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心得體會(精選7篇)

來源:才華庫 5.86K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學創作心得體會(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學創作心得體會(精選7篇)

文學創作心得體會1

時光荏苒,學習書法已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了,從最初的興趣愛好到現如今從事專業,我想除了堅持以外,更主要的是領悟和學習古人的經典作品。

對於學習書法而言,臨摹與創作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學習書法的人都能言之一二,但觀念和體驗的差異往往會造成截然不同的藝術實踐和藝術效果。

談臨摹,必須先清楚臨摹的目的。臨摹是中國傳統藝術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他是技藝的學習,風格的吸收,同時更是藝術感覺的積累和提升。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有其潛在的藝術感覺,孩童寫字有他的自然天趣,成人初習書法亦有他的自然天性,但這些自然大都是原初而低階的,需要通過磨練和打造來提升,使之最終成為一種高境界的自然天成,臨摹便是磨練和打造的最好方法。

通常學書者都知道臨摹有三個階段,即實臨、意臨和背臨。我認為實臨是基礎,它能夠為以後的博採提供揚棄的標準,因而也是最為關鍵的。明末清初學者錢謙益曾對王鐸早年的閣貼臨書有這樣一個評述“如燈取影,不失毫髮”。“如燈取影”以字面含義來理解,似乎與複製、拷貝意思相近,燈下取影顯然是形容臨摹過程中對範本點畫形廓把握

文學創作心得體會2

這一個學期的書法與上個學期不同,主要學習的是行書,而且不僅僅是行書的臨摹,更是在臨了一段時間的帖子後,在其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創作,包括作品的形式與內容。

書法,經過歷代先民或書家的摸索研究、學習實踐,終於確認了表現漢字之美的不外五大書體,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而且總結了一整套的“法”——“筆法”,而這五大書體又離不開線條,線條之於漢字書法確為關鍵因素,沒有線條即沒有漢字,沒有線條的變化,即沒有漢字美的結體變化,更無美的章法和藝術風格的變化。

不同的書體,有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即便是同一作者所為,也依然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就像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有多面一樣,同一位作者的筆下同樣可以呈現不同種類的書體和麵目繁多的風格情趣。雖然目前只臨摹過蘇軾的行書,但老師建議我們學習兩三個不同書法家的行書字帖,即使是楷書也最好多學習幾種。

學練書法,要練用筆,要練結體。學用筆、學結體,首先需要入帖,先入帖,先繼承,但繼承不是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創新,但沒有前面的繼承,又怎樣談創新呢?創新需要出帖,不是一種帖,需多種帖,那就需要學習別人的東西,集多個人的優點,融會貫通,結合自己情況,創出新風格,寫出新特點。

書法的結體,將橫線縮短,豎線拉長,就出現了長體造型的漢字——小篆;將橫線左右拉長,豎線縮短,就出現了扁體造型的漢字——隸書;將線條做對比不大的平正規整組合,就出現了正方型或長方型的漢字——楷書;將線條做不規則的恣肆組合,就出現了形體多變的造型——行書、草書,而且用筆輕重、行筆快慢、用墨濃淡、線條粗細、毫鋒軟硬都對線條、章法風格特點產生影響。

我其實挺仰慕那些卓有成就的大家,在他們的筆下一切內在的東西都是相通的,儘管形式多樣書體各異,但其蘊涵的大的審美氣息卻能一脈貫通,隨意點染都能顯現自己獨有的風神。我想,那一定是書家的內外修養達到了某種較高境界後的自然結果;至於自己目前行書章草魏碑等“不相往來”的格局,也希望隨著技法的日益磨礪、功力的不斷積累,乃至於其他修養的逐步加強而會有所改觀。所以更高層次的書法語言,已經不再是筆法字法的特點,也不是章法墨法的習慣,而是充盈在其中、無處不在的神采和氣息。這些,才是需要我們用畢生精力去追求的。

文學創作心得體會3

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探索適合於自己特點的風格是不言而喻的事。我常常是對自己嘗試性的作品充滿興趣,卻又不時地懷疑和否定。探索,否定,再探索,這樣反覆地進行著。從生活中搜集創作素材是創作的原則。回憶起過去許多年裡,常常是帶著一個概念下去,帶著一些為概念蒐集的素材回來。把自己的感情管制起來,這樣就無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帶著一把感受以外的尺子,在生活中量來量去,要發現可畫的題材實在比沙裡淘金還困難。

