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大姑散文

來源:才華庫 2.55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寫過散文嗎?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短小精悍,表現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問題。你有了解過散文的寫作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漸行漸遠的大姑散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漸行漸遠的大姑散文

漸行漸遠的大姑散文1

大姑是父親唯一的姐姐。

最早認識大姑是在家裡牆壁上。一幅被放大了的相片鑲在精緻的像框裡,有些泛黃似素描。相片裡的人物頭戴著頂軍帽,露著齊耳的短髮,一雙濃眉有神的大眼睛鑲嵌在那圓圓的臉蛋上,微笑中露出潔白的牙齒,那姿式、那微笑很像是電影明星。已懂事了的我指著相片問爸爸那是誰?爸爸告訴我:那是大姑!

實際在此之前我曾見過大姑一面,只不過那時我只有兩歲,所以對大姑沒有記憶。後來長大了翻過家裡的相片,我看到了一張大姑抱著我的相片。上邊的一行字告訴我那是1959年。

聽父親說:大姑17歲那年就參軍了,當上了一名女衛生兵。在槍林彈雨中搶救傷員,黑夜行軍百餘里腳磨成腫泡也不掉隊。淮海戰役勝利後隨軍南下,繼續參戰到福建。轉業後到廈門。之後大姑一生從事醫療行業一輩子。

雖然遠離家鄉,但是大姑絕對是個大孝女。從我記事起我家桌子有個抽屜專門裝著姑姑們寄來的信件。那年月信件是家人唯一的通訊聯絡方式。左鄰右舍就屬我們家的信件多,每當收到姑姑的來信,首先開啟的就是爺爺,然後家人接連相看。我很愛看姑姑寫來的信,秀美的字型和那親切的問侯,使我看到了她對家人的牽掛和溫暖。那抽屜裡盛滿著姑姑們深深的情和絲絲的牽掛!

從我記事起家裡每月都會收到大姑寄來的十元錢。因那時我們家,已是祖孫三輩之家。爺爺、奶奶、父母和我們。十元錢雖說不多,但是在那個年代十元錢對我們家幫助不小。它可能是燃眉之急的一袋米,也可能是那燃燒之際的一捆柴。溫暖著我們家裡每個人。時間蔭苒不知何時那十元錢逐漸變成了三十元。

每每收到姑姑寄錢後,都是爺爺去取。因為爺爺是當家人!姑姑孝順爺爺、奶奶的心意,對我家的生活也有不小的幫助。也許姑姑所做的這些她覺得是應該的,是一種義務和責任,可是那時大姑已成家立業,並是三個孩子的母親。

我和大姑一樣都是家裡的長女。

令我記憶深刻的是1976年,父親得了一場大病,做了一次很大的開胸手術。那時姑姑特意寄來一些錢。那時我已下鄉了,為了照顧父親特請了假回來照顧父親。所以我知道了這件事,當時我很感動,為了表達感謝之情我提筆給大姑寫了封信,可是遺憾的是我卻沒有把它寄出。不知什麼原因這封信沒有寄出,但那感謝之情一直珍藏在我心靈的深處。

頭一次見到大姑是結婚那年的春節,兩位姑姑特意從遠方回來。大姑千里迢迢給我捎回來兩床被面和一條毛毯,那裡蕩存著她對我的深深厚意。那毛毯和被面至今我還保留著。姑姑那時告訴我說:第一次見面時我還不會叫姑姑,把姑姑叫成嘟嘟。真是個笑話。

姑姑離休後有時間了,交通也發達了,回來的次數也比以前多了。我跟姑姑的交流也多了。有次姑姑全家來濱城我從姑父那裡才知道姑姑離休前是醫院裡的黨委書記。她是個很謙虛的謙謙君子,漲工資時總是讓著別人。姑姑和藹可親,說話的語音很溫柔,一點也看不出她身上那種曾經輝煌的過去。就是一位普通的人。

再後來通訊方便了,我和姑姑經常通電話,有次姑姑主動給我打來電話:櫻霏你啥時有時間來姑姑這裡玩?我不加思索地告訴她:待我退休後!可是、可是沒曾想到的是,在我還沒能實現這個願望時,姑姑就突然間的離親人們而去了另外一個地方,那裡叫天堂!

姑姑的身軀雖說已離我們而去,而她的靈魂卻一直留存在我的心中!親愛的大姑你在天堂過的好嗎?我在心中深深的為你祈禱!

