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作文:情濃端午粽飄香

來源:才華庫 2.39W

粽子的香味總是伴隨著端午節。記憶中的端午節是飄著棕香的回憶。

中學生作文:情濃端午粽飄香

  情濃端午粽飄香

有一首民謠:“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我在故鄉過端午節時,常常能品味出舊時的味道。那是千百年傳承已久的鄉風民俗,每當此時,小鎮的上空飄蕩著粽子和艾草的清香,交融著親人們相聚時刻的溫情。

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續齊諧記》雲:“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汩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賽龍舟,我的故鄉沒有這種習俗。只在清明節期間,裡下河地區四鄉八鎮數以千計的的會船雲集溱湖,舉辦規模浩大的“溱潼會船節”。最近幾年,在煙波浩渺的溱湖上也有了女子用槳划船的比賽,那是會船盛會後的延續,吸引遊子歸來的鄉音鄉情。

端午節不同於過年,也是故鄉人忙的時節。除了去看划船賽外,門口不忘插上菖蒲和艾草,配備中午吃“六紅”的美味佳餚,大有一種“舉玉箸遍嘗美味,約春風共聚雅舍”的興致。每年的端午節我都要回家,親口品嚐母親做的“六紅”菜。家裡的午宴吃“六紅”很講究,六個碟子是醬油燒紅、拌紅或自然紅的菜餚,如炒莧菜、燒黃魚、紅燒肉、燒龍蝦、炒鮮河蝦、用刀拍碎的糖醋蘿蔔、切開冒出紅油的鹹鴨蛋……有時候在節日那天,還能看到鄉下有幾個農人上街扮演判官的模樣,到各個商家門前跳判官舞,收點小錢或香菸。看見大人帶著蹦跳的孩子去浴室洗“百草湯”,我心中竟有一份悵然若失的感覺,人到中年,胸口空蕩蕩的,少了兒時頸上掛著一個用五色絲線編織成的蛋網,少了胸前晃動著一個碩大雙黃鹹鴨蛋的自豪。

好在母親包裹的粽子還有從前原汁原味的模樣。浩瀚的溱湖有茂密的蘆葦蕩,有縱橫交錯的河汊水港。鄉人蕩著一條搖櫓小船,從湖蕩裡精心採摘碧綠的葦葉蒲草,到古鎮的小巷中或溱湖的大街上叫賣。母親包的粽子奇形怪狀,有草把頭、菱米子、斧頭狀、小腳形、腳爪形、小長方形……象是用粽葉包紮成的工藝品,精美絕倫。包粽子時,糯米中加入的餡料有紅豆、蠶豆、蜜棗、紅棗、蛋黃、火腿片等,用蒲草或棉繩紮緊粽子,放進鍋裡煮,看一眼青油油、水靈靈的粽子,十分惹人喜愛。出鍋時,空氣中瀰漫著撲鼻的粽香,常常能喚醒口中的饞蟲翩翩起舞。

過完端午節,我又要回江南。母親在我行李中擱上幾包沉沉的粽子,不須關照,不用解釋,粽子裡藏著舊時的情懷。我從小到大一直喜歡吃的光粽子和蜜棗粽子,母親對我們早有一個約定俗成。草把頭是光粽子,菱米子是蜜棗粽子,斧頭狀是蠶豆瓣粽子,小腳形是紅豆粽子……從母親的滿意的神態裡,我覺察到“兒行千里母不憂”。粽子裡包含著恆古不變的母愛,深沉的親情給予我前行的力量,無論我何時何地闖蕩天涯,胸中要常懷一顆感恩回報的心!

  又到端午粽香時

剛從外地回家放下行李,小榮也下班回家了,他把單位發放的一袋真空包裝的粽子奉送給了我。我微微地一愣,也許,留在記憶中的端午節是很快樂的。感動,也許是在不經意間的,而可以感動的情愫卻是需要早早地根植在心底的。我是一個懷舊的人,也只是在這端午粽香的時刻想起兒時的快樂片段。

端午是我國的民俗節日,而端午包粽子又是民間不可缺少的一個內容。在我很小的時候,端午節這一天母親總會早早地起床。用來包粽子的米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經淘洗乾淨,並且換上新打的河江水浸泡半個晚上。母親選糯米時一定會用竹篩將糯米過上好幾遍,將碎米統統篩掉,只留下那些顆粒細長、飽滿的,然後放進清水裡浸泡。至於包粽子用的葉子,我們都叫做粽子葉。有些年我們還會使用往年用過後再晒乾的粽葉,因為這樣就不必每年都上街去買新粽葉,節省一點鈔票,不過用新摘的葉子包出來的粽子會比較清香些。

到了初四晚上,一家老小圍坐在一起,熟練的不熟練的,手拙手巧的,都一齊動手包起粽子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神色。但在我家裡包粽子往往是由母親和奶奶來做的,我們這些小孩子能夠做的就是替個幫手在灶肚生個火,加點柴。粽子包好後,母親就在一口大鐵鍋裡倒上水,水的多少以能浸住粽子為宜。然後生起微火,慢慢燒煮,往往要經過一個晚上的蒸煮,才能食用。母親夜裡總是要起來兩三次,給鍋灶里加柴禾。

