,姐姐就沒有被當成自己人,這也反映從中國式傳統思想重男輕女的.思想觀,為了延續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對父母離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為命。人類之間,有著連綿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親,是愛,是親情。親情人類永恆的話題,影片圍繞姐弟兩展開了中國式親情深處的普遍矛盾與溫暖。

《我的姐姐》優秀觀後感2

生活影響著人,改變著人,也成長著每一個人。

這部電影值得一觀!

沒有華麗的煽情,卻讓你的眼淚忍不住迸發。沒有明星的站臺,卻吸引你的視線目不轉睛。沒有生搬硬套的做作表演,卻在娓娓道來中讓你感到情不自禁。一個真實簡單的故事背後,反映出一個深刻的社會道理,“兩代姐姐”在面臨現實抉擇面前不一樣的掙扎。整部影片真實感人,直刺人心,讓你在欣賞的過程中淚腺分泌,引發共鳴。

作為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這部片子反映了二胎政策後家庭出現的矛盾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遇到的困境。

在父母發生車禍,雙雙亡故的情況下,是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生活獨立,從而演繹出一系列的親情故事。這是這部電影所要講述的主旨。

女主角張子楓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在校學生,去年暑假出演這部片子時只有十九歲,但她確實將姐姐這個角色演活了,影片中她是一個桀驁不馴,追求自我,最初甚至有點不通人情,冷漠疏離的獨立女性。父母重男輕女,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為了想生一個男孩,硬是騙街道說女兒腿有殘疾,希望獲得一個二胎的生育指標。最後終於心想事成,生了一個兒子,兩個孩子之間的年齡相差十幾歲。在女兒大學聯考畢業時,本來她可以考上北京的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將來出來當醫生。父親卻偷偷地改變女兒的志願,讓她最後上了四川當地的一個醫學院護理專業,結果女兒大學畢業當了護士,所有目的就是想讓她不遠離家鄉,早點工作,賺錢養家。

從姐姐和弟弟的回憶對話中也可以看出父母對兩個孩子的偏愛,弟弟想念爸爸做的紅燒肉,姐姐想起的卻是爸爸的“竹筍燒肉”,在街道辦工作人員來家瞭解姐姐是否真有殘疾時,爸爸對女兒不願意裝瘸子被揭穿而表現的憤怒至極,進而狠狠地教訓女兒。這種家庭境遇也培養了姐姐從小就追求生活獨立的基因。

但所有的一切因為一場車禍而改變。影片伊始,就是災難現場,告知觀眾故事的背景。這時的姐姐已經是醫院的護士,正在和男朋友積極準備考研,希望一起到北京去讀研究生。禍從天降,父母雙亡。一個並不十分熟悉的弟弟一下子推到她的面前。這裡也可看出成年後的姐姐與這個原生家庭的疏離,父母更愛這個弟弟,對姐姐就有些淡漠。其實影片裡也有一些暗示,說明他們對姐姐的“關懷”,譬如將那個房產寫在姐姐名下,母親給姐姐洗頭的畫面,以及在車禍發生前夕不停的打電話給姐姐,雖然這十幾個電話,姐姐最終都沒有看到。

姐姐一下子無法接受撫養弟弟的現實,她最初的想法就是找個好人家把弟弟送走,然後自己和男友考研出去生活。姐姐和弟弟相差十幾歲,除了那一層同父同母的親情紐帶,實際上真正的感情卻並不多。現實生活裡因為年齡代溝,他們之間難有交集和共同語言。這也反映出當下二胎政策後許多中國家庭正在面臨的現實,兩個孩子間的年齡差和相處問題。當國家允許放開二胎政策之後,許多家庭的大孩子都已經十多歲了。

影片裡姑媽和舅舅是兩個性格反差較大的人,也是姐姐和弟弟可以依賴為數不多的親人,但是他們也無法給予姐弟更多實質性幫助。姑媽是中國傳統女性的代表,她逆來順受,任勞任怨,吃苦耐勞。影片名稱是《我的姐姐》,看似指張子楓扮演的二代姐姐,其實還包括著朱媛媛扮演的一代姐姐。當年她與霞姐去俄羅斯紅場打工,想掙幾個錢時,接到母親電話,說弟弟孩子即將出生,讓她回國幫忙。她二話不說,回到國內。後來,二代姐姐就在她家裡長大,是他這個姑媽幫襯著弟弟一家養育孩子,而她自己也有孩子,她的丈夫還半身不遂癱在輪椅上常年需要她的照顧。當弟弟夫妻遭遇不幸,她希望年輕的姐姐,也就是她的侄女也能像她一樣肩負起照顧年幼弟弟的重任,可是兩代人價值觀明顯不同,因此發生了許多碰撞。

