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教育教學心得體會國小

來源:才華庫 6.48K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品社教育教學心得體會國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社教育教學心得體會國小

品社教育教學心得體會國小1

通過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孩子們學會了誠信、幫助,樹立了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感受到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對我們居住的地球有了初步的、整體的認識,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

本學期的《品德與社會》共有五個單元:“誠信是金”“伸出我們的手”、“我的綠色日記”、“交通連著千萬家”和“祖國真大”。每個單元下設有若干活動主題。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嚴格按照品社教學策略,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品德與生活課本中,每一個主題單元的內容都是由許許多多的小故事或圖片組成,這些故事或圖片為我們進行品社課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借鑑或依據,但並不是說我們上課就要圍繞著這些內容來上,就一定要上課本中出示的內容,把教材內容當作不可改變的“金科玉律”。在課本提供內容的基礎上,我們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本地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實際,對教科書中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或補充。

2、“活動性”是本課程的基本特徵之一。

課程的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來實現的。通過各種活動創設,在活動中力求讓學生真正“活”起來“動”起來,在各種教學活動創設與體驗中實現課程目標。教學活動的創設有很多,如欣賞活動、想像活動、遊戲活動、表演活動、動手操作活動等,通過活動創設,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認知,在活動中感悟。既動手動腦動口,又寓教於樂,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

國小四年級學生是兒童成長的一個關鍵期,學生年齡在10—12週歲之間,正好處在從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到了心理逆反期,開始不聽話了。學生開始偏重對自己喜歡的事物進行分析,身體方面有高矮胖瘦,心理開始從被動的學習主體向主動的學習主體轉變,小時候看不懂,聽不懂的一些知識,現在很快可以搞明白,知識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在學生的轉折期,如何把日常的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實現四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鍛鍊有意識記的能力,增進記憶品質;能夠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勤于思考,不甘落後;有集體榮譽感,並掌握一定的社會行為規範,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自覺地控制和改變不良行為習慣,初步學會休閒,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一、礦區國小四年級學生構成及特點。

新窯礦區國小位於崇信縣新窯鎮新窯村,周邊主要經濟為煤礦生產業比較興旺,鎮域經濟比較發達,相當一部分學生家長在煤礦企業工作或在家務農,因此,本校四年級學生的組成主要為三大群體:一是來自煤礦企業為主和部分鎮上單位的單位上來的學生;二是來自附近農村就近入學的農村學生;三是少數因父母流動務工或經商帶來的外來學生。整體來說,學生家長文化層次相對較低,思想觀念陳舊,多數家長較重視家庭致富,家庭教育氛圍不濃,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忽視對子女的教育和引導,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在學校教育中更好地把學生的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必須對學生的現狀及特點做認真的分析:

1、單位上來的學生。相對於其他學生來說,這部分學生由於家庭環境相對好,父母又寵愛,所以往往性格任性,花錢大手大腳,依賴性重,自理能力差,平時不參加體力勞動,也就沒有勞動意識,做事拖拉,部分家長單位效益好,發的福利多,學生也在學校愛炫耀東西,有的家長將單位的辦公用品送給孩子,孩子隨意送人或不節約,造成學習用品攀比,學生追求享受,上學書包裡裝許多零食、飲料等,無論是行為習慣還是學習習慣都亟待重新培養,應從平時點滴抓起,從嚴要求,力求洗刷掉他們身上的“驕、嬌”二氣,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

2、就近入學的農村學生。學生因不善於交流,見識少,知識面窄,思維不活躍、接受能力緩慢,學生相對膽小,顧慮較多,與單位上來的同學相比,家庭相對貧困,往往顯得更加膽小拘謹、不善言談、缺少自信心理,心理素質脆弱,自卑感強,遇到挫折容易退縮,對老師的批評比較敏感,存在逆反心理。

