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務所審計工作的心得體會

來源:才華庫 9.3K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事務所審計工作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事務所審計工作的心得體會

事務所審計工作的心得體會1

時光荏苒,轉眼間已從事審計工作近三年。認真回顧總結這充實而緊張的三年,感受頗深,所獲良多。與剛剛進公司的那一年有所不同,逐漸褪去了了剛開始的青澀與無知,在過去的一年我在進一步體會到了作為一名審計人員的辛苦與踏實,在實踐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將理論運用於實際的必要性;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主要參與了江蘇德納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的三年一期申報審計和江蘇銀河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良晉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公司年報審計。從企業財務人員的配合程度、審計工作的執行進度以及企業財務人員對於審計工作的瞭解程度,這幾個專案給人的感覺都是完全不同的,在參與這幾個專案的過程中也讓我更多地學習和思考了審計工作。現淺談幾點心得體會:

一、強化業務技能,創造業務佳績——虛心學習,多做多問,多思多想的重要性

在參與IPO三年申報審計的專案中,我深切地體會到,審計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實踐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尤其面對今天這樣愈來愈複雜的經濟結構與審計環境、社會對審計的期望和愈來愈深入發展的審計質量要求與技術更新,以及監管部門對於審計的監管力度,要想把審計工作做好,獲得較好的成果,不僅要有較好的品格,而且需要過硬的業務本領。做為一名現場的審計人員,加強理論及業務學習是取得本職工作成果的重要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將理論運用於實際業務過程中去。作為一個入職年限尚短的員工,對於審計這項工作的瞭解猶如冰山一角,在工作過程中必須學會多做多問、虛心學習,而審計現場就是一個最真實的學以致用的地方,是一個理論與現實完美結合的學習課堂,在這個課堂裡不能害羞、不能不好意思,要學會“厚臉皮”才能學到更多,成長更快,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刨根問底,精益求精,不能不懂裝懂,這樣才能讓學到的東西在腦袋裡根深蒂固,以後才能學以致用,否則只會誤人誤己。

二、團隊精神、合作精神——不能讓一人落單

審計工作是一項非常細緻嚴謹的工作,對這份工作我始終懷著端正的心態的面對,尤其是團隊協同工作時,我積極向同事學習,對分配到的任務,盡力做好,與組內同事的節奏保持一致,跟上專案進度,遇到問題及時與團隊成員溝通。通過這段時間的工作與學習,我認識到每個專案組成員在整個專案中所擔負的責任,自己的責任感也在不斷增強,團隊協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履行職責,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細心、耐心、恆心,堅持才會勝利

一年來,雖然我主要只參與了三個專案,但是我不僅參加了現場的底稿編制,還包括後期跟進複核意見,統計報告所需資訊,貼上報告、整理更新底稿等等後續工作。我發現審計工作中必須嚴格依照法定的審計程式,嚴格執行各項審計規範和準則,在確保程式、規避風險的基礎上,才能談到創新審計思路,但是對於IPO專案,現場審計的時候會發想,想要嚴格按照準則的要求執行審計程式,會面臨各種困難,比如,函證樣本量大,資料來源分散,資料整理工作量大,銷售規模大但是客戶分散,銷售客戶強勢,收入確認依據缺乏等等問題,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必須要細心還要有耐心,不能急功求利。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的工作壓力可以說是近三年來最大,同時我也看到了很多一起進來的同事離職,尋找其他的工作,現在的我覺得壓力也是另一種形態的動力,工作的壓力磨平了暴躁的性子,鍛鍊了耐心,同時能學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堅持自己的路,誠懇的接受領導和同事對我提出的批評和建議。同時,發揚成績、克服不足,提高工作效率,使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在新的一年中再上新臺階。

事務所審計工作的心得體會2

第一部分:概論

進入審計行業將近兩年,輾轉在3個事務所待過,也就接觸過3個事務所的底稿,給人一個總的印象就是模板有所不同,萬變不離其宗。每個所的底稿模板都各有其特色,但實際的審計程式卻是高度一致的,不一致也不行,準則規定了的呢。