肖央扮演的`舅舅是一個不靠譜的人,吊兒郎當,喜歡打麻將,也沒有成家,彷彿鑽到錢眼裡。譬如,從車禍“肇事者”那裡騙來兩萬元;提出他來照顧年幼的弟弟,從而要從賣掉老屋子分到一杯羹等等。其實他是在生活的角落裡一直默默關心外甥子女,也是這一對姐弟的親人。有一場戲,姐姐第一次去男友家裡吃飯,在宴席結束走出家門時,弟弟突然出現,面向姐姐和男友一家大聲喊媽媽,這讓姐姐非常難堪,在男友家人面前很是丟臉。舅舅是這場戲的始作俑者,他其實也害怕弟弟從此無家可歸吧。

姐姐心理上潛移默化的變化是這部電影的看頭,也是電影蒙太奇的神奇。首先我們看姐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有個性,在男友家的廚房她不吃男友遞過來的蛋糕導致碟子被打碎。她勇敢,在醫院看到醫生下錯了方子就大膽指出來,沒有因為那個醫生背景強硬而屈服。她善良,看到高齡孕婦冒著生命危險還要生第三胎,她追在車後的大聲疾呼就是醫生的良知。她溫柔,特別是當弟弟趴在她的背上說,你身上有媽媽的味道時,所有的觀影人從心底深處都會有一絲顫抖,伴隨著影片的節奏跌宕起伏。

最初,姐姐似乎“拒絕”照顧這一個“從天而降”的弟弟,她忙著為弟弟找寄養家庭,為此多次與姑媽發生衝突。兩代姐姐對弟弟的愛在這裡交集併發生碰撞個差異,但這所有的一切都隨著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慢慢地發生著改變。弟弟要吃肉包子的故事;弟弟坐在窗外說著“本是同根生。”的詩句;姐姐的內心從“不情願”到“冰雪融化”有一個過程,這也反映出當代女性在現實面前的抉擇。最後姐姐給弟弟洗澡,雷雨天弟弟害怕時,兩姐弟共睡一床,到影片最後,在寄養家庭那裡,對方提出要姐姐簽字承諾姐弟永不相見時,姐姐終於義無反顧拉起弟弟的手,開啟他們的生活。

一部影片,一個道理。影片通過姐弟之間的真實情感,還原女性走出原生家庭傷痛的成長過程,深刻揭示出女性在抉擇中自我覺醒,將女性在家庭、社會中面臨的困境等的現實話題拋給觀眾,發人深思。

《我的姐姐》優秀觀後感3

《我的姐姐》是一個好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對年齡跨度18歲的姐弟倆因為父母發生意外從陌生、相互嫌棄到彼此接納的故事。而姐姐到底應該服從自己的內心去追求個人夢想還是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這樣的價值觀抉擇:到底以個人價值為核心還是以家庭價值為核心。套在電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價值為核心,那麼撫養弟弟就責無旁貸。但姐姐卻是典型的現代年輕人,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隨著飛速發展的社會一起成長著,她有明確的夢想,她迫切希望實現個人價值,不願以犧牲個人價值為前提去成就家庭責任。

作為觀眾,我也隨著情節很糾結。同樣是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我能與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敵眾的眾多親戚的圍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協,支援她說不。但看到那麼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說“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時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迴應他“姐姐不會離開你,我們永遠在一起”。幸好,電影是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的不是任何一種“殘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還想討論一種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重男輕女”文化。片中的父母為了要個男孩讓姐姐假裝殘疾獲取二胎指標,偷偷改填女兒的志願想讓女兒早日賺錢養家。無獨有偶,姑媽也曾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倆的爸爸犧牲了自己的學業、事業,而且覺得這一切是理所應當的,因為自己生來就是姐姐。但幸運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裝在一個套子裡”,姐姐不是姑媽。姐姐的'變化,姐姐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正是我們現代社會變化的縮影,是當今社會價值觀、世界觀現代化程序的縮影。每個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個平等的社會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這部電影,可能你也會為它流上許多淚。但我更願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覺到,我們的這個世界正在越變越好。

