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節日習俗作文合集9篇

來源:才華庫 1.24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節日習俗作文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節日習俗作文合集9篇

節日習俗作文 篇1

聽說汨羅江因為屈原選擇這裡做長眠的所在,天天都有人扔粽子到河裡,江水都發臭了,不知道屈原的魂魄受不受得了?

每年都會舉行的划龍舟大賽,從練習到正式比賽,天天敲鑼打鼓的,不知道屈原的耳朵是不是受得了?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天也是詩人節。屈原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對後世的影響有這麼大?知道自己的自殺是錯誤的示範嗎?

太多的疑問,想問屈原本人了,希望他能跟我託夢一下,把我心中的疑惑解答清楚,不然我好難受啊!

節日習俗作文 篇2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節日習俗作文 篇3

農曆三月十五是冀南漳衛河畔的廟會,熱鬧非凡,雖比不上南京夫子廟會那樣正統,北京城隍廟會那樣隆重,上海靜安寺廟會那樣肅穆,蘇州玄觀廟會那樣神奇,成都青年宮廟會那樣富有生氣,但在當地也算是首屈一指的廟會了。

這廟會的歷史和由來源遠流長。相傳,在衛運河岸一個極普通的村莊裡有一女子,聰慧賢良,專為百姓解憂排難,成了當地傳誦和擁戴的“奶奶”。後來,人們為了永遠紀念她,就在河的堤坎上建一奶奶廟。據說,當時的廟會很隆重,可惜現在看不到那樣的景觀了。以前,廟堂的建築莊重古雅,房脊抬樑堅固如磐,四稜上線,雙檀雙掛,飛簷拱脊,整個廟宇巍峨通靈,氣勢恢巨集。院內松柏蒼勁,椿槐古拙,古色古香,四周翠柳依依,紫藤攀援,枝繁葉茂,鬱鬱蔥蔥。廟內,側臥正堂的奶奶,眉清目秀,雍容華貴,形象動人,殷重慈祥,呼之慾應。身邊簇擁著善男信女,空懸絲綢燈盞,額前擺著豐盛的貢品。胸前橫著“治病救人”、“功德無量”、“千載難逢”的匾額。

日月遞進,斗轉參橫。悠悠歲月像奔瀉的漳衛河水,攜著兩岸的陳腐淘淘而去,這奶奶廟飽經大自然風雨雷電的洗禮,非但沒被遺棄和泯滅,卻又得到修復和新建,奶奶又重臥正堂,接受著眾人的叩拜和許願。

三月十五廟會這一天,一大早,那些從幾十裡以外趕來的老太太,扭動著奶奶輩的“三寸金蓮”潮水般地向廟址集攏。她們有的抬著花轎(轎內睡著奶奶的化身),舞著彩旗,有的攜帶香火貢品,風餐露宿,十分辛苦。到了晚上更加熱鬧,老遠看見香火升騰,燭光輝映,靠近廟堂的路旁早已佈滿香火,錫箔,元寶的攤點,阻你無法行走。

我也被裹進擁擠的人流,加入了被薰陶和教化的行列。先是被“呼嚓—呼嚓”的打扇鼓聲響所吸引,擠到圍觀的人圈,只見那奶奶們抖著手中的扇鼓,繞行“8”字,口中哼著歌,十分壯觀。緊接著一夥年輕人,也加入了“8”字型行列,只是他們的動作不夠逼真和虔誠,竟鬧得滿場轟笑,一時破壞了嚴肅凝重氛圍。

前來參拜的人點燃的香火紅光沖天,煙霧升騰,使人們嗆了喉嚨,薰出了眼淚。我發現在跪拜和燒香的行列裡,不但有老年香客,還有七八歲的孩子被媽媽和奶奶強迫摁下磕頭,看著孩子那茫然眼神,覺得那清白無瑕的幼嫩心靈也被昇華和洗禮了一番。