說到編制底稿,首先要搞清楚編制底稿的目的。個人認為,編制底稿其實就是記錄自己所做的審計工作給別人看,給質控、合夥人、注協檢查組看,反正就是給沒有在現場審計的人看。如果他們看得懂、看得清楚順暢,覺得程式做到位了、問題說清楚了、可以確定報告上的數字了,那就OK了。

就財報審計底稿說,編制目的就是要說清楚財務報表上的數字是怎麼來的,其實就是一個證明的過程,證明的方法就是你所實施的審計程式。既然是證明過程,那就需要證明鏈條連貫,所以你看各科目實質性底稿基本都按照總表明細表對明細表各數字的檢查這麼一個程式來的。但對明細表各數字的檢查我們不可能做到每個發生額、餘額都去檢查一遍,這就需要對內控的信賴、重要性、審計抽樣這三個超級有用的武器了。

既然底稿編制是一個證明過程,那也就涉及到獲取證據的效力問題。總體來說,那就是外部證據效力大於內部證據效力、紙質證據效力大於電子資料證據效力這麼一個原則。所以對銀行存款餘額我們需要銀行對賬單、詢證函來佐證,對應收賬款我們需要外部單位的詢證函來佐證,講的就是一個證據效力問題。外部單位的一句話確認,勝過企業內部人員的千萬句解釋。

第二部分:總體審計流程

說了底稿編制總的原則,接下來要說說具體的底稿構成及編制方法了。根據現在推行的風險導向性審計方法,一個專案的底程式可分為初步業務活動、風險評估與計劃、進一步審計程式、其他專案審計程式、業務完成階段五部分,每部分底稿各事務所都會有模板,基本做了哪些程式把相應的表填好就是了。所以與其說底稿怎麼做,不如說審計要走哪些程式。當然如果你按照模板都不會填,那我也只能呵呵了。

1.初步業務活動

初步業務活動就是記錄的籤審計業務約定書之前所做的事情,大體上就是三件事:一是初步評估這個專案的風險,看值不值得去做;二是評估一下審計人員的獨立性,看違不違背準則關於職業道德方面的硬性要求;三是評估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看能不能做下來。這三點評估下來OK了,那就可以籤審計業務約定書了。

2.風險評估與計劃

這部分程式是根據風險導向審計的要求來做的,據說以前的審計都沒有這個程式的。但國內總體來說風險導向做得不夠好,基本還是按照賬項基礎審計來做的,所以這部分底稿最可能會淪為紙面上的東西,很多都是後補的。認真去做的肯定也有,如果認真去做風險評估,那你將學到很多的東西,諸如行業前沿資訊、企業管理知識、高大上的內控等等。

這部分底稿分為了解、評估、計劃三部分。

1、瞭解。瞭解就是兩大部分:外部環境、內部環境。外部環境的瞭解其實就是pEST分析,政治環境、法律環境、巨集觀經濟環境、行業整體景氣度等等。內部環境的瞭解主要是:單位的性質、戰略目標、行業類的競爭地位、財務業績、會計政策、內部控制等。這其中內部控制又是最重要的,所以底稿設定中對內控的瞭解都是單列的。

對內控的瞭解又分為整體、微觀兩個層面。內部控制五要素分為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資訊與溝通、對控制的監督。整體層面瞭解主要是企業控制環境、風險評估、資訊與溝通、對控制的監督4個方面,屬於大而化之的一類;微觀層面的瞭解也叫業務層面的瞭解,只要就是了解控制活動,也就是幾大迴圈的控制點以及執行情況。在對內控的瞭解中,微觀層面的瞭解算是重點。