《我的姐姐》優秀觀後感4

一場車禍,導致一場重大變故,父母意外離世讓故事主角安然面臨一個抉擇,是放棄考研夢想全力撫養自己未見幾面的弟弟還是堅持夢想去北京發展。

影片中的幾個角色都帶有悲情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飽滿。安然,姑媽,舅舅。他們其實都有自己的難處。

安然從小的遭遇就很不幸,由於生活的城市重男輕女,安然父母為了生兒子,讓安然裝瘸,騙別人女兒有殘疾。洗澡被親戚偷看。這些都給安然的`童年造成創傷。這也是為什麼安然不想留在這個城市的原因。

姑媽,童年時也和安然有過相同的經歷,不受疼愛,睡覺被蚊子咬醒發現母親晚上偷偷切西瓜給弟弟吃,這些都在烙姑媽的腦海裡,由於這些重男輕女意識的灌輸與潛移默化。姑媽也漸漸習慣且接受。若不是安然對這一近乎法則的質疑與對抗,估計最後也難以讓姑媽走出來。

縱觀整部影片,安然和弟弟的相處模式的變化是值得回味的,演員之間的默契配合讓我覺得情感表達十分到位。從“我不管”到“我要管”,張子楓對安然角色的情感的塑造拿捏恰到好處。

其實,影片中值得探討的點還有很多,特別是姑媽和安然一起吃西瓜對話那場戲,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的。在這我也就不一樣列舉了。

《我的姐姐》優秀觀後感5

剛剛看完《我的姐姐》,想來抒發一下我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這部電影真的是無時無刻戳中我的淚點,姐姐的無奈及弟弟的做法,真的是反映了這個社會對姐姐的“惡意”。

首先,這部電影共有三對姐弟,張子楓飾演的安然姐弟一對,安然父親一對,安然母親也是一對。其實說實話,我到最後還是不曉得為什麼他們的父母為了生個兒子,讓女兒成為一個“殘疾人”,難道兒子真的這麼好嗎,我一度以為後面會有個什麼反轉,解釋再生一個相差十幾歲的兒子的原因,但到了後來都沒有,也許,也解釋了,就在那個十三號床孕婦的那裡。

而對於姑媽這個姐姐,剛開始真的一度以為這個人是個爛好人,結果到了後面,我發現,原來姑媽也有自己的夢想,就在即將碰到的時候,卻被弟弟生了孩子,被自己的母親強行喚回來照顧自己的侄女。當看到姑媽對著那組俄羅斯套娃講俄語時,我再一次哭了,好像知道了最外面的套娃底座丟了的“背後深意”。

最後一對安然母親這一對姐弟,其實沒有講太多,但看到舅舅每個月都會去看望姐姐的墓地時,安然對他說“有時候我真以為你才是爸爸,不對,是想”的時候,再想起安然爸爸對安然的.“教育”時,我好像知道了也許舅舅也是適合成為一個好父親的,若當初沒有年少輕狂的話。

再然後,我好想說說我對安然和她男朋友的看法。其實,我覺得他們的分開一切都早有準備。從他對陳醫生的道歉,再到安然第一次見家長,他們家對婚後生活的規劃,我個人認為大部分女生都會感到心累。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這部電影的一些想法了。可能文筆不是很好,不能表達清楚我的想法。

《我的姐姐》優秀觀後感6

前天去觀看了一部很感動的電影——《我的姐姐》。

對於這部電影,我從春節開始就想看,可惜4月2日才播出。反覆看了許多遍預告,我的淚下來了。無疑,電影一定更感動。

剛開始,安然(電影主角)陷入失去父母的悲痛,她的父母因為被車撞死了。安然才知道和父母分開的四五年時間裡,生了弟弟安子恆(安然的弟弟)。一家人都希望她能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但她認為撫養了弟弟,她這一生就完了。

姑媽說:“長姐如母!”長姐如母,多麼地輕抄淡寫啊。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讓多少個姐姐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姐姐們不得不去撫養弟弟。

那天在外地上大學的哥哥放假回家幾天,我們去飯店吃飯。服務頁是一個年輕的姐姐,媽媽問她:“小姑娘,你多大呀?”姐姐的年齡讓我出乎意料——21歲。

姐姐因為生計問題,不得不出來工作。她還有兩個弟弟,這樣家庭的思想非常傳統,還是那四個字——長姐如母。

21歲,本應是上大學的年紀,卻因為一句“長姐如母”,這一生就這麼完了!

