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的議論文600字(彙總)

來源:才華庫 1.25W

  【篇一】

關於讀書的議論文600字(彙總)

古人云,行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但在今天看來,只要條件許可,“行萬里路”算什麼,乘飛機去歐美旅行一週,還不止萬里呢。但要讀萬卷書,就不那麼容易了。現在電視、網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還有多少人捨得把金子般的寶貴時間“消磨”在讀書上呢?對於時刻感受著工作和生活壓力的上班族來說,讀書有時候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讀書不僅僅可以讓我們開拓視野,還可以陶冶情操。但是,現在有很多同學都選擇了看電視或者上網,我知道大家覺得這比讀書來的快,可正因為這樣,大家就體會不到原著中優美的詞句和文字帶來的快樂。

我來舉個例子吧,大家應該看過《西遊記》,《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但是很多同學都不知道這位文學偉人。而且,吳承恩在原著中用了很多的優美的詞句和成語,可是,電視上只有一幕幕動畫和電視劇,於是根本就體會不到詞句和成語的優美。這些詞句和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上千年來無數的文學創作者努力的結晶。

小的時侯,我很喜歡看動畫片,也知道這些動畫片是根據名著改編來的,但是,因為原著厚厚的一本,所以,我就懶得看原著。後來,我長大了,爸爸媽媽讓接觸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所以,就買很多名著,我翻開一看,發現這些作品都以動畫片或電視劇的形式看過了,但是,為完成爸爸媽媽交給我每天讀十頁文學作品的任務,我才去用心看那些原本我所謂看的名著,發現其實我並沒有真正算是看過這些著作,裡面有很多我在電視看不到的東西。

其實,讀書是一種藝術,讀書或書籍的享受素來被視為有修養的生活,是一件雅事。讀書的目的不是要改進心智,如果一個人為了改進心智而讀書的話,讀書的樂趣也就喪失殆盡了。其次,風味和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讀書跟吃東西一樣,每個人喜好不同,必然有選擇性,老師不能以己所好強迫學生去讀,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自己一樣,如果讀者對所讀的東西不感興趣,那所有的時間就浪費了。我們選擇自己想讀的書,就是要在書中找到讀書的樂趣,是希望書籍能夠將我們帶入一個與日常生活迥異的世界。一個讀書人,即便生活再乏味、再枯燥,當拿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就立刻走進了一個不同的世界。

  【篇二】

也確實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整整活了一輩子,卻沒有讀過一本書,因為他們不認識字,不會讀,或者沒有接觸書的機會,無論如何這樣的人生是令人遺憾的,蒼白的。

書是前人文化的結晶,其中蘊含著無限的經驗、知識與哲理,是人類的寶貴遺產。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品味高尚的人談話,從中能領略到他的風采,感受到他的魅力,能使頓覺清爽,豁然開朗。

讀一本好書,能改變你的一生,引導你走向成功,但讀書要講究方法:

一、有的書可以泛讀,而有些書則必須細讀、精讀,必要時應該記筆記,有詩云:“萬綠叢中一點紅”,這裡我們不妨借喻,把讀書的泛覽比做萬綠之叢,把精讀、細讀看成一點之紅,進而把“萬綠”比作茂密的樹葉,那麼沒有綠葉就育不出紅花;沒有紅花,綠葉也徒有其茂,空有其綠。因此讀書必須把泛覽與精讀的範圍與內容選擇好,結合巧,否則就是“學不善法”,引出的結果就是“事倍功半”。

二、讀書我們不能只讀它的表面意思,而要發掘其內涵,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這就要求我們反覆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嘛。

三、讀書中遇到了難題,可以多讀,研究研究,也可以向老師、家長請教,要勤查字典、查電腦,字典、電腦是你最好的老師。

四、讀書要獨立思考,注重觀察,重視實踐。讀死書害人,要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要多思考、多觀察,留心世事,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部活書。

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這與讀者的心態與人品有關,當然也與書本身有關。一本好書確實能反映生活的五光十色。

我們要三思而後讀,書有好壞之分,讀一本好書能夠洗去心靈的汙垢,讀壞書能使人變得更加邪惡。讀壞書還不如不讀。所以,我們讀書要有所選擇。可見書也是一柄雙刃劍,讀得好越讀越聰明,讀得不好越讀越愚蠢。

泰山不辭抔土泥瓦而能巍峨屹立,長江不棄涓涓細流才成浩瀚汪洋。廣泛讀書,我方吸收,同現實生活結合,方能臻於博大精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