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說話”的說話》議論文

來源:才華庫 3.18W

每個人的嘴巴除了吃飯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說話。吃飯是提供人活動的物質基礎,俗話有“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心發慌。”但嘴巴的功能不僅僅是吃飯,倘若讓你三天不說話,恐怕你也要憋出病來,倘若讓你數十年不說話,恐怕你連話都不會說了。最近讀了一道新聞,講的就是一對兄妹因為二十年間躲到原始森林裡,結果出來後已經與人無法交流了,是失語還是語障,恐怕二者皆有。這個事實就充分證明了隔離人群這個語言環境,人的嘴巴可能連人話都不會說了的殘酷現實。所以人活著,不僅要吃飯,還要說話,既然談到說話,就不能不談談“說話”的說話。

《關於“說話”的說話》議論文

談到這個問題是因為有的人把嘴巴的功能的次序顛倒了,嘴巴的第一功能本來應該是吃飯功能,然後才是說話功能,至於這兩個功能的先後順序我想是毫無疑問的,能有不吃飯而成天喋喋不休的人嗎?沒有;能有不吃飯就能侃侃而談而且激情昂揚的人嗎?沒有;可見,吃飯是嘴巴的第一功能應該毫無疑問的了。然而,顛倒過來以後的嘴巴功能變成了什麼,傻子都會明白,第一是說話,第二才是吃飯。顛倒過來的次序似乎有精神主義者的高尚之譽,不像我的觀點容易落得個物質主義的庸俗之輩。然而我們都是容易上當的人,因為我們人類最大一個缺點就是虛榮心,這個虛榮心害人不淺。本來自己要活著,就先要吃飯,本來是個簡單的問題,卻因為有了虛榮心的支配容易把簡單的問題搞得複雜化,於是就有了大多數的共識:那就是說話在先,吃飯在後。對於這個問題,因此我們老祖先就留下很多名言:“禍從口出”,“靜坐莫論他人非”,在老舍先生的茶館裡就張貼著一幅“莫談國事”的標語。可見,說話問題著實在先,因為你的嘴巴說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了吃飯問題。

魯迅先生在一篇文章裡寫到這樣的一個故事,其實也談的是說話問題,故事講得是一個富人家裡添了孩子,滿月之際,親朋好友都拿著禮物前去祝賀,其間,大家都說了吉祥祝福的話,無非是這個孩子將來一定“大富大貴”“長命百歲”,然而很不幸的是有一個不會說話的朋友卻說了一句:“這個孩子將來是要死的。”結果就遭到了眾人的譴責,主人也把他轟了出去。故事完了,魯迅先生總結說:說孩子要死的倒是真話,因為還從來沒有見過不死的人,倘若有,那地球上早都站滿了人。而說孩子“大富大貴”“長命百歲”的雖然好聽,但是就不一定說的是真話。因為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那樣的好運。然而事實上說話的結果呢?說真話倒被趕出家門,沒得吃上主人備上的宴席;而說假話的呢?卻成為主人的座上客。這個故事倒是非常經典,也能夠充分為人們說明嘴巴的功能:不能不是說話在先,吃飯在後,因為倘若不會說話,連得飯都吃不上。可見老祖先的經典言論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倘若為了吃飯而說話,說一些假話,奉承話,討好話,諂媚話,動聽話,這於聽話的人而言,也就不見得有多受用,甚至還要因為這樣的話而被“捧殺”。《烏鴉和狐狸》的故事大概連幾歲的小孩都知道,狐狸說的話好聽不好聽,自然很好聽;烏鴉的歌聲美不美,自然不美;但是受騙的烏鴉還是喜歡聽這樣的話,結果他一張嘴巴,嘴裡的.肉就掉到狐狸的嘴巴里了。這個故事諷喻的道理很淺顯,講假話的狐狸騙到了美味,喜歡聽假話的烏鴉反而受到了愚弄。原來為了吃飯而說的話不見的都是“真話”,這於聽著的烏鴉而言是有大教訓的。如果烏鴉僅僅是隻有一口肉,受到欺騙後也許就能馬上明白狐狸的險惡用心,以後不再上當聽狐狸的假話;然而倘若烏鴉有很多肉,就不一定在乎,說不定自己一高興,還會專門到家裡再銜來一口肉賞賜說假話的狐狸。可見,說假話終究是為了吃飯,而為了吃飯說的話就不一定是真話了。

然而我們終有不為吃飯而說假話的仁人志士,這些人為了自己國家的強大,為了自己民族的復興,敢於趟真言,揭時弊,以筆為劍,直刺醜惡的咽喉。他們的文章或為匕首,或為投槍,或為手術刀,橫掃一切妖魔鬼怪,他們無疑是我們民族的脊樑。

他們,和那些說假話混飯吃或者只要不說話就能有飯吃的人像比較而言,真是不可同日而語,雖然他們因為說真話不僅丟掉了飯碗,甚且有的丟掉了性命,但是他們為人民而言,為國家而言的精神卻永遠被人民深深地記住,他們成為這塊土地上的豐碑,成為民族的良心。

倘得社會的進步,就不能不說真話;倘得民族的振興,就不能不聽真話。還是回到開始的議題,嘴巴的功能就是一是吃飯,二是說話;而不是一是說話,二是吃飯。如果堅持一是說話,二是吃飯的認識,難免要惹上說話是為了吃飯的嫌疑的。倘若有的飯吃,有的話說,說了真話還受到歡迎,那麼這個社會就是最好的社會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