漸行漸遠的大姑散文2

大姑婆是老公的姑姑,也是小姑子的養母。

村口的柳樹下,她站在那裡,右手攏在額前,張望。看見我們的車,小跑著上前,那張乾瘦的臉笑成了麻花。

“哎呀,又買這多東西!”見我們開啟後備箱,幹麻花漲得通紅。拎起那箱蘋果醋,奔向院裡。我們拎著幾盒點心跟在後面。

拴在木樁上的小黃狗,見我們進來,叫著咬著。井沿邊的紅色的月季花開得零零落落,韭菜蓮、繡球……在門前的杏樹周圍堆著開著。窗臺上的,幾把剛摘下的枸杞子紅通通,安靜地躺在那裡。

“吃點啥?”沒等我們坐下,大姑婆早已從西屋端出一個小簸籮,花生、大棗、糖塊、餅乾、江米條……裝得滿滿的。閨女什麼也不要,只顧著逗小貓。大屋裡,四五隻可愛的小貓在老貓身邊蹭來蹭去,老貓只顧著低頭舔牛奶。

“你大妹子生了,八月初十生的,六斤七兩,剖的,你們不用惦記著,你大妹夫還有她婆婆好幾個人伺候著……”大姑婆倚在炕沿邊,滿是興奮地說。“可惜,嫁了那麼遠,我也沒法去看看,死丫頭找那麼遠……”她抹抹眼睛,聲音弱了下來。

“大姑,我做飯吧!”我打斷她,“隨便吃點就行”

“排骨,早就買好了,買三百塊錢的呢!”說著,走進西屋,開啟冰櫃讓我看。一個個塑料袋,分裝著,擺放在裡面。我知道,每個來看望她的人,都要吃到燉排骨她才會心安。

“燉排骨太慢了,隨便吃點吧!”老公也跟過來,把大姑婆拿在手中的排骨硬塞回去。

“這是我燉好的,就怕你們來了著急,我先燉好一鍋凍了起來,就是不新鮮。”她一邊絮叨著,一邊從冰櫃的另一角端出一小盆燉熟的凍排骨。

“要是你大妹子在家,不用你也不用我。”看我蹲在灶間燒火,大姑婆找來圍裙幫我係上。

“嗯,她懷孕了還那麼能幹!”

“嗯嗯,她把稻畦邊的草割了,把後院的垃圾也倒出去了……”

“排骨鍋裡還放菜嗎?”

“放——她臨走給我買了感冒藥,買了好多吃的,把棉衣服都洗了,手電筒的電池也換了……”她站在那裡,專注地說著。

“大姑,柴火在哪?”

“門口東邊,那是你大姑父活著時候捆好的”

“唉,你大姑父活著,啥也不用我”她搬個板凳坐下來。“臨走,還告訴我別摘高處的枸杞;柴火不夠了,買點燒。前兩天,託夢告訴我,白菜該綁了,別累著……”透過煙霧,大姑婆坐在小板凳上,像一尊佛像,每道褶皺裡都刻著生活的艱辛和過往——

據說,小姑子被抱來的時候只有五個月,嬴弱得只有拳頭大小。那些年,計劃生育追得緊,婆婆被逼打下這個孩子。不能生育的大姑婆聽說了,趕緊跑去抱回來。別人勸她,這孩子養不活啊,想要抱養孩子,男娃女娃都有,十里八村隨便你挑。大姑婆卻說,這孩子扔了白搭一條命,太可憐。何況,還有血緣,搭個起來更親。就這樣,小姑子走進了她的世界。冬天冷,就把孩子揣進胸脯裡,沒有奶粉就靠一滴滴米湯,一口口嚼爛的小米粥,餵養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小姑子奇蹟般地活下來。一天天長大,逐漸成了她們的唯一。後來,賣苞米,摘枸杞,供她到外地讀書。大姑婆就掐指頭算著哪天回來,準備啥好吃的。後來,就嫁到了邯鄲,成家了。再後來,也就是今年夏天,大姑父也走了,剩下她自己,守著屋子。

飯菜好了!大姑婆盛了滿一碗大米飯夾幾塊排骨,端進屋裡,小心翼翼地放在板櫃上。我抬眼望去,那上面擺放著大姑父的照片,正坐在板凳上微笑著。緊挨著的是,大姑婆的一張照片,也正抿嘴笑著。一盅白酒,一支旱菸,半塊月餅,兩瓣煮好的雞蛋,燉肉塊,……一碗碗,排列在照片前。我的鼻子一酸,轉過身,大姑婆正喃喃地說,吃飯了,侄兒侄媳婦都來了。