去年秋天,我橫穿了幾千裡的錫林郭勒大草原,通常認為這地區是內蒙古牧區的典型。這裡沒有高壓線,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機??生活是流動的。然而,正是在這些並不先進的生活中,普遍存在著的形象和它們呈現出的色彩,構成了草原上特有的美。空曠的天然牧場,多變的景象,質樸憨厚的牧民,古老的蒙古包,牲口拉著生活必需品的各種車輛,乘騎的馬、擠奶的牛,平凡的勞動場景以及牧民們淳樸而真摯的情感??。我懷著由衷的興趣和激動心情,畫出了一批作品。

生活中的美往往是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的,每個畫家對生活都會有一定的偏愛,形成這種偏愛是有多種原因的。除了客觀條件提供的可能性外,畫家的情感和各種修養形成的感受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喜好和表現方式也因人而異。從離開美術學院走上工作崗位時起,我就開始在藝術創作中有意識地從我們民族文化中吸收營養。油畫引進後,要成為中國的油畫,這個問題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議題了。其實,我覺得爭論的意義遠不如實踐更實際些。

我曾經想從年畫中吸取點東西。建軍五十年時那幅《講形勢》就是這種嘗試。整個畫面減弱了光的影響,色彩更純一點,運用了許多裝飾圖案。建國三十年美展的《牧馬人》也是一種嘗試,主要是運用了一些有變化的線,色彩上用了較淡的、弱的對比,這樣好突出線。有擠壓出的線,勾出的線,粗筆逆鋒推出的線,刮刀抹出的線。後來,試著在風景畫中吸收大寫意的韻致和對形的認識與處理方法,想畫得有點神、意。但中國畫中那種意到筆不到的情趣總是出不來,畫人就更棘手了,畫面上的素描稿,用顏色畫起來就填上框子了。回想起過去看過老國畫家們的花鳥、山水寫意畫的作畫過程,覺得他們對所描繪物件的形與神是吃透了的,下筆的時候,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是胸有成竹,然後落筆成形,以形寫神。每個區域性之間都是有機地聯絡著的,都服從一個總的神韻和節奏的要求。在這總的要求下,這種筆味墨趣也自然能運用得當了。另一個特點是不離開表現物件而搞筆墨趣味。每放一筆,是筆墨,也是形的一部分。油畫如能吸收這種技藝,並結合油畫的色彩造型,也許會出現新的面貌。

大量地連續地作畫,對我的實踐很有好處。不斷地畫,不斷地思考,隨時調整自己的畫法,隨時補充一些新的設想,隨時試驗。首先,很認真地推敲素描的小草圖,把畫面的構圖安排,人物的形象特徵、神情、動態都考慮成熟,再設計色彩關係等,當一切都做到心中有數後,動油畫刷子就大膽了,也主動了。這次的人物畫《春》、《隔代人》、《奶桶與姑娘》,就是這種嘗試性的作品。

為了使畫的物件更樸實、更粗獷一些,我從民間木版水印畫(灶王爺、門神等)和泥娃娃之類民間工藝品中借鑑塗色辦法,許多人物畫上都有這種痕跡。《姐妹》一畫的用色追求感覺上的飽滿,巧合了民間“黃、紅、綠、桂(品紫)”的色彩組合習慣。兩個小姑娘的腰帶、頭巾正好是這四種顏色,其它都是純白與灰。當然那四種有純色感覺的顏色是經過調配的,這樣就有點鄉土氣了。

這些嘗試是二十年前學習的繼續,六十年代初的油畫研究班的教學,培養了學員們探索的風氣。我願意繼續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和不斷地進行探索。

文學創作心得體會4

感言:

四年快接近尾聲了,心想著自己這四年來的繪畫作品,感覺在校基本就是為了完成作業去繪畫的,作品中幾乎完全沒有自己的感想,同時那一大堆都屬於寫生作業說實話交作業也就是為了得到老師的好評所以每次考試作業很認真的畫給給老師點評。

