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陶淵明作文

來源:才華庫 1.28W

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以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走進陶淵明作文

走進陶淵明作文【篇一】

陶詩流傳千古,並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愛,尤其在這個喧囂和浮躁的時代,陶詩的價值更被得到充分的認識。這不能不歸功於陶淵明在其詩中所創造的平淡自然而又真實可感的優美的藝術境界。陶詩風格之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真實、自然、平淡。陶詩是平淡自然的,但並非平直淡寡、枯索無味,而是在平淡中見真情,在質樸中含至味。即蘇軾所說的“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評韓柳詩》)。陶詩展現的是淳厚澄澈的心靈,無論是寫景狀物,還是言志述懷都始終圍繞這樣一箇中心。因而陶詩又是淳厚有味、真實可感的。

陶詩所以真實,在於他的生活有真實的可表現的內容。陶淵明的一生是充滿矛盾的,開始是出仕與歸隱的矛盾,接著是躬耕理想與生活實際的矛盾。不斷體驗這些矛盾,認識和揭示這些矛盾,就是他創作的全部過程。但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詩人以真率的態度,將自己真摯而深切的思想感情熔鑄在他表現生活的過程中。詩歌創作上,感情是最關重要的因素,生活中的景和理如果沒有濃厚感情的滲透,便會失去作品感人的'魅力。在陶淵明的筆下,飛禽走獸,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飽和著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這些自然景物中,都熔鑄著他無限喜悅的主觀感情,它們都在人境之內,與人的生活融成一片,詩人曠達的胸襟和情調、高遠的精神境界,藉此而自然地流露出來。例如: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歸園田居五首》之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讀山海經十三首》之一)

陶詩所以真實,還在於詩人具有表現生活真實的藝術手段。而這吐出地表現在語言運用上。詩人善於挑選最恰當的字表達出最完美的意境,使人感到親切自然,韻味無窮。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見”字就把詩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偶爾見山,初不用意”的情態完全展示於讀者面前。又如“中夏貯清蔭”之“貯”字,寫夏日樹蔭的清涼可掬,達到了高度的神似。更重要的是,陶詩沒有華麗或艱澀的詞句,所有的語言都非常自然而平易近人,做到了語言的樸素明朗、生動自然。由於具有嫻熟的寫作技巧,所以陶詩抒情形象活現,情調氣勢生動,讀起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關於自然,具體到詩歌創作,強調的是情感的原生性、原發性。陶詩抒寫情感的手法很有特點。他善於用散漫的筆法勾勒出幾幅尋常的農家生活場景,經營出一個寧靜和美的境界,讓自己的情感自然地從畫面中滲透出來。《歸園田居》、《移居》、《讀山海經》第一首都是很好的例子。詩人善於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的主觀情感。在他的筆下,傲雪盛開的菊花、“含薰待清風”的幽蘭、“卓然見高枝”的青松、“曖曖空中滅”的孤雲,都是他孤高傲世、守正不阿的人格情操的象徵。陶詩在語言上擅長用“草屋”“墟里”“桑麻”“井灶”等這類淺顯古樸的田家語和白描的手法來傳寫農村的生活情調和氣氛,描繪出一幅平淡無奇而極有韻致的畫面,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極高境界。陶詩幾乎不渲染、不誇張,儘可能避免在形式上做文章。他把豐富的意蘊、深厚的情感,熔鑄在單純的形象和樸素的語言中,從而獲得一種“表裡俱澄澈”的純淨透明之美。陶詩的自然,是生活的自然、生命的自然。

平淡是一種境界,陶詩不雕章琢句,精細的描繪事物本身。陶詩往往表面平淡,底蘊卻極為豐富,讀來韻味雋永,可謂衝而不薄、淡而有味。陶淵明還善於以沖淡的情態表現強烈的感情。他的詩,在形似與神似高度統一的前提下,以寫意為主。詩人往往突破客觀景物外在的侷限。以神寫形,著重反映詩人的氣質和神韻,在寫景中達到了“妙合無垠”的境界。

