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的議論文六篇

來源:才華庫 1.06W

【篇一:閱讀是一種孤獨】

關於閱讀的議論文六篇

閱讀是一種環境上的孤獨。當我們捧讀一本書,徜徉在字裡行間時,我們與文字對話,與書中人物對話,與作者對話,這時我們需要環境的清幽。嘈雜的環境固然也能讀進去,但很難走出來。閱讀需要一個寧靜溫馨的氛圍,一個無人打擾的“世外桃源”。曾記否,夜深人靜、細雨如絲的夜晚,我們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與書相擁,思緒在文字間遊走,情感在文字間跌宕,這樣的夜晚是何等愜意!曾記否,在孤燈相伴的夜晚,讀孔孟言、悟李杜詩、品劉墉文、賞清玄章,積智慧之沙建文學之寶塔,感悟文學之純美,悟得人生之真諦的思路過程!

閱讀是一種心理上的孤獨。“寧靜致遠”是一種大境界。閱讀,同樣需要一種境界,那就是心理上的孤獨。所謂心理上的孤獨,並不是說心理上的孤僻,而是閱讀時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祛除蕪雜的思想,淨化心靈的空間,是閱讀需要的一種境界。不管是瀏覽,還是精讀,都要有一種心理孤獨的境界。這樣,才能真正咀嚼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進作者給我們營建的思想空間。

閱讀是一種精神上的孤獨。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無一不是精神上的強者。閱讀,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渠道,是一種豐厚人生積澱的好方法。書籍是人類最好的精神朋友,是至高無上的朋友。人世間,很多事情都是得失參半,當你得到其中的一部分時,同時也意味著失去了一些東西。閱讀也是這樣,當你在享受讀書帶給你的快樂時,你也失去了與朋友觥籌交錯、推杯換盞的時刻。但作為一個真正讀書的人,不因失去這樣的機會而惋惜,而是更加慶幸失去了這樣的機會,因為他們深知閱讀是一種精神上的孤獨,沒有精神上的孤獨,也就不是真正的閱讀,只有在精神領域全方位地閱讀,才是閱讀的真正要義。

閱讀是一種環境、心理、精神上的孤獨,這樣的孤獨是大智慧的孤獨,我喜歡這樣的孤獨!

閱讀就是孤獨!但在孤獨的時候,我懂得了閱讀!

【篇二:閱讀,讓生活更美好】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讀哲理使人深刻,讀倫理使人有修養,讀邏輯使人善辯,閱讀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閱讀,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堅貞

不屈、寧死報國的精神。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陳毅市長的“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的謙虛態度;閱讀,使我們感受到李商隱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堅守與無私的奉獻精神。總之,閱讀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記得有一次我考試失敗了,我苦惱無助、失望傷心一連串“拿破崙”的代名詞都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面對著同學對我的嘲諷、老師對我的失望,我自己對自己的厭倦,我真想找個洞鑽進去把自己封閉起來,從那以後,我的話變的少了,我的身影出現的也少了,因為我知道我並不能再這樣一再失落下去,我必須要找到辦法讓我自己從那個失敗的深淵裡走出來。在這時,我無意中聽到一位同學說到保爾。柯察金這個人,我就掉入了深深地思索中:保爾不也是經過無數次失敗與困難才成功的嗎?我這點小小的失敗算什麼?我終於解脫了,要不是我閱讀過《鋼鐵是怎樣練成的》,我怎麼可能知道保爾的精神,不是保爾的精神我怎麼可能把問題認識得這麼透徹呢?還有愛迪生之所以成為“開啟電氣時代的領袖”,還不是因為他那一千多樣的發明,這一千多樣的方面還不是因為他不怕失敗,勇於嘗試的結果,至今我還記得愛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是白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或許是因為我真的不夠勤奮吧。

自從那次以後凡是有時間都會去找很多關於歷史,人生哲理,做人道理,成功源於失敗之類的書來看,它們不但使我的寫作水平提高了,而且還讓我懂得了很多,讓我在今後的每一次挑戰中都能做到“自信人生二百年”與“乘風破浪會有時”的自信與樂觀。我喜歡閱讀。

閱讀,讓生活更美好,讓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與力量。

【篇三:閱讀伴我成長作文

記得高爾基說的一句話:“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千百年來,多少人著迷於閱讀書籍,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在我們成長的階段,閱讀給予了我們知識,陶冶了我們的情操,在我心中,閱讀是一輪金色的太陽。