2、評估。評估是根據瞭解的基本情況,運用審計經驗、專業判斷能力這些內控來認識企業財務報告的風險點在哪裡,以便有針對性的作出審計計劃。

3、計劃。計劃就是根據確定的重要性水平、各科目評估的風險制定的審計計劃,分為總體審計策略與具體審計計劃。總體審計策略就是總體上我們應該怎麼做,也就是確定審計範圍、重要性水平、時間人員安排、重要的審計專案等等;具體審計計劃就是具體到各科目怎麼做,各迴圈的控制測試搞不搞、各科目怎麼做等等。

計劃階段有個重點就是確定重要性水平,一般我們都要確定4個數據:整體重要性水平、實際執行重要性水平、可容忍錯報、微小錯報臨界值。整體重要性水平根據資產總額、收入總額、利潤總額等指標計算,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指標與比例;實際執行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在整體重要性水平上打個折,因為考慮了審計風險,並不是所有的錯報你都會找出來的;可容忍錯報就是我們在認定層次最多可以容忍企業出多少錯誤,也是在整體重要性水平上打個折,同樣是考慮了審計風險;微小錯報臨界值就是說小於這個數字的錯報我們可以不管,都不用統計進錯報總額裡去。

3.進一步審計程式

進一步審計程式就是根據具體審計計劃來做事情,分為控制測試與實質性程式。

控制測試就是抽取足夠的樣本,看看各個控制點是不是都實施了的,我們能做的一般也就是看該有的資料有沒有、該有的簽字籤沒有。如果控制測試的結果印證了我們的風險評估結果,那就OK,一切按計劃來實施;如果推翻了我們的風險評估結果,比如評估覺得這個迴圈風險低,結果是高風險,那就要修改審計計劃了,可能本來計劃隨便查一下的現在要詳細查一下了。

實質性審計程式就是各科目具體怎麼做了,這部分底稿就是所有底稿中的重中之重。(後面詳述)

4.其他專案審計程式

在實際審計中,其他專案審計程式主要是:舞弊風險評估,持續經營能力評估,或有事項、期後事項的檢查等等。主要是評估一下有沒有這樣的事實,對審計報告有沒有影響,有多大影響。

5.業務完成類底稿

業務完成類底稿就是說現場基本做完了,該彙總的匯一下總,該確認的確認一下,開個總結會;然後撤場,走內部流程複核底稿、出報告。報告當然還需要與被審計單位交流,得到他們的認可。

第三部分:實質性審計程式

總體上說了各流程的審計程式與重點,現在來具體說一下各科目的實質性審計程式。我們在現場具體做的,也就是這一塊了。除了每個科目都必須有的憑證檢查,期間性強的科目必須有的截止性測試外,各個科目重點應該關注那些地方呢,下面就按順序簡單總結一下各主要科目的重點關注地方。

1.資產類

(一)貨幣資金

一般的審計,貨幣資金分為現金與銀行存款兩部分,我們主要檢查其期末餘額是不是真的、銀行存款有沒有異常情況,至於有無賬外資金(小金庫)基本不是常規審計能夠關注到的,當然如果有線索發現了那就更好了啊。

1、檢查餘額的真實性

現金的記錄因為沒有第三方的佐證,所以只能靠現場監盤來核對,這個程式是必須要做的。

銀行存款餘額的真實性就可以用銀行方面的證據來佐證。銀行存款餘額由銀行賬戶、每個賬戶的餘額兩部分構成,我們的審計程式也就按這兩部分來實施。對於銀行賬戶,到企業基本戶開戶行打一個開戶清單,上面會有以企業名義開具的所有銀行戶頭,對照檢查企業賬上的銀行賬戶,看有沒有遺漏或多出。對於賬戶餘額要分兩部走,首先是檢視銀行對賬單上的餘額,如有差異則讓企業提供餘額調節表,你再檢查餘額調節表上的事項是不是真實發生,考慮該不該調整一下;下一步就對賬單的餘額向銀行函證,主要是為了防止企業偽造對賬單。

2、檢查銀行存款有沒有異常

對於銀行存款來說,因為記賬是按照收付實現制原則來的,只有實際收支時才會做賬,期末餘額出問題的概率不是很大,除非財務人員與銀行員工串通可以偽造對賬單與詢證函;其最大的風險還是在於權利與義務,也就是說賬戶裡面的錢到底企業能不能夠自由使用,有沒有抵押、質押、凍結等情況,銀行有沒有最低存款數額的要求等等。