不過這次系裡的畢業創作可是費了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去認真著手的。在畢業創作還未進行時我那時就考慮繪畫一幅油畫油畫風景,不過一般我覺得像我們這麼大的男生都喜歡繪畫一些美女,不過為了打破世俗我在找素材上花費了很多時間。首先找了一幅滿足大眾化的漂浮荷葉,我將這素材給了相應的指導老師讓他們給於指導,老師看了說這種素材很適合但是可能會花的很平淡。時間過的很快應為外出自己耽誤了創作時間學校即將要交畢業作品,這加快了我尋找素材的速度,猛的某天我在網上看到了一張新意的圖片《蓮花組圖》,這張圖片看上去最吸引我的就是那荷葉。看到了這些荷葉荷花我的繪畫興趣來了,創作的激情也隨之到來。隨後又找了大量關於荷葉荷花的圖片。

找到這些圖片立即列印到手,買好了相應的繪畫材料工具,把所有準備工作做到了位。首先我看了這原始圖片作了相應的構思,心想繪畫時不能按部就班要畫出自己的思想,畫面面一定要有個吸引別人的轉地方。在繪畫過程中我省略了很多東西把一些次要的統統都去掉。構圖完成後,型打好後就是上顏色和刻畫。我沉思了好久後決定畫面以綠色為主,整幅畫面以藍綠色調為主,這樣突出淳樸的風俗。在刻畫細節方面我思考的最多在荷葉刻畫上我根據場景需求將枯黃的荷葉蓮蓬荷花刻畫成主體,其次我都是統統粗略的帶過。在描繪枯黃的荷葉時我心裡很矛盾,心想究竟是畫水墨畫樣子還是寫實型別?經過一番斟酌,最終決定採取水墨感覺,這樣更能充實畫面內容。接著就是荷花,這些荷花都是很新鮮的,當畫到這裡時我想到的就是將鮮嫩的荷花跟蓮蓬枯黃的荷葉做對比,這樣加強了畫面的對比效果。不過在繪畫那麼多的荷花的時候我只將幾朵做了深入刻畫其中以單獨在外面的那些刻畫最深入。

繪畫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看著畫面就覺得有點不足,感覺畫面對比度不夠,吸引度不強。通過幾天的停手思考終於想到了一些方法,一個想法就是將畫面分組成兩幅組圖各有特色卻相互關聯而且有過度效果。一幅畫面以成熟的荷葉蓮蓬將凋落的枯黃荷葉為主,而另一幅則以含苞待放的鮮嫩荷花初生的荷葉尖為主。由左到右逐步變化。讓兩幅組圖更具對比與吸引力。

選題:

荷花在我國已有三千年的歷史。傳說農曆六月二十四是荷花的生日,所以古稱荷花為“六月花神”。荷花,不驕不躁,宛如一個飽讀詩書的女子,處事坦然自若,遇事信心倍足,在她面前,再名貴的花兒也得甘拜下風。她清爽脫俗,不妖不豔,象一個高貴的小婦,靜靜地為丈夫守候在家門。

我喜歡荷花,因為它美,不論是海棠般的紅荷花,小姑娘般的粉荷花,還是那雪一樣的白荷花,都那麼美。它到哪兒,就會給哪兒增添一絲幽雅。

蓮與文化關係最深的是中國。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喜愛這種植物,認為它是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高尚品德的象徵,因此詩人有“蓮生淤泥中,不與泥同調”之贊。周敦頤還在《愛蓮說》中把蓮和各種型別的人物聯絡起來,“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從古至今,許多人都有這種想法。在中國文學裡,與蓮有關的詩詞歌賦,不計其數,蓮也有許多不同的名字,最常見的有荷、芙蕖、菡萏等。

中國畫以荷花作為夏天的標誌,在中國的瓷器、地毯和戲服上也常繪有荷花。荷花盛開是豐收的預兆,也是夏天有代表性的美麗景色。北京故宮附近的北海公園本來是御花園,園中有人工湖,湖面大部分為蓮葉所覆,蓮葉有時候高出水面將近2米,開著千萬朵清雅芳香的花。蓮葉下可以行駛小船。

中國有許多與蓮有關的話語,蓮子代表連生貴子,藕為佳偶。並蒂蓮代表一對戀人,藕斷絲連是指男女雖然分手,但情意未絕。

據說在公元五世紀,南齊東昏候“鑿金為蓮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花也!”因而後人稱美人之步為蓮步,又稱女子之纖足為金蓮。