像這樣的家庭,中國還有許多。做為一個女孩兒,我不希望有更多的`家庭的長姐都能成為母親的角色。

這部電影看哭了我,如果你是姐姐,如果你家有個長姐,請你一家人一起去看《我的姐姐》吧!希望能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

《我的姐姐》優秀觀後感7

今天下午我們去電影院看了《我的姐姐》這部電影,它和《你好,李煥英》一樣都是催淚劇。

故事的開始女主安然的父母,因為車禍而離世,只留下了一個和安然從來沒有見過的弟弟安子恆,因為血緣關係,安然要扶養她的弟弟,可她要考研,要離開這個城市,她不能為了她的弟弟而放棄離開這座城市的機會,她恨她的父母,從她大學開始,就再也沒有動家裡的一分錢,她回到她小時候生活的家,家裡沒有一點她的痕跡,只有她弟弟和她父母的,她想把安子恆交給別人撫養。

安子恆一個上幼兒園的孩子,在童年最好的時光他的父母離世,隨後他就知道他有一個姐姐,他討厭姐姐他不想要姐姐,他想要媽媽爸爸,但是感情改變了他,他知道姐姐想把他撫養給別人,他也知道他成為姐姐的累贅,他偷偷聯絡了領養人,想和他們生活在一起。

原本討厭弟弟的姐姐,恨不得把他送人,但是當真到那一刻的'時候,她發現她自己做不到,她是他在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了,他也是她在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了,當安然知道弟弟安子恆聯絡領養人時,哭了,她不明白弟弟為什麼這樣做。

當安然來做最後的領養手續時,她沒有簽下去字,她反悔了,她不想把弟弟給別人,她拉起弟弟的手跑,她笑了,電影從頭到尾讓人笑次數少之又少,這一次她一直在笑,她的弟弟也是。

《我的姐姐》優秀觀後感8

電影《我的姐姐》最新上映,居於電影排行榜首位。上映之前,各大網路平臺對該片進行了大肆宣傳,內容是宣揚親情的,主演張子楓的演技也讓人期待。

看過之後,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沉重。徹頭徹尾的沉重感。

影片是說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女孩,爸媽因交通事故雙雙遇難,留有一個上幼兒園的弟弟,需要她來撫養。

父母有嚴重的重男輕女的思想,因為她是一個女孩,他們想要一個男孩。

為了要一個男孩,爸媽不惜一切代價,先是給計劃生育辦說明自己的女孩是殘疾,並要求她平時假裝殘疾人。被拆穿之後,她就被送到姑姑家撫養,最終爸媽如願以償地有了一個她現在眼下要被撫養的小弟弟。

因為兩人從小很少見面,沒有感情,當得知親戚讓她來撫養弟弟的時候,她是非常抗拒的,而且決定要找一戶人家領養,自己準備考研去北京。

但是,在跟弟弟短暫相處的時間裡,畢竟“血濃於水”的關係,她對聰明可愛的弟弟也漸漸產生了感情。最終,承認捨不得弟弟並決定自己撫養弟弟這一事實。

影片中的姐弟情深深打動了我,也讓我想起小時候和弟弟妹妹相處時的有爭吵有快樂的美好時光。

然而父母對於重男輕女的偏見,我是保留意見的。畢竟那是老一輩的封建思想,現代社會已經很少了,這種觀念也在慢慢地摒棄和淡化,電影突然來突出這麼一個觀念,有點不合時宜。

不可否認,電影對於二胎父母如何平衡兩個孩子的對待與關愛,尤其是兩個孩子的相處問題,倒是現今社會的一個嚴峻問題。

二胎的出現,父母對大寶的關注突然減少,大寶出現一系列問題導致兩個孩子不友好地相處,甚至大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等。

此外,孩子從小寄人籬下的生活對她以後的性格和心理都會產生巨大影響。這樣的孩子多半是獨立的、有主見的,但內心也是敏感的、脆弱的'。走上社會後,很多人在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上出現問題,需要社會加以關注。

