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習心得體會模板集錦五篇

來源:才華庫 2.99W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實習心得體會5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實習心得體會模板集錦五篇

教學實習心得體會 篇1

這次的頂崗實習,是對我們的一次考驗,在考驗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快樂和挫折等著我們,快樂會讓我們更有力量地堅持下去,但是,我們要知道挫折背後的影響往往會有著我們意想不到的結果,是以後工作經驗,亦或是經驗過後的成功,這會比任何物質都更有價值。

挫折之一——教師技能展示大賽,它教會我的是以一顆平常心看待輸贏。人有時候越想贏、太看重輸贏,反而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沒有人能永遠幸運。我們能做的只有享受過程,所以要做什麼就放開手,全身心投入去做、去享受,不要考慮成功或失敗,至少我們還年輕。當你真正享受過程的時候,結果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以講課為例,當你自己享受其中的時候,不自覺就會激情滿滿,引人入勝。而恰恰激情是我們現在最缺乏的東西,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土壤上”,對於課堂教學我們要投入激情,精、氣、神全部都要具備,不要只關注所教的內容,只自顧自地講可能只會事倍功半。所以不管我們課前有多少煩心事,也不管身體多麼不舒服,作為教師,只要我們上了講臺,就要精神煥發,神采飛揚。我們應該要對工作充滿興趣,對學生充滿愛心,愛崗敬業的教師就會有激情,有激情的教師就會感染自己的學生。這種激情在於教師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並能深入體會教學內容,將感情融於整個教學過程,以情動人,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是我最大的感悟。

除此之外,我覺得還是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畢竟試講課堂設計是比賽前一天晚上熬夜修改好的,所以沒有時間進行預演,沒有很好的把控時間。但是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這樣一個思路清晰,亮點突出的教學設計,我給自己打滿分。從第一次說課被老師指出很多問題,到現在5分鐘完成一節結構完整的課堂呈現,老師沒有指出任何問題,都是一點一滴的進步。試講環節稍出現失誤,沒有準確把握時間,亮點沒有出來,板書設計也沒有完整呈現,雖有遺憾,但也無悔。試講時間短,所以要講最精彩的東西,最吸引人的內容,儘快融入到授課氣氛當中去,這樣才好提高吸引力,感染別人;另外試講可以只設定一個教學目標,總想面面俱到,結果容易分散精力,把一件事情做好就算成功;最後自己一定不要亂了陣腳,試講時往往沒有學生配合你,不要慌,不要失望,相信自己也能撐起一片天。

我相信在今年,我們都有所收穫。我們不會再像大一那樣懶床,不會再像大二那樣拖拉,生活上不會再喊苦,學習上不會再喊累,因為我們踏上了頂崗實習的道路,我們不會再討厭課堂,在這個收穫的季節,會少一點懶惰,會多一點勤奮。

教學實習心得體會 篇2

4月22日,學校思政部組織我院學生到有“天下第一嶺”之稱的松毛嶺進行現場教學。到達松毛嶺之後,天空中還飄著細雨,我們在山下烈士墓前進行往事大致講解,我們懷著沉重的心情為前輩們舉行默哀儀式;而後,我們到郭公寨——松毛嶺狙擊戰前線指揮部進行參觀學習。在建國初在松毛嶺山下立的紀念碑前舉行獻花儀式,更是在老師的講解下了解到松毛嶺血戰的慘烈與驚心動魄,七天七夜的狙擊戰,最終因彈盡糧絕而結束,“是役雙方死亡枕藉,屍遍山野,戰事之劇,空前未有。”在當天下午,我們參觀了紅軍橋和觀壽公祠,紅軍長征出發地。

松毛嶺上的烈士墓,不是哪個普通烈士的墓,更不是哪個名將的墓,它是千萬個為黨國犧牲的烈士最後的埋骨地。那是一代忠魂,所幸青山處處,可埋忠骨。若他們無如此犧牲精神,又有哪個可能堅持七天七夜的死戰呢?更是不會有快程序的現代社會發展。他們是值得任何人的尊敬,更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學習他們不畏艱苦、不怕犧牲的精神,學習他們保家衛國的精神。這是他們留給我們年輕一代的瑰寶財富,正如閃耀於高空的星虹,卻是有著能夠直貫九天!