對這部分的審計主要有檢查銀行存單、銀行函證兩個手段。企業對於已經抵押、質押的定期存單,原件肯定是不在他們手上的,所以檢查時一定要看原件,如果拿不出原件又說沒有抵押質押,那背後基本就會有故事;當然函證時如果銀行告訴了你哪些存款已經抵押、質押了那就更好了啊。

檢查定額存單還有一個作用是認定銀行存款的現金等價物身份,那些3個月及以上的定期存款就不算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了。

對於貨幣資金的審計,個人覺得截止性測試都不是很重要,因為它是實際收支時做賬的,人為調節期間的可能性很小,就算付的是以前以後年度的款,它還是應該記錄在賬上的,只是對方科目的擺放問題。貨幣資金截止性測試主要還是為其他科目審計提供線索吧。

(二)應收賬款及壞賬準備

這部分主要審計的是應收賬款的存在性,以及壞賬準備的完整性。

1、應收賬款的存在性審計

應收賬款主要核算企業主營業務部分應該從客戶處收的錢,審計最直接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看期後的收款情況,一是發詢證函。

對於應收款項的存在與計價,其實最直接的說服力就是期後客戶付款了,那期末餘額基本也就確認了啊。但基本各個事務所的底稿模板都沒有這一塊的單獨檢查,個人覺得,如果期後可以確認支付了期末時的款項,那也就沒有必要發詢證函了。

我們用得最多的方法還是發詢證函,以企業的名義給客戶發詢證函,讓客戶直接回函到事務所,然後事務所再檢查其中的差異,能夠有證據說清楚的就認了;對於沒有收到回函的,那就要搞替代測試。但現實情況是現場就那麼幾天,很多時候還是在外地,你根本就不可能在現場拿到詢證函,於是就有個變通法則,在現場對發函的客戶統統先做替代測試,之後回函了再調整吧。

對於發函的物件我們一般都是選取餘額較大的客戶,當然那些可以看出交易量特別大而餘額又很小的客戶最好也發函確認一下;至於發函金額必須要達到期末餘額多少比例、替代測試的借貸方金額要佔到發生額多大比例貌似沒有具體規定,有的事務所要求必須達到某個比例,也只是所內質量控制的要求而已。

2、壞賬準備的完整性審計

壞賬準備的完整性審計有兩個基礎,一是企業的應收賬款賬齡,一是企業的壞賬計提政策。我們審計最好不要對企業的會計政策說三道四,除非它真的太離譜了,壞賬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這些政策就按照企業現有的來,它要變更,複核程式就可以了,這方面形成爭論是很不明智的。

對於賬齡,個人覺得應該是客戶超出信用期的時間段,因為在信用期之內都屬於正常的情況,雙方協商確定了信用期,期間在法律上企業都還沒有主張這筆債權的權力呢。或許是因為這麼做的工作量比較大吧,反正我遇到的企業沒有一個是按信用期來分賬齡的,都是直接根據記賬日期來算。企業付款也都沒有按照實際支付的某筆交易款來對應計算,而是完全按照簡單的結舊掛新原則來算賬齡,所以有時表面上賬齡在1年之內,其實可能包含著是N年前的一筆糾紛款項,根本沒有收回的可能了。對於賬齡計算,基本上我們簡單複核沒有發現大的異常也就用企業的資料了。

企業的壞賬計提政策可能很複雜,要區分一些單項重大單獨計提、單項不重大單獨計提、按組合賬齡計提等等,基本上這方面的分類也就隨企業了,審計人員不要沒事幹去提出異議。

(三)其他應收款及壞賬準備

其他應收款核算的內容比應收賬款豐富得多,它跟其他應付款一樣,都是一個框,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往裡面放。但它有個特色就是,發生的筆數少,幾乎每個餘額都可以取得一個單獨的說法。對於這部分的審計跟應收賬款一樣,還是檢查其存在性,以及壞賬準備的完整性,方法主要還是發函證。

