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蘭封散文

來源:才華庫 1.17W

週日上午,騎車去蘭封尋訪。兩年前曾想著前去,由於諸多原因未能如願。

騎行蘭封散文

出城沿省道S233線南行。時令雖過了驚蟄,依然春寒料峭。不知怎地,頭上的天灰濛濛的,有點像冬天的感覺。田地裡的麥苗正在返青,遠望去一望無垠的綠色,讓人心情愉悅。很快過了小營、雪莊,等過了修武、武陟交界處後,我便注意觀察路旁的標牌,生怕走過了。

等到了蒯村,還沒有見蘭封村的影子。於是,接著南來。騎行了幾分鐘後,感覺不對,便停車問路邊兩個幹活的人,一問才知,走過了。唉,可真是。遂掉頭往北。騎行不久,見路西標有大仙廟。好奇心驅使,我先拐到大仙廟看看。

大仙廟也稱大仙爺廟,離公路不遠。下來公路就見到一石牌坊,正中門額書有“大仙爺廟”幾個大字。柱石上刻有對聯:“千修萬練造杜梨靈氣,苦盡甘來護一方平安”。穿過牌坊,一座三間的廟宇矗立眼前。進入院內,發現東邊還有一座大殿,門上匾額寫有:“玄天上帝”,看來是供奉玄武大帝的。大仙廟前有一石碑,刻有:大仙廟一冢。據瞭解,大仙廟位於武陟縣小徐崗北地杜梨樹下,始建於唐,由唐傳於宋,宋傳於元、明、清至今。相傳隋朝末年,秦王李世民與王仁則交戰洛南,兵敗逃過黃河來到此地,被一老仗相助,使其得勝。李世民稱帝后降旨在此修廟以示祭拜,並追奉老仗為大仙爺。環視一週,大仙廟規模不大,左右各有廂房,應是後建的。逗留了片刻,接著北上,繼續前往蘭封。

在和楊村口,我又下車問一老年夫婦,老頭答道,蘭封還在北邊呢。道謝後,我一直納悶,路邊為什麼沒有標牌。等折回到蒯村,再一次下車問路,老漢說,公路對面就是蘭封。哦,總算到了。

蘭封有大小蘭封之分,小蘭封在西邊屬修武,大蘭封在東邊屬武陟。走進大蘭封不遠,見有一庭院,大門上沒有匾額。信步進去,感覺像廟宇。首先看到是一株老態龍鍾的桑樹,看了樹上的銘牌,已有150年的歷史。樹下立有一塊石碑,碑上刻有:蘭採和墓及古墓群。看到藍采和這三個字,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八仙的傳說。相傳,蘭採和乃唐末遺士,道教神話故事人物之一。八仙過海的故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據記載,“蘭採和夏服絮衫臥冰雪,常於長安市攜蘭而歌,自號蘭採和。人有兒童時見之者及白見之顏色如故。後於濠梁酒樓上飲酒,有玉雪復其上,飲畢乘雲鶴而去。古因蘭採和在此地,故該村稱蘭封村……”沒有想到蘭封村的來歷竟然與蘭採和有關,真是出乎意料,此前還從未聽說過。一個人在院子裡轉悠時,看到了一塊刻有“三教堂”的石碑,才知道此處的名字。院落中間大殿為三教殿,也是主殿,供奉著佛、儒、道代表人物,釋迦摩尼居中,孔子居東、老子居西。大殿抱柱上有對聯:“佛道儒以教為本,善禮政德育民生”。聽說修武縣西村鄉後河村也有三教堂,它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現存《創修三教堂碑記》,碑文有三教合流的論述,文中有:“三教之音無非欲人舍惡歸善”“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不容有一不治也。”又曰:“儒療面板,道療血脈,佛療骨髓,不容有一不療也。”又曰:“佛之日也,道之月也,儒之星辰也,如是三光在天,不可缺一也。”“秦皇去儒而終不可去,樑武塗道而道不可除,三武滅佛而佛終不可滅減也。”由此可見,儒、釋、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三者缺一不可。只是不知道,我眼前的這座三教堂創建於何時?

