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元旦節的詩句古詩

來源:才華庫 2.04W

篇一:古詩詞中的元旦習俗

關於元旦節的詩句古詩

古詩詞中的元旦習俗

元旦古稱元日、元正、元長、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自晉代以來,我國民間就有在元旦賀歲、貼春聯、放爆竹、飲美酒、親人團圓等習俗,文人騷客也因此留下了眾多歌詠元旦的詩章。品詩賞俗,趣味盎然。 古代元旦宮廷有賀歲之禮,規模巨集大而隆重。三國時文學家曹植《元會》詩云:“初步元祚,吉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描寫了曹魏時元旦賀歲的場面。至盛唐,元旦朝會之俗成了曠代之舉。“百靈待軒後,萬古燭光前。聲教溢四海,朝宗引百川”,可見當時宮廷賀歲規模之盛大和隆重。唐代詩人厲元的“玉座臨新歲,朝盈萬國人。火連雙闕曉,仗到五門春。瑞雪銷鴛瓦,祥光在日輪。天顏不敢視,稱賀拜空頻。”語言清新流暢,描繪出一幅典雅隆重的宮廷賀年圖。

元旦也是人們辭舊迎新、互相祝賀、重新構思新生活的時光。明代詩人陳獻章的《元旦試筆》有如一幅“樂歲圖”,詩中寫道:“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全詩展示出喜慶佳節的動人情景,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清代愛國詩人張維屏的《新雷》詩,雖未用“元旦”、“元日”等詞彙,卻以元旦為題材,寫出了人們賀歲、迎春的喜悅:“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新年親人團聚是沿襲多年的習俗,對客居他鄉的遊子來說,則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唐代詩人劉長卿有《新年作》詩:“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稱得上是新年思鄉佳作。1942年元旦,革命老人董必武在重慶曾吟過一首《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詩,表達了他對延安戰友的深情懷念和祝福:“共慶新年笑語譁,紅巖士女贈梅花。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陪都歌舞迎佳節,遙祝延安景物華。”

古代元旦有貼春聯、放爆竹、飲美酒的習俗。唐代詩人成文斡寫有《元旦》詩:“戴星先捧祝堯觴,鏡裡堪驚兩鬢霜。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嚐。”“觴”,即酒杯,可作飲酒解。“屠蘇”,是元日專飲的多味藥酒,古人認為飲此酒可以防病消災。飲此酒有個規矩,老少不能同時共飲,而是從年幼者依次而來。因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雖然每人都要增壽,但實際上年少者得了一歲,而年長者卻失了一歲,所以大家勸年少者先飲,以示祝賀,而讓年長者後飲,以避忌諱。南宋詩人陸游有《已酉元旦》詩:“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宋代詩人宋伯仁有《歲旦》詩:“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隨人換,梅花隔歲香。春風回笑語,雲氣卜豐禳。柏酒何勞動,心平壽自長。”兩詩均反映了詩人知足常樂、悠閒自在的歡度新年情趣。詩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聯。“椒酒”、“柏酒”指的即是屠蘇酒一類。在古代歌詠元旦的詩篇中,最著名的當推北宋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寥寥28字,便將新年放爆竹、貼春聯、飲美酒這三種特定濃郁的喜慶風俗,描寫得有聲有色,堪稱千古絕唱。

新年伊始,歡樂祥和,正是文人學士大發感慨之時。他們在元旦抒懷言志,吟詩作賦,為我國詩壇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七年元日對酒五首》之二雲:“眾老憂添歲,餘衰喜入春。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表達了已過60歲的詩人不懼衰老、昂首挺胸進入新一年的風貌。唐代詩人孟浩然寫過一首《回家元日》詩:“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在大唐盛世,“田家佔氣候”,自有半年樂,而詩人“無祿尚憂農”的情懷,則更是讀書人的高尚品格。一代偉人毛澤東,1930年1月寫過一首《如夢令·元旦》的詞:“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欣賞這首詞,猶如走入一幅壯闊的風景畫,全詞淋漓酣暢,清新自然,充滿了樂觀、昂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1933年元旦,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寫了一首《二十二年元旦》詩:“雲封高岫護將軍,霆擊寒村滅下民。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聲中又新春。”深刻地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對湘贛地區人民的'狂轟濫炸,而上海租界那些有錢的老爺卻過著紙醉金迷的腐化生活。

