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家鄉習俗作文九篇

來源:才華庫 1.54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習俗作文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家鄉習俗作文九篇

家鄉習俗作文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是一年的清明節,人們個個都帶著悲傷的心情迎接這個沉重的節日。

清明節,最重要的就是掃墓。掃墓,是活人與陰間逝去的故人鬼魂的一次對話,所以掃墓的時候,要有沉重的心情。我們先擺上一張和幾把椅子,然後在上面擺上幾個艾餃、艾團、和幾個小菜。然後就插上香,然後就開始朝著香上拜一拜,也可以說一些祈求的話。等一切工作完後,就可以開始放鞭炮,這是一種在民俗傳統當中驅走鬼和不好的東西的一種做法。在放鞭炮時,我們要躲的遠遠的,不然會被鞭炮傷到。最後,我們就要懷著悲傷的心情下山了。

清明節的主食是艾餃和艾團,這個麵皮是用綠綠的艾草和麵團和在一起,也就變成了綠色了。然後就開始製作艾餃和艾團了。艾團是甜甜的芝麻餡的,則艾餃就是鹹菜餡的了。雖然艾餃和艾團的製作相似,但是成形時艾團是橢圓的,而艾餃是半圓的。做好以後,在蒸籠裡面一蒸,就可以吃了。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清明節的習俗,有獨特的特點,雖然這是一個沉重的節日,但也是令我們喜愛,也讓我們知道了,清明節要祭拜祖先。

家鄉習俗作文 篇2

我家住在一個河北小鎮,大門大院大平房,而且當時爺爺奶奶和爸媽家住一個院的,兩間房,共走一個大門,那時每年中秋節一家人都在一起過,節日晚上的九點多鐘,一輪圓月升起來後,爺爺奶奶就會搬出個桌子放到院子中間,再擺上幾樣水果和一盤月餅,水果有西瓜、葡萄、沙果等,擺上滿滿一桌。接著正式的“願月”儀式開始,也就是年輕人給月亮磕頭祈福,在月下許願。拿出個椅墊鋪到院子中間,然後我們幾個年輕人開始按年齡依次朝著月亮的方向磕頭,都磕完了,我們大家就開始享用桌上的水果和月餅了,當然,吃之前要揪下一粒葡萄衝月亮的方向遠遠的扔出去,那意思就是給月亮吃了。記得小時候中秋節的晚上,天氣就挺冷了,往往我們都是邊吃東西邊凍的瑟瑟縮縮的,然後就趕緊搬桌子端盤子回到屋裡。

後來,只要每年中秋節我們能聚到一起,仍然會在節日當晚延續這樣的習俗,當然,我們隊伍也在漸漸壯大。

家鄉習俗作文 篇3

春節,是我國隆重而重要的日子。不同的地區過春節的習俗也就不同,來看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吧!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宰雞……”這首民間歌謠從早至今,一直流傳下去。

二十三,要“祭灶官”。當奶奶拿出芝麻糖要祭灶王爺的時候,我們小孩子爭著搶著要吃芝麻糖。可奶奶卻說得先祭了灶王爺才能吃。說是讓灶王爺吃了這又甜又黏的芝麻糖,到了天上對玉皇大帝說說家中的好事。當奶奶祭完後,我們就吃起甜甜的芝麻糖!

過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就要開始打掃房子、割肉、購年貨、蒸花饃……在我和家人去超市購年貨的時候,超市的食品琳琅滿目,滿架的食品擺的整整齊齊,甚至都擺到了超市門外。購物的人簡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結賬的已經排成了一條條的“長龍”。

大年三十那天,我們一大家子就要包餃子啦。奶奶和了一大缸子的面,爸爸和叔叔調好了餡兒。媽媽就開始擀麵皮、包餃子啦!奶奶還將一枚硬幣放進了一個餃子裡。如果誰運氣好,吃著硬幣,就說明誰在新的一年裡財運滾滾。包完餃子,就要貼春聯,還要把大大的“福”給倒著貼,寓意著“福到了”!到了晚上,餃子煮好後,奶奶現盛出一碗餃子,讓各位神仙和去世的長輩吃完後,再把那碗餃子倒進鍋裡,攪一下,家人才能吃。吃完餃子,大家吃著瓜子、花生、糖、水果……圍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春晚節目。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人們都不能睡覺,要“守歲”!

大年七年級早晨,爸爸和叔叔放了鞭炮後,大人們就去給長輩們磕頭了。七年級到初六,我們小孩子們最高興了,因為大人帶著我們去拜年,可以收著壓歲錢!收著壓歲錢,我們就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啦!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元宵早晨,城市的馬路上有走高翹的,有舞獅子的……路上和公園裡掛滿了彩燈。晚上天一黑,只聽見“轟”的一聲巨響,一顆煙花弾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間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煙花彷彿是一朵美麗的蓮花在空中展開了花瓣,煙花既像一朵朵在空中綻放的七彩花,又像一把把五彩繽紛的降落傘!