沒有別的植物可以像蓮那樣把亞洲各種不同的文化和諧而完美地融在一起。

荷花是中國繪畫藝術不朽的主題,古來就有“清除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的雅句來形容荷花的清新之美。中國畫家更是以不同的筆法詮釋和演繹了千變萬化、多姿多彩的荷花藝術,將荷花的恬靜溫雅之美髮揮到了極致。儘管一些新銳的藝術家,在創作國畫作品時,藝術效果還不夠穩定,但是他們也為中國的繪畫藝術增添了新鮮的血液。

西方也有不表現荷花的經典油畫作品,寄予了人們對荷花的美好希望和理想,其中最值得提到的是印象畫派。克勞特-莫奈(1840-1926)法國印象派畫家在這些一流的印象派畫家中,我願舉出克勞德·莫奈,他吸吮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乳汁,在對周圍事物的禮讚中,他成長起來,並將日臻成熟。

這是作家左拉為畫家莫奈寫的詩。莫奈 1840 年生於巴黎,是一名雜貨商的長子。少年開始習畫,臨摩名師的作品,他經常在殉道者啤酒館中高談闊論,他在這裡的所見所聞及學會的繪畫技巧,遠勝於任何課堂的教誨。因家人不滿他的憤世獨行,而斷絕了對他的一切財力支援,只得靠朋友們的幫助,後他又不顧家人反對,與卡蜜兒結婚,生活一直窘迫。在印象派第一次畫展中,因莫奈有一幅 《 日出印象 》 的油畫,被評論家不無諷刺意味地杜撰出“印象派”這個名詞。卡蜜兒因病去世後,莫奈又與歐雪德遺孀結婚。隨後經濟條件有所好轉,畫界聲譽也有提高,但他對此時毫不吝惜的讚譽全然無動於衷,全身心投入繪畫之中。儘管晚年的視力不斷衰退。莫奈晚年在吉維尼的家中,修建了一個池塘花園,種上了睡蓮,成為他油畫創作的泉源,創作了一批《睡蓮》組畫,畫面上池中的倒影與水中的光芒相映成為一片合諧的色彩,虛實之間充滿了自然的生趣,綠色的合諧。水面正氤氳在濃霧中,而睡蓮開放在朦朧中,不確定的弧形輪廓線顯示蓮花晃盪的動態,不同的筆觸在多維視幻覺間保持了一種生動的張力。生命從四面八方湧來,遮擋天空,繁茂得近乎粗俗,轉瞬即逝的光影與生機盎然的花葉都一同溶化在一種無序狀態之中。莫奈的花園與《睡蓮》,是他將對東方藝術的體驗轉換到花園與繪畫上,是出自對東方情境的想象。睡蓮池畔的植物,係為了可以透過水麵的反射,產生倒影,以營造幻境的氣氛。此情此景,馬拉美曾寫有這樣的詩句:“它深濃的白,包含這一個空無不可及的夢,包含著一種永不存在的快樂,我們所能作的只有繼續屏息,向那幻影致敬。在意外的腳步聲來臨前,在我走避的時候、這朵完美的花在升起的水泡中清晰可見 … … ”。莫奈的《睡蓮》系列呈現出超越物體的表象,直探物體本質,這是對東方思想空無的詮釋。

文學創作心得體會5

油畫,作為架上繪畫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極強的包容性,從表現的材料的物理性來看,油畫具有其他畫種無法替代的趣味性,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油畫在我國發展的歷史不是很長,但它早已成為我國繪畫表現形式中的主力軍。在學習油畫的20餘年裡,筆者作為油畫學習者中的一分子,至今還不能算是入門,自身感覺學習油畫除了需要極高的天分之外,還需要用心、深入地體驗與反思。油畫創作離不開對錶現物件和本體語言的體驗與反思,離不開對錶現形式的探索與反思。