月光淡淡,把我的思緒帶到了書中。每當沉浸在書中,我就有種感覺——幸福。從小到大,我就酷愛文學,它伴隨著我長大。於是,閱讀就成了我的心靈享受,從小時閱讀《格林童話》到如今的《簡愛》;從小時著迷書中的情節到如今仔細揣摩書中的語言;從小時嚮往閱讀完美結局到如今神往閱讀“文脈”書籍……一點一滴,凝聚了多少知識,昇華了多少智慧。

我喜歡閱讀文學,但尤其酷愛刻畫人性,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文學。一看就是一次遨遊,一看就是一喜一悲,一看就是一個感悟。常常想到書中的細節,書中的人物,又不由得沉浸其中。閱讀,把我帶到了另一個世界,把我帶到了心靈的世界,使我從文學的視窗看到了廣闊的人生。

“無中生有”,在現實生活中看來,是帶有貶義的詞,而如今,我卻要大聲說:“不——它不是。”它在文學中是令人崇敬的。無中生有,就是在本來沒有的實際中製造出新的話題,創造一個新的世界,一個文學的境界,崇高的.境界。它把現實生活中沒有的東西描寫得活靈活現,把內心的世界描寫的搖曳多姿。因為有“無中生有”的文學,才使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記得看《青銅葵花》時,我看到的,就像是一副唯美的畫面,有一種情感,像彩虹的味道,淡淡的,那馨香氤氳在空氣中的心裡。這是一個坎坷的愛,一個凋零的愛,一個苦澀的愛,似乎本不屬於世間,卻在心靈的世界顯得那麼芳香。這種愛,就像是甜甜的糖果,融化在一杯清清的水裡,化作淡淡的幸福。

一個內心的世界不再蘊藏在心裡,它不再只屬於一個孤獨的角落,它可以化作一個美的伏筆體現出來。

日轉星移,閱讀的世界變化萬千;歲月如梭,閱讀的範圍逐漸擴大;月光如水,閱讀的凝聚在內心積澱……

【篇四:閱讀改變人生】

雨後,天空劃出了一道彩虹。於是,我放下書本從屋裡出來,貪婪地呼吸這新鮮地空氣,舉頭欣賞那道充滿神奇的彩虹。

彩虹裡有火焰般的金色,那是德國人希特勒地“傑作”。這位“戰爭狂人”喜歡彈-藥爆炸的色彩,我們因而能在二戰時期地法西斯區看到令人心驚膽寒的慘狀: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生靈塗炭!

“人之處,性本善。”是什麼導致了希特勒變成“戰爭狂人”的呢?是閱讀,希特勒早年閱讀了大量的歷史,感悟到了一些“左”的道理,於是他唯恐天下不亂,發起戰爭。

彩虹裡有熱血般的紅色,那是猶太名族的血液。同樣是在二戰期間,德國殘暴的法西斯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大約六成的猶太人不行罹難,倖存者準備復興。戰爭後,猶太人成為科學家,成為大富豪,但他們成功之餘,都有一個共同點——聰明。

他們不全是天才,那麼是什麼使他們聰明的呢?是閱讀。據說猶太人的父母會在孩子剛懂事的時候讓他們舔帶糖的書本,目的是告訴孩子:書本是甜的,它帶給你知識,要想存活在這個殘酷的世界上就得不斷地挖掘智慧的深井。於是,猶太人的孩子們便會不斷地閱讀,從而成為聰明的人。

彩虹裡有著清新的藍色,那是中國人民煥然一新的證明。由“東亞病夫”的被人蔑視到奧運會的奪冠熱門,由“屢戰屢敗”的清兵到不可一世的人民解放軍。這個東方的神龍正逐漸甦醒。

是什麼,能有如此大的魄力支援著中國人民?是閱讀。中國人民承受著先生的尖銳,陶冶著千年的堅韌,不斷地奮發圖強。

彩虹裡有著和平的綠色,這是閱讀給人的啟示。閱讀一篇好的文章,人會深受啟示;閱讀一本不良書籍,能導致心生不軌。請一定要牢記,閱讀可以改變人生,閱讀吸收的知識越多,人生活的就越精彩。

不一會,彩虹消失了,這絢爛的美麗也不過是曇花一現,但是,長久的閱讀積累,能讓這彩虹永遠映在你的心中。所以,閱讀吧!去揮灑“彩虹”玄妙的光彩吧!

【篇五:閱讀是一種享受】

閱讀是一種享受,給予我們精神的寄託,閱讀中,我們會有無限的樂趣。休閒時,坐在公園的凳子上或是庭院裡,一邊享受陽光的沐浴和風的輕撫,一邊讀一些優美的散文,你會覺得心情舒暢,一切都很好美!

