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國學講座

來源:才華庫 8.21K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下面我們來聽講一下國學講座的內容吧。

作文國學講座

國學講座作文範文一:

袁騰國學,不僅僅是一個詞彙,它所代表的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當今社會,“現代文明”日漸侵蝕著人們的生活。大街上林立的是肯德基、麥當勞的招牌;人們中湧起了看韓劇的熱潮;背誦唐詩宋詞已經被哼唱流行歌曲所取代……面對生活中的這些現象,我不禁深思,如果這樣的行為再持續下去,那麼“國學”是不是就會逐漸變成一個只會為後人所提起的沒有任何意義的名詞?

我喜歡國學,喜歡經典,喜歡在先輩們用心血凝結而成的知識的海洋裡遨遊。

在這裡,有《紅樓夢》中溫柔纏一綿的愛情;有《水滸傳》中義憤填膺的農民起義;有《三國演義》中的梟雄爭鬥;還有《西遊記》中堅持不懈地向著西天取經的師徒三人……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瑰寶,任何一件作品都有值得我們去體會、去學習的地方。

在這裡,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表達出的濃濃思鄉情懷;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堅忍不拔與偉大抱負;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慷慨與豪邁;有“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中對故友的難捨難分的友情;還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對母親深深的眷念與感恩。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澱,我們應該倍加珍惜。

在這裡,我學到了《弟子規》中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這些都是國學,都是經典,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炎黃子孫,它不但教我們做事,還教會我們做人,它們是中華民族歷代人們智慧的結晶。

國學是我們的特色文化,是記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所走過的風風雨雨的歷史教科書。有了它們,才構築了一個偉大民族的磅礴框架;是它,使得整個民族有了精神支柱;是它,教會了我們做人做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國學是中華文化的總體體現,是傳承歷史與文化的載體。銘記經典,感悟中華文化;弘揚國學,傳承民族精神。繼承民族智慧,提升民族涵養修為,造就具有中華氣韻和民族氣質的中國人,是我們做為一箇中國人的光榮使命。

國學,積澱了一個偉大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中華民族之根,我們理當銘記。

國學講座作文範文二:

讀國學,如品一杯茶,淡雅幽香,沁人心脾;味國學,似飲一罈酒,醇厚香甜,沉醉其中;賞國學,如看一場雪,紛紛揚揚,粉妝玉砌;知國學,如灑一場春雨,悄無聲息,滋潤萬物。捧起國學經典詩文的那刻,你便佔據了我的整個心靈。從此,你時時刻刻地陪伴在我的身邊。——題記

何為國學?那些我們看不懂,那些讓我們心塞的古文?當然不是,國學它的魅力不是文字,那先輩們用智慧為後人留下的精神食糧是國學,那先輩們為後人留下的指路明燈是國學,那一個個國學經典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遊子吟》中寫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告訴我們:每個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都是一樣的,永遠把自己的孩子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們要孝順我們的父母,不總是依賴著父母。

《論語》中寫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主要是說對於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告訴我們學習分為三個層次,只有以學為樂,才是讀書、做學問的最高境界。

《三字經》裡的“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讓我們知道了“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學習,是不對的;年紀小的時候,不肯努力用心學習,等到年紀大了,還有什麼用處呢?”這個道理。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告訴我們:與他人相處,應抱有真誠、誠懇、熱情之心,懂得知恩圖報。

成長路上,有國學經典一直陪伴在身旁,足矣!

國學講座作文範文三:

常常會回憶起小時候,回憶起小時候的月光,回憶起月光下的我和爸爸在小巷裡,我會一字一句地跟著爸爸念唐詩。爸爸用一本唐詩書把我帶進詩的世界,從“鋤禾日當午”開始,讓我在自己小小的世界裡開始了與詩的接觸,有了關於詩的念想。以至於後來,我會自己去讀詩品詩,品得頗有滋味,品得小有心得。我開始喜歡詩了,我喜歡東坡睹大江東去的豪情;喜歡那位仙人躊躇滿志卻又超脫凡俗,或許也喜歡他身上的那股酒氣吧;崇敬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雖然潦倒卻心繫祖國大眾;愛戴陸游已是暮年,還盼著王師北定中原;喜歡王維筆下的山山水水,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自然,我也從“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中讀出了杜牧的無奈與憤恨,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中讀出了那位帝王的不幸……詩使我懷抱了無數的夢,已不得不愛詩!

我的國學情,繫於《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果真壇壇都是好酒!它說倫理,也說道德;說歷史,也說人生、文化與社會,說得聲情並茂,說得感慨萬千,說得心潮澎湃。在電視中,我看到了那幾位講師的風采,如於丹講《論語》、《莊子》。在這裡,她所做的是對兩部經典的推廣,更是對人性的感知。在她流利的語言中,在她講的一個個小故事裡,我們這些忙忙碌碌的現代人也開始為自己的心靈尋找一片空地,讓它滋生美德、感悟世界,讓生命可以開闊,讓我們變得不凡!鮑鵬山說《水滸》,則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不清平世界的無奈與辛酸。他這樣道:“《水滸》不僅寫了英雄的可憐,更寫了英雄的可敬;不僅寫了人世的寒涼,也寫了寒涼中的一絲暖意。”是呀,這才是《水滸》。他又告訴了我們什麼才是兄弟!我總覺得,這中許許多多的東西是我們只讀一遍原著所遠遠不能體會到的!袁xx的出現,則讓人開始關注起這個最牛的歷史老師。我們竟不知學習還能變得這麼有趣,他居然神不知鬼不覺地讓我們愛上了他的幽默,便捎帶著也愛上了歷史!另外,易中天講的通俗並且生動,康震則清新亮麗,錢文忠也和藹可敬……

這一群群人,難道不是為我們的成長獻上了一份份最珍貴的禮物嗎?

再度回首《新三國》

《新三國》的罵聲好像已漸漸平息,其實再仔細品品,我覺得這仍是一部了不起的大戲,是一場鬥智鬥勇的戰爭!有人說陳建斌把曹操演得瘋瘋癲癲,哪是一代梟雄啊?我認為不然。他似以一個小人形象詮釋一個雄才,詮釋這英雄本色。記得在戲裡,曹操臨死時說:“世人昨日看錯我曹操,今日又看錯了,也許明日還會看錯,可我,仍然是我,從來不怕別人看錯我。”也許這就是陳建斌要那麼演的原因了,也是為了還這個集愛恨情仇於一身的千古帝王一個公道吧。還有龐統的死,戲裡是龐統自己設計的,雖與原文不大相符,但我覺得這樣更好,讓這位鳳雛先生也死得有價值,讓人們記得在落鳳坡還埋著一位奇才!至於其他的,我便不再多說了。

總之,國學,中國人的文化,是一個永不會褪色的話題,是我們值得用生命來珍惜的文化,用一生來探索、研究的文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