篇二:元旦的由來和古詩鑑賞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註釋]元日:農曆正月七年級,即現在的春節。爆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燒竹,竹爆裂之聲令山魈畏懼而遠避。一歲除:一年過去了。屠蘇:屠蘇酒。古時候的風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蘇草泡酒,吊在井裡,元旦取出來,全家老小朝東喝屠蘇酒。全句說,春風把暖氣吹進了屠蘇酒(意思是說,喝了屠蘇酒,暖洋洋地感覺到春天已經來了)。 曈曈:光輝燦爛。全句說,初升的太陽照遍了千家萬戶。桃符:畫著門神或題著門神名字的桃木板,後來演變成春聯。總把新桃換舊符:總拿新門神換掉了舊門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時候逢到新年,家家戶戶都用兩塊桃木板子,畫上兩個神像,掛在大門上,說是可以驅除魔鬼。[譯詩、詩意](一)爆竹聲中送走了舊的一年,春風已把溫暖送進了屠蘇酒碗。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門萬戶,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舊的桃符更換。(二)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人們飲美味的屠蘇酒時,又有和暖的春風鋪面而來,好不愜意!天剛亮時,家家戶戶都取下了舊桃符,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賞析]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永珍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永珍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確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詩。

篇三:新年元旦古詩詞欣賞

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為一年的第一天。元旦還有許多別名,如元朔、元正、正旦、端日、歲首、新年、元春等等,現在則將元旦和新年大多給予公曆的一年之首使用,而舊曆的元旦則專門使用春節,或者大年七年級等等區別之。元日,本意為吉日,從《東京賦》以來相沿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日。《樂府詩集》十四,南朝梁蕭子云《介雅》三首之三:“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人吳自牧《夢樑錄》一正月:“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漢代以來,每逢元旦,都要舉行元會,朝廷舉行群臣百官以及外國使節朝會祝賀的禮儀。漢代張衡《東京賦》:“於是孟元春日,群后旁戾”,“言諸侯正月一日從四方而至。”(薛綜注),唐宋因襲此風尚。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獻歲視元朔,萬方鹹在庭”,是從接受朝拜的皇帝的視角記載元朔之日萬方在庭的場景;盛唐中唐之際的詩人盧綸等人,則是從朝拜者士大夫的角度記載百官朝賀的盛況:“萬戟凌霜布,森森瑞氣間。垂衣當曉日,上壽對南山。濟濟延多士,躚躚舞百蠻。小臣無事諫,空愧伴鳴環”(《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鳴珮隨鵷鷺,登階見冕旒 ”(《元日朝回中夜書情寄南宮二故人》), “天顏入曙千官拜,元日迎春萬物知”,“壽酒年年太液池”(楊巨源《元日觀朝》),“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竿下鼓千聲”(《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鳳樓門下宣赦相公稱賀二首·其一》),許渾:“千官共削奸臣計,萬國初銜聖主恩。”(《正元》一作元日,一作元正)這些詩句,為我們描繪了百官於元旦早朝慶賀新年的場景:從萬戟森森的御前警衛中趨步前行,文武百官依照官階品位依次行禮稱賀,然後,在鼓樂歌舞中舉行酒會。

宋代同樣如此,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正旦大朝會,??諸國使人入賀殿庭。列法駕儀仗,??各執方物入獻。”在民間,則是“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宗懍《荊楚歲時記》)“結綵棚,鋪陳冠梳,珠翠、頭面、衣著??之類,間列舞場歌館,車馬交馳向晚,貴家婦女,縱賞觀賭??小民雖貧者,亦須新潔衣裳,把酒相酬爾。”(《東京夢華錄》)唐人杜甫的“飄零還柏酒,衰病只藜床”(《元日示宗武》),和宋人秦觀的“正是人間佳節,開盡小梅春氣透。花燭家家羅列,來往綺羅,喧闐簫鼓,達旦何曾歇”(《念奴嬌》),都對這種風俗場景有所記載。