根據其特色,我們還要關注每個客戶的餘額性質是什麼,再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我的所見所聞,其他應收款裡面主要存在:員工借支的備用金、一些不常見業務的往來款、關聯方之間的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

對於員工備用金,還要看看是不是借了很久不衝賬,是不是應該預提費用,或者確實收不回來需要記損失了。對於關聯方之間的非業務性質的往來要當心,看看有沒有長期被佔用資金的情況,有時該披露的還是要披露。

(四)預付賬款

對於預付賬款的審計,主要還是看他的存在性與計價,審計方法也和應收賬款差不多,主要也就是發函證。

預付賬款核算的是企業正常經營購進貨物或原材料時預付的貨款,其存在的原因在於賣方的強勢,他不屑於貨到付款,更不考慮賒銷,那買方只有預付一部分貨款他才會組織給你發貨。所以如果在買方市場的情況下出現預付款,那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現象,需要關注一下是不是有利益輸送等舞弊情況。

根據預付賬款的性質,它的賬齡一定不會太長,一般也就付款與到貨這麼幾個月時間,如果賬齡太長,那就需要進一步關注了。如果與應付賬款對掛了,那就要抵消;如果發生糾紛了,那就要評估收回的可能性有多大。

(五)存貨

存貨是一個很神奇的科目,不同的企業有著不同的重要性,有的企業壓根兒沒有存貨,簡單的商貿企業就是買進賣出的核算,施工企業就是那些工程施工餘額大於工程結算餘額的專案兩科目之間的差額,典型的製造業還要把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等科目包含進去。存貨科目主要檢查其存在性、計價和分攤,以及跌價準備的完整性。

1、存貨的基本審計程式

存貨基本分為原材料、在產品、庫存商品等科目,至於那些過渡科目先就不說了。這幾個科目主要特徵就是都符合等式:餘額=數量x單價。我們檢查存貨,也就按照數量和單價兩條線來查;數量靠監盤、單價靠計價測試。

對於上市公司的審計,存貨的監盤程式必須得有。但我們做的一般性企業審計,監盤程式一般也都沒有做,用企業自己的盤點報告來核對一下就算數了;監盤不做,但抽盤程式必須得有,除非它的存貨本身少得可憐。抽盤也就是我們根據存貨庫存明細選一些專案,你可以選大額的,也可以選入得多出得也多的,也可以隨機抽這麼一些,選好後就去倉庫裡面點數;也順便在倉庫裡隨便挑幾樣貨物,看看庫存明細上有沒有,這樣順差逆查就都做了。

存貨的計價測試那是必須得做的,不過現在都是系統自動計價,企業操作失誤或者人為造假的可能性都比較小,這部分檢查越來越有走過場的嫌疑。對於製造企業,各在產品、產成品成本費用的分攤,製造費用在各產品之間的分攤也都是系統自動完成的,我們主要還是檢查一下系統的設定,這又屬於系統審計的範疇了。

2、製造企業生產成本的檢查

對於製造企業,存貨中除了原材料的計價是外購確定的,在產品、產成品的計價都是按照生產成本再根據一定的分配方法分攤到各產品的,所以我們還要檢查成產成本的存在性。而生產成本中風險最高的又是製造費用,製造費用也是一個框,企業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往裡放,就因為它比較隱蔽不顯眼,而且一次混過去之後就固化到存貨的價值裡了,沒人會再去關注。

生產成本的檢查主要就是分析一下各項成本的波動情況,然後根據異常情況檢查憑證,看看是不是真實發生,該不該計入製造費用。

3、存貨跌價準備檢查

存貨一定要檢查跌價準備的,特別是現在經濟環境下的製造型企業。由於總體上製造業不景氣,很多企業開工不足,巨大的人力成本、固定資產折舊分攤在了有限的`產品上,造成存貨計價過高;而市場交易反而不景氣,銷售價格卻在一路走低,於是跌價準備的計提也就越來越凸顯出來了。