3、外來學生。由於新窯礦區較縣內其它地方經濟發達,外來務工和經商人員不斷增加,人口流動日益頻繁,以家庭為單位的流動形式在逐年增加,流動人口中少年兒童數也越來越多,學校在校學生中流動人口子女就學的越來越多。流動人口子女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以及他們特殊的生活背景等,相對於當地學生來說,他們可能比同齡群體要面臨更多的心理髮展問題。普遍缺乏歸屬感,部分流動人口學生有較強的自卑、孤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過敏傾向、恐怖傾向、衝動傾向心理,甚至個別學生報復性強、愛打架,愛說慌,小偷小摸,說髒話及不愛護他人和公共物品等現象在部分流動人口學生身上存在。

二、成因分析。

通過對不同群體學生特點和問題的分析、反思,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適應環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調控的能力,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發展自我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為了進一步做好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必須對學生特點成因進行認真分析。

1、單位上來的學生。家境相對寬裕,父母疏於對孩子進行理想前途的教育,不注意對孩子刻苦奮鬥精神的培養;個別家庭家長將商場或官場上的一些不良習氣帶到了家中,使孩子受影響。父母多以物質激勵孩子,希望以物質獎勵使孩子聽自己的話,達到自己教育目的,事實上物質是激勵不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的。物質在孩子身上的積聚,帶來的是揮霍性的消費,帶來的是品格的低下。

2、就近入學的農村學生。新窯礦區周邊農村家庭經過多年的發展,與過去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已出現了明顯的分化現象,貧富懸殊逐步拉大,確有一部分家庭勤勞後致富,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剛解決了溫飽問題,甚至還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當貧困,因此在周邊出現了明顯的三多三無現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長多,對孩子的成長無法輔導;二是家長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對孩子的成長無力輔導;三是對教育缺乏正確認識的家長多,對孩子的成長無心輔導。同時,農村家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也是不爭的事實,一些家長對子女愛得過分,照顧過度,期望過高,也有少數學生父母離異,部分家長在煤礦從業發生事故導致單親家庭或長年臥床,使孩子心靈受到極大傷害,這是造成部分學生出現問題的直接原因。

3、流動人口學生,即外來學生。外來流動人口大多租房居住,居住條件十分簡陋,大一點的孩子即要自己的事自己辦,弟妹的事要大幫小,父母的事也要幫著做。因此,放學回家後沒有學習的條件、環境、氛圍。父母大都早出晚歸,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就算有空閒,也因為自身的文化素質不高,不能對孩子進行輔導。另外,父母教育觀念落後,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或過低,家庭教育不力,這些都是形成問題的主要原因。

三、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日常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陳舊落後。受辦學條件限制,在日常德育中,長期以空洞的理論說教為主,缺乏啟發;長期以教師為主,忽視學生的主動性;長期以課堂為主,忽視課內外、校內外的結合,結果使得道德教育日趨僵化,缺乏創新。

2、期望值過高,內容泛化。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學校的教職工,對學校德育都抱有過高的期望,總希望通過德育去完全解決學生身上存在的所有問題。期望通過德育使學生既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又有高度的思想覺悟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必須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明確的法紀意識、健康的身心,這就使得道德教育的內容偏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而不斷泛化,使得德育承載了許多不應有的壓力,阻礙了德育教育自身應有作用的發揮。

3、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設有待加強。受教育體制限制,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人員、經費、課程設定等方面缺乏明確的剛性的制度規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目前還取決於學校辦學條件,因而隨意性、主觀性較大,嚴重影響了工作的正常開展。

四、加快學生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實現四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1、加強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責任教育不僅僅是道德教育的任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工作所需要的,責任意識的培養是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目標和重要途徑。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其責任意識,讓學生養成自我意識、集體意識,促進學生情感、意志、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2、構建學校心理教育的組織領導機構,讓心理健康教育進入課堂。將心理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織部分納入議事日程,加強對心理教育的組織領導,校長、教研組、教導處、班主任及全體教師都要參與到心理教育中來,既開設開展專門的心理教育活動課,又要滲透於學科教學之中,並邀請心理教育專家及時予以指導。

