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到了週記(通用6篇)

來源:才華庫 1.93W

時間不知不覺,我們後知後覺,轉眼一週又結束了,相信大家都倍感充實,收穫良多吧,是時候認真地做好週記了。但是週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到了週記(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節到了週記(通用6篇)

端午節到了週記1

街道里散發出淡淡的香味,那是煮粽子發出的清香,端午節到了。端午節是個傳統的節日,這天人們都要吃粽子,掛香包......人們用各種形式來歡度這個節日。當然,也會想到那位與端午有關的詩人――屈原。那種悲苦的命運,讓人對他同情,對他懷念,於是,便有了端午,便有人祭奠他,一遍一遍。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端午節到了週記2

端午節來到了,姥姥和媽媽為了給我們能吃上香甜可口的粽子,節前下午便動手包粽子。

媽媽包粽子可真好呀!她先把粽葉靈活的圍成一個漏斗形,然後向裡面塞上糯米,接著變戲法似的裹了幾道,最後把線紮好,一隻粽子就包好了。

媽媽一邊包,一邊給我講端午節的來由,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是一個忠臣,但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為了表示忠心,屈原跳進汨羅江來以死抗爭。為了保護屈原,不讓大魚吃屈原,就包了許多大粽子,想讓魚一吃把嘴粘住,這樣它就吃不了屈原了。以後,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吃粽子的形式來紀念屈原。

故事中,我也學著包粽子,在姥姥的指導下,我很快就學會了,雖然不很相似,但我很自豪,看到一個個形態可掬的粽子,心裡高興極了,我也有了自己的勞動成果。

我們該蒸粽子了,先把粽子一層一層放進鍋裡,蓋上鍋蓋開了火。過了不一會兒粽子的香味撲鼻而來,粽子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粽子,剝了粽葉,也顧不上燙手燙嘴,專挑我自己做的粽子,三下五除二的,就把一個粽子吃完了。

端午節不僅能吃上如此美味的粽子,還能讓我知道端午節的來由和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並學會包粽子,真是一舉三得。

端午節到了週記3

中國的歷史上下五千年,有著很多的節日。比如有辭舊迎新的春節,有家人團圓的中秋節,有緬懷先人的清明節,但我最喜歡熱鬧的端午節。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吧。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公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後被趕出都城。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悲痛欲絕,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

今年的端午節,姐姐來找我包粽子,我爽快地答應了。到了廚房正要包時,突然想起來,我不會包粽子啊!於是我就把這件事說出來,奶奶說:“我來教你。”奶奶先準備了一些粽子葉,還有糯米和大棗。只見奶奶先將粽子葉的`頭部剪掉,然後將葉子兩頭首尾相連,翻過來形成一個錐形,再裝入糯米和大棗,壓緊實後,將葉子翻過去包好,最後用繩紮好。

我看著看著覺得懂了,可又似懂非懂,於是我決定試一試,直到我試才知道,我是“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一開始我像奶奶的做法一樣,可做到裝米那一步時我怎麼放米還是會有米掉出來,我問奶奶是怎麼回事?奶奶說應該是底下的空隙太大了,所以會掉米,奶奶讓我把粽葉首尾卷緊實一些,又或者將大棗放下面試試,我按照奶奶的說法做,果然成功了。粽子還未下鍋,我看著這誘人的小精靈們便已覺得品嚐到了世間美味。

我愛包粽子,愛吃粽子,愛這個有紀念意義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到了週記4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到了,每家每戶都要包粽子了。

我媽媽也要開始包粽子了,材料有米、香菇、紅豆、花生、粽葉。開始包了,我看著媽媽包粽子,我看著看著學會了,我就和媽媽說:“我會了,讓我自己包一個吧。”“哦,就一個哦。”媽媽回答。

我拿起兩片粽葉,跟著媽媽包粽子的節奏,不一會,我自己包的小粽子出來了,包的好醜,繩子有點鬆,但我想:這是我人生中包的第一個粽子。一個、兩個、三個……一個個粽子從媽媽的巧手中誕生。

媽媽包的粽子一共有53個,有兩個是我包的。到了煮粽子的時候了,媽媽把粽子放在放在鍋裡煮,一個小時後,香噴噴的粽子就出來了。“粽子們,快進我的肚子裡吧!”

端午節到了週記5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民間的傳統節月,歷史上也叫“端陽節”,“天中節”。

端午節的由來要從一個大人物說起,那就是屈原。屈原是中國戰國時期楚園詩人、政治家,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做官時兼政外交大使,也是中國的第一位偉大詩人,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這麼一位偉大的人物,後來因為遭貴族的排擠、誹謗,被流放到漢北和沅湘流域。

楚國被秦軍攻破後,屈原在公元前280午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馬上換船進行撈救,但卻不見其屍體。後來百姓為了紀念屈原就劃舟汨羅江上,最後逐漸演變為龍舟競賽。

場面熱烈火熾,舟呈龍形,五色斑斕,首屋飛翹!划船的小夥子們赤膊彩巾精神抖擻,在震天的鑼鼓聲中和彩旗的指揮下破浪前進。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保護屈原的屍體,後來也就演變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包粽子是我們所熟知的傳統。粽子又名角黍,用葫蘆葉包糯米制成,有三角形和長形的,故而大家為了紀念屈原就定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端午節到了週記6

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我國傳統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中天節、解粽節和菖蒲節。端午接來源於屈原的故事:他倡導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反對,被逐出宮中,氣憤不已,抱石投淚羅江,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有了吃粽子、喝雄黃酒、插哎葉的風俗。

端午節那天,我們全家可以吃香噴噴的粽子,媽媽還給我講關於端午節的故事,或者就教我唱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哎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每年端午節,奶奶總是喜歡包許多粽子,裡面放著蜜棗、花生米、肉等餡料,端午節前幾天,他們把粽子親自送到我們家來,奶奶還忙著親手給我做香囊和長命縷,為我帶上。我不懂為什麼要帶這些東西?便去問奶奶。奶奶說;“帶上了這些東西,即可以辟邪,又可以長命百歲,知道了嗎?”我連連點頭。

每年的端午節,媽媽都會從菜場上買來了一些香哎、菖蒲、和蒜頭,然後用紅布帶系在一起,插在門窗上。我不懂是啥意思,就問媽媽,媽媽親切地說;“孩子,這些東西,插在我們家的門窗上可以保平安,還可以驅蚊蟲。”

我愛端午節,它即充滿了神奇,又給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