教學實習心得體會 篇3

1,知識匯入法

匯入知識,培養能力是堂導人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題,是由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能力的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堂導人教學方法。

匯入知識,教師可以以舊帶新,溫故知新,尋摘句,直奔主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交流學習心得,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吸引學生攀登新的知識高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所以,作為教師,從教學的一開始就要注意運用恰當的方法。

2,複習匯入法

複習匯入法是指教師在每堂的起始階段,通常採用複習已學過的知識和內容作為導人新的方法,開啟新知識的大門。這種方法,主要是教師在教授新時利用新舊知識間的邏輯聯絡,即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是舊知識的發展與延伸,從而找出新舊知識聯結的交點,由舊知識的復勻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上。

巴甫洛夫曾指出:“任何一個新的問題的解決都是利用主體經驗中已有的舊工具實現的。”因此,複習匯入法的運用就成為教師堂教學的重要手法。

3,教師堂提問的技能

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門藝術。但是我們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堂提問往往流於形式,表面上師生一問一答,實際上缺乏實用價值,造成了時浪費現象。如何使堂提問成為有效提問,真正起到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能力,提高英語堂效率的作用呢?

我們教師應該研究堂提問的有效策略與藝術,充分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過程,設計有效提問,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策略一:把資訊差引入堂教學

成功的交際活動應充滿“資訊差”(持不同資訊的雙方通過交際手段,交換資訊,填補資訊空白,完成交際任務)。不存在“資訊差”,因為它很難使學生將學到的語言知識用到語言實踐中去。

剛才場景一的堂現象就是屬於沒有資訊差。那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技巧和方法創造這個資訊差,比如我們可以把書藏在包裡,問學生:“想知道老師的包裡是什麼嗎?”學生的好奇心一定會被激發。老師繼續引導:“那想知道就要學會What’sthis這句話問老師,老師才能告訴你。”學生一定會爭先恐後的用心學,因為他想探究老師的包裡到底有什麼。當What’sthis?學完後,老師更應該設計有效教學活動擴大這個資訊差,通過“露出物品一角,猜一猜這是什麼”,“摸一摸,這是什麼?學生分頭從不同渠道去獲取資訊。

策略二:問題要具有開放性與層次性,把握難易度

策略三:創設真實學習任務與環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實習心得體會 篇4

頂崗實習已經不知不覺的度過了要兩個多月了,在這段時間裡從一開始的初登講臺,到如今能夠大方的站到講臺上,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變化,在此期間也有了很多的進步與感悟。

這段時間裡最讓我值得思考的就是學生的積極性調動,我教的是歷史專業,文科性質很強,所以同學們喜歡文科的就表現的很積極,但是有些學生則表現得不是很好,態度很不端正。我教的班級班容量很大,每個班基本上都有八十個左右的同學,前排的學生情緒好調動,可是後排的同學就有些懈怠,有的上課很久才能拿出來書,有的聽著聽著課就開始犯困。我上課的時候主要是後排的學生難管理,每次在教室轉的時候後排的學生睡覺,我提醒同學不要犯困,可是有的學生被叫醒之後會有反彈情緒。

我覺得出現這種情況有很多的原因,一方面肯定有我自身的原因,是因為我講的課堂不夠生動、活潑。沒有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於學生,沒有很好的分析每一個人的情況,沒有做到真正的對症下藥;對於學生,要考慮到他們自身的發展情況,每個同學的學科偏好不一樣,而且程度也不同,所以對學生的要求我也要分層次的去要求他們,做到因材施教。

經過了這兩個月的教學,我覺得課堂的教學真的是存在很多的小技巧,需要我去不斷地總結經驗,然後採用恰當合適的方法去真正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我要不斷的拓寬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新教材增加了新內容,也帶來了新問題。要在有限時間內獲取有效的資訊,拓寬教學的內容,不斷地提高課堂效率。相關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利用課文輔助系統。在講課時要加以充分運用,以及反映或補充重要史實,印證重要觀點,解釋難點,啟發學生思維,深化歷史認識,擴大思想教育;

2.重視引用課外史料。在課堂教學中圍繞重點或難點引用適合學情的史料,引導學生對教材與所供史料進行分析,對“已發生的歷史事件或過程進行能動的重新建構和反省”;形成歷史認識;

3.把預習和作業引入課堂。傳統的歷史教學著眼於滿堂講述分析。把預習與作業置於課外進行。其實,即使教師再三加以強調,最終還是由於得不到集中的時間與教師有效的指導而失效了。所以對此加以注意。

學困生由於基礎差,我在課堂上講的知識這部分學生未必能夠接受,所以我除了在課堂教學時注意面向中等學生,兼顧優等生與學困生之外,必須在課後花費大量的時間對他們進行個別的輔導,個別的輔導絕對不等於課堂教學的`重複,而是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採用有效的方法幫助他們弄懂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方法,當然,這種個別輔導的方法也要因人而異,但在每次小檢測前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是目前我探索到的有效途徑,只是對反應較慢的學生必須每次進行考前輔導,這種做法會讓我認識到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尤其要有效地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是體現在教案上、教學中,更重要地是通過有效的方式和途徑幫助班內的學困生轉變為中等生。