3、構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網路體系。由學校擔當心理健康教育主力軍的重任,努力構建學校與社會、家庭“三教合一”的教育網路。學校教育是溝通社會影響與家庭教育的橋樑,在創新自身教育理念的同時,通過廣泛而紮實的宣傳教育工作,向社會、家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共識,優化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構架心理健康“三教合一”的教育網路,共鑄整體教育的合力,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順利、有序、穩定、實效地開展。

4、以課題研究為著力點,進一步增強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實效性。科研課題是學校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工作向深層次發展的主要途徑。今天的學生和過去相比,眼界更開闊,知識更豐富,思想更敏捷,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更高。但傳統的德育教育內容過空,忽視心理訓練、生活指導和能力培養;德育方法過舊,離現實生活太遠,忽視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選擇的意向,忽視學生的適應能力及應變能力培養,造成德育與心理教育實效性較低。因此,以課題研究為著力點,進一步增強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實效性,增加德育的有效供給,實現兩者的結合,滿足學生需求。

5、以“兩育”教育為契機,抓好四年級是良好學習習慣定型和培養的關鍵期。從習慣養成的特點來看,四年級是強化良好習慣和改變不良習慣的關鍵時期。日本的一項調查表明,從國小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其學習習慣的得分並不增加,因此,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是在國小中低年級,孩子在國小中低年級以前形成的學習習慣比較容易改變,而四年級以後,除非進行特殊的訓練,養成的學習習慣很難改變。從孩子意志力的發展來看,正是意志發展由弱到強、由他律向自律過渡。孩子意志行動的動機增強,目的性顯著提高,開始形成自覺克服困難的意志。所以,四年級是養成良好習慣和改變不良習慣的最後關鍵,如果運用兩育很好結合,將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會使孩子的學業取得成功而實現教育目標。

在教學中要讓同學把知識和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期的品社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品社教育教學心得體會國小2

國小《品德與社會》學科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深化階段,通過近幾年來的培訓、實踐、探索、教研,我們對國小品社課在關注學生素質發展和如何實現培養目標方面取得了共識。但是,在涉及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實施步驟、評價方式等課堂教學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們的一線教師卻不斷遇到各種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戰,矛盾的焦點主要表現為——新課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實踐。

根據我們對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新課程背景下的品德課教學整體上進步顯著,成績突出,但區域性問題逐漸顯露,特別是大多數的兼職教師,在精力和時間上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如何深化新課程改革,怎樣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教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進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來主義”,課堂教學死搬硬套

新的《品德與社會》課給德育課程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比較典型的是在課堂教學實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現如下:

1、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倡導活動化教學,注重相互溝通、與生活的聯絡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種他人田,荒自家園”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在探討某一個話題時,把很多時間花在唱歌、跳舞、表演、遊戲上,一節課下來,學生興奮過度,課堂倒是熱熱鬧鬧,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和體會方面的收穫卻令人懷疑。課堂活動不等於課堂活力,學生參與活動的多少並不是活動化教學的精髓,品德與社會課也不應是完全的“唱遊”課、“遊戲”課、“美術”課、“表演”課。我國新課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學科的課程設定,就在於學科之間有相對的獨立性,每一門學科有自己的`教學任務。

2、通過培訓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種示範,個別教師“照葫蘆畫瓢”,原封不動地搬到自己的課堂上,失去了原來特定環境下的幽默與風趣。品德課十分強調回歸兒童的生活,教學一定要結合不同環境、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學生實際。教學的活力來自於每位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依據自己的真實體驗對課堂教學的重構與創新。

二、刻意追求“師生民主”,主體主導主次不分

新課程強調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師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師為了展示師生民主氣氛,走向了極端,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視。

1、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不突出。教師該講的不敢多講,甚至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視而不見,惟恐侵犯了屬於學生的自由空間。有的學生上課自由過了頭,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想看就看,想讀就讀,想說就說,必要的課堂紀律維護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被忽視了。

