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來源:才華庫 2.36W

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小編與讀者分享管理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管理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管理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1

本學期我們多了一門管理學,剛拿到書時我就翻過一遍,書中的有關計算方面的內容不多,大致是理論方面。一開始,我沒有把管理學看的很複雜,我認為這不過是一種管人的學問,無非是人管人,看誰有威信、有能力罷了。然而認真預習知識以後,許多專業名詞我看得並不太懂,才發現管理學是一門很深奧的知識,任何組織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援,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是在某一特定組織進行併為該組織服務的。法約爾說管理分為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它的研究物件是合理組織生產力,完善生產關係,維護上層建築。

管理有兩重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具有科學性和管理共性,社會屬性具有階級性和管理個性。自然屬性就是合理組織生產力,管理水平和生產水平的相適應。社會屬性就是管理建立有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管理為所有者服務。在另一些管理學書中,我還看到找到一些知識點,管理學的來源有這麼三種類型:技術型、制度型、魅力。

管理是一門科學,是有大量學者和實業家在總結管理工作的客觀規律基礎上,借用許多科學家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論體系,它為指導管理實踐提供了原理,原則、方法和技術。人們掌握了系統了系統化的科學的管理知識,就有可能對組織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的、正確的解決辦法。

而我認為,雖然管理是一門科學,但它只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管理科學並不能問管理者提供解決一切問題的答案。由於管理的物件主要是人,解決的是組織和環境的適應問題。而不同人的心理特點和素質不同,組織就面臨的環境又很複雜多變這就要求管理者能審視度事,隨機應變。管理要達到預期的目的,就必須靈活地、巧妙地運用管理理論、方法和技術。

管理學對人性的假設由經濟人,社會人,決策人假設向複雜人假設轉變。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當作會說話的工具,認為人總是好吃懶做,好逸惡勞,毫無責任心,麥格雷戈把這種傳統的人性假設稱作X理論。

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強調人追求經濟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學與經濟學的人性設趨於一致。之後,梅奧從“霍桑實驗”中認識到除了對經濟利益的需求外,人們對社會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經濟人假設,提出了社會人假設。

第二篇中,我們主要學了決策與計劃,這一章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課上老師給我們講解了決策的重要,決策與計劃的聯絡,計劃的過程及方法。聽完課後,我把老師的話結合自己的理解,總結出我對計劃的解釋是“計劃就是對行動的預先設計,它是在決策目標的指導下,以預測工作為基礎,對實現目標的途徑作出具體安排的一項活動。”如此類推,我將原本書上並不明白的知識,通過老師上課的講解,用自己的語言組織成較易明白的概念,以此來提高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我學會了用波特的五力法分析行業情況,和用SWOT分析法來分析企業,這對今後我們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後面幾章中,我比較喜歡激勵篇。老師結合了幾個案例給我們講述了激勵的重要及方法,好的激勵會使員工更加努力地工作,而不合適的激勵方法,只會導致員工的進一步不滿,有適得其反的後果。我簡單將書中的激勵法歸納了一下:

1.激勵寶典一公平原則: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員工對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對待是十分敏感的。尤其是在我國,很多員工往往喜歡不斷與他人進行比較,並對公平與否的程度作出判斷,從而對自己工作積極性產生影響。2.激勵寶典二金錢+精神:金錢是對員工強大的物質激勵,這種物質激勵是提高員工積極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當然僅有物質激勵顯然是不夠的。根據需要層次論,物質是人們較低層次的需要,當這一層次需要得到相對滿足後,人們就會重視其他方面的需要,總希望得到社會和組織的尊重、重視和認可。3.激勵寶典三根據需要,細緻入微:對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或一個國家處於不同的時期,人們對勝利、安全、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不同的。同樣,在一個組織中,因為年齡、個性、性別、職位、經歷、教育程度等各方面的不同,員工對不同方面的需要都會有差別。同一個人,由於時間和位置的變化,各方面的需要也在變化。因此,動態地掌握員工需要的變化,並根據這些變化制訂相應的激勵措施,這也是管理者面臨的重要問題。

通過老師的授課,我明白了管理學的重要性,給我的感覺是:看似簡單的一門學科,暗含著許多人生道理。管理學在某一部分中包含了公共關係學(如:領導、激勵)決策計劃時,又需要資料的分析,我個人覺得和經濟學也有點掛鉤。感覺上,似乎管理學聯絡著許多學科,知識上都有聯絡性。一些管理書籍上寫道:“管理不僅是一種知識,也是一種實踐;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現在我好象有點明白了。

建議:課堂上,老師用生動的事件讓我們極快,地理解書上的專業名詞,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不過希望以後的課上,老師可以增加和學生互動的環節,比如讓學生自己先預習,課上把自己的理解講出來,然後老師指出哪裡解釋的錯誤,可以增強學生記憶,同時也給了學生提高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管理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2

管理是人類各種活動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種活動。本學期所學的.高階管理學,分為七章,主要由計劃、組織、領導、控制這四大部分組成,這四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絡。而管理學中的有關團隊合作方面的內容讓我有了很多體會。

團隊合作指的是一群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團隊中,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援、奮鬥的過程。通過團隊合作,可以調動團隊成員所有的資源和才智, 增強相互間的信任,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

雖然團隊合作對我們當代大學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的學校教育體系對“團隊合作”的教育不夠重視,也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而在《高階管理學》這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老師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小組分工完成PPT的形式,將“團隊合作”教育融入到了這門課程的教學中,讓我對團隊合作有了自己的認識。

這裡,我以小組做PPT的例子進行分析。老師剛下發這個任務時,我們組選了一個代表,我們都以為這個代表能將所有的事都完成,就沒有我們的事了。最後,發現僅靠一個人來完成這個PPT工作量有點大,於是我們小組課後進行討論決定每個人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有人蒐集材料、有人專門製作PPT、有人專門負責對資料進行分析並製作圖表。在這個分工的過程中,我就學到了不少。首先,對人員進行分工,都是根據每個成員的長處進行分配的,計算機比較好的同學製作圖表,打字速度快的同學製作PPT,擅於收集材料的同學通過各種途徑查詢所需的資料,而不是隨便進行分配的。其次,學會相互寬容,因為分工的每個部分內容有多有少,我們不能因為分配不均而抱怨,或者覺得吃虧,我們應相互包容。最後,團隊合作過程中溝通比較重要,在溝通中確定我們所要講的大概內容、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以及重點是什麼等內容,如果我們之間都不相互交流,各做各的,不僅浪費時間和精力,做出來的東西也不是我們想要的。

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這個PPT完成了,但是效果不是很好。為了完成任務,沒有做到精益求精。這主要是前期沒有做好準備工作,小組成員間也沒有進行交流,認為只要有人做就好了。對所要解決的問題不明確,剛開始我們組準備做管理移植方面的,後來覺得難度有點大換成了企業社會責任,最後又改成了食品安全問題,這樣換來換去也會影響我們的成果。三是對高效團隊的特徵認識不足,楊文士在《管理學》一書中指出,高績效團隊的特徵主要有:有效的領導、靈活和適應、持續地學習、高效的工作程式、共同目標、相互信任和尊重、充分的溝通、取長補短。我們小組雖然進行了交流,但沒有達到有效的溝通,這與團隊合作中“個性過去突出”也有一定的關係。

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獲益匪淺,並對管理學又產生了一些興趣。在老師的教導下,不僅增強了我們有關管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為我們以後開展集體或社團活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這次的小組合作,讓我明白成員優勢互補、團隊分工的重要性。以後,我們可以將這種“團隊合作”的精神滲透到大學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