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德的議論文精選15篇

來源:才華庫 2.92W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一篇什麼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道德的議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精選15篇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1

在《麥田的守望者》書中,霍爾頓說:“我希望有一天,我住在一個懸崖邊,懸崖下面是大海,懸崖上面是一片碧綠的麥田。每天都有小孩子在那裡玩耍。我會站在麥田邊上守望,不讓小孩子們摔下懸崖。”在我心中,麥田是良知,是樸實,是迴歸人之初性本善,至真至善的道德。

天空蔚藍,麥田滴翠。我看見道德的麥田裡,一個個守望的身影。那是最美教師張麗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取捨之心;那是感動中國的郭明義捐助千萬貧困學子的一片赤誠;那是在驚濤駭浪之中挽救無數游泳者生命的全國道德模範郭文標的崇高人格。

同樣在道德麥田守望的,還有國學泰斗季羨林老先生。那些喧囂的歲月終於沉寂,那些浮躁的時光終於平息。曾經十年的動亂劫難不曾讓他的道德、良知泯滅,曾經跌宕起伏的歲月不曾讓他的坦誠改變。曾經的少年,今日的大師,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艱辛多。守望道德,是東方大儒的學者風範;堅守道德,是我們所無悔追求的名人風骨。

但是,在物慾縱橫、紙醉金迷的當代社會,多少人退出了那片碧綠的麥田,去追趕城市喧囂的腳步。當社會下層務工人員的住所和賴以為生的攤位被強拆硬扒時,那些橫暴的公安、城管和拆遷隊退出了道德的麥田;當“明哲保身”,怕“李剛的兒子”“碰瓷的老太”的“中國式過馬路”的路人光天化日下對被車撞傷者視若無睹時,他們退出了道德的麥田;當憑“染色劑饅頭、瘦肉精豬肉、三聚氨胺奶粉”牟取暴利時,那些眼紅心黑的生產廠家退出了道德的麥田;當救起落水人員的英雄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時,那些悄悄離去的被救人員,退出了道德的麥田。

然而當一所所國小建起山區孩子們眼中,沉睡已久的渴望被點燃,我讀懂了社會各界公益人士的麥田的力量;當網路上“最美鄉村教師”“心靈富豪”“鎖道醫生”那令人熱淚盈眶的道德模範帖子鋪天蓋地,我讀懂了每個人心中都有那片本性的麥田。

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趕來守望。

站在春的渡日,麥田裡春風和熙,麥田朝氣蓬勃地瘋長,依舊是那碧空清湛,在明媚的陽光下閃耀。穿過紫槿,穿過木棉,我和大家一起從道德這片社會文明之源的麥田裡打馬而過。麥子抽穗抽節,流瀉的陽光像金色葵花,會有多好看呢,我在想……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2

這已經是我數不清第幾次坐公交車了,我發現,在公交車上,也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素質。

公交車的上愛心專座,都是與其他普通灰色座位區分開來的——是橙色的。可是這“老幼病殘孕專座”,現在竟都被那些年輕人佔了去——老?他們一點兒也不老;幼?年紀也不小;病?狀態好的不得了!我敢說他們肯定是做過“臉皮加厚工程”……但也有例外,比如,色盲,看不出是橙色等等。

可我這次坐的82路公交車,橙色的座椅上都繡著“愛心專座”四個大字,這些年輕人不會不識字吧?就算不識字,那怎麼看得懂手機上的網頁新聞?況且,車上還有很多座位,他們圖什麼?近?

前段時間,網上也有不少關於公交車的座位的新聞,譬如:一位孕婦在地鐵上坐了愛心專座,由於天氣涼,穿的較多,看不大出來這是個孕婦。站在旁邊的一位中年婦女就不斷的使眼色,暗示孕婦讓座,孕婦迴應:我已經當媽媽了。大媽大怒:不想讓就不讓唄,還編個理由。懷孕?你騙誰呢,肚子這麼小,你當我瞎呀!難道這樣的事大媽沒有經歷過嗎?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為什麼要用大眾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個體呢?

