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作文600字(通用10篇)

來源:才華庫 2.85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儲存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作文600字(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作文600字(通用10篇)

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作文1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叫“五月節”。過端午節時,人們要吃粽子,賽龍舟。據說,舉行這些活動,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據說,屈原為了表達他的愛國情而投入汩羅江。人們聽到屈原跳江的訊息後,都划著船趕來打撈他的屍體,但始終沒有找到。為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百姓們就把食物仍進江中餵魚。以後,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要這樣做。

久而久之,人們又改為用蘆葦的葉子把糯米包成粽子仍進江裡。於是。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眨眼,以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賽龍舟是廣州端午節的例牌節目。這一天,興高采烈的人們會趕到珠江兩岸觀看賽龍舟。我和媽媽、姥姥怕看不到賽龍舟,一大早起了床後,就馬不停蹄地趕往珠江。我們本以為來得很早。等到了離我們家最近的二沙島珠江邊時,我們都驚呆了:珠江兩岸擠滿了人,有大人、有老人、有學生、還有很多大人抱著孩子,幾乎到處都站著人。岸上是人的海洋,江上是船的海洋。上百隻各式各樣的龍舟整裝待發。

上午九點正,隨著一聲發令槍響,一隻只五顏六色的龍舟猶如離弦的箭急馳而出。“比賽開始囉!”只見一隻只龍舟你追我趕、爭先恐後。你看!一隻掛著黃旗的龍舟遙遙領先,緊跟其後的掛著綠旗的龍舟也不甘落後,只見眾人齊心協力,用力划動雙漿,不一會兒就趕上了黃旗的龍舟……“加油呀!加油呀!”在人們的吶喊助威聲中,伴著急促的鼓點和響徹雲霄的響鑼,龍舟好手們鬥志昂揚、奮力揮舟,衝向彼岸。好一副龍舟競渡,百舸爭流的景象。

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很多很多,我真想把所有節日的精彩寫給大家。下回吧!好嗎?

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作文2

端午節就快到了,你對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是否瞭解得很徹底呢?如果還沒有,就讓我來告訴你。

端午節的來歷有三個傳說:分別是紀念屈原、曹娥、伍子胥。我想你應該很瞭解屈原了吧!在此我就不多言了。

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曹娥,是因為她為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公元23~220年)。有一天,曹娥的父親不慎溺入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曹娥只有十四歲,無論白天、黑夜,她都沿著江邊找尋,嚎啕大哭。過了十七天了,還是不見屍體,於是她投入江中,這天是農曆五月五日,五日後人們找到了她父親的屍體。

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是因為他的愛國精神。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人,他原本是楚國人,但父兄都被楚平王所殺害,於是出走楚國,投奔到了吳國,幫助吳國來攻打楚國。五次戰爭後,吳國攻佔了楚國的首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他掘開墳墓,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屍體幾百下,以報復他的殺父兄之仇。吳王磕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打敗後越王勾踐請求和睦相處,夫差允許了。而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最後,伍子胥自刎而死,夫差把伍子胥的屍體丟進大江。吳國人捨不得賢臣順江離他們而去,許多人划船追趕。他們爭先恐後往江裡扔粽子等,為紀念伍子胥。這天是農曆五月五日。

我國端午節的習俗由此而來。人們過節的形式有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懸艾葉萺蒲。

其中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範圍最廣的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它的食用時間很久了,花樣繁多。粽子中的餡有的用豬肉;有的用板栗、紅棗、赤豆;有的用豆沙、松子仁、胡桃仁、火腿、蛋黃等等,香甜可口,好吃極了。

在紀念他們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的愛國、愛家的精神,並一代代傳承下去。

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作文3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絡在一起。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兩千多年來,端午節慢慢演變成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賽龍舟,比武,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餘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每逢端午,華東的江浙一帶,老百姓喜歡晚上劃龍船,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而貴州的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明天就是端午節了我們要好好的過這個端午節,我要用心地感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作文4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據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如今的端午節也依然保留著很多美好的習俗,例如:吃粽子、掛香囊、賽龍舟……

粽子是在端午節必吃的美食。一到端午節,奶奶就會包粽子給大家吃。我喜歡吃粽子,更喜歡看奶奶包粽子。奶奶把洗淨的粽葉嫻熟地一折,捲成一個圓錐形狀,然後滿滿地填上事先用醬油拌好的糯米,挑肥瘦相間的豬肉塞到糯米中間,按照螺旋的手法,將粽葉一層一層的捲起來,像一個漏斗一樣,把餡料緊緊地裹在粽葉裡。捲到最後的時候,奶奶用左手大拇指把粽葉尾部輕輕壓住,右手用一根棉線把粽葉聚攏紮緊,一圈又一圈,直到粽葉不散開為止,最後打一個結,粽子就包好啦。我也學著奶奶的樣子包起來。經過幾次嘗試,終於完成一個。雖然粽子樣子不如奶奶的好看,像個三角包,但是自己親手包的,好有成就感啊。隨著粽子的新鮮出爐,滿屋子飄著清香的粽味。我忍不住剝開了一個,醬香的糯米配上入口即化的肥肉,滿嘴留香,真個是好吃。

