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的高中作文精選

來源:才華庫 1.31W

篇一:高中作文節氣

有一個節氣,叫夏至;有一種食物叫餛飩。

一件小事的高中作文精選

夏至總在不聲不響中到了,氣溫不是很熱,人沉浸在期末考試的煩躁裡,難以自拔。回校前的那個中午,午餐時,面前擺了一碗餛飩。我疑惑地看著母親,往日“十全大補湯”一下子換成如此簡樸,讓人難免生疑。母親微笑到:“明天夏至了,你不在家,提前把餛飩吃了吧”。停頓了一下“我放了幾種餛飩,吃得時候猜猜都是什麼餡”.

我半信半疑,碗裡的餛飩大小一致,看不出什麼差別,一律白皮,浮在放了豬油的骨湯裡。舀起一隻嚐嚐,入口是毫無味道的餡料,但軟軟的,有點滑,不是菜餡,肉餡又不可能如此無味。看看咬剩下的半隻,呵,裡外全白,銀魚餡的。至此不免有些奇怪,母親從不包魚餡餛飩,卻像是姑婆的手筆。姑婆家有糖尿病人,做菜不怎麼放糖,又有匆忙中混了鹽糖的事蹟,乾脆放棄各路調料,所以菜燒的極淡。姑婆年紀不小卻愛創新,魚肉餛飩已是舊事,現正在研發魚肉餡的糰子,不知道成功沒有。她又是喜歡分享的人,我發誓此生再也不要吃她的研發(但沒有成功)的玉米麵餛飩。這麼想著。心情似乎沒那麼壞了。

又吃第二個,一吃我就猜到它的真面目。瞧瞧這餡料,青菜,豬肉,胡蘿蔔,茭白還有香菇,這種混合物實在令我心生畏懼,它完美地混合了我想吃的豬肉香菇青菜,以及我不喜歡吃的胡蘿蔔和茭白,這也不是母親的風格,很像外婆。外婆特別喜歡養生類節目,專注全面的營養搭配,這種搭配已經出現在外婆餐桌上無數次,每次在麵筋裡吃到胡蘿蔔,我都有一剎那的崩潰。外婆是屬兔子的,是那種性格溫和又聰明的人,最擅長迂迴地達到目的,吃東西,僅僅是一件小事。此時,我的好奇心已經被點燃,期待下一個品種的出現。

不過,我似乎得失望了。只是簡單的菜肉餡而已,普通的綠油油的菜,普通的白花花的肉。外面普通小餐館所賣的“菜肉餛飩”也不過如此。或許它就是外面買來的,母親一併放入鍋中煮了罷了;或許它沒有什麼特點,僅僅是一顆“煙霧彈”罷了;或許這一碗餛飩,只是夏至風俗促使的,偶爾的清理冰箱存貨的產物罷了。這麼想著,倒覺得沒了意思,只想匆匆吃完,趕回學校,看這餛飩,又成了浮在湯裡的,白白的麵食。吃得時候也已經不太在意,大口咀嚼,吃著吃著,才覺出了不一般。菜和肉剁的極細,不像外面那些可能吃到未剁碎的菜梗。菜也非青菜,吃起來很香,極像春日裡跳的野薺菜。每年春天回鄉下,母親總要挎了小籃挑野菜,挑了滿滿一籃子包餛飩或做成餅。餡內還有小小的驚喜,剁成小塊的豬油渣把整隻餛飩都提香。豬油渣是每年母親熬豬油是剩的,包餛飩吃是一絕。

母親過來了,“怎麼樣,好吃麼?”“好吃的。”我答道。母親又一笑:“有什麼特別的嗎?”我點點頭“特別好吃。”“為什麼特別好吃?”母親疑惑不解。我笑笑“因為是夏至的餛飩阿”母親笑出了聲“還夏至的餛飩,文藝的很”。

有一種麵食叫餛飩,有一個節氣叫夏至。

篇二:大學聯考作文素材

將老人送進養老機構,支付一段時間的費用之後,就不管不問了,這樣的子女有一個共同的稱呼——“甩老族”.

別讓“甩老族”肆意踐踏養老責任,老吾老及人之老,老年人撫養我們長大,我們就要贍養他們終老,敬老愛老,也體現的是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讓“甩老族”受到法律與道德的夾擊,讓“甩老族”沒有生存土壤,才能讓老年人老有所養,才能讓社會變得更文明而有溫度。

語文教材修訂凸顯文化自信

新修訂的中國小語文教材進行了大幅調整,40%原有課文被替換。新版教材大幅增加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文比重,相關課文最高佔到全部課文的40%,並且增加了古詩文教學內容。語文教材修訂,迅速成為廣受熱議的話題。.