明天就是八月十五了,我和老公叫大姑婆一起回老家過中秋,她怎麼也不肯。她說,大姑父自己會孤單的,小姑子會打電話給她的,過節她要燒香上供的,七年級十五她都吃素的,……

吃過飯,我們要走了,她從櫃子裡拿出一箥籮雞蛋,說是三姑和我們每家20個。推辭不過,她又給孩子裝好了大棗,把摘好的豆角和茄子,放在車上。

車開動了,大姑婆追出了很遠,囑咐著下次來提前打電話。回望,七十二歲的她,正站在村口抹著眼睛,秋風掀動著她的衣襟,瘦弱的身影在夕陽中,宛若一株隨風搖擺的稻草……

漸行漸遠的大姑散文3

一、

大姑逝世多年了,想起她的模樣依然倍感親切:白皙的臉龐,明亮的大眼睛,濃濃的眉毛,黑髮後面盤著拳頭大的小發籫,頭上愛圍個頭巾,一身樸素的農家人打扮,說話快人快語,帶著朗朗的笑聲……在萬籟俱寂的夜晚,歲月中大姑的一幕幕關愛出現在我的夢裡,那一刻,大姑是我魂牽夢縈的思念。

在爺爺龐大的家庭中,爹爹排行老二,和大姑,大爺三人是爺爺的親生孩子。後奶奶來後,又生下三個姑姑和兩個叔叔,在爹爹親姊妹三人中,大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定的威望;大爺家大娘為人圓滑,能說會道,很討奶奶喜歡,又住在別處,避免了和大家庭的紛爭;爹爹脾氣暴躁,娘性格木訥,不討家人喜歡,家裡一大幫孩子,一貧如洗。因此,親人之間沒有那種血脈相通的親近感。

唯有大姑,才是我們的貼心人。大姑家在城市的郊區,每次來奶奶家,都是邁著一雙大腳,風風火火地走上幾裡地的路程,風塵撲撲地來到奶奶家中,問候了爺爺奶奶,再來到我們家中,被冷落的家中,便有了大姑的郎朗笑聲。一家人心有靈犀的感覺,在綻放出來的笑聲中,總是有說不完的知心話,讓我覺得好溫馨。她那充滿厚愛的聲音像泉水一樣,一點一滴流進了我的心田。

大姑是個樸素的農村婦女,為人很隨和,在我們家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樣,像娘一樣讓我感到很親切。那年冬天,大姑來了,我穿著單薄的棉衣從外面冷縮著脖子走進家門。大姑見了,慈愛地用手摸著我的棉襖,埋怨娘道:“她二嫂,不是我說你,這麼冷的天,給孩子穿這麼薄的棉衣,把孩子凍壞了,你可給她看病吧!”

娘嘆了口氣,說道:“哪裡有新棉花給她新增?只是舊襖拆洗了一下重新做的。”大姑聽了,眼睛紅了,默不作聲地記在心中。等她再次來家的時候,手裡拿著一個小包裹,裡面是雪白的新棉花。看到大姑手中的新棉花,我眼前一亮,我知道,我的這個冬天不會再挨凍了。

我穿上娘重新給我做的新棉襖,身上暖融融的。那個冬天,我對大姑心中充滿感激,我沒有理由不快樂。

每到冬季,大姑都讓哥哥到她家裡拉些白菜回來。那年,我和哥哥到大姑家拉菜。哥哥充滿活力地推著一個小推車,幼小的我在上面坐著,一路上走街逛景,看盡風光,漸漸遠離了繁華的城市,來到了荒郊野外,一片寂靜荒涼之地。我感覺路途是那麼遙遠,我不敢相信,已經年近六旬的大姑,每次用怎樣的毅力,步行這麼遠的路途,來往在奶奶家。小車進入村子,在坎坷的鄉間土路上顛顛簸簸來到大姑家,大姑正站在家門口,用手遮在眼簾上,在不安地向遠處張望,看到我們來了,驚喜地迎上前去說道:“你倆可來了,擔心死我了!”

