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議論文6篇

來源:才華庫 1.45W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告別議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告別議論文6篇

告別議論文1

專家說: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二十一天。

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種不良習慣,也常常需要一段時間。根據專家的研究發現,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85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所以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者是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它一定會變成你的信念。

國中政治書上曾有過這樣一個事例:學生向哲學家蘇格拉底請教成功的祕籍。蘇格拉底說:“很簡單,只要每天甩手300下。”學生都認為“每天甩手300下”太容易了,都相信自己能做到。一個月過去了,蘇格拉底通過詢問得知,90%的學生堅持“每天甩手300下”。又一個月過去了,蘇格拉底發現有80%的學生堅持著。一年後,蘇格拉底問:“還有同學堅持每天甩手300下嗎?”只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他的名字叫柏拉圖。後來,柏拉圖成為像蘇格拉底一樣的大哲學家。

可以看出,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外還需要恆心。時間和恆心不但可以讓人培養一個好習慣,也可以讓人改掉一個壞習慣。

我是九年級生,學校規定是不能帶手機的,可是我卻幾次三番的揹著老師帶手機去。或許老師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是住校生,在學校臨走前整理書包,想著這本要做,那本要看這科要預習,那科該複習,帶了好多書沉甸甸又氣壯山河地拎回家,還野心勃勃打算背背新概念。可是回到家後我卻抵擋不了手機電腦的誘惑。我真搞不懂自己是幹嘛的,九年級本來就是緊張時刻,本來就不應該這麼迷戀手機電腦,本來就該把精力什麼的全部放在學習上。我這一年裡我願意少開幾次電腦少碰幾次手機少登幾次qq,我願意少逛幾次街少穿2套新衣服少照幾次鏡子,我會慢慢試著不再帶手機去學校,我會強迫自己把重點內容通通裝進腦瓜裡去,我還會逼迫自己每次都認真按時完成作業,每個禮拜帶一大堆輔導書回家,把那些上課沒搞懂得全都弄懂來,盡我最大的努力去聽懂數理化。我如理做到這些,不為別的,只為一年後的今天床頭放著通知書安心睡覺。

我明白我讀書並不是為了別人,我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未來。我知道,我的未來必須由我自己去打造。我不能指望別人,也不想去依靠別人,我堅信自己打造出來的未來是最美的。未來的路還很長,所以我一定要堅持走下去。或許這一路上會很孤獨,或許很多人會離開,但是我必須走下去。我承認很多時候我真的都熬不下去,快要崩潰了,那麼多的壓力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可是我必須堅持。我改變的失去的都太多了,好多事情我真的接受不了,就比如我今年竟然就九年級了,明年六月我竟然就會考了,我即將面臨就會是分離,但這些我也無力抗拒,只能咬著牙一路走下去。

最後一年了,也該努力了。我明白,熬過這一年後還會有更艱辛的三年在等著我,如果現在我就開始喊累喊苦,未來的我該要怎麼辦。遇到困難我就放棄嗎,前路荊棘坎坷我就該放棄嗎,不,我不是廢物。

我每次說要好好學習都只是三分熱,或許我是沒有恆心吧。對於這些習慣的養成我會慢慢適應。即使老師上課很無聊,我還是要堅持聽下去;即使學校裡沒有了手機會很無趣,可是我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之中,未來我的未來,我必須加油!

九年級加油!未來你好!我會告別陋習和你相遇。

告別議論文2

曾幾何時,我們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盡情的享受生活的繽紛美麗。然而,時光流逝,漸漸地,我們褪去了往日的柔弱與稚嫩,迎接我們的卻只是未知和挑戰。

告別,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它帶來了我們好奇又恐懼的新事物,帶走了我們熟悉卻又不捨的一切。讓我們在無限的留戀和欣喜之餘,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別了,動畫片!別了,積木!別了,童年!你好,同學!你好,老師!你好,大學聯考………這是質的飛躍,這是一段新的旅程,一個新的開始,一個種新的選擇。

沒有告別就沒有相遇。沒有告別我們就只能活在當下,沒有未來。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需要學會告別,學會成長。就像魯迅先生告別醫生,拿起筆桿子戰鬥一生;就像荊軻告別燕王,留下“荊軻刺秦”千古佳話;就像徐志摩告別劍橋,寫下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難道這一切僅僅是偶然?不,當然不是。而是因為他們都因告別而開啟了一次新的相遇。

