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散文寫作創作規律

來源:才華庫 1.57W

我們進行考試中所說的“散文”,實際上是一個狹義的概念,是指那些敘事性散文,也就是說要有時間、地點、人物、情節,是非虛構的散文。敘事性散文比較靈活,不要求像小說一樣具有那麼嚴密的故事邏輯,可有敘可有議,可以有比較大的時空跨越性,所描寫的人物也是以性格片段展現。那麼,進行散文考試,為什麼一定要寫帶有記敘性的散文,而不是“美文”、“議論性散文”呢?這是戲劇文學專業人才選拔的需要。它表現在:一方面,戲劇文學專業的考生必須有把自己的幾個生活片段結構成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這種形式考查考生對生活本身觀察的敏銳性和記憶力。

命題散文寫作創作規律

以朱自清先生的《給亡婦》中的一段文字為例:

謙,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經死了三個年頭了。這三年裡世事不知變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這些個,我知道。你第一惦記的是你幾個孩子,第二便輪著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後若還有知,想來還如此的。

……

你病重的時候最放不下的還是孩子。病的只剩皮包骨頭了,總不信自己會好;老說:“我死了,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後來說送你回家,你想著可以看見邁兒和轉子,也願意;你萬不想一去不返的。我送車的時候,你忍不住哭了,說:“還不知能不能再見?”可憐,你的心我知道,你滿想著好好兒帶著六個孩子回來見我的。謙,你那時一定這樣想,一定的。

我們似乎可以通過這段文字,看到書齋中、孤燈下,冷雨敲打窗櫺,朱自清先生拈紙按筆,熱淚悽然而下的境狀。應該說,這是一段非常優秀的文字。

那麼,這樣一段文字會給我們的寫作考試什麼啟發?一篇比較優秀的散文又有一些什麼創作規律呢?

1、取材時,事宜“真”、情貴“切”

所謂“真”、“切”,一方面指選材最好取自於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另一方面,所選取的素材一定要是觸動過自己的真實感情,應是自己情感沉積層中久久不能磨滅的那些人和事。

情感,是一篇優秀散文的生命所在。只有那些親身經歷的事情,才能重新引起你的真情,使你更投入地進行寫作;而投入地寫作,更能表達出你寫作時最真實的體驗,既沒有道德、家庭禁忌的限制,也沒有編造故事的苦惱和乾癟,更能表現你獨立的寫作品格。

法國文學家蒙田在《隨筆集》中說:“我本人就是這部書的材料”,書中描繪的就是“我的生平”。

《中國新散文大系·散文二卷?導言》中說:現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徵,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裡所表現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我們只消把現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則這個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習慣等等,無不活潑地顯現在我們的眼前。這一個自敘傳的色彩是什麼呢?就是文學裡所最寶貴的個性的表現。

那些真正觸動過感情的生活記憶,是作者獨有的積累和感悟。寫作者因此寫得如行雲流水,讀者閱讀時可心領神會。真實的生活體驗和獨特的人生感悟,可以提供給讀者不同的人生經歷,豐富讀者的情感世界。這也正是文學的重要功能。

應該注意的是:寫“我”的生活記憶並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展現“我”——主人公——作者的心靈的歷程。這就是說,情感發自內心,而表現出來的也應該是記述的主要人物的內心世界的變化。

《給亡婦》這篇文章,雖然是以書信的形式展開的,但記錄的亡妻生前的一段小事,卻一定是在作者的內心深處永遠不會釋懷的。我們感受到的也是作者內心深處的懷念與嘆息。

一件事情在你一閉上眼睛的時候就浮現出來,那一定是你的最佳選材。

希望考生在進行選材時,應該回憶那些在自己身上發生過的、有趣的、久久難以忘懷的事情,哪怕回憶的事情只是打碎過的一個杯子,之後自己是如何去處理這個杯子的,將那些最微小的一顰一笑都細膩地記錄下來,通過真情的描寫,將感覺傳達給他人。

這樣的回憶,會越來越多地激發出往事中的閃光點而成為創作中難得的素材。

在逐步回憶時,還要逐步積累。要時刻觀察周邊的人、事、小事、怪事,哪怕是一盞忽明忽暗的日光燈,或者是漂著水草的一泓小溪,都應該站在那裡體味一會光的變化,觸控一下水的溫度和水草的潤滑,並將這種感受真切地記在心裡,同時再以形象的文字複述出來。通過這些開發、回憶,許多有趣的生活片段便會隨時出現在你的頭腦中。

2、寫作時,情貴“真”