以庫存商品為例,每種產品有個賬上單價A;也有個市場售價B,還有銷售時的費用與稅收等C,銷售時企業能夠到手的錢就是B-C,那就看看A與(B-C)哪個大,A大則要計提跌價準備了,計提數便是A與(B-C)之間的差額。如果是原材料、半成品,那就還有一個加工成產品品還要發生的費用D,那就成了A與(B-C-D)來比較了。公式很簡單,關鍵是除了A我們能夠真實確定外,B、C、D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們審計人員知曉的,還得企業去評估。所以計提跌價準備就是審計與企業之間的博弈。

企業一般都不想計提跌價準備,但審計人員為了控制風險一般又要求計提跌價準備,最終結果一般就是相互妥協,在雙方都能夠承受的範圍內計提一個數,然後倒推出B、C、D等資料。為了保險起見,還要銷售部、生產部出一個確認書,表示經過他們的詢價、或者分析,B、C、D這些資料是合理的。

(六)固定資產

對於固定資產,我們主要的審計程式就是檢查新增減少情況、盤點、檢查權證、複核折舊及分攤、複核減值準備等。

對於一般正常經營的企業,固定資產基本上都是以前年度累計下來的,新增與減少都比較少。以前年度已經存在的,我們也就信賴以前審計師的確認結果了;所以一般也就是檢查本年度新增、減少的固定資產,看看購置入賬是否金額相符、在建工程轉固是不是達到了條件、報廢處理是不是真實合理。

對於固定資產是否真實存在、是否真實為企業所擁有,最直接的審計方法就是現場盤點,房子、土地、車子這些有權證的拿出來比對。盤點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看看有沒有利用率嚴重不足、閒置、廢棄的固定資產,因為這時候應該考慮計提減值準備了。檢查權證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看看有沒有質押、抵押等情況,一般有這種情況時企業是拿不出原件的。

對於固定資產的折舊政策這一塊,跟應收賬款的壞賬準備政策一樣,我們最好不要對企業的政策說三道四,只要他們折舊政策不是太離譜,又是經過程式審批了的,就按他們的來。現在幾乎也都是系統自動計提折舊了,出錯的機率很小,除非人員手工錄入的時候出錯;但複核折舊這個程式也是要搞的,萬一就發現了他們的操作失誤呢。折舊這一塊還要複核一下是不是都分攤到各項成本費用中去了。

固定資產的減值準備計提也像存貨的跌價準備計提一樣,是審計人員與企業博弈的結果。企業天然的不想計提減值準備;對於審計人員,如果不是確實存在閒置、嚴重開工不足等情況,一般也不會苛刻的要求企業計提減值準備。

(七)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核算的是企業正在建造,還沒有轉為固定資產的那部分資產,主要審計它發生的真實性、是否達到轉固條件。

在建工程發生的真實性審計,第一就是盤點,看看這些在建工程是不是都存在,完工進度大體如何;第二就是檢查憑證,看看裝置款、材料款、工程款支付是不是都是真實合理的。

在建工程是否達到了轉固條件,在盤點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來,看看是不是在生產、使用啊,但這也是審計人員與企業博弈的地方所在。對於大型的辦公樓、廠房的建造,一旦轉固則需要計提大額的折舊,如果企業效益不好的話,很可能就傾向於推遲轉固。特別是某些產能過剩的企業,前幾年產能擴張時新修的廠房設施等,到現在達到可使用狀態了,甚至企業都在使用了,但不想轉固,就找些還在試執行、沒有竣工驗收等藉口。審計人員遇到這樣的情況,唯有上報領導等候指示了。