我愛閱讀,正如明代王心齋所說“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因快樂而閱讀,因閱讀而快樂。知識的海洋無窮無盡,我通過閱讀獲取知識,瞭解文化發展,體會思想得到滿足的愉悅。閱讀不需要應試性的去讀,而是帶著一種享受的感覺去讀,心煩意亂時,可以隨意翻翻,或許文中的某段語句會讓你靜下心來,心情閒適時,閱讀更是一種精神滿足感的催化劑,讓你感到世界的變化也有美麗之處。

閱讀是發動機,給予我們奮鬥的動力。當我們遭受挫折,意志消沉或心情煩悶時,何不去找一些勵志作品讀一讀呢?比如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看如何磨練意志,從而使自己勇敢的面對困難,樂觀的看待一切。閱讀讓生活變得充實,書卷中的意念像一股無形的動力,影響我們的思想和心態。

閱讀是塑造一個人內在品格的重要途徑。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世界,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與氣質,使人高尚。冰心也敬告我們“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猶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並達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境界。我想這其中必不可缺閱讀的功勞吧!閱讀,是用心在讀,每次閱讀,都是我們心靈的一次旅行。好的閱讀帶給心靈的充盈與美滿,提高人的內在修養與外在氣質,從而成為人的一種享受,一份樂趣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車如簇”。讀書可以明智,讀書可以使人心理健康,讀書可以使人心態平衡,讀書可以使生活滋潤起來,讀書可以使人生瀟灑開去。閱讀是一種享受,如品茶,似喝酒,若彈琴,像下棋,耐人尋味!

【篇六:閱讀正消亡】

曾有人說過決定一個民族影響力的最重要因素並不是它的經濟實力,而是它的文化影響力。而國民閱讀狀況是衡量一個民族文化氛圍的首要標準。對此中國人既自豪又有些恐懼,因為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絢爛文明,可這文明的餘韻在現在日趨商業化的中國卻又似乎在消散,國民閱讀率持續下降。於是設立“國家閱讀日”的提議被提出並立刻得到不少人的認同。

是啊,在商業帝國崛起的今天,閱讀的地位日趨淪落為一片可有可無的羽毛,一張若輕似無的紙。持續下降的國民閱讀率似乎在昭示著我們設立國民閱讀日的必要性。

閱讀首先承受的是來自市場的壓力。要知道在市場經濟、金錢開道的今天,閱讀因為不能直接創造利潤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拋棄。在時間以秒來計價,“基金”、“外匯”漫天飛的時代,安安靜靜地坐下來,品一杯清茶誦幾句古詩,體味箇中滋味的行為顯得那麼奢侈甚至另類。當每個人都在奔騰年代奮鬥邁向所謂的“成功”時,閱讀時間被擠成了一塊或有或無的雞肋。

不僅如此,閱讀還需忍受著來自網路等亞文化的衝擊。不斷加快的生活速度挑戰著人們疲憊的神經,而追求刺激的網路文化正好迎合了人們的需求。與之相比,閱讀的地位就更岌岌可危了。在這種時刻設立“國家閱讀日”無疑是迫在眉睫。“國家閱讀日”的設立首先會使全社會瘋狂的車輪轉慢一天,留個機會給閱讀。閱讀是個白衣書生,在強手如林的江湖拼不過金錢,這時政府的關注無疑是一個機會,使人們有哪怕一天的時間令書走進自己的精神世界。

“國家閱讀日”更會是一個訊號,每年至這一天會準時拉起,像防空警報般提醒人們對讀書對文化多一點關注,對靈魂多一點撫慰,提醒人們不要在煙塵迷漫的早晨、在追逐利潤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

也許一個“國家閱讀日”的設立並不能真正把中國從一些人不讀書追著經濟轉的怪圈中拉出來,但這至少給了人們一個明確的導向,一個警示,提醒人們該讀書了,提醒人們放下手邊的電機,拔掉網線把自己拋入那溫暖的安放精神的窩,提升自己的修養,修復自己的精神。只有這樣整個中華民族才能在這種修復中完善和發展自己的文化,增強文化的影響力,讓中國人找到在經濟中找不到的精神歸屬感和凝聚力。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國是那個錦心繡口描繪過的“且放白鹿青崖間”的李白的中國。

九百多年前的中國是那個磊落文章歌詠過的“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辛棄疾的中國。

二百多年前的中國是那個梅邊柳邊微露風情的“山一程,水一程,便向榆關那畔行”的納蘭性德的中國。

作為文化,閱讀從未流失和斷裂過。明天的中國是什麼樣?這取決於我們現在對閱讀的態度,取決於“國家閱讀日”的設立。

但願閱讀永遠成為每個中國人的習慣,不再消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