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朋友的教育-議論文素材

來源:才華庫 1.66W

所謂的教育,就是“教”和“育”的結合。教育最終的目的之一,就是服務於生活。它是兩種形式互相滲透的一起結果。“教”,更偏重於知識的灌輸。大區域性傾向於社會性的一起的要求,是一起規範的教益。“育”,就是“養育”則是對人自身能力的挖掘,也就是潛能的開發。我們知道,知識可以通過成人的干預和規範的教導來獲得,而人格、心理、智慧、情商、思維、感覺以和發明性等的獲得則是“教”達不到的結果,它是“養育”的結果。

對小朋友的教育-議論文素材

教育,不只僅是依靠學校的知識性教育。而更重要的是家庭的“養育”。兩者的結合才是教育的根本。我們通常把教育等同於學校的入學教育,甚至把家庭養育也變成了教知識和技能的學校教育的前鋒陣地。 這也是“超前”教育的盲點。“養育”最大的方式就是“玩”。小朋友在入學前的所有活動都是以玩耍遊戲為主。小朋友在玩耍中得到的教育非常全面而且整體。

一、在“玩”中積累經驗、發展體驗

每個小朋友,在學前所有的感覺和經驗都是玩出來的。從對光的感覺開始,小朋友發展自身的體驗和感覺都需要“玩”。 當小朋友需要體驗自身的肢體感覺,他會嘗試著玩刀、玩火。拿刀敲打自身的手感覺疼痛,把手放在自身的嘴裡咬,以此來體驗牙齒的摩擦。把東西緊緊抓在手中,體驗自身的手感。不停地把東西丟到地上……從這一刻起。小朋友的生活就是“玩”。玩刀、玩火、切菜、把手伸進狗的嘴裡(很危險)。一切的體驗都在這樣的玩耍中發展起來。我們很多的家長都在破壞這樣的體驗,破壞小朋友的經驗的積累。比如:小朋友經常在吃飯的時候,不停的拿著勺,把飯翻來覆去的倒,把沙或者土放進碗裡吃。小朋友在這當中發現了飯和土的不同點,知道了沙跟飯的不同的作用。當小朋友在玩耍的時候忘記了吃飯的時間,忘記了回家,小朋友的經驗和秩序就是這樣被積累的。家長在這些方面的不注意和干擾的“教”與“管”讓小朋友失去了被生活教育的機會。

我們成人需要積累經驗,需要了解自身更多的是通過對事情的經歷和結果認知。小朋友也是這樣。一個小朋友可以在水裡泡上一整天,把水倒掉又裝滿、在水裡放上各種東西,把頭放在水裡讓水淹沒自身的頭。小朋友通過這樣的玩耍的方式來體驗感覺,同時建立自身的感覺體系和認知體系。相對來說學校教育很少讓小朋友自身體驗,通常是灌輸給小朋友古人的或者成人的體驗。而這個知識並不能協商小朋友瞭解自身、更無法協商小朋友建立自身的體驗和認知體系。這種體系一旦建立,它就不是分離的,而是整體的。而且因為不是被成人干預的結果,他的經驗體系就堅持了彈性的變化和深化的餘地。

所有孩童階段的認識都可以影響到小朋友成年後的一生的行為和價值觀念。玩就是小朋友的生活經驗,體驗的積累,經驗對價值觀的發展起著基本的認知引導作用。

二、“玩”出來的思維能力

大腦思維是個虛的東西。它不是實物,不可以拿出來看。思維就像空氣,就像房子裡的空間。它存在於每個地方,但我們通常會忽略它的存在。它不是依靠裝載來得到空虛的,而是依靠流動來維持自身的狀態。這部種流動的、虛的大腦思維不是依靠學校教育可以得到的,也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玩出來的。

當一個小朋友在玩耍,他是靈活的、主動的。思維也是發散的、沒有邏輯的,同時也是活躍的。假如他在玩沙的時候看見一張廢紙,他會想方法把這張紙用在他的遊戲中,假如發現一個口袋或者其他任何不同於沙的東西,他都會不自覺的要應用到他的玩耍中。這就是思維的學習和開發。

