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心得體會(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5.71K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好的教育心得體會(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最好的教育心得體會(通用5篇)

最好的教育心得體會1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由四個部分組成: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從而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中寫道:“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一位哲學家說:“一個隨外在力量而行動的人,就是奴隸。”一個現代人,首先必須具備獨立精神和獨立能力。獨立,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人能夠立足於社會,發揮其潛力的基礎。獨立性強的孩子一定會發展得好,獨立性差的孩子一定發展得比較差:這是社會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就成了我們的當務之急。

也有人說,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生活。這句話一點也不錯。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就會精神抖擻,對一切都積極努力,樂觀向上。我們家長對孩子有信心,就會覺得孩子時時在進步,渾身是優點。

相信自己能把學習搞好,積極努力地去提高學習效率,是學習中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幹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是事業上的自信。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麼事情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老師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如果孩子是個自信的人,那麼他會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於接受挑戰;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麼他就會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現出柔弱、恐懼的心理,從而失去了很多學習鍛鍊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

雅斯貝爾斯在該書中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優秀的老師在一個學期內就把一個全校成績最差的班帶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績。當有人問他是怎樣教這些所謂的差生時,這位教師這樣的回答,事實上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補習,我只是每天上課前對我的學生說,你們每個同學都可以取得好成績,只要你每天監督自己多做一道題,多背一個單詞,多考一分就可以了。事實上,我的學生們每天都向著小小的目標不斷前進,一個學期下來,成績自然就上去了。

確實如此,激勵孩子其實很容易,只要適當的鼓勵孩子,讓孩子產生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孩子的自我激勵也就產生了。這是一段我最喜歡的故事,因為我自己也常常面對這樣的班級,有時候心裡著急,就喜歡批評學生指責學生上課不認真,回去不好好做作業,甚至經常懷疑學生的成績都是作弊得來的。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鼓勵學生建立自信是最能改變一個人的好方法,卻無法在實際中去做到呢?也許是因為我們這些成年人在責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心。考試的排名,每一次的質量分析,多年來象大石一樣壓在我們的心頭。我們總是微笑著說淡化排名,可是社會上卻又特別重視學生的成績。所以每次看到學生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忽略他們的純真、可愛,忽視他們所成長的環境,他們叛逆背後隱藏的孤單與無助。看到這些學生我們常常很厭煩,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的成績不好。在應試教育的畸形標杆下,我們無奈地把學生取得優秀成績作為工作成功與失敗的標尺。我們給自己定下了巨集偉的目標,然後把壓力轉嫁給我們的學生,恨不得只用幾天時間,就把他們教得絕頂聰明。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小”的重要。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細微的進步,不要忘記教育是直麵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能體現生命關懷的一項事業。教育是對生命的關懷,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熱愛教師這一職業的原動力。因為,自然界中最能打動與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創造的奇蹟。而我們創造奇蹟的人應該像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那樣,不為中大學聯考成績而折腰!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善於激勵、喚醒、鼓舞!”我覺得這是作者對教育最好的理解,是世界上所有教育要抵達的本質!

人,只是簡單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讓這個“人”站得頂天立地——“富貴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很難很難。做人難,育人更難!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大寫的人,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為之奮鬥的最終目標。

最好的教育心得體會2

從教十幾年了,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回首自己的教育之路,感觸頗多。一直以來,與我的學生都不是最優秀的,成績一般,他們都來自農村,純樸、善良、也不乏執拗、固執、調皮、惹事的。我一直本著儘可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各抒己長的原則。無論是學習上,還是做事、為人上,我都希望他們能在我們一起學習的三年中進步成長。願望是美好的,路途卻是艱難的。似乎,當班主任時間越長,越不會當班主任了。曾幾何時,我也有被學生頂撞得面紅耳赤下不來臺的時候;面對班主任工作中出現的學生反反覆覆問題時,我困惑了!面對新時代的學生,為師之道要如何去詮釋?與學生又該有怎樣的相處之道?怎樣作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拜讀完於潔老師的《最好的教育在哪裡》後收穫頗多。本書以案例的形式,呈現出一線班主任在與各類學生的相處中進行的各類形式的教育。以最真實的狀態,還原最真實的心靈溝通。案例後的反思,是一線班主任們在實踐中的真實心情再現,也是百轉千回裡的挖掘與深思。

