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習古詩詞的方法

來源:才華庫 1.63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如何預習古詩詞的方法,歡迎大家分享。

如何預習古詩詞的方法

如何預習古詩詞的方法

一、瀏覽“閱讀提示”。

注意提取“閱讀提示”中的資訊。人教版國中語文新教材在結構、體例和形式上都有諸多創新,其中在每一課的正文前設計一小段閱讀提示,可謂匠心獨運,是這諸多創新中的一個亮點。“閱讀提示”用語不多,大都三、五句話,但每段都是編者根據一節課的具體內容巧妙設計,精心安排。或創設情境,或勾勒線索,或用設問點出全課的重點,或提出問題引發探究。課前“閱讀提示”欄目的設計,拉近了學生與教科書的距離,使教材變的生動、有趣。學習古詩詞之前,教師要讓學生認真閱讀 此欄目,並準確提煉出閱讀提示中的有用資訊。如七年級上冊《夜雨寄北》一詩的引言,看過後可以知道本詩的主題是訴說離情;看過晏殊《浣溪沙》一詩的閱讀提示,可知此詩是傷春感時之作;看了《題破山寺後禪院》一詩的閱讀提示,就能明白該詩的大體意思,為詩文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看懂“文題”。

注意從文題中推測、預知、理解古詩詞的大意。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題直接點明瞭詩詞的中心及內容,有的文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文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例如:趙翼的《論詩》,從文題一眼便知,此詩是談論詩文的;張養浩的《潼關懷古》,是作者以潼關的歷史作為線索,懷古傷今的詩作;曹操的《龜雖壽》一詩,文題中的一個“雖”字,不看內容就可知道,已經定下了感傷時間易逝、人生不能常在的感情基調。

三、瞭解“環境”。

包括作家的生活環境、心理環境。注意瞭解作家的心路歷程即長時間形成的心理環境、經歷。瞭解當時的生活環境,即當前的境遇、背景。作者及背景知識是學生須瞭解的。這些是學生了解古詩詞的基礎,學習古詩詞的切入點。沒有這些資料,學生無法理解作者寫作時的感受。瞭解詩人的生活環境、生平經歷及背景資料,可以深刻地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有助於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古詩詞的創作實際上是詩人的經歷感受、思想情感的表現,每一首詩都飽含了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的`感受。學習李煜的《相見歡》時,讓導學生了解李煜的經歷,使學生與作者的感情達到共鳴,古詩詞的學習,應引導學生查閱作者的經歷,如果我們不瞭解李清照南渡後的人生經歷,就不能理解《武陵春》中詞人那“載不動”的“許多愁”的真切。瞭解一下唐末安史之亂的歷史背景,對理解《石壕吏》中所反映的百姓愁苦是有幫助的。

四、讀懂“註釋”。

注意瀏覽註釋中理解詞句:語文教材中的課文註釋,有的介紹課文出處、作者、寫作背景。有的課文對題目的註釋,有的對詞語注音、解釋。有的是課外知識性補充註釋。註釋,是學生自讀課文的重要憑藉。古詩詞教學中,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可以利用課文的註釋來通讀詩文,初步感知詩文,大致理解詩詞促使學生認真地去探究思考,從而領會理解課文內容。《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註釋是為了幫助學生讀懂課文,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發揮這些資源在課文課堂上的工具作用,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落實詞語、拓展知識,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質疑探究能力。巧妙得當地運用這些註釋,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大有幫助。

五、展現“畫面”。

根據詩文展現的想象詩文大意。有不少的詩文都給讀者帶來強烈的畫面感,讀了這樣的詩文,文中的畫面在頭腦中就像電影鏡頭一樣,自然而然地浮現,讓人僅僅是一看字表,就能在腦海裡勾畫出或沉鬱、或華麗、或清俊、或靈動的畫面,很是神奇。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意的感知和理解,動筆創作一幅畫,把文中內容轉變成一幅幅畫面。 讓學生根據詩意,自由,隨意地塗畫,在詩畫中見景生情,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理解,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理解古詩的內容。如杜甫的《絕句》不僅是描寫春色的好詩,更是一幅生機勃勃、情味雋永的春色圖。學習此詩時讓學生將文字變成圖畫,在繪畫、賞畫中,使詩意、畫意相得益彰,把濃濃的詩情畫意,在學生的想象展翅飛翔,生命活力盡情釋放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古詩教學與美術教學有機融合,不僅使孩子明白詩意,而且通過繪畫賞畫訓練了他們獨特的審美視角,使詩意、畫意相得益彰。學習柳宗元的《江雪》,學生在弄懂大意後,發揮想象力描繪詩中所展示的圖畫。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所展示的畫面用圖表示出來,使句意明瞭直觀,熟記於心,印象深刻。

六、再現“意境”。

根據詩文中的意境去理解作者的心境。意境是指作品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是詩人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詩歌的主題通常是藉助意境來表達的。學習古詩,要欣賞詩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詩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礎,它親切可感。所以我們要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會。意會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通過直覺理解古詩的意思,並不一定要把詩意解釋出來,這種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這種模糊性並非是摸不著頭腦,而是理解過程的一個階段,這種“霧裡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覽無餘地說白更能達到理想的理解境地。

大學聯考古詩詞賞析方法

讀不懂詩詞,“捷徑”來解答

“賞析的基礎首先是理解詩文的意思。”張樹錚教授說,雖然命題材料都是考綱規定的“淺易的古代詩”,但解答大學聯考古詩試題的瓶頸還是讀不懂詩,考生遇到古詩文讀不懂不要慌,先看一下作者名字,回憶一下作者詩文的創作風格,熟悉其作品的主體風格及主流思想。例如,李白的詩熾烈奔放,懷才不遇;杜甫的詩沉鬱凝重,憂國憂民;王維的詩含蓄生動,閒適空寂;杜牧的詩含蓄綽約,借古諷今等。

張樹錚教授說,鑑賞詩歌要知人論世,所謂“知人”就是明確作者的生平、思想和風格。如果考生不熟悉試題中的作者,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論世”。試題會在註釋中交代詩人所處時代背景,這些註釋內容恰是解題所需的關鍵資訊。考生們要了解歷史,弄清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這樣即使在讀不懂詩文的情況下,也能找對整體方向,快速答題。

情感表達題重在把握題材

“任何一首古詩文的考察無非就是兩個內容,思想情感和藝術手法。”張樹錚教授說,做古詩詞試題注意其中的“情感語”,即古詩標題或正文中直接表達作者情感的語言。許多詩歌中不僅交待詩歌所詠物件和事件,還常以“怨、憤、哀、喜、別”等詞語點明全詩感情基調和寫作目的。大學聯考所選古詩大多具有篇末點題的特點,因此把握全詩主旨的捷徑就是深入探究詩詞中末幾句含意。

張樹錚教授說,考生們最好要熟悉古詩詞的題材型別。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思鄉詩、詠物詩、詠史詩等七類古詩抒發的情感是有規律可循的。山水詩抒發喜愛山川美景之情;田園詩抒發怡然自得的閒適情趣,表達遠離汙濁官場的潔身自好情懷;邊塞詩表達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徵人久戍邊關的鄉思或壯志未酬的怨憤;送別詩抒發黯然銷魂的離愁別緒,表達對情人或親人的依戀,寄託對友人誠摯的安慰和祝願;思鄉詩表達客居他鄉遊子和遠戍邊關征人的思鄉懷人,熟悉這些對考生答題有很大的幫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