古人云:“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告別,此時又被蒙上了一層智慧的面紗。告別不是因為冷血無情,而是因為我們要有更遠的路要走;告別不是惆悵失望,而是滿懷著對生活的信心砥礪前行;告別不是生離死別,而是一次新的相遇。

前路難測,也許一片坦途,也許坎坷波折。但我知道,如果我們沒有膽量去嘗試,就算前路的風景再美麗,也與我們無緣。馬雲曾說:“不吃苦,不奮鬥,你要青春做什麼?”如今的我們,朝氣蓬勃,正是努力的黃金時間。何不像馬雲說的那樣,告別安逸,打破美夢,在最美的年紀,努力一把,與自己理想的生活來一次美麗的邂逅。此生無憾啊!

告別!因為我勇敢。告別!因為我堅強。告別!因為那將會是一場新的相遇。在最美的時光,遇見最對的選擇!

告別議論文3

愛默生在《論自立》中談到:“儘管每個人都非常熟悉心靈的聲音,當心靈的微光從內部閃過,他卻因那是他自己的東西,就將它摒棄,我們可以在天才的作品中發現我們捨棄的微光。”

的確,常人因捨棄了自身的微光得以融入世俗,天才卻因點燃了微光,得以獨立於世,被人仰望。

如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論述,人一旦進入群體,就會變得盲目和衝動。他會不加懷疑地接受群體提供的意見、想法和信念。盲目地模仿群體中其他人的行為和態度。因此,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我們難以進行獨立思考,難以產生內心的微光。縱使我們深知微光來之不易,卻仍將之捨棄,這是出於自身的恐懼---對失敗的恐懼以及對孤獨的恐懼。加繆說所有偉大的事物都有一個荒謬的開始。但在其被證實前,我們看不到偉大,只會經受荒謬的折磨。這種因自身得不到肯定的不自信以及違背大眾取向的被孤立,雙重壓力下,我們只好摒棄微光,和諧地融入世俗,也失去了獨立之人格。

然而,李白抓住了酒中的微光。於是秀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貝多芬抓住了黑白鍵上的微光,於是悲愴的奏鳴曲在歷史長河的堤畔奏響,毛姆抓住了月亮映出的微光,於是畫出了“那些難以言說的`感受”。只有相信微光的價值,“相信心中的真理對其他任何人都適用”,我們才能捕捉心中的微光。

誠然,當我們選擇保留微光,便意味著享受孤獨。微光來自於自我的內心,與世俗的不同在於要我們在孤獨寂寞中呵護微光。波德米爾說過:“當你讓寂寞在人群中蔓延時,你就真正地擁有了自我。”這自我便是偉大人格之基礎。如歌德所述,自律即人確立並遵循獨立於一切經驗條件的法則,而當我們遵守理性去確立法則,就能獲得自由之精神。當獨立之人格與自由之精神交錯,微光便終可被點燃。

然而將微光公之於眾,需要更大的勇氣。越是對方呼聲最高時,我們越要平心靜氣地堅持我們自己的微光。初燃的火花不加以氧氣的供給,終易熄滅。在我們有所體悟,有所思考外,更應有所堅持。將微光點燃,告別一味仰望,燎原星火終會照亮你的前方。

告別議論文4

秋風輕輕地飄過,像是在安撫我們急躁的心情……

隱約記得教導主任在七年級時平靜無奈的對我們七年級新生說的一句話,“七年級已經來了,九年級還會遠嗎?七年級的生活在我們舔著棒棒糖,打打鬧鬧地在副科上尋找國小失散的餘樂中消逝了。走的是那樣的匆忙,以致於我們迷迷糊糊地走上了八年級這條“迷惘路”。

“你們已經是半隻腳踏進九年級的學生了,七年級已經過去了,九年級就在眼前!”主任的聲音如影相隨,這也是我們的熟悉感。卷子漫天飛舞,紅叉深深的刺入心扉,在滴血,是那種不經意的疼痛。老師說,“卷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抓過來便做,就是進入了九年級的狀態,現在變是培養你們這種能力的時候,其實我也沒發多少卷子,兩張而已啊。”對,沒多少,一科兩張卷,六科就十二張了!週末放假就當我們是“十一”放假,“十一”放假就當我們在放暑假,說“卷子抓來就做便是進入了狀態”,依我看,他們不是走火入魔了,就是心靈被摧殘地差不多了。

