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論語讀後感的作文

來源:才華庫 1.83W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小編收集了有關論語讀後感作文,歡迎閱讀。
 

有關論語讀後感的作文

第一篇:論語讀後感

《論語》一書由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後世弟子所撰寫,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的言論盡收其中。寥寥幾個字便言明瞭中庸之說,短短几行語便講清了聖賢之道,滔滔一冊書便展現了那亂世之中仍持有一方淨土的心靈,那權欲當道下一個仍堅信自我的聖賢。

《論語》一書講理無數,仁義禮智信,面面俱到。在孔子那如浩海般無窮的言論中,體會最為深的便是孔子所論的孝道,所論的治學。

孝,乃中華自古之美德。從《論語》一書便可見,春秋時期孝道以如此被聖賢所重視,更不必說之前,也不必說之後。人們品讀《論語》最該讀的便是孝!因為如今人們對孝的觀念早已褪色……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孔子所論孝道所說的要比這多得多,而這一句卻詮釋了何以為孝。如“事父母能竭其力”,“弟子入則孝”無一不體現出孔子對人要為孝的重要性。孔子三歲喪父,隨母親過著極為艱苦的生活。而17歲卻又喪母,在還未加冠之際便雙親盡失,可能是他比別人更能覺察出母親之愛,從而聯絡到已故之父,而感到行孝之必要。卻因自己無機會行之,而勸後人待其去做。

讀孝之後,便為治學。也是最貼近我生活的部分。孔子在這方面的言論最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講出何以為真正的智慧。“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講出學習之法。“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在這許許多多的教誨中,我最喜歡的便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句不單講出了生活中處處是老師,要學會尋找,更說明了要學會選擇性學習,學好而不學壞。此中更滲透了一種“天生我才必有用”,也就是人人存在與眾不同的閃光點,都有著超乎常人的獨特能力,這便是在教誨人們在生活中去尋找、去發現、去認可、去學習。取長而補短,學優而汰劣,便是探尋藏匿於淵博之海的祕寶所必需的工具。

“君子不器”告訴我們人要多才,“放於利而行,多怨”告訴我們按實利做事不可取。“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又告訴我們不該記仇。孔子終其一生所研究的仁、義、禮、智、信不是瞬時可參透,剎那可領悟的,由於此文寫時倉促,未能將孔子的思想完全領悟,所明瞭的也只有些許孝道,些許治學了。來日方長,《論語》一書必會再次研讀,去體會賢者之思想,聖者之真諦,仁者之內涵。

群雄逐鹿,亂世紛爭,問之,胸中淨土誰存?

兵戎劍戟,血光似虹,答曰,莫過賢者孔丘。

第二篇:論語讀後感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記述了孔子的言論和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還有,做人要重視“仁德”。在孔子說,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讚。最後,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孔子說:“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其次,文中還講了關於君子人格的塑造、關於學習的態度和方法、教育、務政、治國與安邦。

我讀完《論語》這部書,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我比較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每個人讀一本書,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論語》心得這本書,讓我的思想得到了淨化和昇華,讓我在平靜中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作為正在成長的我們,應該潛下心來品出無盡源泉.

第三篇:論語讀後感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註釋的幫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到現在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絡心靈的橋樑。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裡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麼扞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為什麼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於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後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麼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