寫作時,感情貴在“真”。這是指在文學創作過程中,要引發作者內心的真實情感,並動用這種感情,澎湃於內心,激情於筆端,排除那些道德、功利、技巧、規範等對創作者的束縛,把內心的最直接的感受充分表達出來。不要假飾,不要有意拔高。巴金先生在《談我的散文》中說:我的任何一篇散文裡都有我自己。這個 “我”是不出場的,然而他無處不在。這不是說我如何了不起,這只是說明作者在文章裡面誠懇地、負責地對讀者講話,講作者要說的話。

說真話,要將言不由衷、人云亦云拋除在外。前蘇聯劇作家維?羅佐夫也曾說:我回過頭來看看童年的創作,它是粗糙的、幼稚的,但總是純潔無私的。它不追求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孩子寫作只是出於自己的願望,是按照自己心靈的吩咐。他所珍貴的是創作的那一瞬間,在這個瞬間裡他感到了愉快,僅此而已。

文學創作是一個獨立於社會學和其他社會科學門類的獨特系統。“按照自己心靈的吩咐”,是文學的最高標準,也是文學創作的基本要求,是無功利的,是人類情感的描摹、記憶、創作和補充。作者感受的愉悅,應該是寫作後釋放的快感。考生在創作時,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釋放激情,才能將作品寫得清晰、透徹、深入。朱自清先生作文時的境況正是由於本身透露出的一種真誠而引起了我們的聯想。

3、寫作時,文字貴在“真”

文字的“真”主要是指所寫的文字要樸素,不賣弄、不堆砌,要形象、具體,即如魯迅談“白描”時所說,要“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

如何能達到這一要求呢?蘇聯文學家康?巴烏斯托夫斯基說:最有分量、最令人驚歎的散文是凝練的散文,它刪除了一切多餘的東西、一切可以不說的東西,只保留非說不可的東西。

這段論述,實際上要求的是文字動用要直接、簡單,但要保留文字傳達後巨大的情感空間和人生感嘆。比如還是《給亡婦》中的這幾句:

……後來說送你回家,你想著可以看見邁兒和轉子,也願意;你萬不想一去不復返的。我送車的時候,你忍不住哭了,說:“還不知能不能再見?”

雖然只有短短五十餘字,卻字字具體地描摹了當時的情狀,表達了妻對生的渴求和對死的恐懼,言簡意深,讀罷令人內心酸楚。

質樸的文字縮短了作品與讀者的空間,也令讀者捨棄了觀看絢爛文字時外在的感嘆而深入地感受作者內心世界的淒涼、歡樂、無奈、哀怨……

另外要強調的是:戲劇文學是要承擔戲劇、影視的創作任務的,而這些藝術形式都是要通過演員、佈景、臺詞、排程、畫面來完成的,這些都相當具體。因此,對文字直觀性和形象感的把握要求就更高。

質樸是不要堆砌華麗的辭藻或者刻意玩弄文字遊戲。形象是要將看到的事物變成可視的形象;而形象中更要有情感,是內在心象的表達。

如有考生在寫下雪時,這樣寫到:“大雪紛紛揚揚地鋪天蓋地,讓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冰雕玉砌的國度,大地也披上了一層盛裝。”

這種語言囉嗦、蒼白,是概念化、一般化的。

我們換一種說法:“雪飄著,空氣變白了……”

這樣的語言簡單、直觀,同時還有作者的個人化情感在其中,更富感染力。

此外,要注意行文的節奏感,可以跳躍就跳躍,需要重點渲染的要不遺餘力地渲染。要注意事物的象徵意義,即我們常說的“賦、比、興”中的“比”,即以此物暗示更深入的其他含意。要注意文字中的幽默感,這樣會使文章更富於生趣;但要注意幽默感絕不同於耍貧嘴。林語堂、老舍先生的一些文章中就有極強的幽默感。

4、寫作時,人物描寫貴在“真”

記錄人物,描寫人物的內心,是散文寫作的重要內容,是散文寫作的重要目的。記“人”貴真,既要求描寫人物的真實感情,也要描寫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實狀態。比如下面的一段文字,記述了一位父親的一個生活細節:

我家的電燈壞了,……父親橫豎要自己去換那個燈管。我真怕他將近二百斤的龐大軀體砸在地板上,執意不從。……父親面帶慍色,我也不再說話。……父親站在沙發扶手上,卻怎麼也夠不到那個燈管。我說:”我給你拿一個小凳子吧!”父親卻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夠了半天,父親的汗流了下來,還是沒有完成……我只好從著父親去給他買包煙。

我走到門口,假意地重重地關上門,卻偷藏在門後順著門縫望去。哈哈!果在我的預料之中,父親輕輕地抱著肚子滑下沙發,把小凳從沙發底下抽了出來。……看著已經換好的燈管,父親摸著肚子,自言自語道:“還跟我鬥?!破燈管!”

