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瑣事兒見家風散文

來源:才華庫 1.58W

“哎呀,讓你給我把絲帶揪出來,你怎麼給我塞進去了”(童聲普通話);“你說的啥我聽不懂,蠻溜疙瘩”(刺破長空的尖嗓門河南話);“咋了,欣,你說哩啥?”(震耳欲聾的渾厚的河南腔)。“我在跟我高姥姥說話”,還是童聲普通話。早上六點多,我被這不同地域的不同音色的不同語言的高亢的說話聲吵醒。那是祖孫三個在對話,我十一歲的外甥女,八十八歲的姥姥,九十三歲的奶奶。

家庭瑣事兒見家風散文

諸如此類的對話在這個暑假已成了常態,這不,昨天爸媽回老家,剩下了兩老一小她們仨和我這個“管事的”旁聽者。

我家逍遙鎮,父母在此地魯山做生意,生意不大,家中人口不少,除了剛才提到的祖孫仨,還有弟弟和弟媳婦和我,爸爸媽媽則是夾縫中生存的人到中年。

人說家有一老,勝有一寶,我家可是有兩寶。(十三年前姥爺去世,七年前大舅去世,二舅又患腦梗塞,姥姥成了我家常住人口;九年前爺爺去世,奶奶年紀大了,我們一直帶在身邊。)於是母親的'照顧成員又多了兩名。但她一直是微笑著的、平和的。

奶奶姥姥年紀不小了,身體尚可以,只是奶奶聾的厲害,俗語說啞巴愛說話,聾子愛打岔,奶奶就是這樣愛打岔的老人,奶奶打岔打的爸爸都不耐煩了,只有媽媽不厭其煩地接她的話茬兒,告訴自己的母親—我的姥姥不要不理她,批評爸爸不理奶奶,告誡我們幾個孩子要多跟她說話,哪怕動動嘴巴,打打手勢,因為老年人容易孤獨。

兩位老人一高一矮,一稍胖一偏瘦,連脾氣都是互補的,往往一個說東,一個必定說西;一個要指南另一個必定打北。我們不插話還好,一接話頭倆人的小爭執就會上升為原則上的針尖對麥芒,基於這個發現,我們都任由她倆吵去,吵著吵著又好了,媽媽這會就會笑,你聽,她倆,真是老換小啊,把她們當孩子對待吧。還別說,萬一春節過後她們倆中有一個不來,比如奶奶去閨女家小住或是姥姥在兒子家待一段時間,另一個就會無精打采,唉聲嘆氣,愁眉不展,沒著沒落似的,接著就問怎麼你媽咋還不來,你娘咋還不來。

奶奶姥姥年紀雖大,並沒有拖累我們,反而能幫助家裡擇菜,這菜做生意用的,量還不算少,每天早上起來倆人就分工了,或是你擇蔥我擇香菜,或是你切香菜我擇蔥,菜擇完再一人抬蔥根一人抬蔥葉把菜洗乾淨,媽原則上是不讓她們洗菜的,但是時間久了,看她們合作乾的不亦樂乎,也就默認了。

什麼是家風?家風就是家長的作風,每每媽媽給奶奶洗頭髮,攙著或是騎著三輪車載著奶奶出去聽戲,洗澡,鄰居就會問,這是你閨女?奶奶總是搶著自豪地回答:“這是俺兒媳婦兒”。

這就是家風,媽媽的行為就是家風的寫照,愛護晚輩、尊重孝敬長輩。弟弟總說,不希望我媳婦對我媽多好,就像我媽媽對我奶奶那樣就行。

良好的家風,讓我們身處外鄉,住在簡陋的石棉瓦棚,其樂也融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