端午這天,還要掛香囊。香囊一般都用彩色綢緞或棉布包上白芷、甘草、丁香等中草藥粉而成,外觀小巧玲瓏,佩戴在胸前,香氣撲鼻。每年,媽媽都送給我一個她親手做的香囊,祝福我健康平安。

賽龍舟也是端午必不可少的風俗節目。每到端午節,人們就組織賽起了龍舟。雖然我沒有親臨賽龍舟現場,但我和家人每年都在電視上看賽龍舟的活動。龍舟在湖面一字排開,浩浩蕩蕩,好似一隻只准備戰鬥的軍隊。比賽時,喊聲四起,鼓聲雷動,選手們一個個都奮力前進,場面十分壯觀。

端午節還有很多其他的習俗,從古代延續到現在,在讓我們深深拜服古人智慧的同時,又給我們現在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樂趣。

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作文5

老家的習俗可真多呀,數都數不完,各種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我就喜歡端午節了因為不僅可以吃到粽子還可以親手包粽子呢。

我們在端午節的前十幾天就開始準備,就只差等待了。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我早早地就把圍裙穿好,等他們了。媽媽拿起香香的玉米葉開始包了(這種玉米也是用酒泡洗過的,所以很香,大家都用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葉子。我們喜歡玉米所以用玉米葉來包。)我也跟著學媽媽包,媽媽用慣有的手法熟練地包好了一個,我卻跟不上媽媽,所以只能慢吞吞的。放入棗子接著包。我想讓粽子甜一些,於是就多放了一些棗。等我包好一個的時候。媽媽已經包了好幾個了。等媽媽包完了我卻才包了三個。包完之後放入蒸籠慢慢等待,我趁粽子在包的時候跑到嬸嬸家,看見他們是使用筒子來包粽子的,我就也幫她們包了幾個

回到家之後粽子已經出籠了,我立刻撲上去拿了一個我自己包的粽子吃,因為我包的粽子很難看,還小,所以一眼就認出來了。我把粽子解開以後咬了一口,哇,好香好甜呀!一會兒功夫我就吃完了一個。媽媽說“別吃了,一會兒還有活動呢!”

全部好了之後,我們提著籃子上各家各戶交換粽子。回來以後就去參加吃粽子比賽。家裡派我作代表參加比賽。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吃粽子了。終於開始了,姐姐把粽子解開,我快速地吃,吃到一半吃不下去了。姐姐說:“你還要不要你的大粽子了。”我硬撐著吃了下去,終於贏了比賽。獎品是紅豆味的一個超級大粽子。我抱著粽子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累死了,累死了!”我要放鬆一下,吃我的大粽子啦。

這就是粽子的習俗:“可好吃了呢!”

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作文6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它是我們華夏民族家喻戶曉的傳統節日。它的主要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懸艾葉。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有特色的活動,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深入人心,讓人看了過目不忘。雖然我從來沒有實地觀看過,但是我很期望有朝一日能領略那氣勢恢弘、熱火朝天的壯觀景象!

讓我印象最深的無非是端午食粽。因為每逢端午,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吃粽子。相傳粽子在春秋時期就有了。古人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所以又稱之為“角黍”;然後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粽子就誕生了。雖然粽子這麼早就已經“嶄露頭角”,但在春秋時期,它並還沒有像現在一樣有名,一直到了晉代,“粽子”這名字才被定了下來,粽子理所當然也成為了端午節的必備食物,後來又到了唐代,粽子就真正改頭換面了。直到今天,粽子還是端午的“主食”,到了後來它又流傳至國外,在國外流行起來,也讓外國人見識了我國的人情風俗!

佩香囊這個活動想必大夥兒也很熟悉。因為古人認為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所以無論貧窮貴賤,小孩們都要戴一個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的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於是它又成了男女老少喜愛的小飾品。

諺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國南方地區家家都將菖蒲、艾葉懸於堂中或插於門楣,“蒲劍利刃斬百邪,鬼魅瘟神入虎口。”既有驅魔法鬼之神效,又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汙濁空氣。

端午節真是一個展現了我國傳統文化深厚底蘊的節日啊!我為我國有這樣一個節日而驕傲。

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作文7

端午節作為傳統民族節日一直流傳至今,在北方和南方對端午節的慶祝方式也是不一樣的。看著南方的親們分享的端午節趣事,我覺得特別的新鮮,有那麼多習俗,那麼多娛樂專案,可能是屈原是南方人的緣故,在北方就沒那麼好玩了,我僅有的一點印象就停留在小時候,看著大人這一天如何過。