那是我第一次來到大姑家。院子具有農家小院的風格,幾棵果樹,高堂的房屋,幾個表兄表妹,一院子幸福和快樂。老姑給我們盛滿了一小車白菜後,我們怕娘惦記,急著要走,大姑說什麼也不讓我倆走,忙著圍上圍裙,給我們包餃子。原來,大姑早早地調好了餡,和好了面,單等著我們的到來。那一天,我們在大姑家裡吃上了只有過年才能吃上的豬肉大蔥餃子,那滿口流油的餃子,饞的我垂涎欲滴,拿起筷子就“大開殺戒”,一口一個,噎得上不來氣。大姑笑眯眯地看著我:“慢點,慢點,沒人跟你搶,讓你吃個夠。”一大碗餃子,把我肚子裡的饞蟲喂得飽飽的,味蕾過足了一把美味癮。

大姑的愛,像照片一樣儲存在我的記憶裡,成為我心中的刻痕。

二、

那年,父親在毫無徵兆中驀然離世,在爹爹的棺柩即將入土的那一刻,大姑一屁股坐在了塵土飛揚的爹爹墳前,哭的鼻子一把淚一把,用雙手拍打著自己的雙腿:“我的兄弟啊,你這麼早就走了,讓她們孤兒寡母的可怎麼辦啊……”大姑的眼淚像小溪一樣流淌著,讓人聽著撕心裂肺,讓我們孝子孝女看著心疼,恐怕大姑傷心過度哭壞了身子,停止了啼哭,勸拉起大姑來。秋風吹亂了大姑的鬢髮,我清晰地看到大姑頭上根根白髮在抖動,悲慟的淚水模糊了她那秀氣臉龐,細微的皺紋裡都灌滿了苦水。風悽悽,草慼慼,樹上鳥的哀嚎和大姑悲慟的哭聲交織在一起。

爹爹走後,丟下剛到中年的娘和我們一大幫不大不小的孩子。家裡沒有了爹爹壓陣,更沒有人把我們孤兒寡母放在眼裡了,本來冷落的親情關係更加雪上加霜,家門門可羅燕。孃的嘆息聲迴盪在屋子裡,滿屋子憂愁,一屋子寒氣。

家裡常來的親戚是大姑。她每次來的時候,有時候手裡拿著一塊自己紡織的粗布單子,有時候手裡拿著一雙做好的棉鞋,一小兜子小米,幾個果子……東西雖少,讓飽經無情風暴侵襲的家裡有了陽光的溫暖。是大姑,讓娘悲涼的心有了慰藉,讓倍感世態炎涼的我們感到了一縷親情的溫馨。“該走的走了,活著的還要勇敢生活下去,人不能總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在大姑的勸說下,孃的心情開朗起來,金色的陽光射進屋來,灑在她們身上,孃的眼中不再有陰雲,只有單純而明朗的開心。兩個情同手足的老姊妹談天說地,平常的對話,平常的日子,像是一場又一場歡宴,冷清的家裡有了歡聲笑語……是大姑,讓娘重新樹立起了生活的勇氣。

如果說我們家是漂泊在海浪中的一隻小船,那麼大姑,是保護小船的帆;如果說我們是孱弱的花朵,大姑,是保護小花無憂無慮成長的參天大樹;如果說我們是未發芽的種子,大姑,就是那肥沃的土地,包裹著我們……

三、

歲月在不經意間幾年過去了。幾年後,爺爺、奶奶相續去世。在家產的分配上,娘和姑姑叔叔發生爭執。一時間,親情關係在那個時期幾乎凍結了。大姑,多次在其中斡旋,但由於矛盾的根深蒂固,親情鏈連線起來很艱難,甚至面臨著斷裂的危機。

那年,城市裡開始在百姓中普及殯葬改革。老輩子沿襲下來的土葬制度被廢除,地裡的墳頭被平整。哥哥在給爺爺奶奶燒紙的時候,望著一馬平川的黃土地,一臉的迷茫,哪裡是爺爺奶奶和爹爹的墳頭?他也拿不準,只能按照自己記憶中的墳墓位置燒了紙。可沒想到,姑姑叔叔回來後,說哥哥沒給爺爺奶奶燒紙,怨恨的言語傳到哥哥耳邊,哥哥懷著一腔怒火找到叔叔家評理,這一下子捅了蜂窩。小叔叔怒火沖天地找到家裡,對著娘大吼大叫,說娘教子不嚴,哥哥沒有教養,不尊重長輩。娘忙給他陪盡笑臉,等他們走後,一巴掌搧在哥哥臉上,哥哥更是委屈了,對娘吼著:“我明明給爺爺奶奶燒了紙,他們冤枉我,欺負咱們,你也不理解我,我不活了……”哥哥滿腹委屈要向牆上撞去,娘急忙拉住哥哥,哥哥掙脫出來就要去找小叔叔算賬,眼看一場家庭毆鬥一觸即發,娘急忙拉住了哥哥。她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誠實的,可在失去理智的叔叔面前,娘剪不斷,理還亂,百口難辨,只有把氣撒到哥哥身上。