到正月二十七,春節就已經結束了。我們把春節高興地迎來了,又把春節快樂地送走了。

家鄉習俗作文 篇4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家鄉習俗作文 篇5

香噴噴的粽子熟了,黃澄澄的雄黃酒釀好了,賽龍舟的船也準備好了,端午節也就隨風而來了。 端午節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傳說是為了紀念大詩人屈原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著名的大臣,名叫屈原。他不僅詩詞寫得好,還有相當的謀略;既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政治家。屈原出身於楚國的貴族,起初頗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張改良內政,聯齊抗秦。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於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進讒言使懷王疏遠了屈原。

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對前途感到絕望,就在農曆五月除五投汨羅江自盡。屈原寫了很多不朽詩篇,比如有:《離騷》、《天問》等等…… 端午節還有許多別名,有:浴蘭節、女兒節、五五節、端陽節等等……

我非常喜歡端午節,因為這其中寓含著很豐富的意義。

家鄉習俗作文 篇6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也稱“忌針節”。從除夕至初五為春節,期間有許多規矩和禁忌,但到了初五,上述禁忌都打破了,有“破五”之稱。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風俗裡講究在家歇著,不出遠門。說實話,大年過到這一天,人人都有點疲憊不堪,大魚大肉吃得太多了,吃什麼都覺得沒味。這一天,女主人就應該清理一下自己的餐桌,做點清爽可口的飯菜,讓家裡人好好休息一下。

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因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於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燕京歲時記》中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日,則王妃貴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婚女子亦於當日歸寧,而諸商亦漸次開張貿易矣。《清裨類鈔》也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清末民初,天津詩人馮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詞》就寫道:“新正婦女忌偏多,生米連朝不下鍋,杯碗捧持須謹慎,小心‘破五’未曾過。”

農曆正月初五,又稱為“牛日”。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七年級日為雞日,八年級日為狗日,九年級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七年級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資料來源:《春節》新華社發)

正月初五牛日:東南西北中,路路遇財神。

正月初五舊說為“財神生日”。據《古禾雜識》記載:“初四日午後接灶,至夜則接路頭,大家小戶門前各懸燈二盞,中堂陳設水果、粉團、魚肉等物,並有路頭飯、路頭湯,鄙俚之至。“路頭”即民間所說的“五路財神”。

這一天,還是我國大部分地方春節“送窮”的日子。漢唐以來,民間就有了送窮習俗。窮為何人?從傳說上看,有人說是顓頊、帝嚳之子,有人說是帝堯之子,還有傳說認為是姜子牙之妻。韓愈的《送窮文》認為是“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凡此五鬼,為吾五患”。送窮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地方,在這一天打掃房屋,據說“窮鬼”寄身在塵土垃圾之中,將垃圾倒掉,也便送走了“窮鬼”。

關於“破五”還有很多傳說,一說姜太公封老婆為窮神,並令她“見破即歸”,人們為了避窮神,於是把這天稱為為“破五”。還有一個略為不同的傳說是,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髒神姜太公的老婆給忘了。於是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髒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

大年初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據說,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吃餃子也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老人們忌諱這一天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又有人說,這一天是財神的生日,戶戶放鞭炮吃餃子迎財神。不管何種講究,“破五”吃餃子,寄託著人們的新春期盼,那就是在新的一年裡,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便能過上好日子。

由於地域不同,節日習俗也有差異。在北京一帶,婦女不許於此日串門,串門則不詳。在河南一些地區,人們於此日不勞作,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在晉西北,傳統上這天太陽未出山,要掀起炕蓆,打掃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鳴炮、燒香、敬紙;晉北民間習慣則是用彩色紙剪成人的影象,小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稱為“送走窮媳婦”;把別人的紙人換回來,稱為“得到有福人”;到了晉東南,民間習慣將爛衣服扔到牆外。

陝西比較有特點兩個地方是隴縣和鳳翔縣。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又說是“吃窮飯,除窮根”,也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有些地方還傳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而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破五”這天早起,搞大掃除,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

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髒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髒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於是有“破五”之說。

家鄉習俗作文 篇7

“哦!過年嘍!”你猜我為什麼這麼高興,因為今天是除夕啊!