我們小孩一覺醒來,鍋內的粽子香味早已穿透鍋蓋充滿整個廚房瀰漫了整個屋子,我們三姐妹就圍坐在桌子旁,眼睛死死地盯住冒著香味的粽子。當我們剝開一層又一層煮成黃綠色的粽葉,白色的糯米便露了出來。在母親早已準備好的`碗裡蘸一點紅糖,放進嘴裡,輕輕地咬上一小口,頓時,牙縫裡都充滿了粽子的味道。於是我們會迫不及待地再補上一大口,慌得母親趕緊拍著我的後背,邊拍邊說,“慢點兒吃,小心噎著。”

記得有一年我父親曾給我們講過粽子的故事,父親告訴我們說有一個叫做屈原的詩人,他曾經是一位大臣,一位很有才能和思想的大臣。可是他懷才不遇卻又遭人所害,最終被流放。當他得知自己的國都被敵人攻破、自己的祖國被敵人侵略,心痛而在五月初五這天跳入了汨羅江、以身殉國。老百姓怕魚吃掉他的身體,所以將飯糰包成棕子投入水中。後來,在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用包粽子吃粽子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歲月流逝,如今我已經很久沒有吃母親包的粽子,再也沒有聽過父親講起關於端午節及吃粽子的來歷了!在經濟發展、物資充裕的今天,在市場裡、在超市裡、在商店裡的櫃檯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粽子。如肉粽、豆粽、豆沙粽、小棗粽、蛋白黃粽等等,很多傳統的東西不用自己動手製作就能取得,一切變得輕而易舉。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從網上游覽,也有好些不同的說法。除了紀念屈原之說之外,還有伍子胥之說;也有人認為五月初五是龍的節日,此為圖騰祭祀之說;還有惡日之說。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故在這一天插菖蒲、艾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端午節傳統習俗已經在中華民族傳承了2000多年了,而時至今日端午節也已經成為了我們國家法定的節假日。

現在有好多年輕人熱衷於過聖誕節或者情人節等西方節日,對於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卻被認為是老習俗,缺少新意,所以逐漸冷落而日漸遺忘。採粽葉,過端午,吃粽子,已經是小時候發生的往事了,但我回味往事,都是那樣的鮮活,那樣的親切。正因為有了端午這個傳統的節日,才讓我們享受到了永恆的快樂和幸福……

  粽子飄香話端午

每年端午那天,九州域內處處飄溢著粽子的清香,不少地方還有激烈的龍舟競渡。­

朋友,當你品嚐著黃澄澄,香噴噴的粽子的時候,當你觀賞著精彩的,激盪人心的龍舟競渡的時候,你一定禁不住要問:端午節源於何時?它又是因何由而起?­

端午節,也稱“端午”、“端五”、“端陽節”、“龍船節”、“粽子節”等。五月五日古人又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又叫“蘭浴節”。“蘭湯沐浴”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對端午節的由來及起源時間,歷來聚訟紛紜,說法不一。光文字記載就有七種。一說遠起於三代的蘭浴。一說起於春秋戰國越王勾踐在這天操練水軍。一說是紀念介子推。一說是“祭地臘”。一說是紀念楚愛國詩人、大夫屈原。屈原方正才高遭人嫉恨,為讒言所害,不為楚王任用,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自盡。楚國人對此悲憤不已,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讓水中之物有食可覓而不食大夫之軀,並紛紛駕船搜撈。後來,前者演變為吃粽子,後者演變為龍舟競渡。這種過端午的習俗在電視劇《血色湘西》中有較全面的反映。一說為紀念伍子胥。伍子胥因家仇棄楚投吳並盡忠於吳,後被吳王夫差所殺,拋屍江河,化為濤神。在民間傳說中,伍子胥也死於五月五日,所以江浙一帶有“迎濤神”之俗。一說是為紀念曹娥。曹娥,會稽上虞人。她的父親能絃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迎濤神溺死江中,不見屍首。曹娥因此緣江號哭了七晝夜,遂投江身亡。所以江浙一帶又有五月五日紀念曹娥之事。除這幾條之外,因地域不同,各地對端午的叫法也不相同,各本其源習俗殊異。端午節作為一個風俗活動內容十分豐富的傳統節日,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並隨著歷史的發展又注入了新的內容。由於屈原有“可與日月爭光”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後世影響巨大而深遠的楚辭,秦漢以後,端午節為紀念屈原一說,由楚國逐漸傳到全國,為絕大部分地區所公認,並相傳至今。­

從2008年開始,端午節與以往不同,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成為國家法定的傳統節日,這天全國放假。這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的尊重,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已將“以人為本,共建和諧”的執政理念化為實際行動。­

我堅信,從今以後端午的粽子會更加香甜,龍舟競渡會更加熱鬧、精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