2.負債類

(一)應付賬款

對於應付賬款,我們主要關注的是其完整性,也就是說重點查一下企業有沒有少計自己對外的負債;主要的審計方法是發函證,結合存貨監盤、截止性測試來尋找有無漏記的筆數。

對於應付賬款的發函,根據審計的目的,通常也就不找那些期末餘額大的客戶發了,應該找那些發生額大而期末餘額小的客戶,或者今年與去年比變動幅度太大的客戶來發函。因為前者本身少計的可能性就小,後兩者才是主要的風險所在。但有的事務所有指標要求,發函金額要達到餘額的多少百分比,也就誘導大家選大餘額的客戶發,這是不可取的,跟風險導向有點相違背。

還有就是結合存貨來看,如果存貨盤點或者截止性測試,發現實際庫存比賬上多出了那麼一筆,一般情況就是存貨入庫了,但是發票沒到,企業還沒有暫估入賬,這時對這筆貨物就要暫估入賬,同時增計存貨與應付賬款。

(二)預收賬款

預收賬款給人的感覺是隻有在賣方市場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因為產品緊俏嘛,賣貨的議價能力高,必須收到部分貨款我才給你發貨,甚至我才組織生產;還有就是產品生產週期很長,按行業慣例得先收一筆錢。

所以預收賬款的賬齡一般也都不會太長,對於太長的那就要關注一下是不是出現了法律糾紛,企業還需不需要歸還這筆錢。還有就是關注一下同一筆交易的預收賬款和應收賬款是不是存在對掛的情況,有的話就得相互抵消掉。

對於大額的預收賬款,檢查一下銷售合同,看是不是有關於預收賬款的規定。有的不靠譜的企業可能是借客戶的錢在生產,合同上還規定了結算時扣除相關借款利息,那這時入預收賬款肯定就不合適。

(三)其他應付款

跟其他應收款一樣,其他應付款也是個五花八門的東西,什麼亂七八糟的都可以往裡面放。正因其特殊性,其他應付款的每個專案餘額基本都可以得到一個獨立的解釋,如果解釋不通那就一般有問題。比如代扣代繳的員工社保,那一般也就是最後一個月的代扣數,如果不止的話,那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就要考慮一下了;比如資金拆借,那必然會對應到某一筆合同,直接檢查合同就行了。

(四)應付職工薪酬

對於應付職工薪酬,我們的直觀印象就是這個科目期末餘額不會很大,正常情況下也就是一個月的工資、社保+預提的年終獎,甚至於期末餘額為0。反正就是說期末餘額肯定有一個明確的解釋,如果解釋超出了我們的預期,那基本就有問題了。比如說企業幾個月不發工資、不交社保,那是不是就應該考慮一下他的持續經營能力了呢?

對於應付職工薪酬,我遇到的糾結就是那個計提測算問題,因為許多企業都不按照法律規定來給員工交社保、公積金,基本都是按照社保局規定的最低那一檔來計提,這就造成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這幾個計提基數都不一樣,而且永遠跟工資差很多。最開始編底稿時傻傻的按照工資走,結果差異一大堆,寫個原因就說企業少計提了多多少少,弄得很顯眼;後來學聰明瞭,直接按照企業的計提基數寫,幾乎沒有差異,再寫個說明企業未按照實際工資標準計提,這下就不顯眼了,因為沒差異嘛,至於說明,基本沒有人去關注了。

(五)應交稅金

對於應交稅金,一般的企業這個科目風險不高,我們主要也就是做一下測算工作,看看增值稅跟購貨、銷貨的量匹不匹配;看看其它稅種的計提正不正確,企業在這上面出錯的機率不是很大。

有個問題就是很多企業在年末計提企業所得稅時比較粗糙,因為還沒有到彙算清繳的時候嘛,這個時候提多提少稅局是不會為難他們的,於是他們也就不上心了。而審計人員又要按要求來做測算,還不能借鑑企業的工作,白白多費很多精神。

還有個問題就是增值稅進項轉出的問題,我們很難找出應該轉出而未轉出的那部分,做存貨科目的、做費用科目的基本都不會去有意識的考慮這個問題。稅這個問題有稅務局緊盯著呢,我們也就不要那麼傷神,非得把企業查一個底朝天的,沒發現大問題也就算了。