這些人就沒有考慮過別人的感受嗎?那他們的良心、道德又從何說起呢?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3

又到年終,大多要考核。習慣是優秀、合格、不稱職三個等次。人們都清楚,不是特別犯事就不會不稱職,人們漸漸以為年度考核就是優秀與合格兩個等次了。習慣用分數來考學生的老師如今卻糾結啦,原來說孩子:分分分是命根,如今,自己輪到為師德考核分糾結不堪一擊。

馬丁*路德說過:“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於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就是在法制社會裡,道德的力量滲透我們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不是法律所能全部涵括的。加強自身修養,看似文弱不堪一擊,但是,有那種正氣在,足以養天地浩然。

英雄所見略同,康德也說:“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始終新鮮不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由此可見,做人的首先需要經濟基礎,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追求,需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孜孜以求,不知疲倦,真如屈原的上下而求索!

由此看來,老師的職業道德只是道德中的一種,是從事老師這種職業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範的總和。針對某個老師的言行,人們的習慣是二元論,熱愛學生是有道德的老師,那麼體罰學生就是違背職業道德的老師。基本上還沒有這種95%熱愛學生,70%關心學生的說法,那麼,如今在全國各地盛行的給師德量化測評的做法,實在有點滑稽。簡單機械,粗暴單一,簡直是對所有老師職業道德的侮辱。

以百分制的分數來給師德測評老師的行為規範,本身是不道德的。是僅僅為了績效的發放,不得已採取的方法看似公平,實則不科學的。某種意義上是對老師人格的侮辱與戲弄。道德本來是一種寬泛的概念,不可論斤計量的,也不可以用米尺來丈量。往往人們的習慣是善惡來評價,但是,市場的今天非得量化,實在勉為其難。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4

道德,是飄落在初春的雨,潤物無聲;道德,是吹拂在仲夏的風,絲絲透涼;道德,是成熟在深秋的果,豐收在望;道德,是綻放在嚴冬的花,傲雪凌霜……新世紀的曙光照亮了每個人的心房,人們一次又一次在歷史中訴說著輝煌,在生活中創造了奇蹟。但是是,請別忘記:曾經我們最美好的東西——社會公德。

假設當你成為兩鬢斑白的老人時,站在公交車上卻無人給你讓座,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從班級中隨地亂飛的作業本到學校中天女散花的垃圾,從馬路上亂闖紅燈任意穿梭的人群到街道旁隨地吐痰的“瀟灑”作風,從公共場所偷貴重物品的扒手到滿街熟視無睹的過客,從夜深人靜時滿口胡言的騷擾簡訊到電視上說得天花亂墜的銷售廣告……我們總在呼喚著社會公德,然而,當你真正遇到時,卻想不起以前的豪言壯語,造成了“徒有道德觀,卻無道德心”的悲哀。

幸而,人們總是患難見真情。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祖國的災難,喚醒了我們沉睡已久美好公德——絕不能忘,汶川地震後任勞任怨的志願者,節省零花錢紛紛捐款的孩子們;絕不能忘,獻血車開來時,默默排隊,無聲無息站出來獻血的奉獻者;絕不能忘,房屋倒塌時,為了一個毫不相識的嬰兒,犧牲自己的勇士們。

老子曰:“人之立身,所貴者在德。”沒有道德的人是社會的恥辱,是民族的敗類。天地間,沒有人願意同一個滿嘴汙穢,六親不認的人多說話。中國,為何又能重回世界之巔?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我們有一顆中國心,有種道德觀。俗話說:“一撇一捺寫個人,一生一世學做人。”雷鋒,20世紀中期人民的楷模!這個光輝的名字,在我們心中永垂不朽。他把自己最美好的東西——青春全部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年僅22歲,英年早逝,但是他無私的道德觀,高尚的情操必將在我們這一代身上不斷髮揚光大,他那不可磨滅的美好形象,將為華夏大地添一片流光溢彩!

還有7天,我們將迎來祖國母親的生日,這一舉國歡騰的節日。作為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我們必須從小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時時謹記“海內百川,有容納大”的告誡,時時想到“處世禮為先”以此提醒,讓社會成為“老有所終,幼有所養,壯有所用”的美好家園,讓“五講”,“四美”閃爍在神州大地上。朋友們,只要道德不失,我們的祖國便會一步步走向光明之巔!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5