一、對錶現物件的體驗與反思

表現物件是油畫創作的內容,是創作中無法迴避的研究課題,它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意象的,更可以是抽象的。無論畫作是具象的、意象的還是抽象的,都必須經過畫者頭腦的體驗與反思,才可能形成具有感染力的繪畫作品。首先,畫家要對寫生的物件進行深入地察,從人物的外表(性別、年齡、衣著、色彩、姿態)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氣質、性格、表情)等。筆者曾經聽一位老師說過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他說,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我們的眼睛要像餓狼一樣敏銳、貪婪,不要放過每一個細節。

人物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客體,但最熟悉的往往在視覺中成為視而不見的物件,我們的認識往往容易落入概念的窠臼和表面。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人的存在只要我們感覺得到並使自己有安全感就足夠了,無需觀察他們的形態和特徵。但是,若要把人物搬到畫面上去,不仔細觀察是不能完成的。深入地觀察不但要入木三分地把握每一個細節的變化,還要注意體會其中的聯絡以及各個部分相互間的影響。

美國畫家基蒙·尼克萊代斯著名的素描教學法就十分強調視覺與觸覺的結合,他倡導一種素描的寫生方法叫盲畫,就是不看畫紙和畫筆,眼睛緊盯著描繪物件的體型輪廓,目光緩慢地隨著物件的形體輪廓移動,手中的筆也隨著目光的移動而移動,目的是訓練畫者學會用目光去觸控物件。剛開始用這種方法練習時,筆下畫出來的物象一開始是完全走形的,但盲畫出來的線條不像平時畫出來的線條的樣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盲畫的準確性在提高,最重要的是感知逐漸深入了,不再停留在浮躁的階段。一些有成就的畫家在談到體驗表現物件的過程時,總是強調要充分而全面地調動身體的所有感官,同時,把視覺上的深入觀察運用到極致。筆者的老師鍾以勤先生曾告誡我們:觀察物件的時候要學會用目光觸控,用目光體驗物件的質感和細微的起伏、轉折關係,甚至要體會物件的溫度和體內的脈搏,要想象你的筆觸是在物件身體的表面上移動,讓自己身心感受融入到物件中去。

但是,僅僅是這樣的體驗和感知是不夠的,這不過是對物體知覺的常識性觀察,這樣的觀察使人很容易陷入客觀主義思維的模式,被自然物件牽著鼻子走,成為自然表象的奴隸。觀察要融入到物件中去,反思卻要能跳出物件。畫畫不同於照相,並不是把客觀現實完全照搬到畫布上去,即便是對景寫生,表現的也只是相對正確的關係。因此,這個表現的過程就是一個主觀處理的過程,主觀處理的過程就是反思。觀察不僅要深入揣摩表現物件的本質特徵,同時還要擺脫表現物件客觀實在對藝術表現的束縛,打破普通視知覺的經驗和常規,從對客觀物件的觀察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獨特視角,避免流俗或雷同。面對不同物件的寫生,體驗會不同,反思也就大相徑庭。對客觀事物體驗的方面不同,個人反思的取向不同,得出的結論即呈現的畫面效果也不同,也就造成了千人千面的風格。

二、對本體語言的體驗與反思

油畫本體語言潛藏著無限的可能,並通過畫家對材料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方式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油畫本體語言包含了顏料、媒介、基底材質、筆觸等多方面的綜合元素,如果忽略了任何一方面的研究,都會對語言的表達產生阻礙。因此,對油畫本體語言深入的感知體驗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對油畫本體語言的體驗從初學到入門以及從入門到揮灑自如要經歷十分漫長的過程,對於個別有天賦的畫家來說這個階段可能會短一些,但更多的人都經歷了數十年的探索與實踐,才能真正把握其效能特點。

繪畫材料進入到藝術創作的語境中改變了身份,它們不再是單純的材料,而是被賦予了一種寓意、象徵和存在的價值的本體語言,成為畫家自我的延伸。一般在創作前,畫家對選擇運用的媒材都會預設一個基本效果,但對創作過程中產生的變化未必能完全控制或把握,因此,必須要及時總結經驗,進行必要的反思,以達到熟練掌握和控制所運用的媒材,確切傳譯個人語義,從而達到實現自我表達的目的。畫框作為油畫的依託和載體,內框與畫布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作品的質量。許多大城市的畫家已經不再自己繃畫布、製作畫底,這個環節的省略可以為畫家節約許多時間。然而筆者認為,如果從學習油畫開始就從來沒有經歷自己動手做底的過程,一般是很難發現基底材料對作品影響的奧祕的,也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繪畫表現的載體。要深入瞭解繃畫框的程式,並可以根據自己繪畫的要求對畫布質地進行挑選,對畫布基底材料的性質有選擇地製作,是保證創作順利完成的前提。