2、課堂上教師以問代講,“雙向交流”太多太濫。有的教師整節課上反反覆覆用一些類似“是這樣的嗎”?“是不是”、“對不對”的簡單問題發問不止,缺少資訊溝通,學生翻翻教材就能異口同聲、準確地響亮回答。課堂上一問一答,學生似乎忙得不亦樂乎,但思維卻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機械重複,心靈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師生互動頻繁,實則教師用提問方式滿堂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直到學生認同教師事先預設好的答案,師生並沒有真正互動起來。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以生為本”。課堂上學生不應當是客人,惟師獨尊不可取,惟生獨尊同樣不可取,兩者都是畸形的師生關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必要的課堂紀律作保證,那麼學生尊重他人、尊重集體的素養如何培養?缺少自我約束力的學生,難以養成刻苦認真、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難以成大器。教師在轉變教育觀念的同時,不應當步入“精講少講”的誤區。該講的就理直氣壯地講。課堂上,教師不敢講、泛泛講、過多講,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學習”,形式多於內容。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不能簡單形式化。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精神,把合作學習變成了一種機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適,每節課都採用分組討論方式,打上“合作學習”旗號。

合作學習無疑有助於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視自我的團隊精神的培養。但是,教學中如果合作學習目的不明確,過程設計簡單,時機把握不好,無論什麼問題都採用分組討論的合作學習方式,導致學生能獨立完成時也合作,能夠自主時卻不讓學生獨立,有探究慾望時卻讓小組優秀者代替其他成員的意見,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覺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協作,合作學習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這種形式多於內容的合作學習究竟對學生有益還是有害?因此,並非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不分青紅皁白地搞合作學習,必然有害無益

品社教育教學心得體會國小3

春風拂面,垂柳依依,四月八日我參加了縣教研室組織的品社研討會。通過這次品社研討,我領略了兩位講課老師精彩紛呈的講解,我深感機會難得、責任重大,因此活動中我聽得認真,記得仔細。這次學習使我受益匪淺,對《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還知之不多的我,對這門學科有了全新的認識與瞭解。下面我就學習情況並結合我的理解談談感想。

一、充分做好課前準備

(一)是課前讓學生蒐集資料,深入瞭解、研究學生的情況,為教學設計做鋪墊。

(二)是深入研究教材,準確定位教學目的,把握教學重難點。

(三)是蒐集相關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需要走出課堂的教學活動還要事先與相關人員或部門聯絡。

(四)是精心設計,尤其是教學方式方法的設計要科學合理,教學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二、用課程標準指導課堂教學

在新理念的引領下,對教學目標進行準確定位,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培養公平公正的品德;讓學生知道人與人之間要合作,要有責任心;要讓學生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關愛他人;引導學生要多與別人交流、溝通,學會尊重、理解別人;引導學生美好事物要與別人共同分享,與人為善;在分清是非標準的基礎上,在某些領域允許有不同的選擇,要寬容。

三、轉變教學觀念生活化教學,教學內容體現動態化生活;確立新的學習觀,自主探究、自主構建和積極引導相結合。採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而且這些方式必須為學生所樂於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劃並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且這些活動內容要和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連,如調查、辯論、表演等。這次研討會上樑老師上課時採用旅遊的形式,培養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知道祖國的大。這也正體現了品德課多元化的教學理念。

四、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在這次研討中我充分感受到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課堂教學中多創設與課堂緊密聯絡的情境,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精心地設計,合理地運用,以多媒體貫穿始終,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課堂教學不擺花架子,探究問題深刻。

學習形式多樣化,消除了教師滿堂灌、滿堂問的現象。通過網路資源,收集大量課外資料大大的充實了教學文字材料。讓課堂教學與生活和社會緊密的聯絡起來,真正地做到走進生活去學習。

六、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向課外延伸。

陶行知說的好:“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是我們《品德與社會》課的最終教學目的。因此我們不光要讓學生在《品德與社會》課上學習良好的習慣,還要讓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到社會上去“求真”,到社會上做“真人”,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在課堂上。兩位老師呈現的教學課型的策略非常實用,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指明瞭方向,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我將以這次研討會為契機,不斷地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努力推進品德與社會的教學。