摘要 法律 是通過授予一部分人權利使其享有合理的利益從而使人的積極性與進取心得到肯定,使人的社會本性與價值得到呈現與褒獎,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它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平衡利益分配與增加社會的整體福利。法律良心必須向道德要求開放,然而在專利法的傳統中,被認為高度技術化的專利法領域,歷來缺少倫理審視。功利主義成為影響專利法實踐的主要因素。功利主義倫理觀對專利法實踐發揮著實質性影響。其內在的理論缺陷促成了分配非正義和忽視人權等基本價值的現實局面。本文指出專利法應該建立在倫理正當性的基礎之上,從功利迴歸道義的專利法正義觀,其中應包含社會利益的考量。

關鍵詞生物海盜遺傳資源倫理道德孟山都

一、引言

以生物技術為主導的科技革命使生物 經濟 成為了各個國家在高新技術領域著重投資並展開激烈爭奪的領域。迄今為止還沒有哪項 科學 技術像基因技術這樣對人類社會既存的倫理觀念與準則提出瞭如此廣泛、嚴峻的衝擊和挑戰,從轉基因動植物、胚胎幹細胞、克隆人到基因診斷、基因 治療 、基因修飾,紛紛要求社會倫理道德給予正確的價值評判,繼而要求具有強制性約束力的法律相應做出調整,專利法作為直接調整保護科技成果及其利用的法律規範不可避免地也要回應這些衝擊和挑戰。

對專利申請進行倫理道德考量的過濾機制是通過專利法中的公序良俗規則得以實現。我國《專利法》第五條規定:“對違反國家法律、社會道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歐洲專利法公約和日本專利法也有類似公序良俗的規則。美國專利法無明確的法律規定,但判例法的 發展 使得法律實踐操作中將公序良俗解釋為實用性的要求。

二、涉及生物專利權有關的重大事件

(一)種子終結者與上帝的職業

華爾街日報重要新專利的專欄裡描述美國農業部和岱字棉公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方法,通過修改控制生長的基因片段,可以阻止植物產生能夠發芽的種子而這項新發明加強了對種子的商業控制,使得農民必須每年從種子公司購買所需要的種子。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稱這項新技術為“終結者”,是對農民,生物多樣性和食品安全的一種全球性威脅。如果終結者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將賦予種子和農業跨國公司以控制世界食品供應的前所未有的,極其危險的能力。

當孟山都宣佈收購岱字棉之後,孟山都和岱字棉公司的交易最終被政府反壟斷管制否決了。

(二)金色大米

這種“金米”含有來自黃水仙和各種細菌的基因,這些基因產生胡蘿蔔素,它使胡蘿蔔呈現橘紅色,為人體提供維生素a。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了將基因插入稻米植株的研究。維生素a缺乏是發展

在給投資者的信中,休·格蘭特稱:“當我們不能控制天氣、生產面積甚至現貨價格,我們仍然可以控制住那個直接使我們業務增長的因素——種子。”種子裡面的轉基因鏈,是孟山都持續裂變出金子的法寶。”

發展

四、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倫理道德問題

《生物多樣性公約》規定,遺傳資源的利用應當遵循國家主權、知情同意、惠益分享的原則,並明確規定,專利制度應有助於實現保護遺傳資源的目標。目前,一些國家已經通過專利 法律 制度保護遺傳資源。為防止遺傳資源流失專利法修改劍指“基因竊取”。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醫藥研發和動植物新品種開發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不經生物資源來源地國家的同意,擅自利用他國生物資源進行醫藥開發,並申請專利,獲得壟斷利益。我國野生大豆遺傳資源流失、“北京鴨”遺傳資源流失,就是典型的案例。很多國人只知道“北京烤鴨”好吃,卻不知道“北京烤鴨”是以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6

道德就彷彿是初升的太陽,它用黎明照亮你封鎖在心中的黑暗,道德又好比是長江與黃河,它使我們無數的華夏兒女茁壯成長。

中華五千年,道德一直是華夏兒女無價的寶藏。孔子則是道德優質的“佼佼者”,它不貪圖榮華富貴,一心一意為人民,為民族效力。李世民以德服人,從不以暴力逼害,以江山社稷,以人民的平安為己任。孔融4歲讓梨,尊敬兄長,禮貌待人,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司馬光砸缸,救出夥伴,它那種機智,果斷,勇敢的精神,令人欽佩! 這些歷史故事都為我們鋪墊一條通往道德的長廊,他們是我們的老師,使我們全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我們全中國人民的榜樣!對於如今,現代社會的混亂,人與人之間的居心不良,但是我覺得在我們華夏兒女的內心中都是擁有道德的善良之心!如果沒有道德,他們就不會在這次的大地震,向汶川捐衣捐物,用他們的心緊緊與汶川相接,用那熾熱的心,去溫暖去感動每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他們就不會在地震發生的第一刻時積極的參當志願者,用他們的雙手從廢墟中挖出一個個脆弱的而又渺小的生命,用他們的行動,去證明我們是打不垮的中國人。華夏兒女的心,語言,行動代表著我們擁有的善良,堅強,勇敢,這一條條事例,足以證明我們都是一個個有道德的人,中國是個道德之國。

