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門弄斧議論文

來源:才華庫 1.53W

魯班,我國春秋時期魯國人,古代著名的巧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常用於自謙。

高中班門弄斧議論文

  高中班門弄斧議論文【篇一】

從古至今,無論在字典裡還是在人們口中,總認為“班門弄斧”就是在行家裡手面前賣弄自己的才能,因而容易受到眾人的鄙薄和否定。顯然,社會上對班門弄斧的人總是排斥的,但是為什麼非要把弄斧者往壞處想呢?我認為,敢在魯班面前弄斧的人,一定是個敢於向權威

挑戰的人,其精神是值得稱道的。

陳景潤曾偶然發現華羅庚數學著作裡的錯誤,寫信給華教授,華教授真誠地接受了批評並及時作了改正,並且因此發現了這顆數學新星,為陳景潤日後輝煌成功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這說明,敢班門弄斧者絕非平庸之人,在“弄斧”中他既指正了高手的不足也對自己的新學之物作了一些肯定與修改。事實證明,一個人若想要有所提高,也只有到“班門”那兒弄斧,才能求得“真經”。

《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無名小輩”在關公門前使刀弄槍的數不勝數,最後一個乃是魏將龐德,他在關公風頭最盛時請命出征,不時在關公面前使刀。其刀法令關公擊節叫好,雖然最終關公在“溫酒斬華雄”之類的豐功偉績後添了一條擒于禁,斬龐德的赫赫武功,但世人從未恥笑龐德“不自量力”。可見,到班門去弄斧之人,是要有非凡的勇氣的。自滿者,不會去請教,因為他覺得沒人可以去自己相比。自暴自棄者,亦不會去,因為他缺乏信心,太看輕自己,唯有自信且謙虛之人,才會去班門“獻”藝。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頌揚嗎?

英國人塞繆爾.約翰說過:“無愧於有理性的人生活,必須永遠在進取中度過,”“弄斧”之人為求得真才實學敢於在班門面前“獻”藝,這說明他們身上有一種不斷探索開拓的精神。人類在發展中不斷會發現新的奧祕,如果墨守成規,沒有一種挑戰精神,我們這個世界就不會進步。

在科學的發展史上,有不少偉人是“班門弄斧”而取得成功的。所以,我們要提倡“班門弄斧”,正是指要善於學習前人理論,而在此基礎上,又敢於破除權威的影響,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一種對待權威的態度是科學的、全面的。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權威不等於科學,權威的理論更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就說木匠的祖師魯班,他的手藝再高明,也不能和現代的科學工藝相比。我們又怎能總抱著“祖師”的牌子不放,不敢越雷池一步呢? 不敢“班門弄斧”,正是由於受權威的左右,失去了自我。不敢“班門弄斧”,就不能推陳出新,歷史怎能向前發展,科學怎能更快的進步?

而“班門弄斧”,是不盲從、有主見的表現,是敢於發表自己的思想的表現。這樣的精神,正是我們社會所缺少的。

  高中班門弄斧議論文【篇二】

晚上,寫完課外閱讀筆記,發現有一塊“空地”,“荒”了怪可惜的,於是提筆畫了幾根小草,媽媽看見了,說:“你的老師能寫會畫,在他面前‘班門弄斧‘,豈不讓人家笑話!”聽了媽媽的話,我不禁浮想聯翩。

“班門弄斧”這個典故是比喻在比自己高明的人面前賣弄本領,自古以來都是貶義的。

由此,我想到:學生們學習本領,總會遇到各種難題。假如如老師斥道:“學習乃人生大事,休要逞強!”學生也很“謙遜”,不再進取,那科學技術怎麼能發展到今天這樣先進的水平?向老師學習,並非“班門弄斧”。即使弄幾下斧,求教於他人,有什麼不好?因此而多學一些本領,又有什麼不對?如果永遠不敢“班門弄斧”,人類可能還在吃生肉,披樹皮。敢於“班門弄斧”,正是求教的開始。

它束縛著人們的思想。事物總是發展的,後代總是勝於前代的,有許多人在“班門”前大“弄”其“斧”;

青年數學家陳景潤,就是在著名數學家華羅庚面前“弄斧”,為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取得優異成績;

工人作家宗福先,就是在戲劇大師曹禺門前“弄斧”,寫出了話劇《於無聲處》,轟動了全國。

我們不要怕“班門弄斧”,而要積極的去“班門弄斧”。

  高中班門弄斧議論文【篇三】

相傳,李白死後葬在採石江畔,來往的文人墨客總愛在他的墓前提詩。一日,一位名曰梅之渙的文人經過,見此情景,便憤然在墓前提曰:“採石江畔一壞土,李白詩名傳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其是在諷刺那些自不量力的人,這便是班門弄斧的典故。我對梅之渙的認識不敢恭維。

我認為敢於在名家前面顯示才能、提出異議的人往往自我意思強,能大膽的表現自己。老子說過“自勝者強”,現代革命家陳毅也說:“人就是應該有頑強表現自己的精神。”伯樂當年發現千里馬,不也就是千里馬不凡的一聲長嘶嗎?《史記》寫毛遂自薦時,面對平原君的不信任,毛遂的一番論述頗為精彩:“這是因為我到今天才叫你看到這錐子,要是你早點把它放在袋裡,難道光露個尖兒嗎?”毛遂自比冒尖的錐子,而他正是具有了這種自我意識才贏得了展示才能、留名青史的機會。反之,若不敢在魯班門前耍耍“大斧”,就沒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豈不碌碌一生?

同時,“班門弄斧”貴在於有認真的科學態度,向權威提出質疑,不人云亦云。富蘭克林就敢於向權威挑戰,以風箏試驗推翻了巴黎皇家學院羅勤院長的觀點,證實打雷是一種放電現象。我國女科學家修瑞娟也是如此,敢於提出不同觀點,最終她的微迴圈機制得到了世界的公認,被稱為“修氏理論”。其實,“大斧”到底“耍”得是否完美並不重要,至多在高手面前露個破綻,貽笑大方,總比那些怯懦保守而又自高自狹的“老朽”強上千倍萬倍。試想,倘若那位木匠祖師魯班沒有一點“師門弄斧”的精神,他豈能勝於他的師父?這樣代代相傳,代代而遜,豈不大謬而特謬?

總之,我認為在新時代,年輕人應該敢於創新,敢於衝破前人的樊籠,應具有“班門弄斧”的精神。梁啟超說過:“惟苟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年輕人猶如“紅日初生,其道大光;河山伏流,一瀉汪洋”。而少年強則國強,難道今天的當代少年就不應該擔起時代的重任,衝破“樊籠”,在“魯班門前”耍耍“大斧”,擁有一點“班門弄斧”的精神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