增加古詩文教學、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所佔比重,就是要更加強調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厚重的國家,擁有幾千年不間斷的歷史記錄,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獨一無二。同時,我們還擁有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

要接續傳統、傳承文化,古詩文教學是一把關鍵鑰匙。歷代哲人、詩人、作家紮根於廣闊的社會生活,深刻地體驗社會和人生,強調人類的基本情感,專注於語言的藝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不朽篇章。這些篇章與整個歷史文化脈絡血肉相連,蘊含著其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思想文化,承載著極具中國特色、中國風範的文化價值。古詩文教學的意義,是激揚它們承載的文化價值,並使其在現代社會的語境下煥發神彩。因此,對它們的學習不僅是“技能性”的,更體現了我們在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自信。.

同時,此次語文教材的修訂也有與時俱進的一面。一些原來收入教材的文章此次進行了調整,比如溫書林的《南京大屠殺》這次就替換成了從張純如著作《南京大屠殺》裡節選的《死裡逃生》對照著讀溫書林和張純如的兩篇文章,可謂各有千秋。張純如的著作,資料更加紮實,細節更加生動,對於人物的刻畫也更加層次豐富、性格生動。她在文中除了揭示大屠殺的殘酷性之外,也展示了主人公李秀英不畏殘暴、勇於抗爭的英雄氣概,塑造了令人感佩的中國女性形象。.

時代在變,語文教材和語文教育也在不斷改變。緊扣時代脈搏,跟上時代腳步,在傳承

中變革,既固本又開新,應該是語文教學一個永恆的課題。.

篇三:紛飛的謠言與我們浮躁焦慮的內心世界

近日,一段“櫻桃核有毒,5顆毒倒成年人”的視訊在微信朋友圈熱傳。記者向醫學、營養學專家求證,專家表示,這一訊息為假命題,櫻桃核致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5月26日《京華時報》).

在不確定因素增加的風險社會,“櫻桃核有毒”無疑觸碰了老百姓關於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的敏感神經。在一個“吃貨”盛行的時代,有不少愛吃櫻桃的消費者;危言聳聽的“櫻桃核有毒”不僅會影響商家的生意,也會加劇老百姓的心理恐慌——儘管吃5顆櫻桃核是一個小概率事件,為了最大限度地自我保護,人們往往採取一種封閉性的社會排斥,對櫻桃“望而生畏”。.

美國社會學家默頓將謠言看成一種社會情境,它一旦被許多人相信,就會進一步增加相信者的人數,進而對社會功能造成影響,導致人們的認知偏差,激發負面的社會情緒,形成單向度價值判斷和同質化思維。在有效資訊供應不足的背景下,具有刺激性的謠言對受眾的精神需求的滿足,謠言內容與受傳者預期的吻合以及受傳者之間的相互印證,進一步加劇了謠言“亂花漸欲迷人眼”。.

在社會信任缺失的當下,謠言進一步切割了稀薄的信任存量。“櫻桃核有毒”猶如一面鏡子,觀照出一個時代的病症。只有讓真相越早抵達,謠言才會越快攻破。不論是提升製造謠言的違規成本,還是公共部門、科研機構及時以“信”闢謠,抑或提升公眾參與、減少謠言的以訛傳訛,治理五花八門的謠言,顯然需要多方合力。.

篇四:“喊停已夠捐款”不能僅靠道德自覺

三入火海,救出多名鄰居,自己被大面積燒傷,至今命懸一線。近日,38歲的河南男子王鋒受到輿論關注。一週之內,社會各界共向其捐款超過221萬元。5月26日,面對從各地持續匯來的捐款,王鋒的妻子潘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喊停了款:錢已基本夠用,拜託大

家別再捐了。潘品說,前來捐款的好心人中,有不少人自身經濟並不寬裕。“既然我們的治療費已經差不多了,就不要讓大家的愛心浪費了。”5月27日《新京報》.

“錢已基本夠用,拜託大家別再捐了”“捐款若有剩餘,會捐出去”“我不希望大家的愛心被浪費”“已停掉網上捐款專案,將銷銀行卡”這樣的話語,出自受助者家人口中,的確令人感動。受助者需要幫助,但並不貪婪,也很有底線與準則,如果受助者都能像這樣,願意獻出愛心的人,必然會越來越多,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愛心,不是被騙了,也不是被揮霍了,而是實實在在地用在“愛心事業”上。.

