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詠歎調散文

來源:才華庫 1.63W

愈是長大了,愈是會懷念小時候;愈是失去的,愈是覺得她彌足珍貴。

池塘詠歎調散文

每到夏天,尤其是在端午節那天,我們所懷念的,就是小時候在家鄉池塘裡游泳,拿兒時的話說,叫做“洗冷水澡”。

那時候,小鎮沒有河流,周圍卻有大大小小几十個池塘,最有名的就是搖塘、新塘、擺佈塘、四方塘……塘基上,茂盛的小草青翠欲滴,光著腳丫走在上面,有一種癢癢的、酥酥的感覺,舒服極了。寧靜如鏡的池塘裡,有著一群悠閒自在的小魚,在岸邊游來游去,朝它們扔一塊小泥坨,瞬間便沒了蹤影。我和夥伴們一聲“嗬呵”,猛地紮了下去,水面上白光光的小屁股一厥一厥的,就象一群魚鱗閃過碧水,象一群白鴿掠過藍天,那種勇敢,那種愜意,現在想來都十分了得。

最有意思的是到了端午那天,有大人們弄來一張張“扮禾桶”,四四方方的飄在水面,盪來盪去,惹得我們一個個撲打著水花,爭先恐後地爬進桶內,當作“船”劃,只是手臂太短,夠不著水面,全然沒有划船的感覺,為了“船”的航行,我們便分作兩班,水性好的推著桶底,水性差的站在桶內,右吶喊聲中左右搖晃,當然也有翻“船”的時候,桶內站的人多了,稍不如意,桶就翻了個兒,人也全部落進水裡,一不小心嗆了一口水,那水卻是清洌甘甜的。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人定勝天”的紅旗飄飄,青樹坪人民公社從紫雲觀水庫引水修起了一條人工渠道,沿著小鎮蜿蜒而過。一到夏天,清徹見底的渠水急急地淌了過來,既灌溉了附近的農田,又給小鎮帶來一種清涼怡靜的美。每到傍晚,歡快的孩子們(也有大人)在渠水裡盡情嬉戲,稚真的笑臉與嫣紅的夕陽在碧水間相映成趣,婦人們則在渠道的石階上洗著衣服,清亮亮的棒槌聲將餘暉浸潤的小鎮敲得有聲有色,儘管那時生活艱苦,人們卻在這樣一種親水的環境裡,活得有滋有味。

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因為生活的需要,我們漸漸地遠離池塘,融入了外地城市裡喧囂的街道,從家鄉帶出去的,就是那一段段美好的珍藏。

不經意間,我們又回到家鄉,回到這生我養我的地方,童年的記憶開始復甦,那條青石板鋪就的小街,那些鑲嵌在小街周邊如眾星捧月般的池塘,一一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裡。

兒時的記憶是驚人的,陌生了幾十年的池塘名字依然如數家珍,有的池塘因主人而得名,如正昌塘、利生和塘、怡泰塘、白述塘、謝氏塘;有的池塘因為自身形態而得名,如華蓋塘、四方塘、長塘、腰塘、米篩塘;有的池塘因特定用途而得名,如擺佈塘、擔水塘、洗菜塘、乾子塘;也有的池塘因地理住置而得名如桐子樹塘、石路邊塘、北門弄子塘、郵政局塘等等;細數下來,方圓不到一公里,竟然有五六十口塘之多。

這些看起來並不雅緻的池塘名,卻能讓人感受到小鎮水鄉的氣息,中華民族是一個親水的民族,城市依水而建,村鎮依水而立,即使是現在的許多商業樓盤,都要在樓盤內挖出水池水渠,栽樹種花養魚,以水而聚集人氣,營造一種溫馨的氛圍。

可是,城鎮化生機勃勃的發展,卻把曾經伴隨我們一起快樂的池塘一個個地填埋起來,留下的是鋼筋水泥的建築,就連那個大躍進的產物,清清的水渠也被水泥板覆蓋,委屈在樓宇底層,永遠地沉寂下來。即使有幾口倖存的`池塘,也完全變了形態改了色。水面上飄浮著或白或黑的塑料泡沫之類的垃圾,漂浮著一團一團枯黃色的水浮蓮,渾濁昏黑的塘水不僅不能飲用,就連洗個手也會生疹發癢,有的甚至散發出一股難聞的

腐臭酸氣,養魚魚死,澆菜菜枯。難怪在我沒有回刻家鄉之前,就有朋友告誡我∶要想珍存童年美好的回憶,你就別回去,不然就會刺穿你的心。

是啊,生活在一個地方,就怕無水可親。小鎮的池塘成了我們心中永遠塵封的記憶,痛心之佘,我們不禁要問∶城鎮化的擴充套件,難道就不能從一個更理性、更智慧的角度去認識小鎮,認識那在歲月的滄桑裡飽經風雨的殿宇、池塘和石板街嗎?難道我們就不能留下幾口池塘(甚至更多),讓它們碧波盪漾,讓我們的下一代乃至下一代的下一代的孩子們能夠在水的滋潤下,健康快樂地成長嗎?

但願這些最後的池塘,能夠擺脫被填埋的厄運,成為小鎮的驕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