還有,我注意到影片中一個小細節,就是主人公的男朋友,性格唯唯諾諾,口頭禪就是“我媽說”,沒有自己的主見,是個典型的“媽寶男”。

而且在我周圍,“媽寶男”還不在少數,這對婚姻生活簡直是個災難。

因此,媽媽對於孩子的感情尤其是男孩子的感情要理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尊重他們是獨立的個人,尤其是長大後,更不能過多地干涉他們的生活。

對於以上的觀點,是我從這部影片中體會到的一些社會問題。說實話,這部影片看完一遍後,絕不想再看第二遍。

《我的姐姐》優秀觀後感9

其實最初知道這部片子是在抖音無意刷到的,通過幾個簡短的片段我突然就想在電影上映後去看看,我想看看同樣作為姐姐,在面對一些難以抉擇的問題時別的姐姐是如何做出選擇的,而我的很多委屈和情緒,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讓人覺得難以理解和糟糕。

看過影片,我忘記了思考,也無法思考最初看這部片子的初衷,直至此刻,我的大腦也處於一片空白。全片貫穿的是滿滿一螢幕的心酸,姐姐在道德與自我間的掙扎,弟弟的稚嫩和聲聲哭泣。

“長姐如母”這四個字,是責任、是義務,是人生標籤裡一生的烙印;從一個粉肉糰子降生開始,忍讓就流淌在時間和生命裡,需要用一生去踐行。每個人都覺得,姐姐,就該為了弟弟有所付出和犧牲,而事實上,生活裡確實不乏有這一類人。我也聽過不少我爹媽講他們姐姐和作為姐姐的他們的付出。

影片裡有一個畫面,讓我和弟弟印象深刻。“套娃”,大娃娃套著小娃娃,就像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枷鎖。最後的畫面,停留在因為沒有底座的緣故,被套在小娃娃身上的大娃娃在搖晃中找到支撐續而在時間的流逝裡漸漸趨於平穩。

出影院後,我弟說,大娃娃套著小娃娃的意思就是姐姐要永遠護著弟弟,永遠會替弟弟遮擋風雨,他又說,感覺我們家沒有影片裡那麼厲害,那麼重男輕女。當下,我是有一瞬的無言和失語,續而,腦海裡閃現出一幕幕同影片裡相似的畫面,慢慢的與之交匯融合。

其實整個看片兒的過程裡,沉重是有的,卻也難得的平靜。看著熊孩子在前期各種作我是有想掐死他的衝動,但是又心疼他作為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原本該被疼愛寵溺的年紀,生活卻充滿不確定和隨時被“丟棄”的恐懼焦慮;而作為姐姐,時時刻刻掙扎在責任與夢想中,現實夢境交替,是無法細數的令人心灰意冷的過往;

生活裡,工作中,糟糕的人情世故,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道德制高點無關痛癢的指手畫腳著別人無關乎自身利益的事情。

全片觸動我的內容是從姑媽給安然挖瓜開始,腦海不停迴盪的是“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低沉的話語伴隨著好似陷入回憶的半空洞的眼神,吐露著沉重的字字句句,像一條毒蛇,一把利刃,狠狠剜進心口,也許正是這種言語和情感間隱忍的“示弱”,才能使人在一瞬間“共情”。看著淚水一顆顆砸落在碗裡,再被重新吃進肚子裡,內心酸酸澀澀的皺巴巴難受。

“其實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裡頭”,再聽到姑媽對安然說這句話,我突然慶幸安然終於有了自己選擇的機會。我不知道這句話本身的立意何在,但此時此刻我想把它理解為是姑媽願意給安然的一次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而安然,沒有絕對要按照姑媽為弟弟捨棄犧牲自我的老路繼續走下去的理由,她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在姑媽說出這些話時,應該也一眼望到了這個如果真的同她做出同樣選擇的'小姑娘的未來,沒有穩固的底盤支撐,這個孩子的命運就如大娃娃套在小娃娃身上時一樣,註定飄搖、零落一生。

女兒,是多少家庭裡一個無可奈何的意外,而兒子,才是父母間的愛情、進而延伸到父子母子間的愛。

“你是姐姐,得讓著弟弟”。這句話,充斥在多少人的年少時光裡?充斥在多少無可奈何的回憶中?通過影片,我忍不住一次次思考,如果我也同安然一般孑然一身,我又會做出怎麼樣的選擇?這個答案無解,我沒辦法寫出比安然更好的答案。最後,王源的一首《姐姐》伴隨著影院的燈照亮的瞬間,我倉惶起身離場,匆忙的逃竄,是我當下最本能的行為舉措。