當然,新年之際,那些罪臣流貶者,便也格外傷心,如初唐武則天時代的政治鬥爭犧牲品宋之問晚年流放,有《新年作》:“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可謂在初唐時期難得的好句,沒有流放貶謫的切身體驗,是寫不出來的,但以賈誼貶為長沙傅自比,卻是沒有人能夠認同的,倒是與賈誼同樣死在貶謫之地,倒是成為宋之問的讖語。不同的是,賈誼鬱郁而死,為天下人所痛哭;而宋之問則是為睿宗皇帝賜死於貶謫之所欽州,為天下人所不齒。

元旦詩一般容易流於場面應酬,但也有優秀者。王安石《元日》(龍書本作《除日》)可以視為其中之翹楚。他不僅將除夕與元日的宋代風俗記錄在案,寫出唐宋時代除歲迎新的景況,而且表達了自我的哲學觀念:“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在爆竹聲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風中,闔家歡飲屠蘇美酒。屠蘇酒,是用屠蘇草浸泡的酒,當時民俗,在正月七年級時,家家按照先幼後長的次序飲屠蘇酒,唐人盧仝《除夜》詩說:“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燭盡年還別,雞鳴老更新。??明日持杯處,誰為最後人”;宋人蘇轍《除日》詩說:“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兩詩都提及長者最後飲酒的風俗。飲酒大概是子夜時分剛剛進入新年的那一刻開始的。屠蘇,也名“屠酥”“酴酥”,古代元日飲酒屠蘇的風俗,之所以在元日飲屠蘇酒,是因為一個傳說,或說是一個故事:“俗說屠蘇乃草菴之名。昔有人居草菴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閤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蘇而已。”(唐韓諤《歲華紀麗·元日》:“進屠蘇”注)王安石詩中的後兩句說,在守夜中,千家萬戶迎來了曈曈紅日,然後,用新的桃符來換去舊符。桃符,又涉及另外一個風俗: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鬱壘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畫二神於門上以驅鬼避邪的風俗。《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後蜀始於桃符板上書寫聯語,其後改書於紙,演變成為後來的春聯。陸游有詩:“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除夜雪》),正是這種風俗的生動記載。當然,作為大政治家、哲學家的王安石,其寫作此詩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地記錄宋代的春節民俗,而是表達了他除舊革新的政治理想。從王安石其他優秀詩作來看,傳達那種變化之美,革新之美,以及那種不為世人理解的孤獨之美,也確乎是其主要的詩意表達,如“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登飛來峰》)的對於日升的禮讚,“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動感和春天的歡呼,“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闌干”(《夜直》)中的那種靜態美中的動態,以及“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的對於商鞅政治變革的讚美等,無不如是。(木齋撰 摘自《中華讀書報》)

       元會 魏·曹植

初歲元祚,吉日維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

衣裳鮮潔,黼黻元黃。珍膳雜還,充溢圓方。

俯視文軒,仰瞻華樑。願保茲善,千載為常。

歡笑盡娛,樂哉未央。皇室榮貴,壽考無疆。

介雅(其三) 南朝梁·蕭子云

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趨拜齊袞玉,鍾石變簫韶。

日升等皇運,洪基邈且遙。

新年作 唐·宋之問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示宗武 唐·杜甫

汝啼吾手戰,吾笑汝身長。處處逢正月,迢迢滯遠方。 飄零還柏酒,衰病只藜床。訓喻青衿子,名慚白首郎。 賦詩猶落筆,獻壽更稱觴。不見江東弟,高歌淚數行。

新年作 唐·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律轉鴻鈞佳氣同,肩摩轂擊樂融融。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庾樓新歲 唐·白居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