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搭配中的學問》心得體會

來源:才華庫 3.29W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聽《搭配中的學問》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聽《搭配中的學問》心得體會

聽《搭配中的學問》心得體會1

前兩天,有幸聽了我校王振坤老師執教的《搭配中的學問》一課,教學設計上王老師緊抓教材,巧妙設計教學環節,課堂上王老師,機智引導,循循善誘,給我們呈現了一節優秀的數學課,現就收穫總結如下。

1、創設情景、巧妙引導課標倡導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本節課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情景:,搭配衣服和帽子的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以問題為主線,引發學生認知衝突,激發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慾望。讓學生在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數學能力。

2、化靜為動、親歷過程新課程提倡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數學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這節課給學生提供“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發現規律——運用規律解決問題”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這樣設計既展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又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了一個感悟、體驗、提升的數學化過程。

3、重視學生合作交流意識的培養。教學中,讓同桌合作進行搭配帽子和褲子,小組合作討論“帽子和帽子”的搭配方法它們之間的關係,學生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總之,本課教王老師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另外這節課我的思考是在教學中怎樣把握教學的起點,如何處理好“生活與數學”的關係,如何適時地建立數學模型。引導學生在建模過程中充分經歷體驗感悟、抽象概括的學習過程,不斷髮現規律,提高能力。這也是我今後所要努力的目標。

聽《搭配中的學問》心得體會2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新課程強調教學中提供給學生充分從事探索學習的機會,幫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思想和方法。

《搭配中的學問》這一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絡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簡單的排列組合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同時,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並培養學生有序思考問題的方法。

陳丹鳳老師與何立娜老師在教學本課時,都能以直觀的內容為主,以探索學習活動做保障,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使得教學過程始終民主、平等、寬鬆、愉快。兩節課都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下面就兩節課的亮點說一說:

一、情趣設計誘其樂思

著名教育家皮亞傑認為:智力活動必須是為一種情感性力量所激發的,一個人從來不想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要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學習的動機。而興趣則是產生學習動機的主觀原因。從心理學上來說,興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腦處於最活躍的狀態,引起學習中高度注意,使感知清晰,想象活躍。記憶牢固,能抑制疲勞,產生愉快情緒,能以最佳心態獲取資訊。學生一旦有了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興趣,就會積極地去實踐,這對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

兩位老師都能創設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情境:陳丹鳳老師以笑笑過生日為主線,巧妙地將選擇衣服——選擇路線——吃午餐——送禮物等生活素材串聯起來;何立娜老師則以自己國慶遊世博為主線,將選擇衣服——吃早餐——選擇路線等生活素材串聯起來。兩人都用學生經常接觸的生活問題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讓學生在生活問題和實際情境中來學習組合和排列,讓學生從穿衣、吃飯這些生活事情中尋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們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存在於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

二、猜想求證誘其創思

猜想是一種數學方法,是數學研究中的發現法,是一種創造性的直覺思維方式,是關於數學規律的聯想和設想。在數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保護這種非邏輯的思維方法,並且要在此基礎上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證慾望,進行不懈的自主學習。

兩位老師都能在學生探索問題(兩件上衣和三件下裝,上衣和下裝各選一件,一共有幾種搭配方法?)之前讓學生進行猜測想象,之後告訴學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需要具體的操作活動來驗證,以此來激發學生求證的慾望和學習的興趣。

三、動手操作助其深思

我們知道:數學知識是抽象的,國小生思維是形象的。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國小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必須多組織學生動手操作,以“動”啟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產生更多的新問題、在新問題中進一步深化自己的想法。

兩位老師課前都精心準備了衣服模具,讓學生用擺的直觀方式來表達搭配效果,使得抽象的排列組合知識變得形象易懂,之後,老師又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連一連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經歷了實物操作到圖形符號的過程,一步一步地從形象中抽象出數學知識,將數學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數學事實。為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找到按順序,不重複,不漏掉的排列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何立娜老師在教學搭配衣服時,引導學生不僅可先確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也可以先確定下衣,由下衣來搭配上衣。對知識點進行了拓展,著力培養了學生的多角度思維。

總之,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她們追求課堂教學有效的探索過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鑑。

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裡我也提點我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陳丹鳳老師在引導學生直觀排出衣服的搭配方法後,提問學生:如果不能去動這些衣服,你有什麼好辦法來表示它們的搭配方法?學生的方法很多,也很好,並且呈現的生成資源可以讓老師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從中看到方法的“優化”過程,這節課到這裡已是高潮,但美中不足的是,老師並沒有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而是讓學生呈現出的優化資源白白浪費。應該說數學學習的一個最終目的就是不斷讓學生從形象中抽象出來,而非讓學生一直停留在表象中,這樣對學生思維發展也是不利的。

何立娜老師在這一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選擇路線的教學設計中,先安排2對3的路線,再安排2對4,2對5的路線,層次不斷提升,並有意引導學生說出2對3的路線其實就是2個3,2對4的路線其實就是2個4,其用意就是要抽象出用乘法來算出排列的方法,這是搭配演算法的最高境界,但可能是由於時間不夠,最終老師沒有對此進行總結,學生也沒有明白老師的用心良苦,沒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

聽《搭配中的學問》心得體會3

一、教師語言的魅力

教學語言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在《搭配中的學問》這一課上中,耿老師把數學融入到生活中,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在交流中體會數學的文化價值和應用價值。本節課中,耿老師向學生提供了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問題、早餐搭配問題、路線選擇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在教學過程中耿老師採用提問題——引導參與,探究方法——優化思維,實踐應用——解決問題,層次清晰,步步深入,使學生在活動中輕鬆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

