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師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來源:才華庫 2.19W

教師工作質量的好壞關係到我國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質提高的程度,從而影響到國家的興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語文教師學習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國小語文教師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國小語文教師學習心得體會1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在教學實踐中,我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2、講授新課程時應從整體上把握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比較新課程與舊教材的區別和聯絡,有哪些改進,教法上有那些變化,有那些獨到的進步和收穫,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國小語文教師學習心得體會2

20xx年4月14日至15日,我有幸參加了xx縣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的繼續教育培訓活動,我反覆認真地閱讀了高xx老師主講的“關注《國小語文新課標》”,我受益匪淺,收穫豐厚,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說某某能寫一手好字,能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相反,說某某的語文水平差,往往就說這人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筐。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但儘管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說說寫寫。“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國小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閱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

有位教師在執教一篇遊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採用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先小組合作學習,然後集體交流,抽學生輪流上臺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景點的特點。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著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資訊。整堂課內容充實,模式新穎,學生饒有興趣,也學了很多。表面上學生收穫不少,但是由於缺少了對文字的朗讀,實質的理解還是缺少相當的內涵,尚有部分學生甚至一節課中沒開過口,這顯然無助於課文的內容的解讀。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說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會有效結合“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國小語文教師學習心得體會3

近期以來,我一直沉醉在遠端研修裡,課餘我的大部分時間都歸於電腦前,我每天流連其中。在這個研修的平臺裡,我們有專家引領、互動對話、線上交流、導師引導、作業導航等方式,每天都會快樂而充實的度過。一個個專題學過來,生怕漏掉些許的精華,寫評論努力做到客觀而實在。我按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規定的作業和評論數,參與線上研討,時間雖然短暫,但對我的影響卻是深遠的:提升了自己的綜合素質,拓寬了自己的眼界,結交了一批陌生卻熟悉的朋友。下面和大家交流下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我很享受網路培訓帶給我的幸福。

在日復一日的細瑣工作中,還有機會坐下來聆聽他人的教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還能彼此間真誠交流學習心得,共同分享教學資源,進而重新審視自己從事的教學行為,這就是工作的幸福。

其次,多交流才能常進步。

肖伯納說,“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朋友之間相互交流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但我覺得我們很可能不單單因為交流有了兩種思想,我們非常有可能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多種思想。在研修中把自己的心得,研修日誌記錄下來,讓別人讀,他人有了自己的收穫;我給別人評論,回覆或者參與班級研討和線上研討,每一次交流都是學習和進步,交流讓我們收穫更多的思想,也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第三、重實踐和反思。

我總以為做一個優秀的一線教師只要上好課,教好學生就可以了。現在我才明白,沒有深厚的積澱,何來“腹有詩書氣自華”。人應該是活到老學到老。每一期每一模組的學習要反覆地聽,並記錄要點,結合我校現在開展的“小組互助式”高效課堂的研究課題,不斷進行實踐和反思。

通過學習讓我知道:一個真正的語文老師能很好地把握教材,能遊刃有餘地駕馭課堂,能以啟發性的語言去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能以充滿激情的聲音去引領學生踏上熱愛母語的快樂旅程。一個真正的語文老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學到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藉助語文這個百科之母去開啟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把自身的潛能發揮出來,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讓學生做一個有文化有品位的人。

總之在研修中知識得到提升,思想得到昇華,頭腦得到充實的同時,情感也時時受到關愛暖流的滋潤,感謝網路研修,網路教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我們未曾謀面,我們素昧平生,但共同的事業讓我們共同學習,共同研究,網路讓我們成長。網路研修這樣的學習其實是一種對我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專業素養,改進教育思維模式,探究提升自己的教育有效途徑是很有意義的工作。不斷地加強學習,才可以確保我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擴大視野,更新、豐富我們的知識庫容,實現我們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最終體現我們作為教師的核心人生價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