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本好書伴我成長教師讀書心得

來源:才華庫 6.08K

平日來,我讀過的雜七雜八的書並不算多,但每每讀書我就會體會到這份精神糧食所帶給我的滿足,我把它看作是享受,享受著作者的博學與智慧。當然每一本都會讓我受益,但多少全然不同。其中有那麼一本書,也是我的案頭書,伴隨著我一路成長。每次翻開這本書。看到密密麻麻的不同顏色的我所劃的波浪線,我都會對這位偉大的作者滿懷感恩之情。

有這樣一本好書伴我成長教師讀書心得

正是這些引起我心靈共鳴的文字告訴我作為一位教師必須知道的但卻從沒有人讓我意識到過的道理;也是它們讓我意識到作為一位教師,我也像許多教師一樣自以為是地犯了很多錯誤,而我因為讀到了這些寶貴的文字走出了誤區。這本我最愛的書的名字是《給教師的建議》,這位偉大的作者就是前蘇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事實上他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給我們教師提出實實在在的100個建議。接下來我要把這位大師帶我走出的幾大誤區整理出來與所有的教師朋友分享,期待可以引起你的共鳴。

誤區一:備課就是花大量的時間備教科書。

幾乎所有的教師朋友都會有過這樣的埋怨:太累了,都沒時間休息。如果不用備課就好了。可見備課佔用了老師大量的時間。許多不想報考師範學校的人都是因為這一行太忙太累而放棄。那麼我們怎麼做才可以做到節省備課的時間呢?作者在書中提到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他在上一堂公開課時,所有聽課老師完全被他的課所吸引,連做記錄都忘了。當問他花多少時間備這堂課時,答案是“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但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是15分鐘”。不知道你是否從這個答話中窺見到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

在此我想到這樣一樣普遍的事實,我們中的很多人在遇到公開課的時候往往用一個星期甚至是幾星期的時間去準備這堂課,這樣對嗎?大家關注的到底是自己的臉面,聽課者的評價還是真正的課堂實效?如果一位教師能像對待公開課一樣的認真態度去備好每一節隨堂課,我會對這樣的教師肅然起敬,比如我們學校的金崎老師,但那樣太累了,會佔用我們大量的時間,會讓人筋疲力盡。那麼如果要做到像那位歷史老師一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可以準備好一節精彩的課,我們又該如何備課呢?

本書的作者給我的建議就是“讀書,每天讀,注入思想的河流”。如果你想在備課過程中少花時間,也不至於把備課當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我們應當有這樣的意識:在我們所教的學科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當我們現在所具備的知識與教給學生的知識的比例是10:1時,那麼10年,15年後這個比例應該變成20:1,3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也許讀書並沒有如此神奇,可以讓我們用15分鐘備好一堂精彩的課,但我絕對相信如果我們堅持讀書,我們可以在備課的時候越發自信,而在備課的時候我們的資訊提取能力也會隨之提升,這些都會提高我課的質量。

誤區二:備課過程中處於注意的中心的只是教材。

在書中的第89個建議中這位大師談到了教師的教育素養的問題,同樣讓我大受啟發。他指出教師的教育素養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學大綱寬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和藝術家。而以下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到的關於教育能手的備課理念的事實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因為我敢肯定我們中的大多數並沒有做到甚至是意識到。他在書上這樣說道:“一個具備優秀教育素養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是按照教學大綱,而不是教科書的。他們是在仔細地思索過教學大綱後,再讀教科書裡的內容。他們會把自己置身於學生的位置,用學生的眼光看教材。他們更是會思考為指導學生的腦力勞動所必要的關於教學過程的細節,並且在備課過程中,處於他們的注意中心的是學生的腦力勞動,學生的思維以及學生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

對比一下自己的教學過程,明顯發現自己的又一個誤區,即備課過程中處於注意的中心的只是教材。往往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設計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並且在教學過程中過多地注意先前的已備好的步驟,很少根據學生的反應作適當的調整或者給予應當的幫助,可以說是死板地按照備課去上課,不管學生的反應能力與接受程度,似乎非得把自己辛苦備好的課上完。結果呢?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儘管花很多心思去搜索資料和思考教法,但課堂上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並不理想,自己的積極性也倍受打擊。其實一個具備優秀教育素養的教師身上非常重要的特徵便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在講述和傳授知識時情感鮮明,他們在講課時是可以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與心靈的,他們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聽課後需要花最少的時間摳教科書。

誤區三:提高教學技巧就是不斷地去聽課。

我想每位青年老師都和我一樣迫切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然後毫不猶豫地去聽課,認為只要去聽課就能學到技巧,就能提到教學水平。其實這又是一個誤區。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書是第42個建議“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中這樣說道:“學習別人的教育經驗是一件很複雜的事,也是一種創造。”

我們都會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去聽課發現那個老師上得很好,然後照他的辦法教,甚至用同樣的課件去上課,但教學效果大不一樣,心裡感到非常鬱悶,為什麼會這樣呢?很多老師會把它更多地歸因於學生不同,卻忽略了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思考。大師在這個建議中也提到:“學習優秀的經驗並不是把方法機械地搬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取得某種信念。”因此我們要想提高教育的技巧首先還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素養。

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教學的研究精神,是不可能提高教育技巧的。我不知道大家有否思考過這些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比如:良好的教育效果取決於什麼?什麼情況下,學生學得最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職責是什麼?等等。如果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去聽課,去研究,去探索,我們的進步會飛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