在我們這裡最隆重的節日要屬春節和中秋節,其他的都是次要的節日。就比如清明節,我們這裡就是吃煮雞蛋,插柳條,有的還會擀單餅,用餅卷雞蛋吃,就是這麼簡單。端午節老百姓常是門上窗上插艾草,用鮮艾葉放了盆裡洗澡洗臉等,據說是防蚊蟲,辟邪祛病,然後就是吃粽子,包粽子的也很少,幾乎全都是買的

記得端午節這天很早就有人推著車子在大街賣粽子,這天粽子格外貴,換作平時街上也沒來賣的,吃粽子的人少之又少,每人差不多吃兩個就飽了,端午節吃粽子成了一個象徵性的烙記,不像南方每家每戶包的粽子一盆又一盆,一鍋又一鍋~~所以讓我這個北方人包粽子很為難

哈哈,一說今年我要包幾個粽子,家人都表示那麼麻煩,能吃幾個,還是買吧~~看得出家人都不感冒這玩意,那也就象徵性一下吧~~我是不會告訴你我只包了十個的,而且兩種包法,就一種能看得過去,哈哈!

對啦,還有一個習俗就是給很小的小孩子戴五色繩,讓家裡老人搓起來戴了手腕腳腕脖子上,記據說等下雨的時候剪下來沖掉保佑無病無災之類的說法,我小時候戴到五六歲~~哈哈

沒有划龍舟,沒有雄黃酒,也沒有端午祭祖的習俗,我們的端午節好簡單,感覺跟著法定節日蹭假期一般哈哈~~感謝屈原大人~~

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作文8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產生了眾多節名,而且各地也有不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等習俗,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直到現在,端午節仍是中華民族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呢!

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作文9

端午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他鄉的遊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

“端午節”由來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個逢五。端午節又叫“龍舟節”“詩人節”“燈節”。說起這些節日,還有一段悲涼悽美的故事呢!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周圍的人紛紛走到江邊划船打撈。人們爭先恐後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撈了很久以後,人們還不見屈原的屍體,就回家拿米團扔往江中,不讓江中的魚、蝦、蟹、鬮等把屈原的屍體吃掉,於是有了現在的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黃米和糯米做成。把黃米或者糯米,還有包粽子的竹葉泡在盆裡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為的是不讓米溢位來。粽子包好後,連同雞蛋一起放到大鍋裡,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後,開啟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雞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統;用艾子葉驅蚊。以前醫療不發達,有些體弱殘疾的人被蚊蟲叮咬後會死亡,把艾葉放在門上有一種避邪的作用。人們還在端午節這天綁許多五彩的小掃帚。小掃帚是用麻線做成的。人們用各種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線。綁製成1釐米長的小掃帚,再用一些小果殼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中間有一個小孔,將七彩線把小果殼穿在一起,綁在孩子們的手腳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和諧,為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作文10

儘管如今過端午節,母親每年都會包粽子,編絡子給我,儘管母親的手藝一點也不比外婆遜色,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我真懷念兒時的端午節啊!

很多年沒有回老家過節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習俗很多,而我記著的不多。

系百索子。奶奶每年都會把五色的絲線擰成細繩,很長很長。第二天早晨起來,我的胳膊上早已係上了。不用說,是奶奶第一個來到我的身邊。

貼符。每年,門框上都要貼符的。有的是用單色的黃紙折的,有的則是用五色紙編的。奶奶也曾經教我折過,到現在已經淡忘得一乾二淨了。

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這樣的習俗:地裡也埋百索子。那時,奶奶說,埋在地裡的百索子會變成花蛇,保一年豐收。雖然我很頑皮,卻從來沒有挖過那些“蛇”,害怕它們出來咬人。後來才知道,那是老人們瞎編的故事,用來哄小孩,怕破了“迷信”。

再別的習俗我真是記不起來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來個粽子卻不能忘記。

粽子包起來不太容易,必須把粽葉摺好,否則會“露餡”的。雖說難包,種類也不少:大米包的紅棗粽子,小米包的蜜棗粽子,還有江米包的什麼粽子。

煮粽子要用大鍋,時間也得很長。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奶奶還是不給我吃,太難熟了。剛剛出鍋的粽子不好吃。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飽了,才知道舌頭上起了泡。

馬上,這些噴香的粽子會被放進盛滿涼水的盆裡降溫,那時我早已吃飽了。

後來的許多天,一日三餐總會有粽子的。

街上賣的粽子可不太好吃,不是米硬就是米不香,吃起來沒味。這叫什麼粽子,簡直就是水米糕。

香香的粽子勾起我的思緒,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