就單純的物質特性而言,油畫顏料的色性穩定,卻因不同的使用者和不同的使用方法而千變萬化。單就調色的順序不同、敷色的厚薄不同、筆觸的肌理不同、運筆的方式和力度的不同,油畫顏料都會由此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其豐富微妙的變化需認真體察並加以總結才能逐步掌握運用。初學油畫的時候很容易被其穩定的色性所矇蔽,認為油畫沒有乾溼變化會比較好把握,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才發現其實不然。認識、理解了油畫本體語言的意義也將在畫面上實現表達的意義。油畫與生俱來的包容性,更加擴充套件其語言表達的可能性。在最近的十餘年裡,中國的油畫家們在油畫媒介與材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使油畫這個架上繪畫表現形式在中國的發展還方興未艾。

三、對錶現形式的探索與反思

對錶現物件和本體語言的體驗與反思,是掌握油畫語言的初級階段。要真正駕馭油畫,運用油畫進行創作,還必須對藝術表現形式有廣泛而深入的瞭解。任何一幅優秀的藝術作品的產生或一種藝術風格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都體現了作者自身的藝術積澱,也反映了作者對前人藝術表現形式的繼承與發展,還體現了作者對傳統的反叛和超越。

表現形式是作品主題的藝術思想闡發的最重要的方式,形式語言比直接的說教更具力量。重構是藝術家對既有的繪畫形式的探索和反思,它具有兩種基本特徵:一是創作觀念上的“形式自律”和“主觀創造”;二是藝術家發揮主觀創造性,在作品中將自然形象解構,重新組織畫面結構,建構出一種非寫實的藝術形象。繪畫形式的探索和反思既滿足了藝術家的創作慾望,充分釋放藝術家的創造潛能,發揮藝術家的自主創造力,又促進了藝術風格不斷推陳出新,使藝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滿足公眾多元化的審美需求。

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塞尚,在觀察自然和藝術創作實踐中,通過探索、反思、創作、想象,形成了個人的藝術主張:用圓柱體、球體、圓錐體來處理自然,其作品形成了概括性、結構性、秩序性、主觀性、自律性、重構性和創造性的鮮明特徵,他是站在前人豐厚的積澱上開拓了新的藝術疆域。“塞尚一小步,藝術一大步”,這是對個人在形式語言上進行的探索反思取得的成果,推進著藝術發展程序的最好註解。

在當下紛雜的藝術思潮下,要取得油畫創作的新發展,不僅需要畫者放下急功近利的浮躁之心,保持堅持創作的恆心和定力,還需要畫者能潛心體察表現物件和油畫的本體語言,並對錶現形式進行不遺餘力的.探索與反思。

文學創作心得體會6

一、知難而上勇於入門

“萬事開頭難”搞科普創作也是這樣,首先得解決“入門”難的問題。在學習寫稿之前,必須對衛生科普創作的概念和要求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什麼是科普創作?衛生科普創作的種類有哪些?寫作上有哪些技巧?帶著這些問題,我首先拜讀和研究了計朝陽的《淺談醫學科普創作》,王庭兆的《談談衛生科普創作的體會》這兩份材料。行家們精到的論述為我指明方向,使我獲益匪淺。有了對衛生科普創作的認識和了解,我就開始了衛生科普的創作。創作的第一篇作品是《精神病人犯法負不負刑事責任》。當時,社會上存在著“精神病人犯法不負開事責任”的說法。我查找了有關資料,寫了一篇文章糾正了這種片面的觀念,該文章發表在《鹽阜衛生報》1993年第136期上。初始的成功,使我充滿了信心,我創作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了,利用業餘時間創作了二十餘篇稿件,錄用率達60-70%左右。