大姑來了,聽了哥哥的哭訴,嘆了口氣:“唉,傻孩子,你可能把爺爺奶奶的墳頭位置弄錯了……”大姑說著,臉上的表情又嚴肅起來,“可不管怎麼說,我相信孩子是個孝順的孩子,不會不給爺爺奶奶燒紙的,你們這樣不是讓外面的人不看笑話嗎……”說完,大姑轉身走了。不一會兒的功夫,小叔叔來了,他羞愧地對著娘說道:“對不起了,二嫂,我給您磕個頭,我不該這樣對您……”娘百感交集,眼淚撲簌簌掉了下來,哥哥的火氣也消失了,我在一旁眼眶不禁溼潤了。

大姑走了進來,說道:“家和萬事興,整天家裡吵吵鬧鬧的,像個什麼樣子?從今以後,前勾後抹,舊事不能再提,都得往前看,這才像一家人……”

一場風波過後,家裡的每個人開始反思自己。家,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雖然沒有恢復到那種血脈相連的親密關係,但彼此相安無事,一大家人見面也有了久違的笑臉。

黑夜,是可以被愛點亮的!原來,冷漠是可以被真誠代替的。

四、

爺爺奶奶死後,大姑來我們家的次數少了,我們和大姑見面的機會也少了。娘,不斷督促哥哥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帶著禮物去看望大姑,每次哥哥回來,總是著急打聽大姑的身體怎麼樣?聽說大姑的身體安好,娘便鬆了口氣;聽說大姑的身體有恙,娘便忐忑不安起來,嘴裡總是叨唸著:“你大姑不知身體好了沒有,這麼長時間也沒訊息。”

在無情的歲月中,大姑家中也遭受了不小的打擊。先是患難幾十年的丈夫慘遭車禍而死,之後最貼心的大女兒病逝棄她而去,接二連三的打擊,幾乎把大姑擊倒了,她陷入悲哀中不能自拔。聽到哥哥從大姑家回來的訴說,娘淚眼婆娑,她為大姑不幸的命運嘆息。她是多麼渴望像爹爹死後大姑安慰自己那樣,給大姑心靈安慰啊!但因為路途遙遠,她無法到大姑面前親自安慰大姑,只能用一顆虔誠的心,默默地為大姑姐祈禱:祈禱她最親愛的大姑姐保重好身體,度過人生的坎坷。

後來,大姑積憂成疾,得了眼疾駐進了醫院,娘帶著我來到醫院看望大姑。見到大姑時候,大姑眼睛剛剛做完手術,兩隻眼包著紗帶,聽到娘來了,兩隻手在摸索著找向娘,娘忙拉住了大姑的手,在自己的臉上摩挲著;大姑一聲嘆息,似乎對娘有無盡的話語。娘在好言安慰病中的大姑,大姑不住地點著頭,然後,她們拉著手,默默無言地傳遞著手中的暖流,一直待了很久。暖流,解凍了她們的記憶,一望無際的往事潤溼了她們的思念……

我看到大姑,心裡一陣難過:她曾經豐滿的面容被折磨的一臉憔悴,烏髮罩上了一層雪霜,嘴裡的牙幾乎全落了,一雙粗燥的手上爬滿了一條條蚯蚓似的血管,那飽經風霜的臉上從橫交錯,好像刻記著70多年的千辛萬苦……這還是我那個可敬可愛的大姑嗎?歲月啊,你太無情了,我寧願把我的青春分給我的大姑,讓大姑重返以前的模樣,我還要我那個性格開朗,面帶慈祥,端莊秀氣的大姑!

