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敘事散文《最後的學校》

來源:才華庫 2.68W

我的國小和國中都是家門口讀的,與後幾屆師弟師妹們比起來,相對幸運,免受了自帶糧食步行上學和那時的寄宿生活之苦。

校園敘事散文《最後的學校》

我們這一屆學生國中畢業後,全縣開始撤鄉並鎮,老家由一個行政鄉變成了行政村,隨之我曾就讀的國中也合併到二十公里外的鎮中了。

前後算來,建國後的三十年間,老家那片村落都是鄉(公社)的行政機構所在地,最好的光景要數1975年那次撤區並社,老家村子成了公社機關駐地,公社裡各種辦事機構齊全,隨之單位職工、家屬及社員人數驟增,小山村熱鬧起來。

我曾就讀的國中就源於公社那時興辦的高中,當初為建這所學校的校舍,那些師哥師姐們吃了不少苦。他們所謂的上課,就是整天干一些挖基腳、背石頭、抬木料之類的苦力活。這些十來歲的.中學生還得自備口糧,每天吃兩頓數量有限的苞谷飯,喝著映得出人影來的合渣湯。即便如此,他們卻沒少乾重活和危險活,辛苦勞動了兩年時間。等這所學校建成時,已到了他們高中畢業的時候了。

這所學校作為高中的時間並不長,幾年後的撤社並鄉,便把這所公社辦高中改成了一所初級中學。

時間到了八十年代後期我們上國中時,這所學校步入最完善的時期,全校共有二十多個教職工,一百多號學生。但好景不長,這所國中很快就面臨被撤消的命運。從公社高中算起,這所中學僅存了十五年時間,就在我國中畢業的那年夏季,這所中學便停辦了,師弟師妹們上國中必須要到二十公里外的鎮上去了,家門口僅剩一所國小校了。

最近聽說國小裡的優秀教師都被調到鎮上去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或者是即將退休的老師,國小的生源也在逐年減少,這樣下去,村裡的國小被撤掉是遲早的事。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地處高寒山區的老家,是個典型的邊緣地帶。歷史上教育就相對比較落後,過去的讀書人少之又少,在封建時代,秀才都很少耳聞,不要說進士和狀元了,正如縣誌上記述的“讀書者益鮮,但能握筆記姓名輟輟業焉,人文廢墜已可想見”。到了民國時期,老家村子裡連一所國小校都沒有僅,只是在一地主大院裡開設過一段時間的私塾,解放後才建起第一所國小,現在看來,老家村子差不多又恢復到解放初的狀況。

隨著城鎮化程序的加劇,更多的小鄉村難逃被邊緣化的命運。

老家最後的這所學校,一路走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