其實,每個人都是全新的個體,每個人都很無辜,弟弟年幼、很無辜,姐姐生為女子,同樣無辜,沒有人可以選擇父母和家庭,這是身為子女的被動。所以,其實孕期不告知男女反而是一種弊端,如果在原生家庭就受到性別歧視,天生不幸,那麼活著,心中也充滿悲愴,試問一個心中沒有愛與溫暖的人,如何帶給身邊人愛與陽光,一代代人的悲劇,真的不要繼續延續下去,不會沒有人喜歡女孩,所以,讓所有女孩都從出生開始就做一隻單純的小天使,“強買強賣”的買賣真是無聊又傷人。

“你是好人,卻不一定每一件出於好意的事都能在做後得到正解”;希望每一個未成形的胚胎都能被父母給予好的選擇、有愛也有關懷。

《我的姐姐》優秀觀後感10

和我的妹妹看了我的姐姐,妝都哭花了。有時候在想如果不當姐姐,我的人生會不會更輕鬆一些,不用揹負太多的責任會不會活得更灑脫一些。電影裡反覆在說:“因為你是姐姐啊。“因為你是姐姐所以需要以身作則,因為你是姐姐所以你要樹立榜樣,因為你是姐姐所以你該承擔姐姐的責任。我沒有覺得這個理論有什麼問題,和安然姑媽一樣因為從小就是這麼認為的。

今年過年的時候和媽媽喝了些酒,我開始認真的跟媽媽說了一些真心話,其實這些話永遠放在心裡可能也會過去。但是我希望我能在人生這個旅程中更通透些,在父母都還健在的時候敞開心扉,解開心裡的結不留下遺憾。我說爸爸媽媽你們從小到大都按你們的意願來要求我,從來都沒有問過我喜歡什麼。我現在都記得我小時候我喜歡畫畫還喜歡捯飭家裡各種各樣的線團布匹,還因此被媽媽各種吼罵。我順便藉著這個機會告訴老公,我脾氣暴躁不是我自己能控制的,我的父母脾氣都很暴躁,所以不能怪我,我老公的性格和安然男朋友一樣,也只是笑笑。我告訴媽媽我現在都記得國小時全校買校服就我一個女生是買的藍色(男款)的,還要求我只能留短髮,每個月必須去理髮店剪頭髮是我當時最不情願的一件事。我認真的告訴媽媽,我小時候不被允許做的.事我現在都允許我女兒做。話說的太重可能傷到了媽媽的心,她也認真的告訴我:“我最後悔生下的就是你。”當然我完全沒有把這句話當真,媽媽是一個看似堅強又無比敏感的人,說完那席話的第二天我們就和好了。其實我真心是過了一個很自由快樂的童年,只是誰的原生家庭會如此完美不曾留下過一點遺憾呢,我媽媽說那幾年她真的沒有那麼多精力來顧上我,在我童年歲月裡的很多年媽媽都在忙著生下一個又一個。而現在的我也越來越相信命運和緣分這個東西,我告訴羅先生我兜兜轉轉最後還是回到仁懷可能就是為了在那個時間和他相遇,相信了這一點,我連和他吵架都沒有興趣了,命運安排好的,接受就是了。我是姐姐這一點我也相信是命運安排了的,緣分是個玄學,我更相信是緣分把我們這一家人聚在了一起。媽媽雖然在我童年裡感覺缺席了很多年,但是依然不影響她是一個好媽媽,不影響我對她的尊重和愛。可能到現在我也沒有解開”為什麼你們一定要生兒子“這個結,但是我現在更明白了獨立個體的概念,父母是獨立的個體,那是他們的選擇,同時他們也為此承擔了這個選擇的後果和責任,他們活在他們的年代,有那個年代的認知體系。他們給予我生命之後,我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有自己的認知體系,不是互相都能在一個頻道上溝通和交流的,但不影響我們依然是最親的人。

如果我是安然,我最後也會做出和她一樣的選擇,只看時間點做選擇會太計較眼前,看人生這條線上,會明白人生很短,每個人都很忙,能一直陪伴左右的真的只有家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