道德匯成一個個美好的心靈,會照亮你前程的道路,未來屬於我們,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讓我們向美好的明天,加油!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7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生活、行為的準則規範,是做人的基本標準。有些人認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很難,其實只有你去做了,就會發現原來很簡單。我覺得道德就是誠實守信,不貪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道德就是尊老愛幼,孝敬父母,關愛他人,愛護公物……道德其實離我們很近很近,近的幾乎觸手可得。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就要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記得是一個星期天的上午,我上完英語課坐公共汽車回家,上車之後見有一個空位便坐了下來,這時,我看見一位老奶奶拄著柺杖顫顫悠悠地上了車,而這時車上已經沒有空位了,老奶奶臉上流露一絲失望的神色。我心裡想:我要不要給老奶奶讓座呢?要是我不讓座,萬一老奶奶站不穩,摔著了怎麼辦?再說了,老師經常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而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就必須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這麼一想,我便鼓起勇氣對老奶奶說:“老奶奶,您坐這兒吧!”老奶奶坐下後,笑眯眯地對我說:“小姑娘,謝謝你了。”周圍的叔叔阿姨也向我投來讚許的目光,我心裡也像吃了蜂蜜一樣甜。

還有一天晚上,媽媽正在做飯,見媽媽忙,我便主動幫著洗菜切菜,吃完飯後,又幫媽媽洗了碗,擦了桌子,還掃了地,媽媽直誇我是個好孩子。我也感到心裡美滋滋的,便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多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道德需要我們一同去遵守,一同去落實。如果人人都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麼這個世界將變得無限美好!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8

1.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孟德斯鳩

2.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但丁

3.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劉備

4.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李白

5.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

6.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郭沫若

7.害羞是畏懼或害怕羞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

——斯賓諾莎

8.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羅曼·羅蘭

9.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過受到的誘惑不足而已;這不是因為他們生活單調刻板,就是因為他們專心一意奔向一個目標而無暇旁顧。

——鄧肯

10.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朗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契訶夫

11.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會偷竊,可是,即使把百萬金元給了盜賊,也沒法兒指望他從此不偷不盜。

——克雷洛夫

12.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狄德羅

13.我願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貝多芬

14.裝飾對於德行也同樣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盧梭

15.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培根

16.我們有力的道德就是通過奮鬥取得物質上的成功;這種道德既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個人。——羅素

17.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魯迅

18.自覺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覺心不可無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9

因為有心一一唯一的心,所以有追求,所以有選擇。因為有夢一一不切實際的夢,所以有童話,所以有善惡…若無惡的村託,奈何有善的美麗:若非配角的精彩演繹,何來主角的悽美真誠:若童話中的狐狸不再,若那雙靈動的雙眸褪去顏色,隱約中是否覺得童話不再熟悉,不再那般治癒人心?大於世界,萬物皆有所求。

誠然,所謂的“惡人,也不過是更加直接勇敢地追隨自己的心,更加果斷地選擇了前進,不過是簡單地秉持著自己的唯物主義。而所謂的狐狸,也只是個載體了。當它躊躇在扁舟之上,漂於悲刷整合的汪洋大海之間:一面是沉於大海,嚐盡苦澀,最終痛苦而亡:一面是邁向彼岸,迎來曙光。何去何從----只是後話。

自然是選擇後者,且不論是否苟且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既然上天給了自己拼搏的資本,為何要自甘墮落,甘心歸於坐土生命中有太多的美好,卻也有太多的不盡人意。也許是太多的變故,讓它放棄無知愚昧的善良,選擇了簡單的惡。可初讀童話的我們卻只知執著表面,忽略根本,對它們百般厭惡。細細一想才記起它們也沒做什麼喪盡天良之事,不過偶爾撒幾個小謊,編幾句動人的好話,如此,也只怪那些不夠理性的主人公們。