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愛的情感是第一位的,愛是教育成功的先決條件,最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於老師認為“心拉近了,一切都近了”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學生才會信任你,老師才會深入的走進學生,幫助他。有時老師就是一個潤滑劑,要讓學生理解家長的良好用心,讓家長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仔細想想,我們不就是一直在遵循這一原則去做嗎!青春期的煩惱、學業的負擔、同學間的交往這些問題成為成長中的困惑時,學生自然願意向他們信任的老師吐露心聲。然而要讓學生信任可非一朝一夕的事。我覺得愛學生的主要表現有:

1、為師者自身的素質,包括自身的性格,修養等。努力練就平易近人的性格,生活中保持積極陽光的情緒和心態,不要把生活情緒帶到工作中,尤其是學生身上。學會控制不良情緒,學會調節。

2、對學生要一視同仁。學會表揚鼓勵,多把眼睛放在發現學生的優點上。反思自己:我是一個不善於表揚的人,願意發現並指正學生的缺點。學完本書後,我更加感受到吝嗇表揚不利於觸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不利於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我們的眼中,學生都是一樣的,不要因成績或其他原因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而對待不同。要不吝嗇關愛,多留心,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注意學生在校情況,做好家訪工作,但家訪絕不是去告狀的。其實對學生的偏愛任何教師都有,做到對學生一視同仁也不是難事。換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呢?假如是我孩子呢?從這兩個角度去思考,領悟一下,我們會怎樣做呢?

3、愛學生還表現在尊重學生上。馬卡連柯說過,得不到別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強烈的自尊心。當我們儘量多地要求一個人時,也要儘可能尊重一個人。俗話說“人出一百,五顏六色”,學生也是一樣,差異性很大;天賦差異,相貌差異,基礎差異,於是,成績有高低,表現有懸殊,甚至品行有優劣。回想自己對學生,尤其是對待問題生,是否帶著偏見的眼鏡?方法簡單,態度惡劣,小題大做,動輒請家長呢?此刻對學生是否多一些尊重、耐心?是否一視同仁了呢?

4、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包容學生上。允許學生犯錯誤,但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國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叛逆的時期,尤其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個人意識強烈,往往會以個人為中心,當事情與自己的意願想法矛盾時,就會有不冷靜的舉動。如頂撞老師、一意孤行,對老師的話充耳不聞,甚至會有讓老師下不來臺無禮的時候。此時我們就不能再擺出高高在上的架子來,作為班主任應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瞭解事情真相後也要儘快讓學生冷靜下來。對學生的處理也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應對,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控制情緒,理智面對問題的能力。

我班現有一男生,愛美,情緒衝動毛病多切固執,經常有讓老師下不來臺的時候,反省後又能主動道歉。對於這樣的學生,我想說:對他的包容就尤為重要了。包容它的莽撞,包容他的自我反省,包容並等待他在行為反覆中的進步與成長。我覺得這樣與他,他會記得你的好的。

最好的的教育還是育人的教育。這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即培育人才,既要培育人的才幹,又要培育人的美德。特別喜歡那個“園丁”與“花朵”的比喻。老師就像辛勤的園丁,學生就是成長的幼苗。幼苗想要開出美麗的花朵,既需要園丁為它施肥、澆水、鋤草、鬆土,還需要適當地修剪、打叉、噴藥、捉蟲;既需要陽光雨露的滋潤,也需要風霜雷電的磨鍊。傳授知識僅僅是老師工作的一小部分,就好比施肥和澆水,還有很多更重要的工作需要我們悉心去做呢。而僅僅施肥和澆水兩項,也有很大的學問。花的品種不同,時期不同,需要也不同。可以說一株小苗能否開花,開出的花是否美麗,和園丁的每一分勞動都有很大的關係。漫步於花圃,觸目所及地是各種奇花異草,五顏六色爭奇鬥豔,在極盡視覺享受的同時,我們會歎服於園丁的栽培藝術。而園丁的栽培藝術,正應是老師們要學習的教學藝術!有句詩說得好,“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我想這應該是教育之理想寫照吧。

教育畢竟不是工業,不可以流水線式地生產;教育似農業,需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終於明白最好的教育是樸實無華的,它就在我們教師的生活裡,最好的教育是充滿希望的,它就在我們教師的教育信仰裡,最好的教育就在我們教師的愛心裡,它就在我們教師的專業素養裡,最好的教育它就在我們學生的成長裡。