從醫院看望大姑回來不久,不幸的訊息傳來,由於手術失敗,大姑的雙眼徹底失明瞭。聽到哥哥帶回來的不幸訊息,娘震驚了,說了句:“唉,可憐的大姐啊!”便凝噎無語。從此後經常站在家門口,遙望著大姑家的方向,一站就是半天。她無法想像,曾經那麼能幹要強的大姑姐,該怎麼樣面對以後的黑暗生活,遠方那個在黑暗中摸索的大姑姐,讓她充滿心疼地思念。

最後一次見到大姑,是在大姑的三女兒家。娘聽說大姑住在離家不遠的她三女兒家,堅持讓我帶著她去看望大姑。可由於我和表姐疏於來往,只好憑著模糊的印象,在陌生的街巷中一路打聽來到她三女兒家。聽說娘來看她了,大姑在床上雙手摸索著要下床,娘忙過去攙扶起大姑,一同走出院子。坐在庭院的樹蔭下,大姑情緒很不穩定,拉著孃的手,一會哭,一會笑,一會唉聲嘆息……臉上的淚水始終不幹,手裡的手絹也是溼淋淋的。娘哽咽著勸大姑:“大姐……您……想……開點,不要這樣……”

大姑的嘴脣痛苦地顫動一下,面頰在微微痙攣,濃密的睫毛下又流出眼淚,停留在面頰上:“唉,是啊,反正已經這樣了……”說著,淚水又像泉水一樣般湧了出來,她的雙眼極像兩眼不見天日的深井,裡面盛滿了尖銳的隱痛,稍微一觸動,便有無盡的苦水湧出。

臨走的時候,大姑不再流淚,讓女兒攙扶著送我們,她強裝出微笑,用故作輕鬆的`話語對娘說道:“她二嫂,你以後保重好自己的身體,跟著孩子好好過日子吧……”又拉著我的手,反覆叮囑我道:“以後好好孝敬您娘,您娘這輩子不容易……”大姑絮絮叨叨的話語一直隨著我們走出院門口,在街邊又依依不捨地話別半天,好像是臨終的病人在安排自己的後事。那一刻,我隱約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這次見面也許是我和大姑在世間的最後一面了……

不幸被猜中,一個月後,傳來了大姑病逝的訊息。為了怕娘過度傷心,參加完大姑的葬禮,表哥表姐囑咐哥哥對娘隱瞞住不幸的訊息。直到一年後,娘才得知大姑去世的訊息,性格堅強,從不在我們面前流淚的娘淚流滿面……

大姑和娘之間沒有血緣關係,她只是她的一個大姑姐,可她們在貧寒的歲月中,彼此用愛溫心,抱團取暖,在歲月中凝就的那種真誠友誼,堪比一些親姊妹要強百倍。大姑,是我在這個世上除了母親外,唯一給我們母愛的親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是大姑的點點溫柔,似一股股暖流潤了我們的心,潤了我們的生活。心靈有條路,灑滿大姑的愛;心靈有盞燈,閃著大姑的光;心中有個繩,繫著大姑的情。歲月可以逝去一切,可大姑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永遠不會磨滅。

遙望天空,蒼穹中那顆最閃亮的星星彷彿是大姑那明亮的眼睛,用真摯、熱切、博愛的目光在注視著我們,我發自肺腑地在心裡呼喚著:“大姑,下輩子我還做您的侄女,我們還做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漸行漸遠的大姑散文4

清晨,天上飄落一陣細雨,把馬路上弄得溼漉漉、油亮亮的,風,裹夾著絲絲寒意在樓群中竄突,老去的枯葉經不起這搖盪,紛紛告別母體,隨風飄落。這一刻,在這老秋的早晨,走在樹叢中的我,面對著枯枝敗葉這滿眼淒涼,傷感之情油然而生,不由得想起了在這個季節早逝的大姑,想起了我們相處那短暫時光裡的點點滴滴。

大姑是我家第一個知識分子,是我家的驕傲。

大姑小時候應該說是很幸運,早早進到城裡開始了讀書生涯。要知道,依照那時農村的條件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女孩子能夠讀書,並且還是在城裡讀書那真算得上是鳳毛麟角,我真不知道我那沒文化的爺爺奶奶何以如此開通。大姑的書一直讀到了長春郵電學校,應該屬於中等專業技術學校,那時候人才奇缺,所以很順利分到了多倫縣的大倉鄉郵電所,並輾轉於黑山嘴、大河口鄉,後來因為夫妻兩地分居,並且還有了孩子,才幾經周折,調入錫盟郵電局。從這件事上還可以看出,那時的人事部門還是很近人情的,要是擱在今天,以夫妻兩地分居為理由調到一起是斷無可能的。