走出香火繚繞的廟宇,登上堤坡觀望,正有明月高懸,夜風在春寒料峭中微微吹動,似乎廟堂正冥冥地昭示著歷史嬗變的陣痛和輝煌的悲壯。在我們祖先的歷史上,有無數值得懷念和擁戴的形象,後人為他們修廟、立塔、建寺、樹碑以傾吐敬仰和傾慕之情。這麼多年了,沿河兩岸的人們還把幸福和命運託付給奶奶這個冥冥中的偶像。我想,這麼多人到這裡來,其誠意到底如何?我斷定,其中有的是訴諸衷腸,渲洩積憤;有的是占卦問卜,以求逢凶化吉;有的是藉助奶奶的神力求醫消災,驅魔避邪;有的則是乘興來看看熱鬧……

人類是如此渺小,如茫茫宇宙中一現的曇花,隨著自然法則生滅。當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不再成為問題的時候,當人類處在紛繁複雜、日新月異的時代,對內心沉靜的渴望愈來愈強烈。滾滾紅塵,一切當隨緣。隨,順從;緣,機遇。過去的已經過去,將來的還未來臨。世間最可貴的是現在,如何把握珍惜現在,全在自己。

漳衛河水默默流淌,香火還在升騰、蔓延,扇鼓聲傳向天際。這盛況一直要持續到天明,迎接明天河兩岸盛大的經濟貿易交流大會。

從廟會上回來時,我想:這從遠古流傳下來的奶奶廟會,一方面顯示著文化的悠久,一方面又表現著封建迷信的擴充套件和延續,似乎科學越發達,一些人的封建迷信意識越濃厚,這陰差陽錯的鏈環是多麼神奇和超脫啊!

節日習俗作文 篇4

元宵節前的飯桌上總有幾分不同:糯米粉、鐵盆、木板、水杯——開始做元宵了!

媽媽總是那一句“揉一點面放一點水,揉到元宵的感覺時,停水續揉。”

在我面前的鐵盆裡。裝著白沙般的麵粉。在我左手指間亂搖一陣,掌心緩緩向麵粉拍去,無論怎麼用力掌心都不能壓到盆底。

隨手一捧粉屑,立刻如流沙般從指尖劃過,用另一隻手輕撫一下,才明白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跡。

這難辦。我想。

“倒一點水?”我自言自語,一邊專注地看著媽媽那雙泛黃的手。只見十隻手指乾淨利落地一推,一揉,手指從四面八方向麵粉擠去。她平緩的氣息一呼,一吸,把看似易散的麵粉都聽話地掌握在手中。

我也不閒著。雪白的右手緊緊握住杯子的腰桿,左手更是小心謹慎地托住杯口,緊皺的眉頭似乎能隨著上揚地手移動著,多倒那麼一滴也要狠狠滴罵自己一下。

此時,杯中的水好比生命的源泉。沐浴了水的麵粉好像活了起來,幾下輕推慢揉,幾次“雨水”滋潤,那如沙般的麵粉彷彿讓那魔棍輕揮幾下,竟變成了一堆巨大的龐然大物——這就是元宵的稚型。

“再把麵糰揉幾下,記得要往一個點揉,用力!”媽媽兩手互相摩擦著,細聲細氣地提醒,馬上就好了。

我雙手合併著,堅定的眼神自動鎖定了方位,腮幫如警示般股三股,雪白的掌心“刷‘地朝麵糰的白肚皮上刺去,只感覺得血管像打了氣般“快要炸了”,沒想到,麵糰軟而富有彈性,推在上面跟抹在臉蛋上沒什麼兩樣!

此時此刻,我的手指好比牙齒,而麵糰已經有了元宵的味道。

緊接著,媽媽如鷹爪般的手抓在麵粉的一點,捏出了一兩個白的深的深洞。輕而不急的一撕二撕,剎那麵糰一分二,而分四,八個白團靜臥不動——最樂的一刻“揉元宵”來了。

這時,可謂“全家動員”,五個人、八個面球,球在兩手之中左遊右逛,無頭蒼蠅般前撲後退,時而扁圓時而細長,在這千揉百磨之中,圓形的元宵完成了。

八個“雪球”在木板之上排成一線,有誰能想到,再“推”、“揉”的鍛鑄下,竟會如此美麗‘和諧。

許久後,廚房裡的鐵鍋腳踩火焰之上,在裡面蠢蠢欲動、不停翻滾的熱水下,鵝卵石塊般的元宵靜靜在水底圍成一圈,只為等待浮出水面的那一刻。

節日習俗作文 篇5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裡食用。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佩香囊帶五彩繩的習俗! 端午節人們佩香囊和戴五彩繩,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五彩繩則是用各種色彩的繩子編成手鍊!

