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心得體會(精選16篇)

來源:才華庫 1.86W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心得體會(精選16篇),歡迎大家分享。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心得體會(精選16篇)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心得體會1

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雙減”工作的有關精神,進一步規範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同地區都在採取有效措施。我們學校也行動起來,嚴格執行並組織老師進行了集中學習。下面簡單分享一下本次“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與管理學習的心得體會。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雙減背景下如何有效佈置作業。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續,可以檢測教學效果,有助於教師及時把握學情,還可以幫助學生有效鞏固知識,提升應用能力,培養學科素養。然而,過多過重過難的作業負擔,不僅打擊了許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令大多數孩子身體素質下降,甚至身心受到傷害。

“雙減”政策明確要求,學校、教師、家長必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不得佈置超過國家課標難度的作業;不得給家長佈置或變相佈置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教師不得參加校外有償補課等等。

“雙減”政策背景之下,教師的責任不是變小了,而是更大了,要求不是變低了,而是更高了,教師的著眼點和教學重點必須從以往只做好課本知識的傳授,更多地轉移到對人的培育上來,而且必須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為此,每一個教師都必須在思想上、行動上作出相應調整和提高,更好地扮演好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關鍵角色。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再也不能夠為了追求學生的考試分數而不斷給學生加壓,讓學生不停的刷題。然而,要做到作業的“少而精、精而有趣”也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前準備要更加充分,教材研習要更加透徹,知識要點要更加突出,學生的情況要全面瞭解,只有如此,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和作業安排。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可以在設計作業時給學生設計學習支架,控制好作業量,還要做到因材施教,佈置差異性作業,但是要警惕分層作業。根據智慧特點或興趣設計作業。作業注重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過程大於結果,設定開放的問題情景,不要追求唯一答案,作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設計作業時適當能夠整合,讓學生產生新的思維體系。教師還要認真批改作業,加強面批面改,做好學生的答疑輔導。

總之,作業是連線教學和評價的得橋樑和載體,在教育教學中我們要時刻注重作業的設計,真正的讓學生減負,並在減負中學有所用。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心得體會2

每一次《國家寶藏》欄目節目更新,都會說一個話題,展演者說自己交作業,並且在主持人的引導下會自評作業,分析自己如何完成的作業,自己如何從作業要求中找到創意點,達成作業呈現與自己專業特長的融合,專家也從作業命題的角度對展演者的作品進行相應的評說。

於是,在12月6日的那一期,我們看到中國藝術體操隊展演了融合敦煌元素的“飛天樂舞”,看到花樣游泳隊水中演繹國寶“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元素的“紫潭映夢”,還有花式滑冰演繹“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元素的“長空”。

沉浸其中,我不禁捕捉到了國寶推介的相應元素點,還覺得有些匪夷所思,大開眼界地感受到多樣化的呈現方式,並且聽展演者娓娓道來的編演過程,是一種挑戰,何嘗不也是一種享受,術業有專攻的展示。

由此,我想,“雙減”要我們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有針對地減少作業量,保證作業的提質增效,國家寶藏節目的製作何嘗不是對我們的一種啟示呢?

從國家寶藏一期期節目看過來,發現每一個推介節目形式不限,目標只要能體現所推薦國寶的元素,讓人頓生要去博物館或網上一覽為快的慾念,可以是演繹國寶的前世今生,也可以是演繹國寶的內容特點,還可以是國寶的復原化的呈現,不知不覺歎為觀止,為國寶的美崙美華多了一份自豪感和民族幸福感,獲得感。

當然,對於每一個展演者,也是盡己所能,揚長避短,作業的呈現既是體悟融合的階段,也是特長成果的展現,二次創作和“我思故我在”表現性宣講的凝練。

鑑於此,這不正是“雙減”背景下作業最終目標的呈現,儘可能照顧到不同孩子的稟賦差異,減少不必要的“內卷”,重視每個孩子“合格+特長”發展,最終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在作業完成中體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教育觀,在自信心培養中找到融合國家需求並儘可能適合自己興趣愛好特點的發展點,不斷自我完善中悅納越來越好的明天。

所以,我們佈置作業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更多元化一點,不僅包括作業不同層次的體現,還包括作業完成呈現手段,更多地尊重每個孩子的特點,力爭一人一案,讓每個孩子在完成作業中能快速找到自己最近發展點,“跳一跳,摘桃子”,既是一種自我能力的拓展,還是作業展示中“我行我喜歡”的錘鍊,看到更多渠道的發展空間。