托爾斯泰說:假如一個人在猶豫,那就是說他並不成熟。如此說來,狐狸能這輕鬆乾脆地撒謊,卻也算得上是看透半個人生了,只是怕是最後連它自己都快要不相信自己了。也許,它確實是執著一顆心,所有的行動皆是為了生存但方法卻似乎有些唐突。我們總是無法忘記一路走來所經歷的美好,但卻也不能為了一食之得拋下整片天,捨得之間,“舍”總是被安排為“得的鋪陳與條件。現實也確實如此,只是舍的圖度要當,“得”的分量要位的付出…人生最悽慘的事莫過於此:你以為地棄放沿途累色的時間去點是明確的選擇,等到登上努力攀向頂峰時卻發現想要俯視世界,雙眼卻裝不下整個人間。童話為我們所展現的便是這般悽慘的狐狸一一好不容易決心做惡人,卻因為一次輕率的選擇與人生的轉折點失之交臂,最終一無所獲,反而因此失了他人的信任。

道德的淪喪與慾望的膨脹遮蓋了它那枚原本折射著果斷與勇敢所交匯而成的光芒的心。也許這便是大多數人選擇將它歸於“惡人”的原因吧。既然自己選擇了一條不凡的路,便怨不得旁人的種種評價既然是自己違背了為人處世之根本,便也無法駁回旁人的惡語相向!童話美好卻也單調,狐狸靈活卻也做了個愚蠢之至的選擇,人可以轉彎抹角卻也可勇敢地追隨自己的心。

是非曲直,君心偏向何方,哪裡便是歸宿,人生旅途中的腳印便被踏成哪般模樣,只是萬不可因貪而滿目皆失。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10

這已經是我第“n”次坐公交車了,我發現,在公交車上,也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素質。

公交車的上愛心專座,都是與其他普通灰色座位區分開來的——是橙色的。可是這“老幼病殘孕專座”,現在竟都被那些年輕人佔了去——老?他們一點兒也不老;幼?年紀也不小;病?狀態好的不得了!我敢說他們肯定是做過“臉皮加厚工程”……但也有例外,比如,色盲,看不出是橙色等等。可我這次坐的82路公交車,橙色的座椅上都繡著“愛心專座”四個大字,這些年輕人不會不識字吧?就算不識字,那怎麼看得懂手機上的網頁新聞?況且,車上作文還有很多座位,他們圖什麼?近?

前段時間,網上也有不少關於公交車的座位的新聞,譬如:一位孕婦在地鐵上坐了愛心專座,由於天氣涼,穿的較多,看不大出來這是個孕婦。站在旁邊的一位中年婦女就不斷的使眼色,暗示孕婦讓座,孕婦迴應:我已經當媽媽了。大媽大怒:不想讓就不讓唄,還編個理由。懷孕?你騙誰呢,肚子這麼小,你當我瞎呀!

難到這樣的事大媽沒有經歷過嗎?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為什麼要用大眾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個體呢?

這些人就沒有考慮過別人的感受嗎?那他們的良心、道德又從何說起呢?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11

道德是一種文明的體現,是社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行為規範,是獲得別人信任的一個標準。在社會中,只有人們的道德意識提高了,才能讓社會變得跟美好。其實,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在家庭中孝敬父母,洗衣做飯,疊被掃地,自理自立;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學會感恩;不挑吃穿,不亂花錢,艱苦樸素、勤儉節約,都是道德的表現。

在學校裡同學互助互愛,見面行禮,主動問好,尊敬師長,知禮重節;交流談心,節日聯歡,互幫互助,關愛他人;積極參加活動,認真完成任務,愛護公物,關心集體,都是道德的表現。

在社會中關心他人、愛心奉獻。幫助孤寡,做"愛心小天使";參與社群清潔衛生,做“社群小義工”;參與“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做“文明小使者”, 不隨便扔垃圾等。這些都是文明的表現,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道德文明無處不在。

在社會中,公交車上有人讓座,樓道有人主動打掃,還有,就是那一個個再默默奉獻的奧運志願者!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奧運會是全中國人民的驕傲。但是,在這背後,卻有著默默奉獻卻不求回報的--志願者!在炎熱的大夏天裡,他們穿著鮮豔,整齊的服裝,以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外國友人的到來。用最佳的狀態為四面八方的來賓送上祝福,關心,讓人們感到在這炎熱的太陽下,也會有一絲涼爽。