節日習俗作文 篇6

燒艾葉,艾葉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驅蚊蟲,小時候,在露天乘涼,只要點上艾葉,蚊蟲就不敢近身,比現在驅蚊片、蚊香什麼都管用,而且氣味十分好聞。說到驅蚊,以前還有一種雄黃“炮衝”,點燃後冒出一股濃濃的、剌鼻的煙霧,將它置於床底、水井邊等蚊蠅多的地方,不多時,便見蚊蠅橫屍一地。

在端午這一天,還有洗草藥澡的風俗,用艾葉、菖蒲、馬鞭草、大小薊、香附草、魚腥草、薄荷葉等熬出一大鍋黑黑的藥水,老人說,洗了“午時草浴”,身上一年都不會長疔癤,孩子多半不願意洗,主要是受不了那股濃烈的藥味兒,但畢竟拗不過大人,縱然是一百個不願意,還是被扒光了衣服摁在澡盆裡。現代人過端午已經沒有這種味道了。

我們這兒過端午少不得雄黃酒。其實也就是將雄黃混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黃酒。不過現在喝雄黃酒的人不多,說是有害,其實雄黃酒的味道並不好,太沖,倒是不少人在房前屋後、裡裡外外、角角落落,用菖莆沾著雄黃酒灑個遍,孩子的額上也被大人用雄黃畫了個“王”字。正如吃粽與紀念屈原有關,喝雄黃酒與白娘子故事也有干係:修煉了千年的白蛇仰慕凡間生活,化成白娘子,與許仙結成恩愛夫妻。法海則視白娘子為妖孽,於端午日暗中指使許仙強勸白娘子飲雄黃酒,結果白娘子現了原形。

過端午時,台州人還要給孩子們手腕、腳踝或頸間繫上五色絲線,謂之長命線,用以闢鬼,因端午是五毒日,而非吉日,在天台等地的農村,至今有是日忌生子的說法。這一天,香袋香包也是少不了的,以前女子都會縫香包,用綢布裹蒼朮、雄黃等香藥,也有用絲線織成網袋,內裝樟腦丸的,取其驅蟲辟邪的意思。其實啊,在我們台州,尚有一個獨特的習俗,那就是“送端午”,送端午,又叫“望端午”,望,台州方言,即看的意思,即每年的端午節,已出嫁的女兒都會帶著丈夫小孩,以及豬蹄、魚、雞、鴨(現在大多是一些中高檔禮品)等一些土特產,到孃家與父母歡聚一堂,這很自然地使我們想起那首“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上還揹著一個胖娃娃呀”的歌。

節日習俗作文 篇7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節一般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和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清明節的風俗,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

這就是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節日習俗作文 篇8

春節是中國及一些亞洲民族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下面讓我介紹一下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一些習俗。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

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國及一些亞洲民族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下面讓我介紹一下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一些習俗。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到處洋溢著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有趣的是,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其實吃豆腐渣是先民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接下來的習俗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習俗,那就是發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節日習俗作文 篇9

元宵節有很多很有趣的活動,放許願燈、吃元宵,屬於這個節日的活動一結束,就表示過年也告一段落,大家要乖乖的工作和上學,期待明年新年的到來了。

我編了一個關於元宵節的傳說,大家聽聽看,我是不是很會說故事呢?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宇宙中有一個地方,名叫元宵島的地方,他們跟我們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非常的愛吃湯圓,不管早、中、晚餐都要吃湯圓,有趣的是,那裡的湯圓都是飄在半空中,想吃多少都有,吃到你撐死為止。

有一天,有兩個小朋友阿元和阿宵,突然靈機一動,把要給國王的湯圓,拿去油炸,沒想到國王吃了後,居然說很好吃。

從今以後,人民都變成吃炸湯圓,並且紀念阿元和阿宵,所以把他們掛掉的那天取名為元宵。

你吃過炸湯圓嗎?試試看吧!那是阿元和阿宵發明的美食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