大殿西有奶奶殿,東有關帝殿與蘭採和殿。在奶奶殿逗留時,一個村裡的老婆婆走上前來,問我從哪裡來?我回答了,覺得她有點耳聾,便提高聲音。她得知我從修武過來後,順手從供桌抓了三四顆糖果遞給我,讓我很是感動。這個一臉和氣的老婆婆已八十五歲了,一看就是吃齋唸佛的人,阿彌陀佛。三教殿門口,還坐著兩個老太太,估計是三教堂的“值日生”,她倆對於我的到訪熟視無睹,依舊在閒扯家常。三教堂院後有廢棄已久的大蘭封面粉廠,一青磚三層樓建築。拍了幾張照片後,覺得也沒有細觀之處,於是,決定去附近的呂布冢看看。據喜歡研究本地文史的朋友說過,蘭封一帶,古冢很多,除了村東的`藍采和冢外,還有雙女冢等二十餘座,而呂布冢極有可能在修武小蘭封。

出來三教堂朝西走,發現它的隔牆是一個籃球場,卻美其名曰:藍采和文化中心,看來也是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名人了。其實,大小蘭封基本上連在一起了,過了一道南北街,就是小蘭封。在街口,我向一個村婦打聽呂布冢在哪裡。村婦停下電動車,用手大概一指說,往前走,到了一個衚衕口再往北就到了。

幾分鐘後,我就到了村子北邊的麥田,遠遠地就看到了一個不算高的封土堆,上有雜樹,東邊有兩棵白楊樹,楊樹穗子還掛在樹枝上,沒有落盡。我放好自行車,走到前去看個究竟。麥地可能剛澆過水,長勢不錯。臨近中午了,麥地裡麥苗上竟然有露水。到了封土堆,真有點失望了。呂布冢並不大,南北長約十五六米,寬約八九米,高約三米。如果不是附近的人指點,外人是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這裡就是曾叱吒風雲的呂奉先之墓。熟悉三國曆史的都知道,三國第一猛將呂布乃五原郡九原人(今內蒙古包頭人),東漢末年名將,漢末群雄之一,即人們常所說的“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先後為丁原、董卓的部將,後與司徒王允合力誅殺董卓,旋即被董卓舊部李傕等擊敗,依附袁紹。與曹操爭奪兗州失敗後,呂布襲取徐州,割據一方。建安三年十二月,呂布被曹操擊敗並處死於下邳。只不過,呂布本是九原人,又死在下邳,為何會葬在小蘭封?在土堆前我不由暗自思忖。也許,呂布與當時的河內(今天的焦作)這個地方關係非同一般有些聯絡。當初,跟隨丁原時,呂布曾作為騎都尉駐守河內;他幫助王允誅滅董卓後,被封為溫侯,食邑就在今天的溫縣;呂布曾先後投靠袁術、袁紹,可並沒有取得二人的信任,袁紹反而想殺了他,為此,他不得不投靠朋友兼同鄉河內太守張揚。由此可見,呂布葬在這裡,也不是沒有可能。究竟呂布的墓是不是在這裡,估計還有待作進一步考證。當然,傳說有時也不是空穴來風。環顧看了看,封土堆前沒有石碑,更沒有神道、古松柏之類的東西,儘管距今遙遠,也不免讓人生疑。就在我走出麥田時,碰巧從北面過來一騎車村婦,我問她:“這裡是不是呂布冢?”她感覺出我不是本地人,遂停下車來,告訴我,反正村裡的老人都這樣說,她自己也不清楚。原來規模要大得多,而且是圓形的,後來村民平地取土,才成了現在的規模和形狀。又說,前不久,土堆東邊被人發現有兩深洞,可能是盜墓的留下的。我頓時來了興致,問道:“那有沒有偷走什麼文物?”她說,“這事村裡人也弄不清楚。”聽此言,多少有點失落了。

臨走前,我又一次回望麥地裡的封土堆,它像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那裡。此時,不由得想起了《好了歌》裡的那句詩:“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也許,每個人最終的結局不過是一抔黃土而已,名利不過是浮雲。

雖然,此次騎行蘭封頗費些周折,但,收穫還是滿滿的,也算是圓了我一個多年的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