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法治心得體會(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1.6W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1法治心得體會(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021法治心得體會(通用5篇)

法治心得體會1

校園是我們成長的搖籃。在錢塘國小開展的普法教育中,我學習了《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讀本》。在書中我認識了一位叫法律的朋友。媽媽告訴我:“法律是國家制定的規則,它告訴大傢什麼應該做,什麼不可以做。”法律這位朋友我們不僅不應該陌生,而且還應該由衷地感謝他。他既是一位好夥伴也是一位大衛士,從小到大他都不知不覺地保護著我們。當我們不經意地出現了闖紅燈、欺負同學、破壞公物等行為時,好夥伴就會立即善意地提醒:“這樣不行,一旦做了違法的事情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當我們遭受暴力、敲詐、欺騙等不法行為時,大衛士就會義無反顧地為我們撐起一把保護傘,讓我們的生命和財產不受侵害。我們的健康成長一直離不開這位好朋友約束和保護啊!

《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讀本》還提到:“普法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我也覺得:校園開展普法教育很有必要,就像人需要氧氣,植物需要水一樣重要。普法教育能讓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法律這位朋友,並結交成為最好的朋友。老師也經常教育我們:“要學好法律,做到知法、守法,知道什麼是合法的,什麼是違法的,什麼是犯罪的,用法律約束自己、保護自己。”大家都能共同知法守法,才能讓陽光瀰漫整個校園,讓校園更加純潔而美麗。

雖然我只是一名國小生,但是,我也很想為“普法教育,打造零犯罪校園”做出我的一份貢獻。我不僅要學好科學文化知識,也要學習好法律知識、和法律交為好朋友,把遵紀守法表現在我的言行舉止,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做一個知法、學法、懂法、守法的小公民!

同學們,你們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讓校園更加美麗,讓天空更加純淨!

法治心得體會2

俗話說:“百行德為首,萬事法為先。”我們每一個人做任何事都要遵紀守法,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線。7月16日,我報名參加了太倉日報組織的法治夏令營,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

本次夏令營歷時半天,以體驗式普法教育為主。我們先是在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聆聽了著名律師關於憲法知識的講座,瞭解了憲法的起源和發展;和服務大廳的智慧機器人進行了問答互動,大家輪流上陣,各個鬥志昂揚……我們在讚歎高科技的同時,又學到了很多法律知識。

緊接著,我們整隊驅車前往雙鳳黃橋村,走進全省首家法紀教育基地。築牢防線,培厚信仰,門口的八個大字彰顯著這裡的宗旨。跟隨講解員的節奏,我們瀏覽了展廳預防職務犯罪的資料和圖片。古典元素和現代聲光電科技的結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鮮活的腐敗案例和一個個催人警醒的反面典型,讓我們真實感受到了法律的威嚴和犯罪的畏懼,在我們在靈魂深處敲響了警鐘。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名為《毫釐》的微電影,講述了一名國家幹部在切身利益面前堅持原則和底線,嚴厲拒絕親屬賄賂的故事。差之毫釐,定會失之千里。片中的主人公雖然急需一筆資金用於置辦女兒的學區房,但他深知若接受了親屬的賄賂就再也回不了頭了,最終以實際行動捍衛了法律的'尊嚴。

不知不覺到了返程時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同學們,讓我們牢記今天的所見所聞,從小樹立知法守法意識,傳承法制精神,弘揚道德品質,共建設和諧社會。

法治心得體會3

依法治國,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從而保障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礎,法制是民主的確認和保障,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權利在內的各種權利都由憲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確認和保護;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權利也必須通過法律規定的程式規範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實現。因此,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就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樣一種人們嚮往的社會裡,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保障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諧發展。

社會穩定、秩序井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沒有穩定和秩序,人們就不可能安居樂業、和睦共處。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較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既是社會不穩定因素,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障礙,需要採取多種措施進行調整解決。在眾多的社會調整措施中,法律調整最為重要。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範,具有“硬性”的社會功能和規範功能。要維護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秩序,實現社會和諧,就必須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國理念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黨的十五大報告對依法治國的含義做了界定:“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其基本含義是依據法律而不是個人的旨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準,樹立法高於人、法大於權的觀念。