3.損益類

(一)營業收入

對於營業收入,我始終認為要查出人為舞弊多記收入是很難的,因為企業要舞弊肯定就會做全套,合同、發票、提貨單、出庫單、入庫單什麼的都會有,僅僅從憑證上檢查看不出來問題。這個科目我們主要還是做分析性程式,輔以合同、憑證檢查,再順查逆查的做一下截止性測試。

1、收入的確認

說到收入,那肯定就要說一下收入的確認,大的原則就是商品所有權上面的主要風險與報酬已經轉移給了購貨方才能確認收入。根據這個原則,如果規定了收貨確認才算交付,那你發貨時就不能計收入;如果規定了購貨方還有一個退貨期限,那退貨截止期沒到也就不能計收入。這些原則跟現實脫軌比較大,因為中國的很多企業做賬還是為了應付稅局的,他們只認一個簡單的理,我開票了就計收入(當然也不是開飛票,還是有合同、出庫單、運輸單等佐證的),而會計準則中收入確認的原則就沒有發票的半毛錢關係。

魯迅就曾說過,中國的很多陋習就因為從來如此、大家都如此兩個殺手鐗而存活著,沒什麼道理可講。想想其實也就通了,對於收入的確認其實也沒有什麼道理可講,那就依企業吧。

2、收入的分析性程式

收入的分析主要就是看看主要產品的銷售額、成本、毛利率等指標與去年相比有多大的變化幅度;細緻一點還要看各月的資料之間有什麼重大的變化幅度,各月的資料與去年同期有什麼重大的變化幅度。

對於變化幅度要能夠給予合理的解釋,並不是說變化幅度不大就沒問題。如果今年市場萎縮,競爭激烈,企業本身又沒有佔到很大的市場份額,而銷售量居然沒有什麼變化,銷售價格反而還有所提高,那就說不過去了啊;比如銷售不振,開工不足,成本增大,你的產品毛利率居然還沒有什麼變化,那也說不過去啊。所以變化幅度不是越平穩越好,而是要跟行業景氣度相關,那種逆勢而上的例子畢竟很少。

3、合同、憑證檢查

如果經過分析發現某些月份收入可能有問題,那我們就針對性的去查一下相關的合同、憑證。如果企業做得很好,該有的都有,邏輯上也沒有不通的地方,我們也就只有盡人事知天命了,審計人員不是神仙,不可能把什麼都查得出來啊。

4、截止性測試

營業收入的截止性測試跟別的科目不一樣,它分為順查、逆查兩種,一種是從出庫單查到財務賬,一種是從財務賬查到出庫單,把完整性、發生性都查了一下。

(二)營業成本

成本跟收入有一定的聯動性、對應性。一般的銷貨企業,收入、成本同時確認,一一對應,所以每個產品的收入、成本都會很配比。我們檢查成本主要還是分析合理性,看看主要產品年度、月度變動幅度有多大,能否給出具體的解釋;檢查憑證都可以放棄了,後面也就一張出庫單,看不出什麼問題,我們要檢查的是成本跟出庫商品的對應關係,企業如果基礎工作做得好的話基本都可以把產品出庫與結轉成本一一對應起來的。

主營業務成本還有一張倒扎表,幾乎每個事務所的底稿模板都有這一項,但很多時候我們基本不做。有的企業因為核算的原因,很多資料不能直接從賬上來,有時就得花很多時間去找資料,增加了工作量;就算最終花時間做出來了,對於審計結果也沒什麼用,不外乎又一次有力的證明了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這一真理,因為現在系統做賬,只要做賬時能夠通過,那它肯定就是平的。

(三)期間費用

對於期間費用的審計,主要手段也就是分析變動率、抽查憑證了。分析一下各項費用年度、月度的變動幅度,看有沒有異常;再根據異常檢查相應的憑證,看是不是真實發生,有沒有錯記科目什麼的。

再就是做好截止性測試,看有沒有跨期費用的存在。這部分沒什麼可以展開說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