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全羽,你22歲了經典散文

來源:才華庫 2.12W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有一首著名的配樂詩朗誦,叫《四月的紀念》,我記得很清楚,首句是“二十二歲,我爬出青春的沼澤”,但現在網上搜到的,卻都變成“二十歲”了,知道是為什麼。

亓全羽,你22歲了經典散文

也許,原作者的確寫的就是“二十歲”?但朗誦者把它修改成“二十二歲”,以適應我們的學制?畢竟一般人經歷小、中、大學,畢業之際正好是二十二歲。

也就是今天亓全羽的'年紀。

學業有成?其實也無成,如果有成應該繼續深造,但“學海無涯”,幸“回頭是岸”,亓全羽現在是上岸了,至於以後再爬山、下海還是入林、踏原,路總還是要自己走。

路總是向前,方向也許有偏差,路徑不同,道路也或崎嶇坎坷,一路上的風景也自然迥異,萬千道路殊途同歸,但重要的是過程。

亓全羽那年走神農架,四十多公里山路,加上淋雨、野營,三天下來,丟掉了剛買的一雙鞋還有一身衣服——因為那些“酸爽”的氣味。看看拍下的照片,似乎風景也不是那麼神奇美麗;問問感覺,除了疲憊,只有不舒服——說再不會這麼徒步了。

記得錢鍾書舉例子,說去飯店點菜,點一盤苜蓿肉,人家給你上了一盤苜蓿肉,你覺得這一盤菜不是你想要的那盤,但又能怎樣?

我們每個人,都會過自己的一生。過去了的,已然過去;沒來到的,終須到來;且行且珍惜,我們正在經歷著我們自己,我們正在經營著我們自己。

這世上,沒有那麼多轟轟烈烈、激情燃燒,歲月最終都會落在無數次吃飯睡覺數錢算計上。錢掙得多了,算計就能少些?

希望如此。

人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還有句話叫能力越大誘惑越多,老子願“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就是從根本上拒絕誘惑了。

這些形而上的東西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