品社教育教學心得體會國小4

11月4日上午,我們學校一行五人蔘加了教研室組織的全縣教研員聽課、評課暨新課程標準培訓活動。通過這次活動,我深切地體會到作為一名教研員肩負的重任,也體會到上好一堂課的不易。要上好一堂品德課,需要注意的問題太多。此次活動分三個環節:

1、由李莊鎮教研員任姍老師執教《站在長城上》一課;

2、由部分骨幹教研員進行評課,骨幹教師研討發言。

3、由縣教研員管老師對新課程標準做詳細的闡釋。現在就此次活動,談談自己的幾點收穫。

聽課收穫:

第一、在新課程標準理念方面,任珊老師注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動氛圍中學習、感悟。採用了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品德學習中來。比如:學生介紹長城概況時,再彙報了長城的長度及橫跨7各省市自治區等材料後,任老師利用課件出示長城地理位置地圖,特別直觀形象。引導學生通過讀地圖、讀與長城有關的文字資料資料等知識,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同時感受長城的規模巨集偉、長度長。

第二,活動、課件及板書設計的很用心。

任珊老師每次講課,無論是課件還是板書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次《站在長城上》這一課,她課件製作的並沒有很華麗,但是圖文並茂,簡單樸實中卻突出了這一課的主題和重點。可以說著實用心了。再看板書,以圖卡做成長城城牆,上面並伴有板書。此外,在設計活動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設計很多開放性問題,比如:在介紹‘長城構造’時,任老師說:“假如你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將領,你怎樣指揮士兵打仗呢?”問題提出後,有2個男生說的很精彩。學生通過這一問題,對長城的構造就記得更牢固了。這樣為學生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空間。同學們都能各抒已見,無拘無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從這兒我們可以切身體會到,師生的配合是比較融洽的。

第三、“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任珊老師在執教中的每一個教學細節都在向我們詮釋著自己對教材的獨到見解,然後再把這種見解,潤物細無聲地傳遞給學生,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的靈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地創設情景,有利於提升學生道德情感、昇華學生的道德行為。如:在‘品讀長城文化’時,學生彙報了小組交流的資料,之後任老師課件補充了尼克松和米歇爾夫人登長城給予高度評價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通過補充這些外國領導人遊覽長城給予的評價,使學生感受到長城的馳名中外,激發學生的那種自豪感。

研討和新課程標準培訓收穫:

聆聽了任珊老師的精彩一課後,先由部分骨幹教研員和教師從教材角度、教師角度、學生角度進行了精彩的研討發言,然後由管老師做總結,並對新課程標準進行了詳細解讀和分析。

聽完後我深刻了解了新課程標準要求老師們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要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如果自己都沒弄明白教材的編寫意圖,怎麼給學生上好課呢?另外,新課標準下的“三維”教學目標時刻貫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新課程理念教學有三大目標,即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三個標準在之前追求以知識傳授與學習方法引導新課改的基礎上,更多增加了要求教學課程及情感與價值觀的引導,對於老師的要求更高了,必須在實際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動手、動腦等能力,不但要授人以魚,更要做到授人與漁,並關注學生個性情感的健康發展。

新課程標準對於老師是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作為教材與學生的重要環節,對教學能力要求更高,但同時在被動要求的時候也需要學生便被動為主動學習,在認真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綜合教學能力,讓學生真正能學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並引導他們朝心態健康、快樂成長的軌跡上前進。

品社教育教學心得體會國小5

開學初,我參加了教育局組織的國小思品教學培訓,聽了講座,獲益匪淺:教育觀念得到了明顯轉變,教育科學理論學習得到了昇華,課堂教學研究獲得了新感悟,思考問題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許多教學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啟發解決?