最好的教育,對於我們來說,也是無處不在!路漫漫兮其修遠兮,未來的教育之路上,我將繼續向在座的同仁們學習,汲取前輩們的經驗努力求索在奔跑的路上。

最好的教育心得體會3

讀了於潔老師的《最好的教育在哪裡》,受益匪淺,總結出來,於潔老師教育中的靈魂有以下幾點:

所謂"最好的老師"不是與我敬仰的於潔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他們的人格學識能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後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我今天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豐富我今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我今天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就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

培養學生開放的思想——一種海納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種高屋建瓴的文化視野一種不畏權勢的民主意識一種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是婆娑的楊柳。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

讀了一書,細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是我對未來的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我的教育思想讀後感。教育的偉大使命是使人們從無知走向成熟。書中用精闢的語言勾畫了二十一世紀教育理想的燦爛和輝煌,使人們對未來的教育充滿信心。作為老師,經常會在上課過程中遇到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面對這樣的學生,你的處理方法是什麼?性急的劈頭蓋臉訓一頓,稍微講究點方法的,可能會選擇以一種隱晦的方式來提醒這樣的學生,然後課後單獨談話。對於學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多半是在想這個學生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但今天於老師告訴我們這其實是這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缺少爬的緣故。當然這個結論是有關專家做出來的,但於老師肯定對這樣的現象進行了思考和研究,才能找到相關的資訊。同樣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她除了以平常心來對待外,總是能想出最好的方法,激發學生最大的潛力,她的報告題目也是“做一個智慧的老師”,這充分說明思考對於一個教師,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

最好的教育心得體會4

在假期裡我讀了《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一書。作為教師,應該對教育關注,但作為家長,我更關心我們中國的教育。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中國孩子需要這樣的教育。因此,教師需要關注並從教育細節入手身體力行這樣的教育。

這本書由四個部分組成: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教會學生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可以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是我們教師的良師益友。一本有關教師自我修養、教育常識重新確認的好書,對一些過去老師普遍遵循的教育原則又重新拿出來確認一遍,感覺很樸實、全面,但要真正落實躬行,併成為每個老師每時每刻自覺的行為卻不是看書學習就能做得到的。全書不求理論框架的完整用散文隨筆式的輕鬆優美的筆調對教育這件事做了實實在在的再認識再反思,供人蔘考,引人深思。

教育藝術的最高境界在於“人不同,而教有類也,教無定法,便不可言傳,此乃無之境界,大教無言矣”。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心得體會5

為人父母,拼命給孩子買買買,想給他最好的東西,以身作則就是最好的教育。但孩子多半幾天就沒了興趣,這時候發現,他喜歡玩我的手機。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陪他的時候、餵奶的時候、哄睡覺的時候,總是一邊玩手機。八個月了,他一直看著我在玩方磚一樣的東西,自然產生了興趣。如果我從他一出生就開始手裡拿著書,他會不會喜歡翻繪本?儘管教育專家都說家庭教育最重要,但彷彿每個家長都覺得自己家非常美滿,學校教育才有決定性作用。

回想起從小到大受過的教育,對自己的性格成長有直接打擊的,幾乎全部來自家庭。比如家人說我唱歌跑調,我從五六歲起再也沒唱過歌;比如親戚總開玩笑讓我難堪,我現在參加集體活動就很難受。完善的家庭教育並不僅僅指一家人完美幸福,更多的指言傳身教,一言一行,教育文摘《以身作則就是最好的教育》。我經常上兒童教育的課程,留作業時90%的人在互相抄或者起晚了不上課了(我也是)。家長這樣,孩子能不抄嗎?家長都遊手好閒,沒事兒就看電視買買買,憑什麼要求孩子讀書好呢?想到這些,我就不寒而慄。

我一直記得公司老闆的一件小事。作為助理,我幫他做一些工作上的事,每次他都非常客氣地說謝謝。這不就是我的工作麼?謝什麼謝?有一次我跟他說:“老闆,不用謝了,太客氣了。”老闆說:“我是個有孩子的人,我要以身作則。”後來,我再也沒拒絕過他說謝謝。

那時候雖沒孩子,卻提醒我以身作則是什麼意思。以身作則不是裝,不是在孩子面前變成另外一副模樣。以身作則是一種習慣,一種日常行為,一種能讓人看到但又不刻意的東西。如果作為成年人,丟失了某種好的行為和習慣,那就要儘可能地讓自己變回來,不是一時,而是永遠地變回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