二、多看書多學習

一位同學寫信跟我談他的寫作體會時,戲稱“搞科普創作要捨得花本錢”,自己要訂閱多種報刊雜誌,以擴大自己的視野,掌握外面的動態,分析別人是如何寫的,特別是科普戰線上的行家裡手的作品會給自己以很多的啟示。同時,多看書多學習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多的知識。文章的題材主要來自於生活和研究成果、親身體會、經驗總結,但僅僅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借鑑別人的研究成果會給你帶來豐富的題材。將別人的最新研究成果用科普的形式表現出來,把最新的醫藥保健知識用最通俗的語言方文字傳授給廣大群眾,這樣的文章論點是人家的,但形式、骨架全是自己的,也是一種有益的創造性勞動,完全符合科普創作的要求,而不是抄襲。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1992年第一期有一篇論文,報告了隱匿性抑鬱症常以關節痛的症狀為主的表現,易被誤診為風溼性關節炎,久治不愈。為此,我寫了一篇題目為《風溼性關節炎與隱匿性抑鬱症》投寄到《中國醫藥報》,被錄用了,刊登在該報的1995年1月5日第七版上。同樣,我根據《中國心理衛生雜誌》1992年第六期有一題為《心因性牙痛二例診治體會》的論文,寫了一篇《心因性牙痛》投寄到四川成都的《成都科技商報》報社,也被錄用了,刊在該報的1995年4月22日第674期二版上,該文章不久又被1995年5月15日的《健康文摘報》轉載。

三、深入生活注意觀察

我們的衛生科普創作者也應該象新聞記者那樣比別人多長几隻眼睛,要有那種特殊的敏感和綜合的分析能力,善於從生活中挖掘題題材。有一次出差到鹽城,我發現街頭到處都是專治性病、乙肝、癲癇、男女不育的廣告,彷彿他們的醫術很高,大凡醫學界認為比較難治的病,他們都能治,且能包治,實際是這些都是幌子,上當受騙者大有人在。這些廣告一方面騙人的錢財,不但治不好病人,反而加重了病情,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有的甚至把命都搭上了;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城市的市容,汙染了環境。為此,我寫了《要管管專治廣告》的文章,呼籲社會動員,對此進行綜合治理。組織有關部門按照這些廣告提供的線索,象拔蘿蔔似的一個個地消除。這篇文章刊登在《鹽阜衛生報》1993年第145期上。

時至今日仍有一些人特別是老年人認為寶寶生下來三天以後才能餵奶,在此期間只能喂一點糖水或甘草茶。根據現在的觀點,寶寶一生下來就應儘早給其餵奶,以防發生新生兒低血糖症。我寫了《開奶何必“三朝”時》刊登在興化的《衛生科普報》1994年8月24日那期的三版上。

四、注重資訊反應靈敏

寫文章要注意最新資訊,感應時代的脈搏,反應要靈敏。新聞媒介報道了上海大眾汽車公司總經理方巨集墜樓自殺的訊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有關專家經過調查分析後認為,他死前患有隱匿性抑鬱症,極度壓抑的心情無法得到解脫,於是導致了這場自殺的悲劇。我極為震驚,心裡想寫一篇關於隱匿性抑鬱症方面的文章,以告誡世人。想不到幾天後《江蘇健康報》(現在已停刊)已有這方面的類似文章發表,可見作者的反應是十分靈敏的。我們的科普創作者須加強這方面素質的鍛鍊,善於從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中,大眾關注的事件上,找到突破點。寫人人都關心的問題會大提高稿件的用稿率

五、鑽研理論勤於實踐

為提高寫作水平,我認真學習了寫作方面的有關理論書籍,並應用於實踐,在實踐中不斷鞏固和提高。我自學了《訊息寫作例話》,葉聖陶、呂淑湘、張志公等編寫的《文章評改》等,訂閱了《新聞與寫作》月刊,自修了高中語文課程。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夫,寫作技巧得到提高,寫作的手法也日趨多樣化。每創作一篇作品都嚴格要求自己反覆修改,儘量做到結構合理、文字優美、語言生動、題目標新立異,並及時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總之,經過這兩年的實踐、學到了不少知識,積累了一些經驗,寫作水平也有一定提高。但是由於文化水平不高,未經過專門培訓,更加需要虛心向行家們請教,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為醫學科普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文學創作心得體會7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叫桂xx,在市局函件局從事策劃崗工作。由於經常寫方案和營銷,特別是接觸到好的成功案例時,就忍不住會把它寫成案例介紹或報道的形式,漸漸地與宣傳報道結下了緣分。開始寫作時寫不出東西,只能寫些簡訊類的稿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摸索、模仿,寫作能力有了一些提高,但與在座的各位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這次被評為《xx郵政報》優秀通訊員,深感受之有愧,感謝領導和同志們的關心、愛護,下面我說兩點體會。

