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議論文:正確認識語文課程,改進語文教學

來源:才華庫 2.6W

正確認識語文課程,改進語文教學

優秀議論文:正確認識語文課程,改進語文教學

攀枝花市第二國小 餘興梅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語文是什麼?我曾經這樣千百次地問過自己。曾經以為,語文就是教學生讀好課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經以為,語文就是圍繞課文讀讀、議議、寫寫、練練;曾經以為,語文就是訓練學生學習聽、說、讀、寫;曾經以為,語文就是培養學生愛語文的情感,用語文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段話告訴我們:語文教師對語文課程的認識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語文教師對語文課程的認識存在困惑。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7年,無數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場改革潮流中。經過幾年新課程的洗禮,各種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觀點紛至沓來,各種新的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手段不斷湧進課堂。但是,我們發現語文課堂卻存在著一些形式化的東西,比如“散亂的活躍”、“虛偽的美麗”,課堂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可學生的語文素養沒有明顯的提高。我們反思:要真正實現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轉變,教師的教學必須站在課程的高度。

第一,教師要正確認識語文課程。語文是“語言+文字+文章+文化+文學”。葉聖陶先生說過:“平常說的話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上就叫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字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因此,語文是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1、語文是把“語言和語言運用”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門課程;

2、與語言形式密不可分的“文章或文學也是語文不可或缺的重要內涵;

3、蘊涵在文章、文學中的人文精神、文化內蘊就是文章的精、氣、神。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接下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第二,正確認識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

1、是交流和交際的工具;

2、是進行思維和開發智力的工具;

3、是構成審美能力的重要工具;

4、是學習知識和增長才乾的工具。

人文性:

1、人文性,表現了語文課程鮮明的.時代特徵;

2、人文性,反映了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

3、人文性,促進了語文課程觀念的更新。

4、人文性,決定了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

第三,正確認識語文課程的任務。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要豐富語言材料的積累,發展語文能力,培養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構建和應用必要的語文知識。”

第四,語文教學要真正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服務。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以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為重。其次,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

有幸聆聽了竇桂梅老師執教的《牛郎織女》一課後,對如何站在課程的高度教學語文有了膚淺的認識。《牛郎織女》一課選自六年級語文教材,在設計本課教學時,老師把主題定位對美滿愛情的追求,通過《牛郎織女》這堂課較為提前地告訴給這幫馬上就要成為“小青年”的小孩兒們,愛情是美好的,值得你為它付出,甚至做出莫大的犧牲。這對國小生來說,是一個深層次的話題。可是老師巧妙地以聊天的方式進行教學,和學生一起聊故事裡面的故事和故事後面的故事。整個課堂的氣氛特輕鬆、特單純,什麼都能說,而且說得明白、說得透徹,就像竇老師預期的那樣:說了就要對實際生活產生指導意義——哪怕是跟六年級的小孩們說愛情。

教學分為兩課時。上課伊始老師便以聊天的形式問道:“還有幾個月同學們就要進入中學了,我知道,六年的語文學習對於每位同學來說,收穫頗豐。比如,就讀懂一篇文章來說,無外乎,我們應當去了解什麼呢?”學生有答“這篇文章寫的是什麼?還有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麼內容?表達的感情色彩是什麼?這篇文章是怎麼寫的”等等。老師補充說:“對!當然,我們還可以瞭解,文章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你看,讀書的過程,也就是這麼個簡單的過程。今天,咱們就用這樣的方法來聊聊葉聖陶老先生改編的這篇民間故事。”然後便圍繞“這篇文章寫的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寫?在什麼情況下寫的?”三個問題,讓學生“聊故事裡面”的故事,分析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間的關係,對人物進行歸類;聊故事原因、情節與結局以及懸念、線索等技巧,探討故事的表現手法。這種聊天教學方式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它迫使學生思考,加入到探究學習的行列,從而將教師的個人思想轉變為學生的主動探究,整個教學始終,竇老師都極力鼓勵學生參與討論,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在第二節課中,圍繞“為什麼寫和在什麼情況下寫的”兩個話題,讓學生“聊故事背後的故事”。 在這裡老師設計了“是人間好還是天上好?為什麼故事要寫男、女兩個人的愛情故事?天上有神仙嗎?”等話題讓學生參與討論,同學們愉快而坦然地和老師交流愛情這個話題,引出了《白蛇轉》《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等民間愛情故事。通過學生彙報閱讀報告單,比較《牛郎織女》與《白蛇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民間故事的文字共性,並進而分析民間故事的基本模式;又通過讓學生比較《牛郎織女》的不同版本,使學生領會葉聖陶改編意圖。無論教學任務還是目標多靠學生自己聊出來,教師起著引導作用,引導的手段極為隱蔽。從表層來看,教師由傳統的中心地位引退,學生變為主角,成為推動課堂教學的動因。從深層來看,風箏儘管飛得很高,但線依然在教師手中。不難看出,在《牛郎織女》示範課中,竇老師始終有意識地讓教師從課堂淡出,引導學生主動討論與探究學習,從而一改傳統教師中心論的教學模式。

從竇老師的教學實踐來看,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不僅把握了故事的基本結構與技巧,也初步領悟到其基本模式與改編思路,“從而創編出屬於自己的牛郎織女的故事”,這是多麼大的飛躍!

語文課不僅要使兒童讀書識字,掌握語文的基本技巧與技能,培養其人文情懷,更需要鍛鍊兒童的創新思維。所以,我們應該像竇桂梅老師一樣,站在課程的高度教語文。正如她說的那樣:“面對語文教學,我們可以一如既往將‘讀’進行到底、將感悟滲入骨髓,可以繼續在詞句訓練上花功夫、做文章。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思考,固守一隅、不顧其他,是否是最好且唯一的選擇,我們為什麼不能走得更遠點、更快點?兒童的語言學習的確應該‘兒童’一些,簡單、清淺、有趣。然而,也有人說兒童就是哲學,兒童也應當有屬於自己的深刻。我們可否在兒童的語言學習中,真正將兒童當作成長中的兒童,而不是當作不變的、長不大的幼稚兒童呢?語文教學應當存在現行模式以外的多種可能性。力求在教學中,以文學的方式呈現語文,從選文、教學預設到最後的課堂呈現,緊緊抓住‘文學’這根主線,力圖讓我們的教學從理論指導到實際操作,從內容到形式都脫離文字的束縛,抵達文學的對岸。”

課程內容不等於教材內容,也不等於教學內容。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從學生語文素養髮展的角度,站在課程高度用好用足教材。如果要發揮教材作為“定篇”的作用,我們可能更關注情景的創設,適度的拓展,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深處;如果要發揮教材作為“例子”的作用,我們可能更關注教材“例”的區域性,指導學生從中習得方法、策略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