上午,我們聆聽了教研員的“國小品德課程資源整合有效性研究的探索”的講座。給我們談了四個方面的內容:為什麼會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國小品德課程資源整合有效性研究的探索”的概念界定;有關“國小品德課程資源整合有效性研究的探索”的案例分析;對“國小品德課程資源整合有效性研究的探索”過程中出現的若干問題的思考。下午,我們又與茅心荷校長一起分享了她的品德教學的一點感悟。

通過此次培訓,使我對如何進行思品教學有了較深刻的認識。新的思品課程改革使課堂充滿了活力,充分調動了各個層面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教師層面上看,思品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具有開放性和生成性,這就有淵博的知識,熟練的技能,良好的思維品質??特別是思品教師,更應當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如多元智慧理論、網路互動學習方式等),掌握現代教育教學技術。從學生層面看,國小生對思品充滿興趣,是學生喜歡的學科之一。因為各種各樣的活動材料,都深深地吸引著學生,他們興趣盎然,躍躍欲試,

必然要開口說,併產生參與活動的衝動,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使課堂出現難控制的局面。但仔細分析這很正常,那怎樣把握好課堂的調控藝術,讓學生既動起來,又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就顯的很重要。

隨著國小思品課堂改革的推進,思品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諸如:問題的提出牽強附會、思品探究過度自主、彙報交流雜亂無章、多媒體運用越俎代庖等等。通過培訓我感覺實施思品的教學策略有以下幾點:

1、要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教育學生“從思品的角度提出問題”。

2、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在猜想過程中注意學生的思維訓練。

3、探究學習應重視教師的指導,把握好探究的時間和材料。

4、培養學生大膽發言和善於傾聽的良好習慣。

5、多媒體的運用要恰到好處、雪中送炭、畫龍點睛。

理想的思品課堂教學應達到以下境界:

1、從教學層來看,體現“四個超越”:超越模式,擺脫束縛;超越教材,整合資源;超越課堂,關注生成;超越教師,尊重主體。

2、從課堂形態看,體現“三氣”:大氣,立體鮮活;人氣,情感共鳴;靈氣,放飛想象。

3、從教學特點看,體現“四有”:問題有懸念,思維有碰撞,感悟有挑戰,探究有喜悅。

4、從教學風格看,體現“四味”:充滿趣味,飽含情味,具有韻味,令人回味。

思品課堂任務重重,困難也重重。總之,只有作好思品教學的充分準備,進行精心的預設,才會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才會使他們感到無限快樂,才會使學生的能力與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使我們的思品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品社教育教學心得體會國小6

一、課程目標

3—6年級品德與社會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學校、家庭、班級、個人、國家、歷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態環保等相關知識都有涉及。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

二、現狀分析

3—6年級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興趣濃厚有強烈的求知慾。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積極與老師呼應。對於教師傳授的知識點,絕大多數學生能夠理解並且掌握。教學實踐活動中,有學困生,他們理解能力、學習能力、感受能力、創作能力等方面與其他學生相比有一定距離。我將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幫助他們,使他們與全體同學共同進步。

三、教學措施

(一)自覺提高自身素質。

"打鐵先要自身硬",要想確實上好品社課,還需做到以下幾點:

1、堅持學習。作為品社老師就要養成看新聞關注時事的習慣,還有多看看歷史文學方面的書,讓自己知識面擴大這樣能教給學生的知識也就廣泛。相信學生也更喜歡知識淵博的老師。

2、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教師要吃透教材,靈活運用教材,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麼;看看他們在做什麼,想想他們有什麼困惑,才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事情。

3、勇於反思。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說:經驗+反思=成長。由此看出國小品社教師的自身發展,離不開品社教師自身的教學反思。只有通過反思,才可以不斷超越自我——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自己對品社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

4、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如:不遲到,不早退等。《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老師都不重視,上課沒精神,學生怎能喜歡?因此,對品社這門課程一定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這門學科的教學工作,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逐步完善"讀、議、講、演、評"的有效教學方法,多樣性地選用教學活動形式,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通過聽講來學習,而是直接參與的,以調查、觀察、討論、製作、表演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積累直接經驗。在各個環節中舞臺的主人是學生,我只作為一名引導者和組織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探究搭建一個廣闊的舞臺。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生活相結合,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教材中蘊含的道理都是要通過生活實踐才能體現出來的,單純枯燥的說教,強行學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結合實際、迴歸生活、親近社會,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