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國學作文彙編7篇

來源:才華庫 2.63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學作文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國學作文彙編7篇

國學作文 篇1

國學是一杯水,純淨你的靈魂;國學是一杯茶,溫暖你的心靈;國學是一杯酒,驅散你的憂愁;國學是……

國學伴隨著我的一生。在我牙牙學語之時,國學就給我上了”緊箍咒“,”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對我來說都不在話下,這讓我在幼兒園受到過老師的多次表揚,我也很洋洋得意。

上了國小,國學則換了一身行頭,變作名言警句和古詩文來”折磨“我們,這讓很多同學敗在了國學的腳下,不願去記不願去背,最終一無所獲。但我卻在這個時候愛上了國學,愛上了背古詩,不再把它認為是揹負的枷鎖,選擇了與國學成為朋友。這讓我的語文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我自己也比較滿意。

現在的我已經是國中生了,科目的增多使我倍感壓力。國學這個時候便化言文來給我加油打氣,讓我放鬆心情。我要努力學好文言文,這是給國學朋友最好的回報。

但是,國學僅僅只教給我們知識嗎?不是的,她還教會我們如何做人。

《論語》中”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告訴我們為人要正直,要胸懷寬廣;《莊子》中”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告訴我們要講誠信;詩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告訴我們要堅持不懈;名言“不管一個人多麼有才能,但是集體常常比他更聰明更有力”告訴我們要團結——

國學的魄力如此強大,她是我們人生中必修的一門課程,讓我們一起走進她,讀懂她吧!

國學作文 篇2

我爺爺是一位退休教授,我媽媽是一位老師,所以我從小就受到了許多國學啟蒙的教育,我的生活處處是國學,國學在我心中。

在我剛牙牙學語時就已經會背許多古詩名句。但那時我卻不知道它們真正的含義,在成長中,生活這位老師一點一滴地教會了我。

餐桌上,奶奶教會了我“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我們全家人在吃飯。我剛學會拿勺自己吃飯,吃得滿桌、滿臉都是飯粒,乾脆丟下勺,用手抓起一團米飯,可還沒到嘴邊,飯糰像小皮球一樣滾到桌上。我一嘟嘴,瞅也不瞅它,又抓起一團,這時奶奶看見了,她語重心長地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伯伯種糧食是多麼不容易。”說完把飯糰的上半部分夾到碗裡。哦,原來要勤儉節約愛惜糧食,因為每一粒米飯都來之不易,都要汗水去換來。

學習中,爺爺教會了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在陽臺上寫作業,樓下的小朋友正玩得開心,我邊寫邊看,根本心不在焉。爺爺在一旁看透了我的心思,拍了拍我的肩膀,“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讀書就要認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聽了十分羞愧,一心一意地做起了作業。是啊,同學們莫白白浪費我們的光陰。

玩耍時,老師教會了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在教室裡畫畫,沒想到兩個同學嬉戲著跑來,撞到了我的手,在畫紙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疤”。我十分生氣,與她兩吵起來。驚動了老師,“徐林曾說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老師平和地說,“同學們在一起哪有不磕磕碰碰的,要互相諒解,互相包容。”我們聽了都承認了錯誤,互相道了歉。

……

國學時時處處伴隨著我,它教會了我做人,教會了我面對人生的坎坷、磨難,也教會了我人生的態度。國學就是我生活中的明鏡,是我的良師益友。正所謂“讀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國學作文 篇3

從二年級開始,我和媽媽一起每天快樂誦讀國學經典《論語》。

《論語》你們想不想知道是它寫什麼的?是誰寫的呢?我猜你們都想知道吧!其實它是一本語錄。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師孔子,他對學生非常有耐性,對人非常的謙遜,所以很受人尊重。這本語錄主要是他的學生把孔子上課說的話和生活中做的事記錄下來。

《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長第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句話是孔子通過稱讚伯夷叔齊倆兄弟不記仇,因此別人就就不記得他們的舊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平時在班裡,我與同學之間相處難免會有吵架,鬧意見的時候,這時我就應該學會“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樣我們才能夠友好相處,互相幫助!

其實,悄悄告訴你,這本語錄還有很多寶貝,雖然我只會誦讀,還沒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語句,但古人說過,讀書千遍,其義自現!所以,我已經約好媽媽每天繼續誦讀《論語》,多學學裡面為人處世的道理。你呢,要不一起來吧!

二年級:荷葉上的露珠(陳思彤)

國學作文 篇4

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每天誦讀《朝讀經典》、《國學讀本》等書籍,裡面既有《三字經》、《弟子規》,也有《朱子治家格言》等。我覺得《弟子規》對規範我們國小生的行為舉止、為人出事大有幫助。

我以前做事老是拖拖拉拉的,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做,遇到難題就想繞過,有不懂的問題也不去請教爸爸媽媽,這種情況經常發生,使我學習、生活中的效率變低。在讀過了《弟子規》中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等經典語句,使我終於明白了自己的缺點所在,如果今後能抓緊時間、統籌安排,不懂的問題及時請教,相信我的學習效率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弟子規》則以孝為主題,告訴我們應該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團結朋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則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爸爸媽媽不住的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爸爸媽媽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是應該的,有時,爸爸媽媽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頂嘴、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是多不應該啊!