意境單純而豐富,語言樸素而明淨,是陶詩的面貌呈現。“不雜”、“不繁”,使陶詩絕去塵滓,出神入化。最終達到心靈美與藝術美的高度融合統一。平淡的美學之境與現實的人生之境緊密相聯,陶淵明閱盡滄桑,經歷了無數的風雨之後,在人生歸於自然、歸於本真的同時,詩歌也歸於平淡。

需要指出的是,陶詩的自然、平淡是以對真實的追求為前提的:即人格之“真”。如果沒有真實為前提,自然與平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

陶淵明在詩歌藝術方面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對於中國古典詩歌美學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一是擴大了詩歌的審美視野,豐富了詩歌的審美內容。他把詩歌的題材、範圍擴大到了鄉村、田園、日常生活,成為中國田園山水詩的開創者。在陶淵明的筆下,鄉村生活、田園風光才第一次被當作重要的審美物件加以表現,呈現出如此的新鮮和活力,由此為後人闢開一片開闊自如、情味獨特的新天地。二是“開千古平淡之宗”,使中國詩歌從唐朝始確立以平淡、樸素、自然為上反對刻意雕琢的最高的藝術標準,並且被繪畫書法等藝術門類共同遵守,直至今日。

僅此兩點,陶淵明在中國詩歌史上就已經不朽了。

走進陶淵明作文【篇二】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名人典故,數之不盡。而中國文史上,騷人墨客,大到文學各家,小至無名之輩,又舉之不完。但自古至今,政壇文人都有個不約而同的愛好,那便是暫別政治江湖,歸隱田園生活。中國田園詩派的鼻祖——陶淵明,便是這些田園隱士中的代表。其實我一直覺得陶淵明是個可愛的老人家,一股子傲氣,固執且堅定著,硬是要找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地方,真不愧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鳥不拉屎雞不下蛋,還要有美麗風景,可以讓他身體和心靈絕對寧靜,用好棒好棒的文辭描寫他心中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把人們說的心裡直癢癢,把中國幾千年的文人都說的嚮往和他一樣種地吃窩窩頭,東籬下啊採菊啊見南山啊什麼的,說得世人都倍感市井之嘈雜,都覺得繁華的俗世凡塵怎麼看怎麼彆扭。凡是讀過兩年詩書的就會說自己嚮往種地,嚮往自給自足、粗茶淡飯,說現在這樣只是凡塵世俗,身不由己,就等著哪天有機會了就去歸隱了。可是真正去歸隱種地的人又著實不多……大概還是放不下吧。

掐掐大腿估計也打消不了這種凡人肉身的種種慾望,所以中國幾千年的文人總是空喊口號並尷尬著……所以我說,陶老爺子是可愛的。人家是屢次遭貶才歸隱田園的,人家就有這種很下心的骨氣,人家就有這種遠離凡世喧囂的氣節。陶淵明刻苦半生,童年都沒有過好地學了一身本領,滿腹經綸,並不僅僅是為了去種地。雖然一個需要不斷前進的國家不可以動不動就拿逃避作高雅,可是陶老爺子為世間留下了一種質樸的美好。要不是“採菊東籬下”,又哪來的《飲酒》?

若非“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又何談《桃花源記》?如果沒有“種豆南山下”,那《歸園田居》又何去何從呢?所以說,田園隱士並不是空口叫出來的名號,並不是種田耕地,無所事是,他們是時刻快樂著並帶給他人簡單樸實的快樂的。所以,我讀著陶淵明,看著快樂的日子從身邊走過,幸福也流過。

走進陶淵明作文【篇三】

是那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

是那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雅人,

是那個“戴月荷鋤歸”的農夫,

對!是他,是這享譽文壇百千年

他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掛印歸田園。他忘卻了官場的失意,忘卻了仕途的不達,卻記住了世人的願望,寫出了心中的聖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