二、教師教學的藝術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耿老師的教學功底非常紮實,課前準備充分、深入研讀了教材。因此,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耿老師設計了一個完整的情景串,以淘氣想打扮得帥氣些去看電影的活動為線索,巧妙地設計了幫淘氣搭配衣服、吃早餐、選擇路線等幾個情景,以學生喜愛的生活情境融入整節課的教學,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說本課的教學設計具有創造性、開放性,更充分發揮了資訊科技不可替代的優勢,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廣闊空間。

2、駕馭課堂教學能力很高。獨具匠心,精心設計,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能根據學生自身特點,根據教材設計教法,學法,形成自已穩定的教學風格。本節課的教學,耿老師注重理解與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去發現。讓學生時刻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想一想、議一議、擺一擺、連一連、畫一畫等活動中積極地思考、大膽地操作、方法多樣,且爭先搶後地上臺展現自己,從而充分領悟到:搭配要遵循有序、合理,而且要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初步建立有序、合理的搭配觀念等。這種方式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協作中互補,感受到合作交流學習的重要,使學生用積極的情感來學習數學。

3、活潑的課堂氣氛。傳統教學只注重老師的“講”,而輕視學生的“說”,這樣導致課堂死氣沉沉,教學是昏昏欲睡,而老師的課上,互動的成分比較多,學生不再是聽眾,而是整節課的重要參與者,老師和學生是在相互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完成整節課的,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在這種樂學的過程中,學生更容易接受課堂上的內容。

本課我也有以下幾點自己的看法:

1、對學生要“放得開”。學生能夠自己表達的,老師鼓勵學生去表達;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做。無論是衣服的搭配還是食物的搭配中,學生的展示環節中老師過於注重結果,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

2、善用學生中的“錯誤資源”。如在2件上衣和3件下衣可以有幾種搭配方法時,讓學生彙報中有學生說6種的(無序而錯誤的),老師可以抓住這生成資源,從而讓搭配由“亂”到“不亂”,也就體現了“無序”到“有序”的過程。總之,課堂中呈現的生成資源可以讓老師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教學中的難點也將不攻自破。

3、教學中要多關注全體而非個體。

聽《搭配中的學問》心得體會4

聽了童朝根老師執教的三年級下冊《搭配中的學問》,收穫頗多!

教師先從生活實際出發,談話匯入新課,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來自生活,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接著教師出示衣服卡片,兩件上裝和三件下裝,問:“能不能分類呢?”,培養學生分類的能力。

如果一件上裝只能搭配一件下裝,你有多少種搭配方式?教師出示合作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親自擺一擺。在全班交流彙報環節,師不斷引導學生總結出搭配的要點——固定法,讓學生感受有序的重要性。在用符號法上,學生之前沒有想出,教師也不著急,啟發學生簡潔明瞭,引導學生使用符合法去表示,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最後生列出算式“2×3”,師又引導各個數字是什麼意義,這樣得出搭配問題中的模型。

本節課教師合理地設計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的。教師設計從用學具卡片擺一擺,到用簡潔的方式表示搭配方法,這漸進的活動使學生逐漸進入深層次思考。教師又用一系列的追問,將學生的思考推進深化,提升了這節課的數學價值。

聽《搭配中的學問》心得體會5

本課《搭配中的學問》,這部分內容在《課標》中屬於“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主要是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絡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簡單的排列組合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同時,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並培養學生有序思考問題的方法。

趙老師在教學本節課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始終充滿信心,充滿激情地學習數學。不僅如此,教學中,趙老師還用飽滿的熱情、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活動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動形式,為學生創設了獨立思考、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使得教學過程始終民主、平等、寬鬆、愉快。本節課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1、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數學廣角”屬“實踐活動”的範疇,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數學與書本上數學之間的聯絡,強調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秦老師以聰聰過生日為主線巧妙地將選擇衣服——吃早餐———送禮物(幫小動物組數)——聰聰家到少年宮的路線等這些生活素材串聯起來,用學生經常接觸的生活問題作為教學內容的

載體,讓學生在生活問題和實際情境中來學習組合和排列,讓學生從穿衣、吃飯這些生活事情中尋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們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存在於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

2、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主動參與數學過程、自主探究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排列組合知識比較抽象,教師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連一連、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開展小組合作和獨立思考相結合,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通過分析、比較發現其中的規律。例如在衣服搭配這個環節上,教師又開展小組討論,選擇方法的最優化,找到不重複又不遺漏的科學搭配方法,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進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樣性,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

在教學例1時,教師引導學生不僅可以先確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也可以先確定下衣,由下衣來搭配上衣。在教學例2時,不是例1的簡單重複而是在例1的基礎上增加“拓展”這一塊,這樣學生對“排列和組合”意義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整堂課對學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順序的,教師都給予充分的肯定,給學生以人文關懷,著力培養學生的多角度思維。

4、關注情感與評價激勵。

情感態度與自信心作為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秦老師的教學語言生動又激勵性,尤其是對學生的情感投入起著積極的激勵作用,使得學生情不自禁地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

中來,同時也一次次體驗到成功的愉悅。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只是學到了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比較準確的數學方法去解決生活中搭配問題。

總之,趙老師結合學生實際與教材內容,遵循新授課四步教學策略對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趙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