讓我們一起走進國學、感受國學的風采、品位國學的魅力,培養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

國學作文 篇5

從我四歲在幼兒園開始學習國學,到現在國小二年級,我和國學親密接觸了整整四個年頭。學習了國學,我改正了對長輩不禮貌的缺點;養成了溫故而知新的好習慣;懂得了“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的道理。

(一)

以前,爸爸媽媽叫我,我根本不理會;爸爸媽媽讓我收玩具,我從來不收拾,等著爸爸媽媽收;爸爸媽媽教育我,我只把頭扭向一邊,耷拉著眼睛,有時還會用手捂住耳朵;爸爸媽媽責備我時,我還和他們頂嘴。

後來,我學了“弟子規。入則孝”裡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裡面,我知道了古人是怎麼對長輩孝敬的。回到家,我向爸爸媽媽承諾,要改正這些毛病。從那以後,爸爸媽媽叫我,我就大聲回答;玩完玩具、做完作業,我都會把玩具和書本收拾好;爸爸媽媽教育我時,我認真地聽。有什麼意見我好好給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誇我是個好孩子。

(二)

要半期考試了,大家都認真複習著。我回到家中,不但按老師的方法複習著,還自己給自己拿複習題做。最終,半期考試我得了全班第一。老師問我是怎樣取得好成績的,我調皮的說:“學而時習之時,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嘛!”

(三)

當我們學“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時,我想到了一件我遇到的事。一天,我坐在公交車去上學,車上非常擠。突然,前方走過來一個行人,司機急忙踩下剎車,我們都向前撲了過去。其中,有一位乘客踩到了另一位乘客,那位乘客“哎喲”一聲叫了出來,踩人的乘客不但不道歉,還不以為然嚷道:“車上這麼擠,踩一下沒什麼。”於是,兩人吵了起來,最後大打出手。我想:當時,他們學了國學,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打架了!

學“國學”真有用!

國學作文 篇6

我對國學的認識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同時,國學又是集各家精髓,百家並存的學說。集孔子,老子,孟子,荀子,莊子,孫子,管子,韓非子,鬼谷子等國學大師的精華思想為一身。 清朝末年之後,由於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國學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現“國學”概念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對於國學的概念,許多學者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看法。何謂國學?目前尚且沒有統一的定義。今天就這個問題,我舉2個例子吧。有學者認為國學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凡是中國的文化學術都屬於國學;亦有學者認為國學是專對治國理政而言的,國學特指“治國理政”之學。但無論怎樣,2種觀點似乎都合乎情理,都是正確的。因為國學門類寬泛複雜,既有以先秦諸子百家為根基的內容,又有了20世紀20年代之後的現代理論。在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因此,我認為,這2個觀點,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彼此之間有無法推翻對方。總而言之,目前,學術界對“國學”究竟是什麼仍然存在爭議。

在我看來,國學是一門偉大的學問。國學與中華民族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之中,由無數的大師,學者的智慧組合而成的集體智慧結晶。早在先秦時期,國學就已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誕生了;隨後,國學經過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逐漸壯大,形成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同時,國學又能與時俱進,在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不斷吸收帶有鮮明時代特徵的進步思潮,不斷增加自己的內涵,不斷的進步。在1840年之後,西方殖民者用堅船利炮叩開古老中國的國門,隨之而來的是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衝突與碰撞,中國面臨著“千年未有之變局”,在內憂外患之下,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悄然颳起,以林則徐,魏源,張之洞等人為代表的改良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即中體西用,提倡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在隨後的20世紀20年代,現國學概念產生了。

而到了當代,中國颳起了“國學熱”。 在大學聯考的指揮棒效應之下,“國學熱”當然就進一步升溫。或許正是在這種大背景的情況下,一些高校就想開辦“國學教育”本科專業,國學因此走向了高校課堂。在我看來,高校開設國學這門課程,還是可取的。因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當代,國學中的一些精華內容,或許可以讓高校裡的大學生們靜下心,在車水馬龍的社會裡不至於迷失自我。同時,國學教育更應是生活的體驗和習慣的培養,通過學習和生活的緊密結合才能發揮作用。當然,進行國學教育時,應該取其精華、去之糟粕,在尊重歷史文化的同時,還應該具有一定的文化審視力。

在我看來,國學這門學問永無止境的,永遠散發著只屬於他的獨特魅力,我們應加倍珍惜,好好的傳承,但同時,也應該取其精華、去之糟粕,在尊重歷史文化的同時,還應該具有一定的文化審視力。

國學作文 篇7

孔子向人們展示“三綱八目”的要義。“三綱”只“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不但是《大學》的宗旨和綱領,也是儒家“垂世立教”的最終目標,包含“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其中“格物、治和、誠意、正心”為“內修”,而“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外治”,中間的“修身”是聯絡“內修”和“外治”的紐帶,它既可以和前面的“內修”連在一起,有“獨善其身”之意。又可以和後面的“外治”連在一起有“獨善其身”之意。從古到今,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知識分子深受“三綱八目”的影響,有人“獨善其身”,有人“兼善天下”。人在不同的時期做出不同的選擇——“窮則獨善其身,迖則兼善天下。”

孔子要人們修養道德。修養道德要從點點滴滴做起,一點一滴,積水成淵,積土成山。我知道只有堅持不懈,鍥而不捨,才能天天向上,日日進步;只有把家打理的一塵不染,才能打理天下大事; 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交到知心朋友;只有專心致志,才能知識豐收......

孔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一定要及時反省自我,並從中總結得失損益。這樣才能達到“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