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與思想變革散文

來源:才華庫 1.91W

一部中國史,葛劍雄教授用五個字:統一與分裂來概括,這是從政權交替的角度來說的。那麼如果從思想觀念上來總結的話,我東施效顰,也用五個字來概括:改革與守舊。

胡服騎射與思想變革散文

我這個說法,有人可能會非常不屑,認為我這是廢話,跟沒說差不多。我倒是覺得,如果真是這樣,那葛教授的說法也不過如此。

問題就在於,歷朝歷代政權的更迭僅僅反映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無論誰來駕馭這個國家,無論誰來當皇帝,最底層的老百姓只關心能不能得到些福音,少受些戰亂之苦,進而少受到些壓迫。承受得了這個統治,國家機器照常運轉,統治階級也就會因此認為達到了海晏河清的目標。但是,縱觀歷史,這樣的想法,不論是老百姓,還是君主重臣,都只是一廂情願而已。

歷史告訴我們,多個階級並存的狀態下,統治與被統治始終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說白了,就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壓迫得厲害了,反抗就會越來越厲害,最終就會推翻舊的統治,迎來新的統治,如是而已。但是,不可否認的,恰恰是這種政權的交替並不一定會帶來思想觀念的深度變革。中國歷史的長久積澱,人的觀念如同夯土一樣越積越實,人們對“城頭變幻大王旗”也許能夠接受,但是對於思想觀念的改革卻是從骨子裡予以抵制。任何一個朝代,不管是採取什麼方法打下江山的,如果否認或者忽視這個問題,那它的統治一定不會長久。蒙古人滅金、滅宋,建立了疆域極為遼闊的元朝,鐵蹄之下,甚至整個歐洲都為之顫抖。但是,它所奉行的政策與中原歷史傳統格格不入,不斷引發漢人的不斷反抗,直接導致其建國不足百年即滅亡。同樣是少數民族統一天下,清代滿人入關後,為了江山穩固,充分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不得不順應漢人傳統,奉行以儒治國,若非如此,可以斷定,滿清的統治也必不長久。

之所以先發了這麼多的議論感慨,無非是想說明一件事,在我眼裡,趙武靈王是中國歷史上思想觀念大變革的先驅者,最少也是先驅者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相互你爭我鬥,今天你稱霸,明天我稱雄,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在這個大舞臺上,能作為主要角色的也就那麼幾個國家。那麼,其中,趙國傳到了武靈王時期,已經在走下坡路了。無論勢力比較強的齊、楚、韓、魏、秦,還是相對較弱的燕國,都有能臣良將左輔右弼。而趙武靈王跟前,只有一個無甚名氣的肥義可用,當時雖然樂毅也在趙國,但是地位並不高,發揮作用有限,而且時間不長就被燕國“高薪”挖走了。不僅僅如此,在趙國周邊,還有戰力強悍的諸胡虎視眈眈,所以,擺在趙武靈王面前的是一個很讓人尷尬的局面,如果繼續墨守陳規,就有滅國的危險。

趙武靈王很清醒地認識到了這個問題,那麼怎麼解決?他認為當前趙國最主要的弊端是軍力的薄弱,這樣的軍力不但應付不了國防,更談不上開疆擴土。他從趙國的傳統生活方式入手,與周邊的少數民族諸胡相比較,發現胡人服飾簡單更利於行動。於是,自己率先垂範,號召全國上下擯棄峨冠博帶,著胡服訓練騎射本領,這就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故事的來歷背景。

有人認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不過就是為了提高軍隊戰鬥力的一種手段而已,上升不到思想觀念變革的高度。個人認為,這種說法謬之遠矣。這件事情看似簡單,其實新舊兩種思想觀念的碰撞之激烈,以至於太史公在《史記?趙世家》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描述。

趙武靈王的改革大略,最大的阻力就是以他的叔叔公子成為代表的貴族勢力。公子成提出,學習騎射他不反對,但是對於效仿胡人穿著,就沒有必要了。公子成甚至將是否著胡服上升到仁義的高度:“臣聞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而怫學者,離中國,故臣願王圖之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中原國家,有聰明才智的人很多,受上古聖賢以詩書禮樂的教誨,崇尚仁義,這些都是那些蠻夷想向我們學習的,現在君主想反過來學習蠻夷,是大錯特錯的。

針對公子成的質問,趙武靈王認為,服裝就是讓人穿的,上古賢聖所制詩書禮樂就是為了方便做事,而且聖人也是倡導不同形勢施行不同辦法的。作為後人,遵從聖人教誨,不應該只看到成規,還要學習聖人應變之道。那麼,通過趙武靈王與公子成之間對話的解讀,我們還能把胡服騎射這件事看得如此簡單嗎?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這已經不是生活方式的變化,而是思想觀念的變革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正是清末魏源等人倡導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源頭。

根據《史記》記載,趙武靈王的改革成功了,在他死後,趙國是否延續了胡服騎射的做法,《史記》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根據其他史料,我們得以瞭解,正是由於趙武靈王的改革,使得中原軍制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兵種:騎兵,而且經過逐漸演變,後世軍隊的服裝越來越正規化、越來越貼近了實戰。

評論趙武靈王這個君主,還不能忽略他的性格。這個人骨子裡其實就是一個狂熱的個人英雄主義者。為什麼這麼說?趙武靈王覺得自己已經功名成就了,居然把王位讓給了兒子,自己當起了“太上皇”,親自帶領軍隊攻打胡人、襲擊秦國,甚至為了勘察秦國地形而喬裝入秦,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但是,個人英雄主義者往往性格剛愎,主上太強,其下必弱,長期以往,君臣之間必然離心離德。果然,一代雄主的趙武靈王最後的下場居然是被活活餓死在沙丘。後人有詩云:武靈遺恨滿沙丘,趙氏英明於此休。年來月去春寂寞,故宮雀鼠尚含羞。

熱門標籤