對於這次受助人的表態,網上也是好評一片。有人表示,這樣的道德自覺,值得肯定,也值得更多的人學習與借鑑;也有人表示,呼籲“錢已夠別捐了”的說法,也是一種慈善從網上輿論來審視,對此事好評頗高。但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這樣的做法,看起來更像是一種底線之舉,只不過由於之前一些受助者的'素質不高,才顯得如今這受助者的高尚。畢竟,不讓“愛心流失”,應該是慈善的應有之義。.

通過這些案例足以發現,慈善領域任何的一件小事,一旦處理不當,都可能讓“愛心”受到損傷。而並不是每一次,受助者都能有足夠的道德自覺,都能合理地進行善款的管理與分配。這就意味著,對善款的管理,應該有統一性的規範。可以說,無論是通過個人募捐還是機構募捐的善款,都應該保持充分的資訊公開與透明,在這方面,政府部門應當好監管者的角色,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善款”合理地用在刀刃上。.

遺憾的是,當前對此的約束,似乎還停留在道德自覺的高度上,但這顯然是不夠的。希望有關部門的能夠及時介入,並當好“守夜人”的角色,為善款的合理利用保駕護航,讓“善款”落到實處,維護好慈善行業的良性制度。.

篇五:問題論文“闖關”打了誰的臉

“只要隨便堆砌幾萬個文字,通過答辯,就能從‘博士生’搖身一變為‘博士’。這樣的‘博士’到底價值幾何?”

陳吉德教授的“衝冠一怒”,暴露出當前論文評審的諸多問題。客觀來講,當前我國高

校從本科生到碩士到博士的學位論文評審總體上是嚴格的,而在這幾個層級當中,博士論文的答辯應當說最為嚴格。和本科、碩士教育相對放開不同,我國的博士教育還是精英教育,國家對博士生的培養可以說是嚴上加嚴,很多論文不過關的博士生不得不延期畢業。但這篇“問題論文”恰恰出於博士生之手,陳吉德提到的“資料堆砌、語句不通、文不對題”等諸多問題,著實令人驚詫。.

學術是一面鏡子,映照的是社會的生態和人們的心態。當人們都忙於巧奪浮名、急功近利,學術研究就不可能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氛圍。當人們都忙於鑽營討巧、敷衍了事,真正的學術尊嚴就不可能得到尊重。當學術也被人們當作擺設來對待,甚至當作商品來交換,那麼一個國家的原創力、創新力就會遭遇“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每一篇“問題論文”都是國家教育塔基上的一道“裂紋”,“裂紋”多了,學術大廈就會搖搖欲墜。.

學術造假、學術腐敗層出不窮,最該反思的還是教育部門和高等院校,學生不認真研究、導師不嚴格把關,根源是制度出了漏洞,或者制度被架空。應當反思制度規定的論文評價體系是否真正發揮了作用,對學術腐敗和學術造假的打擊是否起到了作用。如果造假作弊的行為得不到懲處,好的論文得不到激勵,敷衍塞責的行為得不到約束,最終只能是“劣幣驅逐良幣”。.

懲治學術腐敗,毫無疑問須從“把關”入手,以“追責”收尾。導師應當作為學生論文的第一把關人,承擔學生學術行為的連帶責任,必須建立相應的考核和獎懲機制,使導師不再空當擺設。學校作為學術機構,應當對全校學生的論文質量承擔責任,必須深究學校在論文把關方面的主體責任,由教育部門進行監督和考核,對於問題嚴重的學校要不惜取消其自主評審資格。此外,教育主管部門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地介入查處學術不端行為,樹立良好的學術導向。.

篇六:“扔鞋治陋”的文明之辯更具意義

一名男子“對不文明說不”,憤然將機場候機的另一名乘客脫下的鞋子扔掉的視訊在中國網上竄紅。

廈門機場候機室,一名乘客脫鞋襪自顧自的睡覺,不僅形象不雅,也給其他候機乘客帶來不適。一名乘客對脫鞋襪者“扔鞋治陋”,表明了部分乘客對脫鞋襪者的不容忍和制止,此舉也在網路上引發不同聲音,有贊有疑,相應的爭論,勢必進一步深化人們對文明含義的認知。.

