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挽秋為題的散文

來源:才華庫 1.2W

暑假將盡,暑氣漸收。季節上的“立秋”已經是20幾天前的事了,我一個人去公園裡散步,飄落在地的焦黃的樹葉在秋風中嘩嘩作響。抬頭看天,秋高氣爽;舉目看樹,枝葉搖弋。“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情隨景動,不禁想起歐陽修的《秋聲賦》裡的句子來。

以挽秋為題的散文

秋天的色彩最為豐富,也不僅僅是色彩豐富,它還更為飽滿和充實。秋天是內斂而厚實的,它不像春天那樣花哨和喧鬧;秋天是穩重的,它不像夏天那樣浮躁和膨脹。四季出行,秋天是更適合一個人行走的季節,不像春天裡那樣宜於一大幫子人成群結隊說說笑笑地一路走去,集體分享著快樂、美麗和芬芳。秋天還是一個能夠啟發人多思的.季節,一個人在秋天的野外,揀一個僻靜處,或行走或佇立,沉思遐想,會獲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前面迎面走來一群六七十歲的老人,他們走得東倒西歪,但高聲大語,說說笑笑,滿載著晚年的幸福和快樂,享受著時代賜予的美好時光。再往前走,出現在眼前的是秋樹掩映下的廟宇、亭閣和廊橋,它們在夕陽和秋風裡隱隱約約、載浮載沉。目之所見幻化成了心之所想,所見和所想,相依附又相脫離,依附和脫離之間留下的是一個廣闊的思想與情感的空間,這空間是屬於秋天的,此時的思想和情感因秋天而生髮,帶著秋天內斂、飽滿和實在的特點。

也曾經青春年少,也曾經勵志,也曾經英姿勃發,走過春天的喧鬧,走過夏天的浮躁,左手《古文觀止》,右手挽秋,到如今終於發現,原來用生命去閱讀和行走是人生的終極定位。晚上,一個人在月色籠罩的塘邊行走,“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無”和“有”是相對的,在中國的智慧裡“無”便是“有”。熱鬧是沒有了,但孤寂卻留了下來,並且孤寂就是充實。繁華和熱烈終將成為過去,而孤寂會留下來成為常態。“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歷史會記錄下“一世之雄”,但面對著人生人們往往卻會朝著另外一個方向去思考,去編織人生的浪漫與風流。總是想起蘇東坡夜遊承天寺的事情來:“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這樣的率性隨意,當然是受著心靈驅使的,尋張懷民是因為“念無與為樂者”。夜遊和尋友,又分明透露出的是一種孤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個個孤獨的個體就這樣佇立在各自的生命裡隔著時間遙相詢問著,但得到的迴應依然是詢問。詢問是孤寂的期許,孤寂是人生的永恆。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孤獨與寂寞並不僅僅表現為外在的獨自存在的形式,更是一種內在的情懷和思想。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悚然者何?是驚厥和由這驚厥引發的秋天的思慮。然而“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這樣的思慮是不是太頹喪了些?頹喪也是人生的常態體驗,但令人感到頹喪的是世間的俗事,是勞形之案牘,而不是內在的精神情感,不是完整的人生。“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人生的秋天還是會有所昂揚勃發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