法律權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嚴、力量和威信。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會都必須樹立有效的權威,沒有權威就沒有秩序。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形態,決定了一個社會中不同的權威。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權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質屬性決定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現了人民的意志,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統一。法律具有規範相和確定性,非經法定程式不得修改或者廢止。這種法律所獨有的確定性,使人們根據法律的規定可以清楚地預見自己行為的法律後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時間內,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法律具有國家強制性。法律以國家權力為後盾,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任何個人或者組織違反法律,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些特徵,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具有崇高的權威性。

法治心得體會4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與法制建設目標。1999年3月15日第xx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五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標誌著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理論日益走向成熟,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實踐邁入更高階段。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法治國家,是以市場經濟的相當發展為經濟基礎、以民主政治的相當完善為政治基礎、以發達的權利義務觀為核心的精神文明為思想文化基礎的。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在資本主義社會才開始實行,但是,正如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樣,資本主義也不可能有徹底的法治。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型別的依法治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然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逐步發展與成熟,以科學的權力義務觀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的逐步發展,全面確立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針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總結古今中外治國的成功經驗,反映全國人民的意願,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並從憲法的高度確立了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理念,這標誌著黨和國家治國方略的根本性轉變。

實行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一項艱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

作為基層司法人員,我們要切實做到從自身做起,模範地遵守國家法律,在司法工作中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法治心得體會5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和重大任務,開啟了新形勢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徵程。政法系統作為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積極投身於法治建設的偉大實踐,抓好與政法綜治密切相關的工作任務的貫徹落實,確保全會精神落地生根結果。

增強法治觀念,提高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作為政法工作者,要帶頭樹立對法律的敬畏之心,養成尊重“法治”、維護“法治”的良好習慣,引領全社會尊法守法。要從內心樹立對法治的真誠信仰、真心擁護,始終忠於法律,嚴格依照法律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任何時候都不能用任何藉口任何形式徇私枉法;要始終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把黨總攬全域性、協調各方同政法機關依法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要培養法治思維,把法治作為約束自身執法司法行為的準則,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政法委要在把握政治方向、協調各方職能、統籌政法工作、建設政法隊伍、督促依法履職、創造公正司法環境等方面,發揮好在推進依法治國中的職能作用,努力提升政法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守住法律底線,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

政法工作者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敢於擔當,牢牢守住法律底線,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義之劍,使各類違法行為依法受到懲處,使社會正氣得到弘揚,用實際行動維護法律尊嚴。作為基層一線具體的執法機關,要有職業操守,要忠於法律,忠實履職,嚴格執行法律,在每一個具體案件的辦理過程中,都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確保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式公正,讓群眾切身感受到司法公正和社會的公平正義。要正視群眾反映強烈的有法不依、有案不立、信訪不信法、在執法中辦關係案、人情案等執法司法不公問題,堅持嚴格執法,規範執法行為,迴應人民群眾對法治建設的需求和期待,樹立法律公信和司法權威。

圍繞公正司法,推動司法改革任務落實。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司法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從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執行機制、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強化司法人權保障和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等方面,為司法改革點出了題目,指引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為縣級政法部門,要根據中省統一部署和要求,主動對接、不等不靠,積極實踐司法體制改革,推進司法改革任務有效落實。結合實際,基層政法機關可以在一些非常關鍵而又較容易落實的業務工作機制方面先行先試,如法院在建立立案登記制度、主審法官負責制、裁判文書公開、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方面,檢察院在強化法律監督,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完善人民監督員等制度機制方面,公安機關在加強對行刑逼供和非法取證的源頭預防、推進警務公開等方面,積極探索,積累經驗,通過司法改革的實際成效,提升司法機關形象和公信力。同時,要積極推進涉法涉訴信訪改革,建立分工明確、配合有力、流轉順暢的銜接機制,將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匯入法治軌道內解決。

加強宣傳引導,努力促進全民守法。

依法治國的基礎是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風氣。政法機關要積極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當好法治宣傳的排頭兵,發揮主力軍作用。要突出宣傳重點,強化法律服務、以案釋法。建立法官、檢察官、警察、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成立普法講師團,推行“一村一干警”工作機制,進村入戶開展法治宣傳。通過政法幹警為老百姓提供零距離法律服務,引導群眾運用法律武器維權,用事實來證明“信訪不如信法”。要靈活宣傳形式,創新宣傳載體,採取送法下鄉、法治文藝節目演出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深入開展法治教育,建設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