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春節習俗》作文合集10篇

來源:才華庫 2.11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節習俗》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春節習俗》作文合集10篇

《春節習俗》作文 篇1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建立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他,他設計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

有一次,祖乙去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建立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結尾: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察,精心推算,制定出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習俗》作文 篇2

轉眼又到了中國最重大的節日,春節,通常在這個時候,小孩子最高興,因為有紅包拿,當然,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春節習俗,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咱們這裡的春節習俗吧。

正月七年級的早上,媽媽都會煮好熱騰騰的湯圓,然後,咱們就會和爸爸忙上忙下的搬張桌子出來,在桌子上面擺好8個碗,8雙筷子,整齊的擺放好,接下來,就該把熱乎乎的湯圓盛在碗中啦,最後爸爸就會跪著燒紙錢。祭拜完了以後,咱們都爭先恐後的搶吃湯圓,因為吃老祖宗吃的東西不會生病。

其實這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春節習俗,可是它卻體現了咱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美德,祭拜,是對長輩的尊重,咱們以這種方式來表達咱們對長輩的思念,體現了一個孝字。

不管是什麼樣的春節習俗,都應該很好的傳承下去,不是嗎?

《春節習俗》作文 篇3

今天,我查閱了一些各民族過春節的習俗。彝族人有的地區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有的地方互相送食物拜年。更特別的是,彝族人大年七年級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打水,打來的水和昨天比,今天的多,就意味著今年的雨水多。看來,那裡很缺水。

黎族人每個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做好了全家一起吃,這一點很像咱們漢族,跟咱們不同的是,正月七年級、八年級他們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獵物的一半分給第一個打中獵物的人,其它的就平分。我覺得他們很團結,也很公平。

還有很多民族過春節的方式都各不相同,真奇特!

《春節習俗》作文 篇4

我們的春節就是農曆新年,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又名除夕。通過這個節日的慶祝儀式,能加強家庭聯絡與親情。諸如吃團圓飯、向親友拜年送禮等等,這些習俗都在提醒人們,家庭在社會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無不隆重而熱烈的慶祝這個節日。

為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家家戶戶都在節日前把住家裡裡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一些家庭還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年年豐收。

春聯在我國華人社會已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徵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牆上,有者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為“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聲聲三羊開泰羊群來鞭炮陣陣萬馬齊喑馬兒過。

《春節習俗》作文 篇5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名族,獨特的民風民俗。不的節日,不的`穿著,不的食物,不的民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多彩的地域,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家鄉—江西也與這邊不的過節風俗! 過節吃的年夜飯是用自家種的大米做的,飽滿粒大。還要吃餃子、湯圓,用意是團團圓圓;餃子裡會放少許糖,用意是年的日子過得甜美;“長壽果”,大多是給老人吃的,餃子裡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長壽。還把餃子和麵條一起煮,餃子包的像元寶,名叫“金針穿元寶”。

過年時還要貼對聯、貼年畫、拜祖先、敲鑼打鼓......但最開心的晚輩了,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歲"與"祟"諧音,晚輩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也表示了長輩們對晚輩新一年的祝福。還要到親戚家拜年,不過,要送禮物,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說不同的祝語。臨走時,便會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贈吉祥。 一年又一年。年就在傳統的緊密急促程式中、在孩子們收到壓歲錢的喜悅中、在吃年夜飯的快樂中漸行漸遠。這也地展示了文化風俗的魅力!

《春節習俗》作文 篇6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春節習俗》作文 篇7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曆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臘月二十九的上午,家家戶戶都要貼上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媽媽每年都要選擇一副稱心如意的好對聯。今年選的上聯是:福到家門步步高,下聯是:財聚寶地年年旺,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的幸福生活。

在貼春聯的同時,有一些人還在屋門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久以來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嚮往,對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加充分地體現這些嚮往和祝願,有一些人乾脆把“”福”字倒過來貼。“福”字倒過來貼,說明了“福”倒(到)了。

春節不僅要貼春聯,貼“福”字,還要發紅包,穿新衣呢!

過年啦,人人都換上了新衣服,有的人還會聚在一起玩耍,最開心的肯定就是我們這些小孩子啦!每見到一位大人,我們就會甜甜的叫上一句:“恭喜發財。”下一句:“紅包拿來”,估計不用說你就已經拿到它了。

春節,每年就只能過一次,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

《春節習俗》作文 篇8

一轉眼又到了中國最重大的節日,春節,通常在這個時候,小孩子最高興,因為有紅包拿,當然,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春節習俗,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這裡的春節習俗吧。

在正月七年級的早上,媽媽都會煮好熱騰騰的湯圓,然後,我們就會和爸爸忙上忙下的搬張桌子出來,在桌子上面擺好8個碗,8雙筷子,整齊的擺放好,接下來,就該把熱乎乎的湯圓盛在碗中啦,最後爸爸就會跪著燒紙錢。祭拜完了以後,我們都爭先恐後的搶吃湯圓,因為吃老祖宗吃的東西不會生病。

其實這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春節習俗,可是它卻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美德,祭拜,是對長輩的尊重,我們以這種方式來表達我們對長輩的思念,體現了一個孝字。

不論是什麼樣的春節習俗,都應該很好的傳承下去,不是嗎?

《春節習俗》作文 篇9

我的家鄉是在海南樂東,每當到了春節的時候,都會熱鬧非凡。

除夕前幾天,濃濃的年味早就在大街小巷裡了,大人和小孩都為了能更好的過一個愉快的春節忙得不亦樂乎,都在仔仔細細的清理房子,把不要的東西統統拒之門外,為的就是在春節前把所有的黴運統統趕出家門,引來歡悅的喜氣。我們家也是一樣,家裡全民動員,各有各的責任———我負責把地板掃乾淨,拖乾淨,還要把茶几裡的東西一次又一次的整理一遍;爸爸負責把整個房間收拾得有條有理,還要再把紗窗拆出來沖洗一下;而媽媽負責把廚房和廁所擦乾淨。

過春節,年貨是不可少的。可不是,除夕的前一天,一大早,我就和媽媽高高興興地趕在人多之前的時候挑年貨,但是爭先恐後的情景還是發生了,超市裡擠滿了人群,每個人的購物車裡都裝了大包小包的零食和年貨。我也是一樣,進了超市拿到車後,就迅速地仔細挑選,左挑一包右拿一包,幾下就把購物車塞得滿滿當當的。

除夕當晚,吃團圓飯後,我從商鋪裡買來了不可計數的火柴炮,打算今天晚上過個癮,左點一個,右扔一個,突然間就劈劈啪啪的響。12點一到,新年的鐘聲剛一敲響,整個樂東像是活了過來一樣,家外面到處都是威力十足的長炮的響聲,天空上都是五顏六色的煙花,火光一亮,那奼紫嫣紅的煙花在天空中翩翩起舞,不一會變成了一朵美麗的花朵。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春節,怎麼樣,熱鬧吧!

《春節習俗》作文 篇10

春節的由來與風俗 春節大約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原為農曆的元旦,民國時改稱為“春節”。新中國成立後,把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為“春節”, “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真正被廣為流行至今。

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春節,俗稱“過年”。 這是中國民間歷史最悠

久、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有傳說春節始於舊曆"元旦",便是皇帝戰勝蚩尤的勝利紀念日。 也有傳說新石器時期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另有一種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能為人們帶來災難,通過燃鞭炮可以把“年”趕走。也有傳說 “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荷包蛋、全魚、美酒、花生、瓜子、糖果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小孩穿新衣、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舞獅子、耍龍燈等眾多活動,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