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在學習散文推薦

來源:才華庫 2.82W

有些話題總是會在生活裡爭辯不去,不是誰都說服不了你,也不是你說服不了任何人;而是因為你們都帶著意識強制的語氣或態度在與人爭,好比那坐落偏僻的幾個鄉村大媽在肆意地攪拌空氣。

自然在學習散文推薦

都說90後是特別的一代人,有時候覺得不是特別,只不過是時代創造的時代人而已罷了。最近看的文章從般若到境界,從生活到人生,從愚鈍到智慧。然而我認為一切源於自然,般若智慧才是我所向往的。

有篇文章講的是未來將在社會難以生存的人,其中一種是8小時外不學習的人,8小時是指日常的工作時間;確實是,自古就有“活到老學到老”的金句,這句話本身也說得很是深意,因為“學習”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動作,沒有指明學什麼,我覺得,這就得由時代應運而生和回答了;很多人都會認同這個觀點,但是又有很多人只是知道、瞭解這個觀點,他們並沒有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實踐和感受這個觀點;當然工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過程,然而試問,很多少個在職工作的人學習了嗎?現在社會中00後的表現也許可以更加體現這一點,因為一代人和一代人越來越難以交流和溝通,這本質是很明顯的,上一代並沒有適應時代的改變,並沒有去學會一些新時代的交流語言及方式,代溝開始慌慌而實。畢業、離開學校不學習成了一些人的臭毛病,而這些人就會在生活中遇到一個問題,而問題的提出者就是他們的下一代人;“老爸,老媽,學習好辛苦啊!讀書好累啊!我不想讀了,為什麼要讀書啊!讀書有用嗎!文憑有用嗎!”,這些話題在爸媽的腦子過了一遍,然後看了看自身,回想了周圍同齡人一下,他並沒有找到可以完美詮釋這個問題的答案,然而殊不知這個答案卻能影響下一代的價值觀或是一生;回答不上的原因也很明顯,那是因為,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孩子也是看到了這種結局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也是因為長期與你溝通無法一致提出這樣的疑問,也恰恰是學習促成時代隔閡與代溝的;相比較而言總覺得孩子很懂事,因為他至少發現了你與他們溝通障礙問題的本質,並提出疑問,甚至選擇犧牲學習的權利,保持與你一樣的思維,好不與你論短長,我只有感到可悲!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莫大的笑話

看過一個父親教育兒子的文章也提及到這個問題,父親在家和朋友高談闊論時,提及考試和文憑的無用性,孩子聽到很是感同身受,於是有了這麼一問:“爸爸,讀書有用嗎?考試成績有用嗎?”,從和朋友高談闊論的觀點“現代教育是5000年來最糟糕的教育”即可看出這位父親可能會得到一個很好的答案,他說“沒錯呀!等你長大了,到我這種年齡,你就會明白考試和文憑沒啥用”,孩子問“那我為什麼還要去讀,這些沒有用的東西呢?”。因為這種學習教育有老師有文字還有同伴,學習氛圍很濃厚,而學習是一個自身與群體融合的過程,個人的學習提高影響群體高度,這就促使更多人通過學習去融合群體,而個人的見解不同影響到學習的結果,這又將導致群體高度的提升,又促使有人通過學習才能融合群體,周而復始,這就是學習的過程。他回答道:"那是因為你還小,先搞些沒有用的東西,試試你的本事。如果你連這些沒用的東西都做不好,那長大以後,有用的東西也肯定搞不好。所以,讀書雖然沒有用,但你還是要去讀好它。"

看到一篇好友辯論學習和文憑對成功的影響,我看著卻像是在說讀什麼名牌大學和拿什麼名牌大學文憑對成功的影響,我不知道他是如何理解這個“學習”和“文憑”的,更加不明白他對“成功”是如何理解的,不過我贊同他的觀點,因為這不是一個可以去爭辯的命題,就好比一個很哲理性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因為這種話題本身就不具有命題的爭辯性,這只是學識理論的一個尋求本質的問題,因為不管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其結論就是:它不會是現實中第一隻雞或是現實中第一枚蛋!常糾結諸如此類問題的人只是因為閒的,想找個打發自己精神匱乏的生活,以求得關注罷啦!

首先,我得承認我也不是一個很會學習的`人,但是我可以說,自己是一個在學習的人。學習是具有傳教式的形式,具有複製性的弊端,但個體具有其獨特的本質特性;迴歸般若智慧的懵懂,學習是伴隨生命的過程,讀書和考試也許真的是人生學習中最無用的學習罷了,“最厲害的圍棋高手必將是一個孩童”,“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守得本心”,才能看清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境界,《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聖的這句話你是否真明其意,不管什麼,學習不等同複製,不等同傳教,學習是在於生而有意,別人的學習終究是他的成果,你的學習成果不是去複製他的成果,因為學在於明,不是眼明,不是心明,而是明眼,明心,聽過1+1=2,就不要以為1+1就一定等於2或不一定等於2。

一個人犯了殺人的罪,原因是他和別人打賭,3*8=24?25,路顏在集市上見兩者爭辯3*8=24?25問題,堅持自己的正確觀,想得到老師孔子的認可,可是孔子的公正結果是25,這是一個故事吧,真假我也不知,我也不會去深追究。儒家講究“仁,義,禮,智,信”,道家主張“無為無不為,道法自然”,法家遵循“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我想說的是,人習於自然,用於自然,悟於自然,卻不警於自然,敬畏之心;之前看過這麼一個觀點,法家的:“嚴法久治,兩千年得以禍亂,道義久治,兩千年得以盛世。”法家的思想無法明白自然規律的明哲,也就無法明白久存的哲理,儒和道知自然而不強出,佛向自然卻欲超然。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是一個自然,一個地球,一個國家,一本法律;當一個人觸犯一本人類書寫明規的刑、法時,你是否考慮過他是否觸犯了他的法,是否觸犯了自然的法!這就是人性考慮問題的欠缺性所在,也許就是人這一事物存亡的關鍵吧,“人”不過是自然抖落的一粒塵埃,只不過是自然的學習過程的沉澱。自然尚且學而未歸,你又何以學成而歸,止學於此。

小孩,讀書是最沒有的學習,如果你連這沒用的都學不會,你又怎麼進入社會去學習,你以為的好玩其實是危機四伏的陷阱,你又怎麼向自然學習,你以為的誠服其實是打倒你的重石!

——不忘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