再有就是要認真分析教材重、難點,精擬小檢測,緊扣檢測進行新課的講解,小檢測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點,在新課教學時,就要有針對性地對考點,以及考察考點的角度進行講解,使課堂教學與小檢測保持一致。同時注意檢測題簡潔明瞭,重點突出。

教學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我作為初入門的人,有太多的不足與缺點,我會更加的努力,不斷的總結經驗,認真的分析,課下的時候多進行教學反思,一步步去提升自己的整體綜合素質!

教學實習心得體會 篇5

教育之於家長,是孩子尚未出生就開始議論的話題,恨不能孩子一出生就學這個學那個。我家孩子會背唐詩、會認字、會數數,這是家長們經常讓孩子展示的“本領”。就是從親子班回家後家長問的第一句話仍然是“今天學到什麼了?”來作為衡量孩子有無收穫的指標。家長們把嬰幼兒的學習界定為學業的學習,而生存能力中的會穿衣、會吃飯、會如廁等等一系列生存能力的培養,認為發展不了孩子的智慧,不屬於嬰幼兒的學習範疇。導致包辦代替、不重視生活能力培養的現象比比皆是,把生活與學習完全割裂開來了。

三歲看未來:十年親子教育案例集萃楊老師心得:生活處處有教育“事實上,過分的早期開發和早期教育會妨礙兒童的正常發展。這裡所說的‘過分’,有兩層含義:一是超前,認為早期開發,越早越好;二是超量,認為早期學習,學得越多越好。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樸素的、機械的、簡單化的思想在教育界和社會上仍很有市場”。兒童心理學家Elkind曾指出:過早的正規教育,過於匆忙地催促兒童成長,實際上會將兒童置於短期或長期的危險之中,短期的危險包括對學習的焦慮與恐懼、疲勞、缺乏愛好、效率低,最後導致心理特別是情感失調。長期的危害包括厭學、學習動機降低、無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干擾自我指導的學習,習得性無助等等。從一個更為廣闊的意義上講,兒童成長得太快,他們的心理過早地結構化、定向化,也就不可能為進一步的發展留下空間。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睿智地指出:“我們可以設想,兒童的慢速發展也許有利於今後更大的發展。”

曾經有位父親告訴我,有一次他兒子推著小推車倒退著過衛生間門口時,被地布絆住總也過不去。兒子著急了,父親沒有伸手幫忙,而是說:“怎麼了,小車怎麼推不過去了呢?”說著父親就過去幫兒子分析原因。兒子聽後又試了幾遍,明白了小車的後面撐子比較低,而地布比較高,如果倒退著走誰都無法把小車推過去,

後來當他每次退到地布時就先把小車正過來走,再也沒有被絆住過。這個來自生活中的學習使得這個兩歲多的孩子已經能夠學著解決問題了。幼兒常常會以自己的方式來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尤其是其中對於他們來說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如果我們提供問題情景或遊戲的方式,就等於提供了幼兒心理上的安全感,他們就會在情景中輕鬆愉快地學會解決問題。看來成人在處理孩子遇到的問題時不要把它簡單地認為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應該教給他們怎麼樣觀察和處理問題,這樣的學習是有生命力的,是鮮活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授之以漁”。這樣的學習有利於幫助孩子獨立解決生活中發生的問題,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年齡特點以及個體特點。孩子是積極的探索者,他的知識是他參與活動的產物,孩子的這種探索過程與科學家的探索是一樣的,要了解孩子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瞭解孩子們生命成長的特點和規律,從而才能通過生活促進孩子生命的成長。生活處處有教育,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懂得生活、熱愛生活,進而為生活而創新的人。

美國近代思想教育家杜威認為,“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髮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沒有教育即不能生活”。在他看來,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教育就是孩子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孩子“要是看見人家做事,就要動手,最不願意旁觀——這些天性,做教員的應該利用它進行有益的引導,讓它發展起來才對”。在杜威看來,“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我們如果要度量學校教育的價值,要看它能否創造持續不斷的生長慾望,能否供給方法,使這種慾望得以生長”。這裡所指的“生長”就是指孩子本能發展的各個階段,不僅包括身體方面,還包括智力和道德方面。所以,我們決不能把親子教育的內容當作某種固定的和現成的東西,當作在孩子的生活經驗之外的動作來訓練,而應該結合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在教師創設的遊戲活動中認識生活。

“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