我高興地拿出“火箭炮”,迫不及待地點燃,只聽見“砰”的一聲,炮立刻消失的無影無蹤,正當我疑惑不解時,突然頭頂上“噼噼啪啪”的嚇我一大跳。啊!原來是鞭炮啊!虛驚一場!終於到激動人心的時刻了,只見哥哥拿出一個“大三角”,用打火機一點,那“大三角”噴出了五顏六色的火星,正當我們以為它快熄滅時,突然,天空又出現了五彩斑斕的煙花。“哇!好美啊!”姐姐不禁叫了起來。

你們知道這天為什麼叫除夕嗎?而且還要放炮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從前,山上有個怪物,叫做“夕”,“夕”無惡不作,每到新年的前夕,就下山吃動物吃人,誰見了它都嚇的魂飛魄散,人們恨之入骨,卻又無能為力。後來,有個神仙告訴人們嚇跑“夕”的方法。第二年,當“夕”再下山時,突然發現大量的火光,“夕”驚慌失措,這時,到處都響起了爆竹聲,“夕”更是驚恐萬狀,立刻拔腿逃跑,從此,“夕”再也沒來害人了。

當然,我的家鄉過年還有很多習俗,比如吃餃子,餃子裡包硬幣,吃到的就代表新的一年裡幸運;還拜年,每拜一次年,我立刻就變成了“大富翁”;還有吃團圓飯……

春節,代表著新的一年的到來,也包含著炎黃子孫濃濃的情感。

家鄉習俗作文 篇8

按照家鄉的老規矩,過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就開始了。

臘八這天,人們要喝臘八粥。臘八粥可好喝了,它裡面有桂圓、苡米、麥片、糯米、綠豆、紅豆、芸豆、花生。

到了除夕可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酒肉的香味在天空中久久地迴盪著,大人們在門外貼對聯,家中貼漂亮的年畫,哪一家都通宵燈火,鞭炮聲徹夜不絕。在外上班或打工的人,一定得趕回來,吃團圓飯。這一夜人們還得守歲。

大年七年級的景象可不一樣。人們都會出去拜年,一般是年少的給長輩拜年,孩子們會得到特別多的壓歲錢,有的孩子會買玩具,也有的會把錢存起來,將來再買學習用品。

到了元宵節,超市就特別熱鬧,人們買元宵回家煮著吃,為的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到了臘月十六,家鄉的春節也就結束了,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

家鄉習俗作文 篇9

我的家鄉坐落在連州的一個小山村,一出門就會看見一座座鬱鬱蔥蔥的小山丘再配上那一把把風力發電的大風扇,有時候風扇還會發出嗡嗡的叫聲,就猶如勤勞的小蜜蜂。我們家鄉的人非常熱情而且直爽,老媽常自嘲說那是“開門見山”的`緣故。

在我的家鄉有個非常非常熱鬧的習俗,那就是中秋節的舞“火龍”,要說這火龍它卻不是真龍。它的龍珠是由柚子與龍香組成的,龍頭與龍身是由稻草和龍香組成的。而所謂的龍香用料則是平時人們祭拜的那種香的原料,它只是做得比別的香更大些長些,因為這樣舞龍的時候才會更耐燒,不用時常的換龍香。

中秋舞龍時間為三天,八月十五吃了中午飯,村裡有經驗的中年人就開始著手準備了。搬來割稻穀時準備好的稻草在村裡門樓的大樹底下就開始編龍了,先把龍頭弄好。接著編龍身,這龍身的編法其實就跟女孩子編辮子是一樣的,可別著簡單要編出二三十釐米寬,十幾米長的“大辮子”還是挺費手勁的,如果舞龍的時候不小心拉斷了可是要倒黴的。

吃過晚飯大概七點鐘的時候,咚咚咚咚鏘,羅鼓聲喧天而起。這時只見十幾個早以準備好的赤膊青壯年,大聲喊道:“舞龍咯”,他們把準備好的龍珠、龍頭、龍身等,先在一頭插上一根直徑五釐米左右的小木棍,以便舞龍時操作。龍身一般是九至十三人,取其吉祥之意,舞龍的青壯年們迅速的把香點著再快速的把香均勻的佈滿在龍珠、龍頭、龍身上。

一切準備這時指導員一聲令下,十幾個赤膊青壯年齊刷刷的把龍舉起,那龍珠上下翻動,那龍頭搖來晃去,那龍身則是S形的,那龍香發出的光芒是火紅火紅的,表示生活定會紅紅火火。儀式開始要先祭拜村裡的祠堂、水井,這時的鞭炮聲是小量的。

祭拜完了也就即將進入高潮了,只見那龍珠像個圓圓的大火上下翻飛,逼真的龍頭也跟著擺動,龍的身軀也跟著一搖三擺的出現了。“嘿哈”舞龍者雙臂用力龍舞動著,活靈活現生動極了,更像一條真正的火龍在半空騰躍。

咚咚咚咚、鏘鏘鏘,鑼鼓喧天,人們的情緒頓時高漲,只見天上有紫色、紅色……各色的煙花,光彩奪目。還有的觀眾把鞭炮往舞龍者的身上扔,別看他們打著赤膊,可他們並不害怕把鞭炮燒傷,據說挨的鞭炮越多來年的生活也將越紅火。

這就是我們家鄉帶有傳奇色彩的中秋節,據說舞火龍能避邪、祈福、來年風調雨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