而對於“扔鞋者”來說,其首先是一個有樸素文明認知的人,有的網友稱之為“捍衛文明的俠”。在“扔鞋者”看來,把鞋子扔掉,是對不文明行為的一種懲戒,讓脫鞋者知道不文明行為之失、之痛。“扔鞋治陋”,仍然有很大市場。如對別車人進行反別車教訓,如對不文明行為人進行人肉搜尋,如對小偷遊街示眾,等等,每一種樸素的捍衛文明,都在以捍衛文明的名義為一些“捍衛文明的俠”所津津樂道。.

然而,“扔鞋”與“治陋”,到底能有多緊密的因果作用還不得而知。當脫鞋者醒來時,發現自己的鞋子被扔並且知道扔鞋之人時,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一是脫鞋者自慚形穢,為自己不文明行為後悔不已;二是毫無悔意,且要與扔鞋者理論甚至還有可能大動干戈。兩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從和諧社會的建設上,每一個公民,都有對不文明行為制止的道德義務,但受限於主觀和客觀各種原因,對不文明行為的制止,有時還有不同理解,有的甚至走入歧途。因此,“扔鞋治陋”的出現,和由此引發的爭論,能夠更加引起人們對文明和維護文明的再思考,這才是此事件最應該關注的焦點。.

對不文明行為的制止,不能突破不文明行為的烈度和不文明行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即制止不文明的行為與不文明行為的烈度相匹配。“扔鞋治陋”顯然也應如此。扔了他人的鞋,不管這雙鞋價值多少,已經侵犯了他人的財產權,越過了應有的界限,難以為文明價值所包容。.

作為當事人,“扔鞋者”可以敦促機場對睡覺者進行勸阻,或者也可以叫睡覺者要注意個人不當行為,做一個“捍衛文明的紳士”。這兩種措施,都要比“扔鞋治陋”要緩和得多,也比“扔鞋治陋”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要小得多。.

篇七:一件小事給我的啟示

在我國小五年的學習生活中發生過許多的事情,然而有些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已經淡忘了,但是有一件事卻一直印在我的腦海中,讓我無法抹去。

從進入國小的那天起,我就是老師眼中的優等生,課堂上回答問題積極主動,課後能認真完成老師的作業,音樂、體育樣樣領先,考試成績也遙遙領先,這些都是值得我驕傲的。所以有時候上課我也會開一會小差,可是那次的心猿意馬可把自己害苦了。那是一次測驗之前的數學課,老師在黑板前給我們講解書上的一道思考題,我聽了一會兒,覺得不難。當時學校的操場正在施工,我就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看著工人們忙碌的樣子覺得他們挺辛苦的,可是當我再次回國精神聽老師講課時,老師已經把那道題講完了。“反正考試的時候不一定會考,錯過就錯過吧。”我沒太在意。可是,這個不經意的走神,這個無所謂的想法卻讓我栽了跟頭。當測驗的卷子發下來時,我看到了那道題。我的心裡突然就緊張了起來,原本還有一點的思路被緊張擠兌的無影無蹤。手心裡開始出汗,一向沉穩的我在那一刻方寸大亂。這時,我發現我的同桌已經把答案工工整整的寫在了卷子上。那答案是那麼清晰,那麼有條有理,只要我稍一使勁就可以把它看個一清二楚。可是,我是好學生呀,我怎麼能做這樣的事呢?這可是違背老師教育我們做人要講誠信的原則呀!但是,不看,我的“一世英名”就毀於一旦,

迎接我的將有可能是媽媽的責罵,老師的批評,同學們的嘲笑。想到這些,我的眼睛不自覺的投向那道題的答案,“就這一次,以後我一定不會再犯錯誤,一定會認真聽講的”我不停地安慰自己。

當老師把考試卷子發下來,當我看到那紅紅的100分時,心理卻充滿著一種我說不出的滋味:是羞愧,是後悔,是難過。羞愧自己竟然去抄襲同學的答案,後悔自己沒有專心聽老師講課,難過自己竟然違背自己的道德底線。

這時我想起我們語文課上學習的《釣魚的啟示》作者說的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行動起來卻很難。而我卻沒有經受住“那條魚”的誘惑,犯下了道德錯誤。

我沒有去找老師改成績,不是沒有勇氣,而是我要讓自己時刻記住這次錯誤。因為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還會遇到更大更多的“魚”,只有經受住他們的誘惑,我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那一張試卷將深深印在我的記憶中,教育我走好成長中的每一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