我是高中轉學到錫盟才與大姑有了更多的接觸的,先前只有年節的時候大姑回家探親才能見到她。有幾年,大姑把表妹寄養在我家,因思女心切,雖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姑姑也是每年都要回去,我也就通過姑姑回家時接觸過那麼幾次,當然談不上多瞭解了。

高二臨畢業那年,我從東北農村轉學進了錫盟蒙中,在大姑家住了半年。說真的,這樣一個大小夥子的到來,對於當時的一個並不富裕的工薪家庭來說確實負擔不小,況且,當時糧食肉類很多商品都實行供給制,根本沒有我這外來“黑戶”的份,所以事實上我等於分食他們的口糧。但是姑姑一家非但沒有怨言,而且總是把我的一切打理得那麼好。我從小養成了不看書就睡不著的毛病,在姑姑家依然如此,所以常常看著書忘記關燈就進入夢鄉,這時候都是姑姑算好了時間,在我睡著後悄悄走進我的臥室把燈關掉,從來也沒因此說過什麼。大姑是個慢性子,也因此做家務的速度顯得慢一些,但是慢有慢的好處,那每一頓飯,每一頓菜都做得精緻可口,即使多數為粗糧,在她手底下也都搗鼓的細緻可口,讓人胃口大開。那時候物資供應很緊張,別說收入低,就是有錢也很難買到計劃外的食品,尤其是細糧和肉類,所以平時基本上都是玉米麵、高粱米之類的粗糧。在農村,一般吃的都是當年產的新玉米,這樣的玉米,外表光鮮紅潤,視覺上就能喚起人的食慾,再經過傳統工藝在石磨石碾上加工,烹製出的食品才香甜可口。城裡人吃到的大多都是陳年舊糧,其中玉米的馨香早已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飄走於九霄雲外,有的還摻雜著庫存過久的黴味,口感粗糙難以下嚥不說,還常常讓人感到燒心胃酸。為了大家能夠開胃吃得飽,姑姑可以說是絞盡腦汁,她在玉米麵中摻入少量白麵或莜麵,然後經過發酵,加入少量食用鹼,蒸製出“二代王”,吃起來鬆軟香甜,口感就細膩多了。有些時候,姑姑還把發酵過的玉米麵烙成發麵餅,雖然這其中的程式麻煩一些,但也會增加人們的食慾。只有到了週末,才能改善一次伙食,吃一頓餃子。也是那時,在姑姑的指導下,我學會了剁餡包餃子等一些做飯的手藝,讓我在後來的單身和成家後的生活大大受益。

大姑除了上班,其餘的時間都是在家裡忙碌著,就是偶爾去幾個要好的鄰居家串門,手裡也總是拿著毛線活,一邊聊天,一邊忙碌著。那時的人們都穿自家編織的毛衣毛褲,甚至毛線也是自己用傳統的工具紡出來的。當然,這紡線和編織都很費時間,需要足夠的細心耐心,但很多成年婦女都樂此不疲,而且經常湊到一起,切磋技藝,交流心得。姑姑編織毛衣的手藝非常細緻,幾乎可以說是一絲不苟,稍不如意就拆掉重來,所以做出來的毛線活總是那麼平整勻稱,精緻漂亮,令單位姐妹和朋友們羨慕誇讚。

姑姑雖然也是上班一族,單位工作也不輕鬆,但家裡的事務一直料理得井井有條,相夫教子,為人妻、為人母的責任總是做得那麼到位。不僅如此,她在單位也一直是業務尖子、技術權威。記得第一次去姑姑的辦公室時,我就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滿眼滿臉寫滿了驚奇。或許是我孤陋寡聞,但確實是如此,那是1975年,整個中國還很落後,整個中國工薪階層的辦公條件都很落後。整個錫林浩特一座城市只有盟公署和軍分割槽的辦公的地方是樓房,其他地方甚至連阿納旗的旗長們都在貝子廟那的平房裡辦公,還點著土爐子,地上鋪著粗糙不堪的紅磚。我姑姑的辦公室不但在樓房裡,暖氣也是熱乎乎的,而且地面還鋪著地毯,那屋裡既溫暖又整齊乾淨,真可以說是纖塵不染。當時我真是羨慕不已,心裡想將來若有姑姑這樣一份工作和這樣的辦公條件就足矣。