在學校,一樣要講文明,講道德,懂禮貌。在樓道里,不亂跑,不打鬧,看見老師要主動問好。不說髒話,關心同學,也是道德的表現。小時,不懂的得這些事情,總是在樓道里大喊大叫,見到老師也不懂的打招呼,現在,不用說,知道了在學校裡一樣要講文明,講道德,懂禮貌。

在家庭裡,要為家裡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為家人減輕一絲的負擔。雖然事小,可也是道德的表現。父母讓你去買一些東西時,不要抱怨,父母養你這麼大,這點小事還能難倒你嗎?古時,東漢江夏的地方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母親去世。夏天怕父親熱,用扇子一遍遍的扇涼蓆;冬天怕父親冷,自己先把被窩溫熱,再扶父親上床。可見道德是中國很早以前的傳統。

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踐行道德規範、增強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習慣、培養高尚品質,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12

道德是一個多麼美好的詞,道德高尚的人是多麼令人景仰啊!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這個意思吧。論述說明

人和動物的差別是什麼?比如兩隻小狗,為了搶地盤而打起架來,互相撕咬。比如你用大衣溫暖了一條蛇,蛇會反過來咬你一口。比如你救了一匹狼,到最後你卻成為了狼的午餐……,人會這樣做嗎?有人會,有人不會。道德在人與動物之間畫上了一條線,道德也就是人與動物的差別。

那麼,道德又是什麼?道德就是你判斷對錯時的明燈。是你選擇人生的指南燈,是你大腦和良心中最最基本的構造,也是你生活的必需品。在中國四川的汶川大地震中,有人為了救別人而失去了自己唯一的親人。有人為了救人日以繼夜地工作辛勞,最後暈倒在現場。甚至有一位老師,他為了保護自己的學生,張開雙手,緊緊地抱住他的學生,以身體保護住這些弱小的生命,不讓他們受傷,而自己卻永遠也見不到妻兒和白髮蒼蒼的父母了!為了大家而舍小家,為了同胞赴湯蹈火,犧牲了自己保護了學生,不亦君子乎!

我曾經也經歷了道德抉擇。那次,我們搞班組小課題活動,小課題後來只有我和我們班的兩個同學搞完了,班主任老師讓我們評分。有一個同學說:“呃,打分的任務就交給你了,我不敢打。”我也有點兒犯難,大家都是同學,低頭不見抬頭見,我要是如實打分給個“不合格”,那他們可就會恨死我了。如果我打個“良好”,那可是不真實的,是不公正的。因為只有努力付出的人才會有回報。該怎麼辦呢?不行,既然我的責任是打分,那就不應該和私人聯絡上,一個有道德的人,應該要誠實。我下定決心,給他們公正打分那他們可就會恨死我了。這是一次艱難的抉擇,不過,我最終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這是一個有道德的人該做的。

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就是精神上的巨人,是受人尊敬的人。沒有道德沒有修養的人,就是精神上的乞丐,是受人唾棄的人。所以道德又是“乞丐”與“強者”的差別。“強者”尊重那些弱小、需要幫助的人,他慷慨地伸出自己的雙手,無私的撫慰那些人們,不計較得失,不為了名譽,他收穫的是快樂,他贏得了尊重。美國的微軟原董事長比爾?蓋茨退休後,將自己的所有財產都捐獻給了慈善事業,體現了高尚的道德,獲得了世界人民的敬佩。而一些“乞丐”為了個人的私利,斤斤計較,天天以醜陋自私的嘴臉待人,收穫的是別人厭惡的表情。這樣又有什麼意思呢?不如快樂地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

怎樣才能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呢?首先,當別人誤解、侮辱你的時候,你應該微笑地提醒他,真正有道德的人是不該這麼做的。當別人嘲笑你,貶低你的時候,你應該用行動向他證明,你是一個強者。有道德的人給弱小者以幫助,給長輩以尊敬,給兒童以親切,給國家以熱愛,給人類以寬容。結論點題

做個有道德的人,既招人喜愛,又能受人尊敬,何樂而不為呢?做個道德高尚的君子吧!每當你做出選擇時,請先想想道德的這條標準,把你劃分到了哪裡?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13