如今,我們已不再是可以整天嬉皮笑臉,搞惡作劇的小孩子了,身上更多了一份責任,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上。雖說這個社會很現實,我們也很無奈,但我們眼神裡更多的是堅定、自信。

我已不再是那個懵懂的女孩,受到挫折不懂得承受,犯了錯不知悔改,只會哭只會鬧的小孩子了。“哭,失敗者的眼淚不值錢!”我會證明給你們看的。

路漫漫,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陪伴我們一輩子,每次告別,或許會讓我們淚流滿面,但如果告別會讓我們明白了一些事情,那留下的眼淚會變成一種幸福。 因為,成長,是我們每一次說“再見“開始的。

告別議論文5

人類歷史上有許多告別,有的告別帶來的是負面影響,有的告別卻帶來步步騰飛。

我們最古老的祖先是1000多萬年前的古猿。他們本來住在樹上,為了便捷地尋找食物,擴大生存範圍,他們開始下地,從此告別樹棲。為了更好地行動,他們告別爬行,開始直立行走。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手越來越發達,大腦也越來越發達,他們不但會使用天然工具,還會製造工具。幾百萬年過去了,我們的祖先無意中學會了用火,從此告別黑暗。又過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無意中學會了種植農作物,從此不再冒著生命危險去獵食凶猛的野獸。幾千年過去了,我們的祖先告別石質工具,開始使用銅製工具,不久又告別銅質工具,使用鐵製工具。又過了幾千年,伴隨著眾多發明發現,我們的祖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大。現在,我們處於網際網路時代,強大到改變生物圈的面貌,關係到地球的命運,或許再過幾千年,我們會強大的關係宇宙的命運!

仔細想想,我們人類能走到今天最關鍵的一步還是告別樹棲,這種告別是意味著要敢於創新,打破陳腐。1000多萬年前,並不是所有古猿想下地,部分古猿害怕地面上未知的危險,因此留在了樹上,它們的後代就是現在類人猿。不過類人猿比我們人類低等許多,已走向滅絕的邊緣,還需要“親兄弟”人類的保護。

告別樹棲這一小小的改變,帶來的效應有多麼巨大!我們要學會告別,作有選擇的告別。好的地方當然不應該告別,在生活中,我們要告別壞習慣,在學習中,我們要告別無效率的學習方法。在交往中,我們要告別壞的方式,只有把自身的弊病告別了,我們才能走向成功!

告別議論文6

魚兒告別池塘,你認為她會沒命?

不,她在追求屬於自己的江河;鳥兒告別竹籠,你認為她會餓死?不,她在追求屬於自己的山林;石子告別高山,你認為他會孤獨?不,他在追求屬於自己的天地……自然界中的萬物都在嘗試告別,因為他們有自己的追求。我不得不說:告別是一種膽魄。諸葛孔明深居隆中,以躬耕為樂,吟唱為趣,似乎無意於徵戰,但他常自比管仲、樂毅,可見他早有出將入相之志,因此即使劉備不上演三顧茅廬,諸葛亮也終會登門自薦。因為他告別隆中安逸的生活而投身艱苦卓越的政治鬥爭,不失為一種膽魄。陶淵明本為朝廷官員,但他厭棄官場黑暗,追名逐利,因此他棄官隱居,放棄了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因為他有自己的追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他告別權貴,摒棄世俗,投身秀美山水的情懷,絕對是一種膽魄。魯迅本來一直投身醫學,希望用治病來救中國,但他後來發現在中國人身上的不止是病痛,更是心靈與思想的病魔,因此他棄醫從文,拿起筆桿這把利劍為中國人剔除心靈的傷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氣節也從筆尖中向外四射,因為他有自己的追求——振新中華。他告別醫學,走上了文學這條無止境之路,無疑是一種膽魄。如今,我坐在會考的考場上,應該說是戰場上,只是一個追求——盡力一戰。

我告別一切雜念,置身於這戰場上,似乎看見了勝利的希望之光,這難道不是一種膽魄嗎?魚兒告別池塘,可能面對乾涸;鳥兒告別竹籠,可能面對死亡;石子告別高山,可能面對寂寥,但他們有自己的信念,因此他們選擇了告別,閃耀著豪邁的膽魄之光,開始尋求最適合自己的地方的征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