這段文字讀來令人忍俊不禁,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血肉的人,尤其是文中父親的幾個動作——“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抱著肚子滑下沙發”、“摸著肚子,自言自語道:‘還跟我鬥?!破燈管!’”——形象、生動,完全是作者隨心所至,全無倫理評判,展現出了一個真實的、可愛的父親。

5、寫作時,注意細節的刻畫

美術作品的直觀,源於通過線條、色彩、光影對觀眾視覺的直接刺激。文學作品雖然沒有這些構成元素,但仍可以通過細節的刻畫,展現創作的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這些細節主要是指人物神態的刻畫、個性化語言的處理、當時環境的描述、人物內在心理的描摹等,即“立象以盡意”,也就是說,要通過形象的描寫來表達自己意思。比如這樣一段文字:

她將白色的手帕在頭上揚了揚,素白的帕子幾次碰到頭髮。迎著橙紅色的.夕陽,我猛地發現,那裡竟多了幾絲我從未察覺的白髮。……白白的帕子、白白的頭髮,這是我離開母親時全部的印象。

這樣的細節描寫,不是客觀地對某一場景或特徵的敘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潛流的外在體現。這種情感潛流使作者有意地忽略了其他並不重要的資訊,而將最能展現作者心意的這些直觀、具體的細節充分渲染,就像電影的特寫一樣,使觀眾感同身受,在心中充分回味。比如對父親換燈管的描寫,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描寫父親穿越鐵道站臺的情節,都是比較好的細節描寫。

6、事件選擇要“小中見大”,小而精彩

在雜繁紛呈的生活素材中,哪些可以成為我們著力寫作的素材呢?其實,無一物不可入文字。但多年的文學創作經驗告訴我們,那些小中見大,蘊意深邃,並能認識生活本質的材料,應該是我們進行創作的著力點。

我們選取的素材,應該首先是自己情感深處的亮點,只有找到寫作的“焦點”,把握那些自己有興趣而且能把握的事件、人物、情感,才能將文字寫得具體,有個性,才能避免空泛和概念化,就像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芒一樣。

7、謀篇時,要有獨特性

我們經常會發現,不同的人寫同樣一件事情或一種情感,表現出來的文字卻可能截然不同:有的文章平庸無味,而有的文字則能引人入勝。除了文字功力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讀者在文章中顯示出的獨特性。

這種獨特性表現在文字的精彩上,其遣詞造句,結構鋪排,場面的描寫講究、簡練、細緻又富於層次,可令人讀來回味無窮。更重要的是,這種獨特性主要表現在作者對待世界的認識以及由此認識而引發的事件選取上。其中,以對待世界的認識為重要。

世界展示在每個人面前的大多是它的表象。而認識這種表象下面所隱含的內容,卻是因人而異的。我們的生活裡有很多事件和情感都是相仿的,看似或喜或悲、或得或失,但這只是生活的“常數”,是共性。而具體到每一個人身上,因為他的人生閱歷、家庭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個性的不同,這些相仿的事件和情感就變得不那麼一樣了,這是獨特性,是生活的“變數”,是“個性”。

比如“得失”的關係。一般思維中,都認為“得”是好的,是令人幸福的。但有的時候,“得”的同時卻也會失去很多。比如人身的自由、身體的健康、信任等等。反之,“失去”一些物質的區域性,而應看到全體,也可能得到精神的解放等等。在平時觀察、分析生活的時候,應多方面考慮,不應侷限在一點。

有時,這種獨特性也表現在對事物的細膩體驗之中。前面說過,對於世界的表象、“常數”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但對這些表象,“常數”的一些罅隙的體察卻容易被人忽略。比如前面談到的“注意細節刻畫”這個問題中,我們已經給出了這樣的例子。這樣的細緻體察和細節刻畫也可以使文章充滿個性。

大部分文章顯得平庸,多是因為在選材時過濾了那些獨特的生活,或者將原本的生活“美化”、修飾;將個性隱瞞在共性的下面,作者的視角陳舊,文章便自然無趣了。

更多的文章則表現在直面自己的生活方面,大膽地把那些為人所知的事情呈現出來,儘管有的生活可能看來卑瑣,甚至不光彩,這都不要緊,重要的是這些是作者心底最隱祕的東西,是“心靈的吩咐”。

要突破“常數”,將這些“變數”細膩地記錄出來,使讀者看到與自己的生活體驗不一樣的東西,不但補充了讀者的閱歷,更找到了與作者情感相契合的東西,並通過個人的體驗豐富了文章的內涵,因而文章的豐富性也就產生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