總之,“雙減”背景下的作業佈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兒,也不是高不可攀,就像國家寶藏啟示我們的,想清楚我們佈置作業的核心目標,培養孩子有自信心地接受挑戰,戰勝挑戰,作業的佈置中多從孩子層面思考一點,重視孩子思維訓練,力避繁雜偏難,重視孩子核心素養的體現,智慧作業是不是作為一種激勵性評價手段,由此也就更容易讓孩子覺得走心,從而多了自覺自願,一往無前而簡約凝練。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心得體會3

雙減背景下,作業的設計成為了教育界的一個熱點話題。“作業”確實是我們身邊熟悉的陌生人,做的最多,瞭解的最少。我們老師是憑什麼再給學生布置作業的呢?是為了什麼呢?發現問題還是解決問題?

上海的王月芬老師有一個觀點,概括的很全面。她認為,作業是折射學校教育價值觀和專業水平的名片;是教學與評價相結合的支撐點;是學校、社會和家庭的連線點;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負擔和成績的關鍵點。這一概括還是很全面的。

有很多學校都站出來分享自己學校的探索經驗。有的學校允許學生自選作業抵充老師佈置的作業,但是流程是需要老師先稽核,老師同意後方可抵充;有的學校為了增強作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建立了個人錯題本和班級錯題本,並且組織學生從錯題庫中選題進行出題活動。有的學校引導學生參與作業制定,從中體會師生思維的差異,使得作業更符合學生,形式更加豐富。有的學校安排老師每天錄製微課短視訊,講解做題方法,以供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反覆觀看。

還有的學校開展專案化作業,把作業看成作品。總之各學校的作業形式豐富多樣,學校的教務處也都絞盡腦汁,改革作業設計。

統觀作業設計,不難發現,雙減政策的出臺,減少了學生的作業負擔,確是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課後錄製視訊、稽核學生自選的作業是否有效……無一不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必定會有老師抱怨,所以老師們非常有必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為了培養出國家真正需要的人才,選擇奉獻!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心得體會4

按照學校要求,我在網路上學習了“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與管理教研活動講座。講座共分為兩個板塊:論壇和沙龍。論壇版塊是有四位有經驗和影響力的專家學者,章新其主任分析了《促進學與教的作業設計》,周紅星主任講了《區域作業管理的教研視角反思》,董建康老師分享了《基於“四學”教學改革的作業與評價》,繆華良老師分享了《作業減負的關鍵要素與校本化實踐》。這些專家闡述作業本質及管理方法,即介紹理論依據,也介紹了自己的經驗,並且以專題講座形式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悟和獨到見解。

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有,章主任講的學習方式,要走向真實深度,要引導真實學習,從知識傳授到知識建構,控制好作業量,豐富作業型別方式。周主任講的,強化作業總量控制,強調一校一案建立作業公示,強化作業質量提升,鼓勵佈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個性作業,還有強化學生習慣培養,強化教師責任落實。董老師講的幾種作業模式,校本分層作業,自主作業,創新作業,實踐作業等,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指明瞭今後努力的方向。這些專家的講座以聚焦區域、學校作業管理和設計為目的,通過理論架構、案例剖析和互動交流,分享專家對區域課程改革、作業管理和作業設計的理論架構、制度設計、實踐創新,探討優化作業改革的機制和保障。為“雙減”要求下我們如何進行課程改革、優化作業設計和管理做了很好的解讀和範例。

今後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做好“雙減”工作:

一是抓好課堂主陣地,教師上好每一節常態課。做到每節課準備充分、知識儲備豐富、能力訓練到位,打造充滿“掌聲、笑聲、辯論聲”的生命高效課堂,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保證學生“吃飽”“吃好”。

二是加強課後服務,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學校發揮本校教師自身優勢,豐富課後服務供給,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和科學實踐,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幫助家長解決放學後接送學生的實際困難。

三是完善作業管理,深化評價改革。形成並完善學校作業系統,減少作業總量,提升作業質量。同時,探索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跨學科作業。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心得體會5

高質量的作業建立在教師深入分析的基礎之上,但很多教師缺乏相應分析,佈置作業比較隨意,沒有體現對不同學生群體、學生不同能力型別和不同思維水平的關注。因此,優化作業實踐必然要求教師以嚴謹的態度進行三維分析。