道德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道德提升了國家的形象,道德提升了個人的素養,道德賦予了社會正能量。知識應是利用於生活中的一種技巧和思想,道德才是人生中最需要的真正內容。道德是知識的母親,道德哺育著知識。

失去了道德知識就像沒了孃的孩子。我們都知道有雄厚知識的人才會有機會進入到復旦大學。但復旦的學生做出的行為不等同於他的高等知識。某同學和另一同學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我同學是在咽不下這口氣,就往另一同學喝的飲料投下了致命的毒藥,不知情的那位同學喝下有毒的飲料,最後搶救無效而導致死亡。

不知道投毒的那位同學是否感到有一絲絲的罪惡感,他是否想過他的行為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投毒的那位同學如果心存道德,在今天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的,令人寒心的事情。擁有高等的知識,而沒有有心存道德的人同樣汙染了社會風氣。他雖然擁有高等的知識,但他這樣的人像沒有靈魂的軀殼。

有一個流浪漢,他一個人流浪30多年。在這30多年裡,他幫走失的孩子找到了家,撿到貴重的東西,會有及時的還給失主,他幫助過殘疾的人走上夢想道路。這個流浪漢從小就沒有受到過教育,但他知道做人要心存到道德。雖然他沒有高等知識,但他身上似乎散發著一種神聖的光芒。我覺得這個流浪漢更勝過前者那樣沒有驅殼的人。道德先於知識。

擁有高等知識而沒有心存道德的人,他們的腦袋,思想,身體都是一種腐爛的形態,他們這些人擁有最高等的知識就像一把鋒利的劍插在人民胸口上。如果他們心存道德,這些高等的知識就會有意於社會,就不會再睡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

沒有心存道德的人就沒有資格去受教育。把道德當成知識的母親,知識才會變成有意義的知識。道德更重要於知識。道德哺育著知識。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14

經過資料統計,如果有老人摔倒在地,55.6%的人選擇直接走開;23.4%的人會選擇找到證人之後再扶;12。6%的人則選擇撥打110;僅有5。4%的人選擇毫不猶豫的主動扶起老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原來是因為現在的“碰瓷”事件太多,弄得人們不得不防,甚至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如果扶了,那麼對方訛詐自己怎麼辦?如果不扶,道德與心靈上又會受到譴責。那麼,對於這種事件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呢?

在我個人看來,對於“老人摔倒扶不扶”這個問題,其中心點在於人們對於這種“碰瓷”事件的處理方法,當然,其中有一部分的原因和道德有關。

為了塑造一個和諧而道德的社會,對於摔倒的老人我們也不可以不管不顧,而且“碰瓷”事件也不是百分百會發生的,所以我們需要一個來解決此類事情的好方法:

一、老人摔倒,我們不應該馬上去扶,應該迅速上前詢問傷勢,觀察老人的狀態。因為很多患有疾病的病人跌倒是不可以隨便攙扶的,會導致病人的二次受傷,如果老人當時發生了骨折等情況,你的好心攙扶就有可能導致病情的惡化,在這樣的情況下,絕不能輕易移動。

二、我們應該迅速觀察老人的傷勢之後再決定下一步應該如何進行。如果老人傷勢並無大礙,他不需要攙扶也能夠站起來;如果老人傷勢較重,那麼,你就應該聯絡老人的家屬並及時聯絡警察和救護車,讓他得到更專業的救護。

在這一過程中,你可以不攙扶老人,但是你完全可以選擇守護在老人身旁,替他遮陽擋雨,遞上水,保護老人的安全,做你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簡單的攙扶,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要知道,對於摔倒的老人,要“敢扶”也要“會扶,”對於此類事件我們要按情況處理,不應拘泥於老的處事方法,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這樣才可以造就美好社會。

以上是我的論點,謝謝!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15

道德: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需要發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德:德就是付出。

實質上,人之初,性本惡,也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會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約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對本能的外在約束和內在約束,外在約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圖傷害他人等對人類社會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內在約束(也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中雖不違法,但亦會對他人(甚至是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

所以,道德就是社會規範對人的本能的制約,換句話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以任何方式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道德”),道德也就是繼法律之後制約這種本能,減小這種傷害的工具。

道德定義

道德就是脫離人的自然屬性而適應人的社會屬性。( 這裡說的人的自然屬性,實質就是動物性。)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範。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準即隨之提高。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道德——來自《詞源》的解釋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執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