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母親的味道為題的作文

來源:才華庫 3.17W

前些天去朋友家吃飯,酒後盛飯時,朋友問我喜歡吃紅薯飯嗎?頓時溝起了我對一種特殊味道的記憶和懷念,那是母親的味道。

以母親的味道為題的作文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紀的山區度過的,那時大米屬於稀缺資源,紅薯是一種主要糧食,紅薯飯幾乎是每天果腹的唯一。但我一直就沒有吃膩,幾十年過去了,對紅薯飯這種吃法仍情有獨鍾。因為母親喜歡。

母親不但喜歡吃,也喜歡做,而且做得特別仔細和別有味道。其實母親半輩子生活在山區鄉下,很多時候幾乎就只有紅薯吃,紅薯就是做飯的主要原料,但母親做紅薯飯很講究和仔細:先把紅薯冼淨削皮,再在手上切成大小几乎均勻的丁塊。仔細就在這切塊上,每一塊的大小需合適煮熟後能一口吃下,又剛好在米飯熟的時間內每一塊和同一塊內外同樣熟透。然後是煮的方法,並不是馬馬虎虎米和紅薯一起下鍋。多少米適合放多少紅薯,母親自有她的經驗;何時才放紅薯下鍋也有她的講究。總之母親做出來的紅薯飯香甜、柔軟、清爽、上口,百吃不厭。

我自讀書從軍後就很少吃過紅薯飯了,母親也在那一年進縣城生活,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米越來越充足,紅薯不僅在城市,在鄉村都倒是稀缺糧食了。母親對紅薯飯的喜愛,如果說之前是社會形勢和經濟狀況逼迫而來,那進城後的喜愛卻是出於情感和真心。記得母親到廣西我的小家來生活的那些年,只要在市場上看到有紅薯,總會買些回來,隔三差五地做頓紅薯飯吃。而且總會在做好後打電話告訴我:今天煮的是紅薯飯。而我也會在這時推掉所有的應酬,那怕是大餐,準時下班回家吃母親做的紅薯飯。

有人說《舌尖上的中國Ⅱ》講述的是情感,每一款美食背後都是一個情深意長的情感故事,或者一種醇厚綿香的情感寄託。確實我們飲食習慣和愛好都烙印了我們成長的經歷和情感的薰陶,我們特別鍾情的每一種味道或者某一道菜品,無不暗喻我們的情感經歷,或寓示我們深刻的感情選項。正如家裡的一道特色小菜、出自母親之手的一種風味,自我們降生就陪伴、培養、滋潤著我們的精神和肉體、情感和人生,這就是我所說的“母親的味道”。我們的味蕾上歷來就沉澱著母親的味道。

今年春節,從老家帶回一大罐家鄉的腐乳,家鄉方言稱之為“貓魚”,我一直沒開啟吃。不是不喜歡、不省得吃,而是單從形狀看,就讓我感覺不是我熟悉和喜愛的樣子和味道---母親的味道。

在我的記憶中,母親是不做太多的醬菜的`,但有三樣菜:貓魚、豆豉、卜辣椒(也叫白辣椒)家裡總不會缺,母親不管有多忙,或找原料有多難,都要想方設法做一些。母親做豆豉是不走“發酶”這一步的,所以做出來的豆豉金燦燦中點綴些許紅豔,味醇色潤,香且不酸、軟卻不粘。而母親做的貓魚更是一絕,幾乎成了當時當地的品牌和名吃,記得小時候看到家鄉那些鄉親那家接待住隊幹部時,必會到我家要些母親做的貓魚放在餐桌中央。更有父親的同事來家吃飯,首先問的就是是否有我家的貓魚。有時還趕巧正好沒了,去鄰居家要點應付,總能感覺出客人的失望。他們會說比不上前次吃的鮮爽。確實母親做的貓魚色、香、味、形都賞心悅目,乾爽、清冽,糯而不膩、辣而不烈,醇香醒神、回味無窮。我自上大學後就很少吃到母親做的貓魚了,到部隊,以及結婚把自己的家安置在遠離母親的異鄉後,就更少嚐到母親做的貓魚。但每次回老家休假,母親必會準備一小罐親手製的讓我帶回來,於是這點特殊的味道就成了我每餐奢侈的享受。

後來,同樣是母親來廣西我的小家小住的那些日子,母親也曾做過貓魚,用玻璃瓶子裝,每次只做一兩罐。母親說這邊天氣不同、豆腐品質也不同,不好存放,只能做一點吃一點,這樣才能有那樣的鮮味。或許這也算是母親的味道里的智慧吧。然而我卻被這種味道、這樣的智慧,溺愛了味覺、驕慣了味蕾。在隨後的日子裡,對這種味道的愛護、懷念和回憶,就成了我固執的口味。

如今母親已離開我們,餐桌上再也見不到母親做的紅薯飯、貓魚和豆豉等等,母親的味道只是腦海深處的幸福和祝願了。明天就是母親節,或許可以到市場上去找尋一些原料,試著自己動手回味母親的味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