第一、用心策劃,為報道積累素材。

通訊員是非職業的新聞工作者,要善於觀察周圍的事物,從中捕捉具有宣傳報道價值的線索,不能坐等素材自己跑到手上來。沒有生活只是靠別人提供的現成文字材料或打電話問的情況,怎麼能獲得有價值的素材呢?所以當一名好的通訊員一定要勤奮。

函件專業是一個極具創造性和挑戰性的工作,有報道價值的線索很多,每一個成功的案例都可以創作出一篇有價值的報道題材。然而每一個成功案例的前提,都離不開營銷策劃,策劃先行。我在做每一個策劃方案中力求打動對方,使方案得到落實,並留心營銷的每一個細節,為日後報道捕捉第一手素材。比如函件局成功策劃的“向精準名址宣傳樓盤資訊——強效推廣方案”,實現郵政業務收入x餘萬元,我撰寫的“笑了資料”稿件,被中國直郵、江蘇直郵等多家媒體採用。成功策劃的“向私家車主寄發賀卡策劃方案——實現賀卡收入xx多萬元”、“資料+賀卡=多贏——賀卡搭載數字電視賬單實現郵政收入17萬元”等案例均通過報道形式,分別展現了現代xx郵政人的精神風貌。

用心策劃,留心營銷細節,為報道積累第一手素材,為寫出一篇篇好稿奠定了基礎。

第二、專心創作,為稿件錦上添花。

我感覺好的成功案例,要通過通訊報道形式來表現,要有靈感、要吸引編輯、要打動自己和讀者、要有新聞價值等等,這一過程實質是創作過程,需要通訊員專心創作,使稿件有一定份量和質量。

我在撰寫“30萬份特殊的年貨——xx局招工商函專案”報道時,當時正值春節期間,天寒地冷,我大年八年級就騎著電動車到xx郵政局院內,尋找創作靈感,“超越自我,挑戰每一天” 的xx郵政企業精神幾個大字,一下子為我找到了靈感,這不正是我所想要體現的報道主線嗎!全文開頭就這樣寫道:

xx郵政局企業精神是什麼?你隨便問幾個幹部或者職工,都能響亮的回答:超越自我,挑戰每一天。xx年2月8日下午4:30分,也就是春節前5天,當xx市政府同意出資xx萬元、運作xx郵政局策劃的“招工難郵政解決方案”的那一刻起,一場實現xx餘萬元的“招工商函”戰役在xx大地拉開了序幕,“超越自我,挑戰每一天”的企業文化精神在此刻得到了昇華。局黨委、多部門、多工種協同作戰,指揮有序,戰冰雪,鬥嚴寒,搶時間,爭效益,湧現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從資訊策劃到營銷,從設計招商到印刷,從除夕前夜xx萬份“特殊的年貨”到春節期間踏著嚴寒冰雪投遞完畢,充分詮釋了當代xx郵政人頑強的戰鬥風貌。娓娓道來,回味無窮,不得不讓每一個郵政人在激動和讚許之後,沉思許久......全文分別從謀略篇、戰鬥篇、收穫篇三個部分進行報道,全篇報道寫了近1萬字,用了近一週時間,放棄了春節全部休息時間創作這篇稿子。功夫不負有心人,專心贏得眾人獎。這篇報道得到了現任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郵務局方向陽副總經理和原江蘇省郵政公司顧汶總經理的批示,案例被迅速推廣到全國。該案例還被江蘇省郵政公司評為創新優秀案例一等獎。

撰寫的“笑了資料”通訊稿,通過郵政、商家、客戶三方受益、三方同笑的形式,把資料商函通過擬人化的手法,獲得三方同笑的喜人現象。

一個好的報道,如果沒有通訊報道員的專心創作,是不能算作好的稿件的。經過專心創作的稿件,讓人讀起來有味、有學頭,能使得報道錦上添花,花開四豔,久開不敗。

以上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不到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