由於她業務精湛,工作上又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所以贏得了同事們對她的尊敬和愛戴,我雖然去她辦公室的次數就是有限的幾次,但每次都看到姑姑的同事或徒弟們畢恭畢敬地稱呼姑姑為師父,內心變升騰起對姑姑的崇敬。當然,除了技術原因,這其中也有姑姑為人處世的方式和個人性格的緣故。姑姑是個溫婉的人,從不與同事爭吵,也不給別人添麻煩,說話語氣溫順,態度和藹,這樣的人自然會有更多的人氣和更高的威信,也因為這些,姑姑曾數次被評為單位的先進工作者而受到表彰。

進入晚年,大姑也從崗位上退下來了。退休之後,大姑一心埋頭於家務,每日打理著一家人的一日三餐,整個一個家庭主婦。那個時候,我住在鄉下,妻子正要臨產,為了安全起見,姑姑把我們早早邀到她家,並給我們在醫院的婦產科約好了床位,只要出現徵兆,馬上入院。那些天,姑姑就像一個婆婆,也像一個母親一樣精心照料著妻子,每日的三餐精心地搭配伙食,並不斷給傳授孕婦、產婦以及育兒要注意的事項,讓我和妻子感動不已。臨產日期已到,可是妻子那裡仍無反應,恰好此時妻子調動事宜或得批准,通知我去辦手續。期盼已久的是,終於有了頭緒,自然欣喜異常;可是她原單位離市區一百多華里,那時道路情況不好,交通極不便利,來去至少要兩三天,這邊妻子正面臨生產,做丈夫的我怎敢離開?看到我的猶豫和為難,大姑說:“沒事的,你去吧,這邊有我們呢,醫院已經安排好了,只要有了動靜就住院,醫生比你有辦法,你就放心走吧。”聽了姑姑的話,我終於心裡有底了,於是我放心地離開,並很快辦完調動手續,於第二日返回。也是在大姑的精心呵護下,妻子順利生產,我們的長女健康地來到人間。

大姑晚年非常不幸,患了脈管炎,並且雙腳面板開裂,出血不止,總不癒合。當時的醫療條件及其落後,大家也沒多少醫學常識,甚至好長時間都沒診斷出結果。那年秋天,遠在東北的父親大概想我們了,拍來電報,以不容商量的口氣命令我們回家。臨行前,我們姐弟四人曾去探望了姑姑,告別時,姑姑竟然流下淚來。當時我們真沒多想,只是覺得人老了容易傷感,看到我們回家,姑姑也動了思鄉之情。誰料,這一次相見,竟成永別,姑姑在我們回鄉的稍後病情加重,住進北京的大醫院,並被查出是脈管炎。做截肢手術,大姑猶豫再三,不忍心成為殘缺之人,讓自己餘生成為家人累贅,最終沒能同意手術,結果病情急劇惡化,引起血液感染導致敗血症,年僅58歲便匆匆離世。

其實,除了脈管炎,大姑幾乎沒得過什麼疾病,身體一直是很健康的。據大夫說,這脈管炎也並非先天遺傳,而是後來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大姑吸菸,而且歷史悠久,據說還未成年就已成癮。這幾十年的吸菸史,導致了體內血液中血栓形成,進而堵塞血管,造成下肢壞死。其實,這病要是早預防,早治療是不會到最後的嚴重地步的,只是當時的醫療條件差,人們的醫療知識貧乏,最重要的是大姑只關心他人,對自己關心重視不夠,到最後怕截肢殘疾給親人帶來拖累,致使病情惡化,誘發了敗血症。

有時候,我真覺得上天不公平,為什麼要早早奪去像大姑這樣好人的性命,而一些品行惡劣之人卻能夠好好活著,甚至長壽呢?

風,一陣比一陣強勁,樹木,搖晃的幅度也越來越大,地下的落葉被裹夾著飄到遠方。我知道,這一刻他們對母體是多麼的留戀和不捨。如今,我敬愛的大姑已經離開我們23年了,想象,當年她撒手人寰的那一刻,是該多麼的留戀家鄉,留戀親人,留戀人間啊。唉,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這樣的時刻,我們只能幻想,已經早逝的大姑羽化成仙,在天國那邊過著更逍遙更快樂的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