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教散文隨筆

來源:才華庫 1.79W

忠孝仁愛顯人品,勤儉耕讀展家風。

家風家教散文隨筆

家風 家教

最近讀了幾篇文章,和朋友交流,談論到一個話題——家風家教,忍不住拿起自己的拙筆寫上幾句話,略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承載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氛圍、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等,這些建構成一個家庭或家族獨特的特色。我們稍加梳理,解讀一下歷史,不難發現,許多長盛不衰、地位顯赫的家庭家族,度會有各自興旺發達的祕訣——家訓,又可稱為家風,它貫穿於整個家庭或家族輝煌的始終。

一個家族的振興與發達,離不開引領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創立的家風和家教。家風與家教的形成都會經歷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積澱和努力,它總結了前世中無數家庭的得與失以及經驗,結晶成為獨一無二、適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實際的法寶,引領家庭或家族走向輝煌。

站在歷史長河之上,回顧總結無數曾經輝煌一時的家庭,還有那傳承已久的國粹——國學,他們的家風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許多可稱為經典的精華:齊家、治國、平天下;岳母為兒刺字“精忠報國”,“忠”為岳家之家風;林則徐勤儉持家,生活簡樸,他認為“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崇尚“儉”為林家之家風;曾國藩以為“勤”為人生第一要義,崇尚“勤”為曾家之家風;……

優良的家風形成,往往是通過創立者的建立,和幾代甚至數代人的不懈努力,踐行而形成的,通過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圍,在生活的點滴之中不斷地踐行,形成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最為直觀、最為直接、最為基本、最為經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踐行過程中,鑄就了家庭言傳身教的典範,鑄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為重要的、無以替代的精神財富;它瀰漫於整個家庭或家族之中,影響到每一個家庭成員,惠澤於家庭的成員;家風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撐著家庭的進步與發展。

傳統中國,人人都崇尚、嚮往底蘊厚重、有著濃厚文化氛圍的家風;這也是眾多人所追求嚮往的目標之一。對於有著敦厚家風的家庭和家族,眾多人都是頂禮膜拜,心儀嚮往的,甚至渴望進入那樣的'家族,成為其中的一員。這也是家庭和家族走向顯赫和長盛不衰、興旺發達的根本。

良好的家風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舉止,成為人人嚮往的道德典範,一枝獨秀、鶴立於整個社會“圈子”,為眾多人,眾多家庭所效仿。

有著良好家風的家庭或家族,他們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陰,趁早好好地讀書;懂得創業難守業更難,知難不難……在這樣的家庭薰陶下成長的人,懂得成功在於積澱,在於勤奮努力,明白勤能補拙的道理;明白勤為人生的第一要義,勤於學習、勤于思考、勤於努力……

成長在擁有良好的家風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榮幸,能領先於他人及早地認知生活。這種家庭的人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思想豐富而多彩,有著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每天過得都會很有意義,日子裡寫滿的是充實;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體之中時時處處散發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味道——溫文爾雅,一點也不顯低俗;舉止規範,處世豁達,通曉事理,光明磊落,總能順勢而為,有著大家之風範,絕不小肚雞腸;生活杜以儉樸著稱,不貪求奢華;誠信為人,表裡如一,講究耕耘,注重過程,順其自然,不急功近利;從善如流,厚德載物。

生活中,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性格特徵、道德素養、為人處事等,無不烙上家風的印記。家風雖是一家之風範,卻是鑄造子女成才的熔爐。家風就像一棵樹,一棵枝葉如蓋的百年大樹,子子孫孫都在它的廕庇之下。勤奮問學、艱苦卓絕、言必行行必果、尊老愛幼、問鼎事業、友善、和睦、民主、敬業、書香……都可成為家庭或家族應該傳承的必須的家風。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講究“家風”的傳承,在泱泱數千年的華夏文明之中,隨時可現,處處可尋。歷史上曾經顯赫長久的家族,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家風、家訓和家教,為後世學習的典範。《國語》、《論語》、《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許多典籍和家教典範之中無不彰顯出家風、家教和家訓的精神……

家風對於以家庭的發展和延續是至關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設發展的結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濃縮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會精神文明的細胞,社會和諧進步的脊樑,國家繁榮昌盛的前提和基礎。眾多的家庭需要建立家風的魂魄去支撐,去走出家庭家族曇花一現的輝煌,走出“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的生活怪圈。

良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的健康發展前提,每個家庭都應構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風和家教,作為家庭的核心人物責無旁貸應該擔當起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給力社會風尚進步發展;給力偉大的“中國夢我的夢”的實現;千萬個家庭組合成一股強大的振興中華力量。

家風

提到“家風”問題,我時常會想到父親曾經常提到的一句話“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的確,這句話字字珠璣,是中國人千百年來智慧的總結。哪怕到了今天,其真理性任不過時。如果我們去研讀西方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就會發現,這些理論觀點與這句話的理論完全吻合。古往今來,從文人墨客到達官顯貴的持家以及教育子女的理念上也能找到這句話的佐證。忠厚人家,書香門第,總是孕育美好人才的搖籃。

家風即家教,晚清名臣曾國藩一生奉行主張凡事要勤儉,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國藩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在家書中希望後代兢兢業業,努力治學。他常對子女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晨星,曾國藩就是為數不多的實現者之一。他的功業無人可以效仿,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

我們也許沒有曾國藩遠見卓識的思想,但是作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呈現出自己如何遵守規則,而不是強迫孩子執行規則。通過合理的方式讓孩子看到規則美,心悅誠服地接收。想讓孩子成為德才兼備的人,父母首先自己要成為這樣的人。

記得父親生前做事嚴謹,對待病人細緻入微,對待家人和藹可親,每天無論工作多麼繁忙,他總是利用夜晚,挑燈學習,鑽研自己的專業知識。父親刻苦學習,踏實做人的家風好似“春雨潤物”沁潤進了我的生命。它鞭策著我,激勵著我,無論走到哪裡,都是這個態度。在工作中總是看到別人的長處,虛心學習。而媽媽善良勤儉,忠厚持家的理念,也讓我受益匪淺。良好的家風不僅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同時也在我們的孩子身上得到了傳承。

國家主席說:“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

優良的家風,不僅是對家庭的貢獻,也是對人類的貢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好的社會風氣是好的家風組成的。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無不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詩禮傳家、耕讀傳家、精忠報國等家風代代相傳,融入了每個人的血脈。如果我們每個家庭都能按照國家主席所說:“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那麼無數家庭的好家風,會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程度、道德水準,同時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社會更加和諧,正所謂“天下興亡,家風有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