“一維”指向學生群體差異分析。學生的發展總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要基於實踐需求,對不同學生進行合理歸類,以此為依據對作業難度、數量和型別進行恰當分層,使作業更具有選擇性和針對性。

比如有學校將作業分為鞏固型、發展型、創新型,還有學校探索“基礎+拓展”“基礎+彈性”“基礎+特色”等多種模式分層作業。分層作業設計,不僅要找準分層的依據,還要引導學生量力而行,選擇與自己能力水平相當或者比自身水平略高的作業。

“二維”指向學生能力要素分析。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學校教育的核心目標,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一定要開啟思路,通過不同的作業方式促進學生學習能力、交往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全面發展。

例如,有學校嘗試設計動手操作型、趣味遊戲型、活動展示型、積累練習型、研究記錄型等不同型別作業。

“三維”指向學生思維水平分析。每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時候,思維都應該是持續的、由低向高逐漸遞進的,而當前作業為人所詬病的是隻強調重複記憶和機械訓練。所以,教師在作業設計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記憶和理解,還要重視分析和應用,更要強調評價和創造,不僅要把握一份作業不同問題之間的思維梯度,更要關注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思維能力的呈現。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心得體會6

隨著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家長對“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視,學校對升學率的重視,種種重擔都壓在了孩子的身上,作業越來越多,學校周邊被各種“託管班”、“培訓班”包圍,家長們不得不掏出高額的“補課費”,孩子們在放學後、節假日不情願地走進這些培訓班,我們的孩子越來越累。

作為一名教師,我認為,雙減政策對於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避免校外辦學機構“喧賓奪主”、還學生快樂健康的童年,減少學生近視率、肥胖率、心理疾病都有積極的意義,我們一定不折不扣積極貫徹落實“雙減”政策。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是黨中央、國務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大決策部署,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一直以來對教育和對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關心關注,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集中體現。

“雙減”政策的出臺,讓作為教師的我看到了國家對教育改的決心和力度。政策的出臺,將減輕家長的負擔,我要加強作業建設規劃,多向同行學習,讓“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少年”。

今後,我要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服從國家大局,做好嚴格按照上級有關要求做好作業建設,切實減輕學習課業負擔努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人貢獻一份力量。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心得體會7

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堂學習的知識得到及時鞏固的重要途徑;作業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作業也是反饋課堂教學效果、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責任心的重要途徑。“雙減”背景下的作業建設,老師該怎麼做才能使作業起到它的作用?我認真總結了近期自己作業佈置的一些做法。

1、將作業建設納入集體備課。每次集體備課,我們都會依據課標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目標,老師下題海,精選試題;依據各班的實際情況設計分層作業,“必做題”——基礎題,“選做題”——中等題,“思考題”——拓廣題。

2、課堂作業完成以限時小練習的形式開展。老師每天抽取10-15分鐘的時間,在班級內進行限時練習,完成後即刻上交。一方面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另一方面也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

3、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課後作業以教材課後練習題為主,學生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完成知識技能、問題解決和數學理解部分,建議學生能盡力去完成更高一級的題目。同時,提倡學有餘力的學生自己創設教材上的型別題。

4、作業批改保證及時、認真、規範,做到“練必收、收必批、錯必糾”。及時、規範的批改作業,對共性問題做好記錄,指導課堂教學,讓講解更有針對性。同時記錄好優秀作業的學生名單,給這部分同學佈置幫助同學的任務;記錄作業完成情況不好的學生名單,建立課後輔導學生名單表,設定簽到制,進行準確的課後作業輔導。

老師下題海的目的是提前瞭解學生的作業難度,體驗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精選試題目的是減少學生作業量,提升作業題目的質量;老師監督限時完成的目的是督促學生按時完成,同時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規範批改並做好記錄的目的是瞭解學生的作業水平,及時做好課後輔導,同時給日常教學提供反饋,提出建議和意見。

但是作業建設中重點強調了書面作業,忽視了其他形式作業的開發。重點關注了學生在完成書面作業中推理能力的發展,注重關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忽視動手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和應用意識的培養。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在作業建設方面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加強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開發多層次、多樣化的作業。

2、調動多感官,讓數學作業的形式更加多樣。解決單一枯燥的書面作業,增加數學作業的樂趣。比如講正方體的展開與摺疊,可以讓學生動手做一個正方體;把互助小組互講習題作為作業,讓學生更有針對性的解決個人的疑難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