小朋友在遊戲玩耍的過程中經常會有這樣那樣的“錯誤”,因為小朋友不感覺錯誤,他的錯誤的行為就變成了對事物的探索和拓展。很多小朋友把衣服弄髒、把玩具拆開再重組,他在這過程中思維沒有限制,他可以隨心所欲的組合發明自身認為合理的玩具、欣賞自身留在衣服上的“美麗圖畫”。在玩的過程中,小朋友還會自身調整自身的想法。他很靈活而且不厭倦。一個小朋友能把同樣的一個東西,組合成不盡相同的各種“怪異”的、不是東西的東西。而這些怪異的組合對小朋友來說都是一件完美的、發明性的作品。他們通常做的不是3+4=?的事情,而是7=?+?的行為。這也是發明能力和逆向思維的養育。在幼兒期,無所謂對與錯。任何的組合對小朋友來說都是正確的組合,因為沒有所謂正確的參考和判斷。正確的玩具在小朋友眼裡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在小朋友的大腦裡,有無數個為什麼在那裡,他在自身求證自身的問題而使得思維不時擴充套件和空虛。思維因為沒有知識的干擾而顯得異常活躍和開放。發明性因為沒有受到固定規範的限制而保管了。玩耍,因為沒有方向、沒有目的、沒有要求,自然而然的發生,又自然的結束。所以,想象力得以發揮。小朋友在玩耍中邊玩邊考慮、一邊計劃一邊欣賞、在欣賞的`同時應用想象力的無限性在發明屬於自身的認知。

三 “玩”中培養的人格和情感。

小朋友在玩耍中建立的人格經常被家長忽略。總以為需要家長來教才是唯一的途徑。在正常的情況下,學前兒童沒有分享的概念,一切以自我的滿足為主。一個小朋友在玩耍的時候是全然的投入的,沒有雜念和干擾(除非被成人干擾)。當他們專注於一個新鮮的事物,很少有小朋友會分散自身的注意力,他們總是試圖看清楚這些新鮮事物的每個隱藏的細節,找到自身的興趣點。把他們認為“好玩”的區域性清楚的展示出來。只要這種新鮮感一直存在,小朋友就一直尋找而絕對不會輕易放棄。這是小朋友與生俱來的專注的品質。

小朋友因為探索的需要,也因為對群體的好奇心和參與感、自我的表示慾望,他們通常也需要在群體中獲得經驗。一起組建家庭,一起分配家庭角色。而且女小朋友都要做媽媽,男小朋友都要做爸爸。他們希望也相信自身有能力照顧自身的小朋友,就如家長照顧自身一樣。小朋友們在玩的過程中模仿家長對待自身的行為方式,撫摸小朋友、跟小朋友說話、幫小朋友玩耍、撫慰小朋友……,就在這樣不知不覺的玩耍遊戲中,小朋友具備了同情心和責任感。小朋友在玩耍中還自然的體現出一種英雄情節。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就在這樣的遊戲中自然的受到影響和深化。小朋友最喜歡的玩具中,從鐵臂阿童木、動感超人到蜘蛛俠、奧特曼、蝙蝠俠……,當小朋友把自身灌注在這些英雄身上的時候,小朋友充溢了自信和社會責任感,小朋友試圖要拯救世界、維護弱小,似乎缺少了自身這個世界就會混亂一樣。

由上可以知道。小朋友的玩,尤其是學前兒童的玩耍行為就是對小朋友最好的教育。它是來源於自然生長的、由自然所實施的教育。不同於成人的玩。成人的玩和遊戲只是單純的放鬆身體和心靈。但對小朋友來,玩就是學習和探索,是對自身人格的建立、心理完善的絕佳的途徑。小朋友在其中可以學習知識、積累經驗、發展體驗,建立價值體系和秩序、完善心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